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215.50 KB
- 文档页数:19
SpringMVC+Spring+Hibernate框架整合原理,作⽤及使⽤⽅法SSM框架是spring MVC ,spring和mybatis框架的整合,是标准的MVC模式,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表现层,controller层,service层,DAO层四层使⽤spring MVC负责请求的转发和视图管理spring实现业务对象管理,mybatis作为数据对象的持久化引擎原理:SpringMVC:1.客户端发送请求到DispacherServlet(分发器)2.由DispacherServlet控制器查询HanderMapping,找到处理请求的Controller3.Controller调⽤业务逻辑处理后,返回ModelAndView4.DispacherSerclet查询视图解析器,找到ModelAndView指定的视图5.视图负责将结果显⽰到客户端Spring:我们平时开发接触最多的估计就是IOC容器,它可以装载bean(也就是我们中的类,当然也包括service dao⾥⾯的),有了这个机制,我们就不⽤在每次使⽤这个类的时候为它初始化,很少看到关键字new。
另外spring的aop,事务管理等等都是我们经常⽤到的。
Mybatis:mybatis是对jdbc的封装,它让数据库底层操作变的透明。
mybatis的操作都是围绕⼀个sqlSessionFactory实例展开的。
mybatis通过配置⽂件关联到各实体类的Mapper⽂件,Mapper⽂件中配置了每个类对数据库所需进⾏的sql语句映射。
在每次与数据库交互时,通过sqlSessionFactory拿到⼀个sqlSession,再执⾏sql命令。
使⽤⽅法:要完成⼀个功能:1. 先写实体类entity,定义对象的属性,(可以参照数据库中表的字段来设置,数据库的设计应该在所有编码开始之前)。
2. 写Mapper.xml(Mybatis),其中定义你的功能,对应要对数据库进⾏的那些操作,⽐如 insert、selectAll、selectByKey、delete、update等。
1理解MVCMVC代表: 模型-视图-控制器。
MVC是一个架构良好并且易于测试和易于维护的开发模式。
基于 MVC 模式的应用程序包含:●Models:表示该应用程序的数据并使用验证逻辑来强制实施业务规则的数据类。
●Views:应用程序动态生成 HTML 所使用的模板文件。
●Controllers:处理浏览器的请求,取得数据模型,然后指定要响应浏览器请求的视图模板。
本讲义将覆盖所有这些概念,并告诉你如何使用它们来构建应用程序。
1.1创建一个空的MVC4 Web应用程序运行VS2013,选择菜单“文件 > 新建 > 项目”,项目名为“ChA201_理解M VC”、项目类型为“ MVC4 Web应用程序”,如下图如下。
在新的 MVC 4 项目对话框中,选择“空”模板。
使用 Razor 作为默认视图引擎,如下图。
单击“确定”按钮。
Visual Studio 刚刚创建的 MVC 项目是一个空的项目,完成后查看建立的文件及其下面的文件,如下图。
测试运行,结果如下。
1.2添加一个控制器首先,让我们创建一个控制器类。
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用鼠标右键单击控制器(Controllers)文件夹,然后选择“添加控制器”。
命名新的控制器为“HelloWorldController”。
保留默认的模板为“空MVC控制器”,并单击“添加”按钮。
这时,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会创建一个名为 HelloWorldController.cs 的新文件,并被 IDE 默认打开。
用下面的代码替换该文件中的内容。
public class HelloWorldController : Controller{public string Index(){return"这是一个<b>Default</b>的操作方法";}public string Wellcome(){return"这是一个 Wellcome 的操作方法";}}在上例中控制器方法将返回一个Html字符串。
MVC架构模式实例⼀、简介 什么是MVC呢?MVC架构模式,也就是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式。
它是⼀种软件设计典范,⽤⼀种业务逻辑、数据、界⾯显⽰分离的⽅法组织代码,将业务逻辑聚集到⼀个部件⾥⾯,在改进和个性化定制界⾯及⽤户交互的同时,不需要重新编写业务逻辑。
MVC被独特的发展起来⽤于映射传统的输⼊、处理和输出功能在⼀个逻辑的图形化⽤户界⾯的结构中。
说起来好像是很复杂,但是我对它的理解也就是各⾃处理⾃⼰的任务。
模型:负责封装并实现应⽤的具体功能。
可以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通常可以⽤JavaBean来实现。
视图:⽤于与⽤户的交互。
⽤来将模型的内容展现给⽤户。
⽤户可以通过视图来请求模型进⾏更新。
视图从模型获得要展⽰的数据,然后⽤⾃⼰的⽅式展⽰给⽤户,相当于提供页⾯来与⽤户进⾏⼈机交互。
⽐如⽤户在登陆注册界⾯完成信息的填报后点击确定,由此来向控制器发出这个请求。
控制器: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
⽤来控制应⽤程序的流程和处理视图所发出的请求。
当控制器接收到⽤户的请求后,会将⽤户的数据和模型相映射,也就是调⽤模型来实现⽤户请求的功能。
然后控制器会选择⽤于响应的视图,把模型更新后的数据展⽰给⽤户。
MVC模式的这三个部分的职责⾮常明确,⽽且相互分离,因此每个部分都可以独⽴地改变⽽不影响其他部分,从⽽⼤⼤提⾼应⽤的灵活性和重⽤性。
⼆、⽬的 使⽤MVC的⽬的是将Model和View实现代码分离,也就是前台html表现层和后台php逻辑层分离。
这样做便于开发,代码优化,界⾯交互性好。
归根结底,其⽬的就是便宜项⽬开发。
