高中生物复习精讲精练 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13.50 KB
- 文档页数:2
角顿市安康阳光实验学校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辨析从定义上看:单倍体通常是指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则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中具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或细胞。
从发育起点上看:单倍体是由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形成的个体,起点是配子,是单性生殖的结果。
二倍体和多倍体都是由正常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而起点都是受精卵。
从染色体组数上看:一般地说,体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个体的体细胞不一定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实际上,它与染色体组数无关。
二倍体是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多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从成因上看:自然界中的单倍体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人工诱导的单倍体往往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而来的。
多倍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体细胞在有丝分裂(或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由于环境条件突然恶化,纺缍体形成受阻,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从植株特点上看:单倍体植株弱小,且高度不育,没有经济价值,但有科学研究价值。
多倍体植株由于染色体数目的增加,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在性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表现为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高。
代谢增强(特别是合成代谢),发育稍有延迟,结实率降低,抗逆性增强等特点。
巩固练习:1、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用这种小麦的胚芽细胞和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
A. 六倍体、单倍体B. 六倍体、三倍体C. 二倍体、三倍体D. 二倍体、单倍体2、用花药离体培养出马铃薯植株,当该植株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正常联会,此时该细胞内共有12个四分体。
据此现象可以推知,马铃薯正常个体细胞内共有多少个染色体组()A. 2个B. 3个C. 4个D. 6个参考答案:1、A 2、C。
第二课时[一]月份教学过程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重要概念”。
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呢? 单倍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呢?这就是我们在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1.投影展示提纲(一):学生根据提纲(一)阅读教材。
提问:多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回答:略)投影展示:二倍体草莓、多倍体草莓的图片。
看图可知,多倍体植物各器官均较二倍体大,果实中含营养物质多。
如四倍体水稻的干粒重是二倍体水稻的二倍,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15%,可见多倍体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以“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为例,学习多倍体在实践中的应用。
师生根据P49图示学习、讨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并板书出其染色体的情况:归纳总结多倍体知识,补充提纲(一)为(一)/:刚才,我们归纳了“多倍体”的有关知识,明确了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来获得多倍体,可以应用在育种上培育新品种。
那么,单倍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依据提纲(一)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单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2)单倍体的特点有哪些?(3)单倍体在育种上有什么意义?2.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大纲归纳总结单倍体的有关知识: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在人工诱导育种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国家利用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果。
[三] 教学目标巩固1.单倍体本身无利用价值,但在育种上却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
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不仅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且可获得纯合体。
2.培育多倍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温度剧变,射线处理、药物处理等。
其中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结出西瓜的果皮细胞、种子的种皮细胞、胚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A.4、3、3B.4,2、3C.3、4、3D.4、4、3解析:在结出西瓜的过程中,子房壁形成果皮,珠被发育成种皮。
第2节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连线]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1)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2)大多数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1.变异类型和实例(1)组成写出上图雄果蝇体细胞中一个染色体组所含的染色体:Ⅱ、Ⅲ、Ⅳ、X或Ⅱ、Ⅲ、Ⅳ、Y 。
(2)组成特点4.多倍体(1)概念⎩⎨⎧起点:受精卵染色体组数: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实例:三倍体香蕉、四倍体马铃薯(2)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3)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1)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特点⎩⎨⎧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3)应用:单倍体育种。
①方法: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人工诱导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正常纯合子②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三、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1.实验原理2.实验流程及结论根尖的培养及诱导⎩⎪⎪⎨⎪⎪⎧①培养方法:将洋葱放在装满清水的广口瓶上,让洋葱的底部接触水面②诱导时机:待洋葱长出 1 cm 左右的不定根时③诱导措施: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 ℃),诱导培养36 h↓取材及固定⎩⎨⎧①取材: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 0.5~1 cm②固定: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 , 以固定细胞的形态③冲洗: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制作装片⎩⎨⎧⎭⎬⎫①解离②漂洗③染色:使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④制片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变异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结论:低温能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