三、特点 MVC重要特点就是两种分离:1.视图和数据模型的分离:使⽤不同的视图对相同的数据进⾏展⽰;分离可视和不可视的组件,能够对模型进⾏独⽴测试。
因为分离了可视组件减少了外部依赖利于测试。
(数据库也是⼀种外部组件)2.视图和表现逻辑(Controller)的分离:Controller是⼀个表现逻辑的组件,并⾮⼀个业务逻辑组件。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别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平安,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表示层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业务逻辑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
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应用层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ERP三层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可扩张性,可以将逻辑效劳分布到多台效劳器来处理,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伸缩方案;数据层包括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效劳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
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同时ERP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高性能、可靠性高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存储ERP的业务数据。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
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概述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
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参加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
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3Web界面学生管理系统3.1项目准备参见2.1~2.3步骤创建一个“ MVC4 Web应用程序”的项目“ChA203_学生管理系统”,并准备三层架构的类库,添加JQuery和EasyUI控件,并修改web.config文件。
3.2添加主页控制器添加一个主页控制器HomeController,然后给HomeController的Index方法添加一个同名的视图,即:/Views/Home/Index.cshtml。
3.2.1添加Layout布局主页中首先放上一个Layout;通过body标签来实现布局,可以达到整个页面的布局的效果。
运行一下,如下图。
注意:地址栏中不象以前还要输入控制器中的方法,如:Home/Index就可以了,这是为什么?是由于App_Start/RouteConfig.cs中的RouteConfig类的RegisterRoutes()方法中定义了默认的访问路径为Home/Index,如下图。
public class RouteConfig{public static void RegisterRoutes(RouteCollection routes){routes.IgnoreRoute("{resource}.axd/{*pathInfo}");routes.MapRoute(name: "Default",url: "{controller}/{action}/{id}",defaults: new { controller = "Home", action = "Index", id = UrlParameter.Optional } );}}现在有些东西,我们是不希望的:去掉东区域,去掉北区域和南区域的滑动功能(去掉split属性),去掉北区域和南区域的收缩功能(去掉title属性),并调整北区域的高度为50px,调整南区域的高度为25px,调整西区域的宽度为200px;在北区域放一个长江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的图片,设置西区域的标题为“导航”,设置中区域的标题为“内容”。
M:JavaBean--模型 V:JSP--显示页面 C:Servlet--控制台访问M客户端(IE 等)Servlet获得客户端数据并把数据封装到域对象中CService:服务处理业务逻辑Dao:数据访问Data Access Object 数据库JavaBean:封装数据JSPV数据显示层:最顶层(第三步)业务逻辑层(第二步)数据访问层:最底层(第一步)DAO接口Service接口cn.itcast.domain:JavaBeancn.itcast.dao:DAO接口Cn.itcast.dao.impl:DAO实现cn.itcast.service:业务接口cn.itcast.service.impl:业务实现cn.itcast.web.controller:ServletWEB-INF/pages:JSP(用户无法访问,但内部可以展现给客户端)cn.itcast.util:工具类cn.itcast.exception:自定义的异常访问1调用专门用来服务的方法3取出数据45存放改变的数据546调用6取出数据7存放数据8取出数据1封装数据2封装数据2传递数据3请求7取出结果8请求转发9显示数据101、无经验就先按逆顺序开发:数据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2、为降低耦合性(为了抽掉某个部分,整个结构所受的影响不大),采取抽象编程——接口3、Structs2才真正的实现了MVC三层架构4、建模(建立JavaBean)没有建好相当于全挂,搞定了JavaBean,数据库也就搞定了。