()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都可以观察到。
() 3.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备考202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第21讲染色体变异[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都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死亡。
[核心素养] (教师用书独具)1.通过染色体变异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学中意义的理解,建立起进化与适应的观点。
(生命观念)2.通过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及育种方法的比较,培养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维)3.通过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与实验探究以及育种方案的选择与设计,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能力。
(科学探究)考点1染色体变异1.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①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
(2)染色体组①概念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②举例野生马铃薯的染色体组:12条形态和功能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项目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发育起点配子受精卵(通常是)受精卵(通常是)植株特点①植株弱小;②高度不育正常可育①茎秆粗壮;②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③营养物质含量都有所增加体细胞染色体组数≥1 2 ≥3三倍体和四倍体形成过程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单性生殖正常的有性生殖外界环境条件剧变(如低温)人工诱导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1)变异类型、图解及实例(连线)提示:①—c—Ⅰ②—d—Ⅱ③—a—Ⅳ④—b—Ⅲ(2)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的变异。
(3)对生物体的影响:大多数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1.DNA分子中发生三个碱基的缺失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 2.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专题染色体变异与育种综合一、基础知识必备(一)染色体变异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具体分析见表: 类型 遗传效应实例 示意图缺失缺失片段越大,往往对个体影响越大。
轻则影响个体生活力,重则引起个体死亡 猫叫综合征重复通常引起的遗传效应比缺失小,重复部位太大会影响个体生活力果蝇棒状眼倒位形成的配子大多异常,从而影响个体的生育 普通果蝇3号染 色体上某些基因 易位产生部分异常配子,使配子的育性降低或产生有遗传病的后代某种夜来香的染色 体经常发生易位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2)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3.染色体组(1)概念:一般地说,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2)理解①从本质上看,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的所有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在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②从形式上看,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所有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可通过观察各染色体的形状、大小来判断是否为一个染色体组;③从功能上看,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一种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④从物种类型看,每种生物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都是一定的,不同种生物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形态不同。
4、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的比较项目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实例蜜蜂的雄蜂等人、果蝇、玉米等香蕉、马铃薯等发育起点配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原因自然成因单性生殖正常的有性生殖外界环境条件的剧变人工诱导花药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6、育种(1)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①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两次传粉:第一次传粉是杂交得到三倍体种子,第二次传粉是为了刺激子房发育。
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比较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二倍体单倍体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 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个以 上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3个或31至多个 受精卵 受精卵配子未减数的配子受精;合子 单性生殖(孤雌生殖或孤雄(二)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的判定1、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是两个概念系统,主要区别在于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单倍体的概念与染色体组无关。
单倍体一般含一个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也可以含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染色体组,如普通小麦产生的单倍体,就有三个染色体组。
2、二倍体、多倍体与染色体组直接相关,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叫多倍体。
(1)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以用什么试剂替代?(2)实验中的情况在自然界中能发生吗? (1)可以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替代。
(2)能,特别是在高原植物中。
3、伴性遗传病的方式及特点1、Y 染色体上遗传特点 因为致病基因只在Y 染色体上,没有显隐之分,因而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部正常。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为限雄遗传。
如人类的外耳道多毛症。
2、X 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3)女性患病,其父亲、儿子一定患病;(4)男性患病,其母亲、女儿至少为携带者;(5)男性正常,其母亲、女儿一定表现正常。
3、X 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特点(1)患者双亲中必有一方是患者,并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2)通常在家族中表现为代代相传,具有连续现象,即男性患病,其母亲、女儿一定患病,儿子表现正常;女性正常,其父亲、儿子一定表现正常;(3)女性患病,双亲中必有一方是患者;子女中各有1/2可能患病,但杂合体女性患者的病情有时较轻(4)女性正常,其父亲、儿子全部正常。