MVC+EF+三层架构的完整搭建过程2018.11.3 更新:谢谢各位观看如果帮助到你了我也很⾼兴,这是我两年前写的⽂章了,当时⾃⼰也在学习,⼯作了以后才发现这个搭建的框架还有很多的缺点,当然⼊门的话绝对是够了,但是还是推荐下有兴趣的可以去学习下ABP。
如果遇到问题的话,可以去github上看⼀下,在⽂章最后有链接的,当时写的时候,我⾃⼰试过的是可以跑起来的噢。
架构图:使⽤的数据库:⼀张公司的员⼯信息表,测试数据解决⽅案项⽬设计:1.新建⼀个空⽩解决⽅案名称为Company2.在该解决⽅案下,新建解决⽅案⽂件夹(UI,BLL,DAL,Model) 当然还可以加上common3.分别在BLL,DAL,Model 解决⽅案⽂件夹下创建类库项⽬(1).BLL解决⽅案⽂件夹: Company.BLL、Company.IBLL、Company.BLLContainer(2).DAL解决⽅案⽂件夹: Company.DAL、Company.IDAL、Company.DALContainer(3).Model解决⽅案⽂件夹:Company.Model4.在UI 解决⽅案⽂件夹下添加⼀个 Web应⽤程序,名称为Company.UI,选择我们的Mvc模板. 如图:Model层: 选中Company.Model,右键=>添加=>新建项=>添加⼀个实体数据模型名称为Company=>选择来⾃数据库的EF设计器=>新建连接=>选择我们的Company数据库填⼊相应的内容选择我们的Staff表,完成后如图:这时Model层已经完成.我们的数据库连接字符串以及ef的配置都在App.Config⾥,但我们项⽬运⾏的是我们UI层的Web应⽤程序,所以我们这⾥要把App.Config⾥的配置复制到UI层的Web.Config中数据访问层: 因为每⼀个实体都需要进⾏增删改查,所以我们这⾥封装⼀个基类.选中Company.IDAL,右键=>添加⼀个名称为IBaseDAL的接⼝=>写下公⽤的⽅法签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1理解几个概念1.1MVC模式与三层架构首先对这个题目,本身是存在问题的,“XX结构”与“XX模式”的区别?请问中国社会制度与美国人生活方式有什么区别?这两者本身讲的是不同方向与角度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他们的确存在一些相似的特点,在很多书籍中也没有深入讲解,以致于造成困惑,为了更好的理解他们,姑且来说说区别吧。
首先N层结构是一种软件抽象的层次结构,是对复杂软件的一种纵向切分,每一层次中完成同一类型的操作,以便将各种代码以其完成的使命作为依据来分割,以将低软件的复杂度,提高其可维护性。
一般来说,层次之间是向下依赖的,下层代码未确定其接口(契约)前,上层代码是无法开发的,下层代码接口(契约)的变化将使上层的代码一起变化。
三层结构是N层结构的一种,是人产在长时间使用中得出来的一种应用场合广泛的N层结构,被当作一种典型的软件层次结构而广为流传甚至写入教科书。
MVC模式是一种复合设计模式,一种在特定场合用于解决某种实际问题来得出的可以反复实践的解决方案。
巧合的是他也有三个事物组成,于是乎人们就有了一种想当然的对应关系:展示层-View;业务逻辑层-Control;持久层-Model。
首先MVC中的三个事物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层次结构,没有明显的向下依赖关系,相反的,View和Model往往是比较独立的,而Control 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他们更像是横向的切分。
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结果,MVC中每个块都是可以独立测试的,而三层结构中,上层模块的运行测试势必要提供下层代码或者提供相同接口的桩。
相对来说,MVC复杂得多,但是结构更清晰,耦合性更低。
另外,MVC中每一块内部特别是Model内部经常被设计为多层的。
在我认为的一个良好的MVC模式构建的结构中,Control是核心,小且较为稳定的,可以作为一个核心框架来提供,有扩展点,但基本上可以简单配置不需要任何代码就可以运行。
而View则可能是一套或多种可选择的视图引擎,决定了软件展示给用于的界面,使用时的主要工作量在于扩展点以及根据需要而数量不同的视图模板。
主要介绍三大框架的整合,至于环境的搭建以及项目的创建可以参考其他资料。
这次整合主要用到两个配置文件:spring-mybatis.xm,包含spring和mybatis的配置文件,还有个是spring-mvc.xml的配置文件,此外有两个资源文件:jdbc.propertis和log4j.properties。
完整的目录结构如下图:本框架中用到的所有jar包都在源码中。
本测试项目中用到的是sqlserver数据库,MyEclipse 8.6和apache-tomcat-7.0.41下来逐一介绍配置文件:1、spring-mybatis.xml这个文件就是用来完成spring和mybatis的整合的。