4、遗传病不同遗传方式的判断依据与方法 ⑴先确定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遗传图中,若双亲正常,生出孩子有患病的,则该病必是隐性遗传病。
⼆倍体和多倍体以及单倍体的⽐较及应⽤2010届⾼三⽣物复习讲练精品学案系列⼆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较及应⽤【课标要求】染⾊体结构变异和数⽬变异。
【考向瞭望】染⾊体结构变异和数⽬变异可能会出现⼤的实验设计题⽬,考查环境污染对染⾊体变异的影响。
【知识梳理】⼀、低温诱导植物染⾊体数⽬变化的实验(⼀)实验原理:低温抑制纺缍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细胞,于是染⾊体数⽬改变。
(⼆)⽅法步骤:洋葱根尖培养→固定→制作装⽚(解离→漂洗→染⾊→制⽚)→观察。
(三)试剂及⽤途1、卡诺⽒液:固定细胞的形态。
2、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使染⾊体着⾊。
3、解离液[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混合液(1︰1)]:使细胞分散。
⼆、⼆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单倍体与⼆倍体、多倍体的判定1、单倍体与⼆倍体、多倍体是两个概念系统,主要区别在于是由什么发育⽽来的,单倍体的概念与染⾊体组⽆关。
单倍体⼀般含⼀个染⾊体组(⼆倍体⽣物产⽣的单倍体),也可以含两个、三个甚⾄更多个染⾊体组,如普通⼩麦产⽣的单倍体,就有三个染⾊体组。
2、⼆倍体、多倍体与染⾊体组直接相关,体细胞含有两个染⾊体组的个体叫⼆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叫多倍体。
【思考感悟】(1)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以⽤什么试剂替代?(2)实验中的情况在⾃然界中能发⽣吗?(1)可以⽤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替代。
(2)能,特别是在⾼原植物中。
【基础训练】1、下⾯所列材料中,最适合⽤于“低温诱导植物染⾊体数⽬的变化”实验的是(C)A、洋葱鳞⽚叶表⽪细胞B、洋葱鳞⽚叶叶⾁细胞C、洋葱根尖分⽣区细胞D、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2、低温和秋⽔仙素都能诱导染⾊体数⽬加倍,起作⽤的时期是(B)A、细胞分裂间期B、细胞分裂前期C、细胞分裂中期D、细胞分裂后期3、果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常常发⽣同源染⾊体不分开的现象,因为探究果蝇控制眼⾊的基因是否位于性染⾊体上,著名的遗传学家摩尔根(T.H.Morgan)做了下列杂交实验。
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比较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二倍体单倍体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 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个以 上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3个或31至多个 受精卵 受精卵配子未减数的配子受精;合子 单性生殖(孤雌生殖或孤雄(二)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的判定1、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是两个概念系统,主要区别在于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单倍体的概念与染色体组无关。
单倍体一般含一个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也可以含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染色体组,如普通小麦产生的单倍体,就有三个染色体组。
2、二倍体、多倍体与染色体组直接相关,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叫多倍体。
(1)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以用什么试剂替代?(2)实验中的情况在自然界中能发生吗? (1)可以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替代。
(2)能,特别是在高原植物中。
3、伴性遗传病的方式及特点1、Y 染色体上遗传特点 因为致病基因只在Y 染色体上,没有显隐之分,因而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部正常。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为限雄遗传。
如人类的外耳道多毛症。
2、X 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3)女性患病,其父亲、儿子一定患病;(4)男性患病,其母亲、女儿至少为携带者;(5)男性正常,其母亲、女儿一定表现正常。
3、X 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特点(1)患者双亲中必有一方是患者,并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2)通常在家族中表现为代代相传,具有连续现象,即男性患病,其母亲、女儿一定患病,儿子表现正常;女性正常,其父亲、儿子一定表现正常;(3)女性患病,双亲中必有一方是患者;子女中各有1/2可能患病,但杂合体女性患者的病情有时较轻(4)女性正常,其父亲、儿子全部正常。
4、遗传病不同遗传方式的判断依据与方法 ⑴先确定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遗传图中,若双亲正常,生出孩子有患病的,则该病必是隐性遗传病。
专题(七)变异与进化明考点·析考情考点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3.生物变异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5.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考情1.考查题型:多以选择题呈现。
2.命题趋势:(1)变异常以实例辨析背后原理或以变异为基础考查育种的流程及背后的原理。
(2)进化多侧重基本观点考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命题点1变异及其育种应用1.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2.“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3.界定“三倍体”与“三体”4.几种常考类型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5.育种方式及原理辨析(1)诱变育种原理(2)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关系(3)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分析6.准确选取育种方案7.细胞癌变的原理和特征8.变异类型的分析推理与实验设计思路(1)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适于单基因突变)(2)一对基因突变和两对基因突变的判断①两种突变来自一对基因突变(隐性突变)②两种突变来自两对基因突变(隐性突变)(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判断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 A Y与一白眼雌果蝇X a X a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注:染色体缺失的纯合子致死)。
①观察法: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结构。
若染色体正常,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反之可能是染色体缺失引起的。
②杂交法:选该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比为1∶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比为2∶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1.(2023·福建,9)无义突变是指基因中单个碱基替换导致出现终止密码子,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科研人员成功合成了一种tRNA(sup—tRNA),能帮助A基因第401位碱基发生无义突变的成纤维细胞表达出完整的A蛋白。
该sup—tRNA对其他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