这里面也没多少行配置,主要的就是自动扫描,自动注入,配置数据库,注释也很详细<?xml version="1.0"encoding="UTF-8"?><beans xmlns="/schema/beans"xmlns:xsi="/2001/XMLSchema-instance"xmlns:p="/schema/p"xmlns:context="/schema/context"xmlns:mvc="/schema/mvc"xsi:schemaLocation="/schema/beans/schema/beans/spring-beans-3.1.xsd/schema/context/schema/context/spring-context-3.1.xsd/schema/mvc/schema/mvc/spring-mvc-4.0.xsd"><!-- 自动扫描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com.myProcess.study"/><!-- 引入配置文件 --><bean id="propertyConfigur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config.PropertyPlaceholderConfigurer"> <property name="location"value="classpath:jdbc.properties"/> </bean><bean id="dataSource"class="mons.dbcp.BasicDataSource"destroy-method="close"><property name="driverClassName"value="${driver}"/><property name="url"value="${url}"/><property name="username"value="${username}"/><property name="password"value="${password}"/><!-- 初始化连接大小 --><property name="initialSize"value="${initialSize}"></property><!-- 连接池最大数量 --><property name="maxActive"value="${maxActive}"></property><!-- 连接池最大空闲 --><property name="maxIdle"value="${maxIdle}"></property><!-- 连接池最小空闲 --><property name="minIdle"value="${minIdle}"></property><!-- 获取连接最大等待时间 --><property name="maxWait"value="${maxWait}"></property></bean><!-- spring和MyBatis完美整合,不需要mybatis的配置映射文件 --><bean id="sqlSessionFactory"class="org.mybatis.spring.SqlSessionFactoryBean"><property name="dataSource"ref="dataSource"/><!-- 自动扫描mapping.xml文件 --><property name="mapperLocations"value="classpath:com/myProcess/study/mapping/*.xml"></property></bean><!-- DAO接口所在包名,Spring会自动查找其下的类 --><bean class="org.mybatis.spring.mapper.MapperScannerConfigurer"><property name="basePackage"value=".hnust.dao"/><property name="sqlSessionFactoryBeanName"value="sqlSessionFactory"></property></bean><!-- (事务管理)transaction manager, use JtaTransactionManager for global tx --> <bean id="transactionManag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jdbc.datasource.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 <property name="dataSource"ref="dataSource"/></bean></beans>2、log4j.propertieslog4j.rootLogger=INFO,Console,File#定义日志输出目的地为控制台log4j.appender.Console=org.apache.log4j.ConsoleAppenderlog4j.appender.Console.Target=System.out#可以灵活地指定日志输出格式,下面一行是指定具体的格式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yout.ConversionPattern=[%c]-%m%n#文件大小到达指定尺寸的时候产生一个新的文件log4j.appender.File = org.apache.log4j.RollingFileAppender#指定输出目录log4j.appender.File.File = logs/ssm.log#定义文件最大大小log4j.appender.File.MaxFileSize = 10MB# 输出所以日志,如果换成DEBUG表示输出DEBUG以上级别日志log4j.appender.File.Threshold = ALLyout = org.apache.log4j.PatternLayoutyout.ConversionPattern =[%p][%d{yyyy-MM-ddHH\:mm\:ss}][%c]%m%n3、spring-mvc.xml主要是自动扫描控制器,视图模式,注解的启动这三个<?xml version="1.0"encoding="UTF-8"?><beans xmlns="/schema/beans"xmlns:xsi="/2001/XMLSchema-instance"xmlns:p="/schema/p"xmlns:context="/schema/context"xmlns:mvc="/schema/mvc"xsi:schemaLocation="/schema/beans/schema/beans/spring-beans-3.1.xsd/schema/context/schema/context/spring-context-3.1.xsd/schema/mvc/schema/mvc/spring-mvc-4.0.xsd"><!-- 自动扫描该包,使SpringMVC认为包下用了@controller注解的类是控制器 --><context:component-scan base-package="com.myProcess.study.web"/><!--避免IE执行AJAX时,返回JSON出现下载文件 --><bean id="mappingJacksonHttpMessageConverter"class="org.springframework.http.converter.json.MappingJacksonHttpMessageConvert er"><property name="supportedMediaTypes"><list><value>text/html;charset=UTF-8</value></list></property></bean><!-- 启动SpringMVC的注解功能,完成请求和注解POJO的映射 --><bean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annotation.AnnotationMethodHandlerAd apter"><property name="messageConverters"><list><ref bean="mappingJacksonHttpMessageConverter"/><!-- JSON转换器 --></list></property></bean><!-- 定义跳转的文件的前后缀,视图模式配置--><bean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 这里的配置我的理解是自动给后面action的方法return的字符串加上前缀和后缀,变成一个可用的url地址 --><property name="prefix"value="/WEB-INF/jsp/"/><property name="suffix"value=".jsp"/></bean><!-- 配置文件上传,如果没有使用文件上传可以不用配置,当然如果不配,那么配置文件中也不必引入上传组件包 --><bean id="multipartResolver"class="monsMultipartResolver"> <!-- 默认编码 --><property name="defaultEncoding"value="utf-8"/><!-- 文件大小最大值 --><property name="maxUploadSize"value="10485760000"/><!-- 内存中的最大值 --><property name="maxInMemorySize"value="40960"/></bean></beans>4、web.xml这里面对spring-mybatis.xml的引入以及配置的spring-mvc的Servlet就是为了完成SSM整合,之前2框架整合不需要在此处进行任何配置。
三层架构与MVC的区别我们平时总是将混为⼀谈,殊不知它俩并不是⼀个概念。
下⾯我来为⼤家揭晓我所知道的⼀些真相。
⾸先,它俩根本不是⼀个概念。
三层架构是⼀个分层式的软件体系架构设计,它可适⽤于任何⼀个项⽬。
MVC是⼀个设计模式,它是根据项⽬的具体需求来决定是否适⽤于该项⽬。
那么架构跟设计模式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从接⼿⼀个项⽬开始,⾸先,我们需要进⾏架构设计,⼀般我们采⽤的就是分层式的架构设计,即我们的三层架构。
然后,在确定了架构以后,我们再根据项⽬的具体需求去考虑是否需要应⽤⼀些设计模式,⽐如是否应⽤我们的MVC模式,抽象⼯⼚模式等等。
(在这⾥我们看出,MVC与三层架构不是⼀个等级的,⽽与抽象⼯⼚等设计模式才是⼀路的) 最后,确定了模式以后,就是我们的⼀些具体的实现了。
(当然⼀个项⽬不仅仅考虑这些问题,我只是为了说明两者的区别,将其他问题已省略)其次,它俩划分的层次不同。
三层架构将整个项⽬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
MVC 即Model(模型),View(视图),Controller(控制)。
下⾯看⼀下他俩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平常所说的V是UI,C是BLL,M是DAL的观点是错误的。
⽽我们通常所见到的MVC⼀般也都是在应⽤三层架构的基础上,即将Model层再进⾏分层。
⽽如果Model不再进⾏划分的话,那么使⽤MVC的意义也就不⼤了。
然后,它俩的⽬的着重点不同。
三层架构的⽬的着重点是“⾼内聚,低耦合”,即解耦。
MVC的⽬的则是实现Web系统的职能分⼯,即职责划分。
其实职责划分也是解耦,但是三层侧重的是整体的⼀个解耦,⽽MVC侧重的是web系统的解耦,即侧重jsp和Servlet的⼀个解耦。
最后,为何我们会将其混为⼀谈? 既然两者有这么多的不同,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将其混淆呢,下⾯我列举了⼏个我们常常将其混为⼀谈的⼏个原因: 1.⼆者都是“三层”。
三层架构及其优点(2009-04-01 22:54:37)标签:三层架构是:一:界面层界面层提供给用户一个视觉上的界面,通过界面层,用户输入数据、获取数据。
界面层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确保用户不用看到不必要的机密信息。
二:逻辑层逻辑层是界面层和数据层的桥梁,它响应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界面层。
三:数据层数据层定义、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它响应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