过程如图。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学案复习线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与原因、意义(重点);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重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重难点);方法与技巧:分析、比较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运用可遗传变异知识解决各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 基因突变【知识梳理】1、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如下:临床症状 正常 贫血血红蛋白 正常氨基酸 谷氨酸mRNA A A DNA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 、 和 而引起的 改变。
【重点突破】(深化概念理解)思考1:基因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哪一种对蛋白质的结构影响最小?思考2:基因的增添或缺失对蛋白质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有?思考3: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 ,该生物细胞的基因数量是否发生改变?知识链接:基因突变的类型:(1)显性突变:如a →A ,该突变一旦发生,基因型为Aa ,可表现出相应性状(2)隐性突变:如A →a ,突变性状一旦在生物个体中表现出来,该性状即可稳定遗传。
思考4:基因突变是否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原因?A c b针对练习:5-溴尿嘧啶(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
在含有Bu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少数突变体大肠杆菌,突变型大肠杆菌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A+T)/(C+G)的碱基比例略小于原大肠杆菌,这表明Bu诱发突变的机制是( )A.阻止碱基正常配对B.断裂DNA链中五碳糖与磷酸基C.诱发DNA链发生碱基种类置换D.诱发DNA链发生碱基序列变化【疑点辨析】(知识误区和漏洞)1、典例分析:请判断以下说法对错①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只要发生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②基因突变对生物都是不利的()③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但自然状态下生物无法发生基因突变()④原核、真核细胞能发生基因突变,病毒不能发生基因突变()⑤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⑥基因突变可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⑦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所以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总结提升:考点二、基因重组【知识梳理】典例: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差别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 D 环境的影响1、概念: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
课题54: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及应用【课标要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考向瞭望】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可能会出现大的实验设计题目,考查环境污染对染色体变异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一)实验原理:低温抑制纺缍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染色体数目改变。
(二)方法步骤:洋葱根尖培养→固定→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三)试剂及用途
1、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
2、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
3、解离液[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混合液(1︰1)]:使细胞分散。
二、二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
(一)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
1、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是两个概念系统,主要区别在于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单倍体的概念与染色体组无关。
单倍体一般含一个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也可以含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染色体组,如普通小麦产生的单倍体,就有三个染色体组。
2、二倍体、多倍体与染色体组直接相关,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叫多倍体。
【思考感悟】(1)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以用什么试剂替代?(2)实验中的情况在自然界中能发生吗?
(1)可以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替代。
(2)能,特别是在高原植物中。
【基础训练】
1、下面所列材料中,最适合用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是(C)
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洋葱鳞片叶叶肉细胞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D、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
2、低温和秋水仙素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起作用的时期是( B)
A、细胞分裂间期
B、细胞分裂前期
C、细胞分裂中期
D、细胞分裂后期
3、果蝇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常常发生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的现象,因此常常出现性染色体异常的果蝇,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
为探究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著名的遗传学家摩尔根(T.H.Morgan)做了下列杂交实验。
让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交配时,后代全部是红眼果蝇;让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交配时,子代雄性果蝇全是白眼的,雌性果蝇全是红眼的。
但他的学生Bridges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子代大多数雄果蝇都是白眼,雌果蝇都是红眼,但有少数例外,大约每2000个子代个体中,有一个白眼雌果蝇或红眼雄果蝇,该红眼雄果蝇不育。
(1)请用遗传图解解释Morgan的实验结果(设有关基因为B、b)
(2)请用相应的文字和遗传图解(棋盘法),解释Bridges实验中为什么出现例外。
说明:在X b X b(白眼♀)减数分
裂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少数的初级卵
母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不分离,进
入到次级卵母细胞中,或进入到极体
中,因而产生含两个X染色体的卵细
胞(XX)或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O),
分别与X B Y(红眼♂)产生的正常精子结合,产生了例外子代。
【高考模拟】
4、(2007青岛模拟)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中,细胞膜外面的糖蛋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B、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中无线粒体,因此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2008广东生物24)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正确的描述是(ABD)5、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