这一层通常由大型的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如Oracle 、Sybase、MS SQl Server等。
------从开发角度和应用角度来看,三层架构比双层或单层结构都有更大的优势。
三层结构适合群体开发,每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协同工作使效率倍增。
开发双层或单层应用时,每个开发人员都应对系统有较深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开发三层应用时,则可以结合多方面的人才,只需少数人对系统全面了解,从一定程度工降低了开发的难度。
三层架构属于瘦客户的模式,用户端只需一个较小的硬盘、较小的内存、较慢的CPU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性能。
相比之下,单层或胖客户对面器的要求太高。
三层架构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可以更好的支持分布式计算环境。
逻辑层的应用程序可以有多个机器上运行,充分利用网络的计算功能。
分布式计算的潜力巨大,远比升级CPU有效。
三层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安全性。
用户端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
另外三层架构还可以支持如下功能:Remote Access(远程访问资料),例如可透过Internet存取远程数据库;High Performance(提升运算效率)解决集中式运算(Centralize)及主从式架构(Client-Server)中,数据库主机的运算负担,降低数据库主机的Connection Load,并可藉由增加App Server处理众多的数据处理要求,这一点跟前面讲到的分布式计算提高运算能力是一个道理;Client端发出Request(工作要求)后,便可离线,交由App Server和DataBase Server共同把工作完成,减少Client端的等待时间;这个功能我觉得应用场合不是很多,自己感受也不是很深刻,从理论上是成立的。
简述三层架构和两层架构: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
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三层架构概述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一个三层架构的应用程序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自分布在网络中的不同地方。
这三个部分分别是:工作站或表示层接口、事务逻辑、数据库以及与其相关的程序设计。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
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这种应用程序的设计使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各层可以同时开发,并且可以由不同的程序员组用不同的语言来开发。
因为各个层次的开发不会影响其他层次,所以这种模型对于进一步开发软件是很方便的。
例如:老张去饭馆,先跟服务生要菜单看,这就是表述层,再跟服务生点菜,服务拿着菜单去交给后台大厨,这就是业务逻辑层,大厨做好菜再让服务生拿上来,这就是数据访问层三层结构原理: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
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
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密级:NANCHANG UNIVERSITY学士学位论文THESIS OF BACHELOR(2010—2014年)题目基于Java Web的高校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系信管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起讫日期:2014.2.16—2014.5.30基于Java Web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排课问题是一个NP完全问题,是一个多约束的、多目标的组合优化问题。
而传统的手工排课的方式,不仅繁琐、极易出错,而且不能全面地考虑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因此,设计一个能够根据约束条件,自动安排课程的智能排课系统,是现在高校教务管理的迫切需求。
本文通过对排课系统的分析,阐述了基于Java Web平台下的排课系统的Web 解决方案。
本系统采用了B/S结构,采用了基于JSP Model2的MVC设计模式,大大简化了系统开发的困难。
本文选用了遗传算法来解决排课问题,阐述了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与算法流程,以及在排课问题中的具体实现。
关键词:排课系统;MVC;JSP Model2 ;Java WebCourse Arrangement System Design andImplementation Based on WebAbstractCourse timetabling problem is a NP complete problem, and is a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a variety of constraints and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he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 , is not only tedious and error-prone, and can not fully take 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designing a course arrangement system that can arrange the course arrangement automa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straints is the urgent demand of universit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now.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web solutions of curriculum arrangement system based on Java Web platform . This system adopts B/S structure, and using the MVC design pattern based on JSP Model2,greatly simplifying the difficulties of syste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 genetic algorithm to solve the course timetabling problem, and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enetic algorithm , the algorithm flow,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in the problem.Keyword: Course Arrangement System;MVC;JSP Model2;Java Web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1.3 本文的研究目标 (2)第二章相关开发技术 (3)2.1 网络结构 (3)2.2 JSP技术 (3)2.3 MVC模式介绍 (5)2.4本章小结 (6)第三章排课系统分析与设计 (7)3.1 排课系统需求分析 (7)3.2 排课系统功能架构分析 (9)3.3 数据库设计 (12)第四章排课系统算法设计 (18)4.1 遗传算法介绍 (18)4.2 排课系统算法设计 (19)4. 3 本章小结 (26)第五章排课系统实现与测试 (27)5.1登录模块实现与测试 (27)5.2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实现与测试 (28)5.3 手动排课模块实现与测试 (29)5.4 自动排课模块实现与测试 (30)5.5 课表查询模块实现实现与测试 (30)5.6 本章小结 (31)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32)6.1 总结 (32)6.2 展望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35)第一章绪论1.1 课题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教学资源相对紧缺,合理安排课程变得尤为重要。
软件体系结构【4】MVC体系结构风格、分层风格MVC是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Controller)的缩写,是⼀种设计创建 Web 应⽤程序的模式。
最典型的MVC就是JSP + servlet + javabean的模式。
Model(模型)表⽰应⽤程序核⼼功能与数据(⽐如数据库记录列表)。
View(视图)负责为⽤户显⽰信息(数据库记录)。
⼀个模型可能拥有多个视图。
Controller(控制器)处理输⼊(写⼊数据库记录)。
模型的责任从数据库取出数据,并且赋予数据变量负责业务逻辑实现负责数据验证,然后将数据存⼊数据库视图的责任获取⽤户输⼊向controller发送处理请求接收来⾃Controller的反馈并将model的处理结果显⽰给⽤户控制器的责任接收来⾃客户的请求调⽤model业务逻辑⽅法调⽤View显⽰执⾏结果MVC交互⽰意图对于数据更新,MVC采⽤改变-传播机制(change-propagation)如果⽤户通过⼀个view的controller改变了model,所有的view必须反映出该改变。
当数据发⽣变化的时候,model通知所有的view,告诉他们数据已经改变了;Views可以遍历model中的数据,以便发现到底是什么改变了。
然后更新显⽰数据。
使⽤观察者模式的MVC架构类图使⽤MVC架构:1)容易增加或者改变视图。
事务逻辑被封装在Model中,所以在新增加⼀个视图的时候,不必要改动模型,⽽是因为业务逻辑都是⼀样的,所以只需要新增加⼀个视图类即可。
2) 容易独⽴地更新每个独⽴的软件模块由于⼀个应⽤被分离为三个软件模块,因此,我们可以独⽴地改变其中的⼀个模块,⽽不影响其它两个模块。
例如,⼀个应⽤的业务流程或者业务规则的改变只需改动MVC的模型层。
3) 代码易开发易维护4) 业务逻辑更易测试-不适合⼩型,中等规模的应⽤程序,花费⼤量时间将MVC应⽤到规模并不是很⼤的应⽤程序通常会得不偿失;-对于简单的界⾯,严格遵循MVC,使模型、视图与控制器分离,会增加结构的复杂性,并可能产⽣过多的更新操作,降低运⾏效率;-视图与控制器是相互分离,但却是联系紧密的部件,视图没有控制器的存在,其应⽤是很有限的,反之亦然,这样就妨碍了他们的独⽴重⽤;-依据模型操作接⼝的不同,视图可能需要多次调⽤才能获得⾜够的显⽰数据。
2理解三层架构和EasyUI本节介绍如何使用三层架构存取数据、使用MVC模式实现WebUI界面、设计界面时采用EasyUI控件等多方面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层架构与MVC的关系可以按下图来理解。
理解:三层架构是负责数据存取的架构,而MVC模式是对使用三层架构进行Web应用开发的补充,是WebUI界面层开发的技术,但二者共用Model层中的内容。
2.1创建MVC4 Web项目鼠标右击解决方案,选择菜单“添加 > 新建项目”,弹出“添加新项目”对话框,选择项目类型为“ MVC4 Web应用程序”,输入项目名称“ChA202_理解三层架构和EasyUI”,按“确定”按钮后,弹出“新 MVC4 项目”对话框,选择“空”项目模板,如下图。
2.2创建三层架构的类库在当前解决方案中添加Model类库,在类库中添加学生信息的三个类:Student, Course 和 SC类;或者直接将“ChA1_Win三层架构数据库应用开发入门”中的Model项目添加到当前解决方案中。
类似的方法,创建或添加数据库操作类MyDbHelper、数据访问层DAL类和业务逻辑层BLL 类库,完成后的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
修改“理解三层架构和EasyUI”项目中web.config中的内容,添加连接字符串和连接字符串是否加密的设置,如下。
2.3添加JQuery和EasyUI控件添加EasyUI文件夹到“ChA202_学生信息管理”项目中。
2.4添加学生控制器接下来创建一个新的 StudentController 类,并在这个 Controller 类里编写代码来取得学生数据,使用视图模板将数据展示在浏览器里。
用鼠标右键单击 Controller 文件夹,并创建一个新的 StudentsController 控制器。
创建完成后的学生控制器代码如下。
2.5添加学生视图显示学生信息、添加/修改/删除学生信息的界面均采用EasyUI控件在学生视图中完成,而与三层架构(BLL层)打交道的方法在学生控制器中实现。
SSM三大框架整合详细教程(Spring+SpringMVC+MyBatis)使用SSM(Spring、SpringMVC和Mybatis)已经有三个多月了,项目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难点了,基于现有的技术就可以实现想要的功能,当然肯定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之前没有记录SSM整合的过程,这次刚刚好基于自己的一个小项目重新搭建了一次,而且比项目搭建的要更好一些。
以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没有及时记录,以后在自己的小项目中遇到我再整理分享一下。
这次,先说说三大框架整合过程。
个人认为使用框架并不是很难,关键要理解其思想,这对于我们提高编程水平很有帮助。
不过,如果用都不会,谈思想就变成纸上谈兵了!!!先技术,再思想。
实践出真知。
(可通过图片水印查看博客地址)1、基本概念1.1、Spring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Spring是于2003 年兴起的一个轻量级的Java 开发框架,由Rod Johnson 在其著作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ment and Design中阐述的部分理念和原型衍生而来。
它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
Spring使用基本的JavaBean来完成以前只可能由EJB完成的事情。
然而,Spring的用途不仅限于服务器端的开发。
从简单性、可测试性和松耦合的角度而言,任何Java应用都可以从Spring中受益。
简单来说,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
1.2、SpringMVCSpring MVC属于SpringFrameWork的后续产品,已经融合在Spring Web Flow里面。
Spring MVC 分离了控制器、模型对象、分派器以及处理程序对象的角色,这种分离让它们更容易进行定制。
1.3、MyBatisMyBatis 本是apache的一个开源项目iBatis, 2010年这个项目由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 迁移到了google code,并且改名为MyBatis 。
WEB三层架构与MVC收藏而我发此文的目的有二:一者,让初学者能够听到一家之言,是为解惑;二者,更希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批判。
许多学生经常问我,MVC到底和WEB三层架构有啥关系?开始时,我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模糊的回答。
时间长了,自己的良心开始受到谴责。
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挺学究。
我在跟自己的许多程序员朋友以及同行(Java讲师)都对MVC和WEB三层架构的关系做了探讨。
现在可以说对WEB三层架构和MVC之间的关系理出了头绪。
此可谓教学相长。
先说说Web三层架构这个古老话题。
地球人都知道web三层架构是指:∙>用户接口层(UI Layer)∙>业务逻辑层(Bussiness Layer)∙>持久化层关于业务逻辑和用户接口在早期的web开发中,因为业务比较简单,并没有这三层的划分。
用户数据的呈现及输入的接收、封装、验证、处理、以及对数据库的操作,都放在jsp页面中。
这时的开发,好比盘古尚未开天辟地,整个web开发就是一片“混沌”。
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考虑更好的利用OOP这把利刃来解决问题。
于是有人发现把业务逻辑抽取出来并形成与显示和持久化无关的一层,能够让业务逻辑清晰,产品更便于维护。
这就是SUN当初倡导的JSP Model 1开发方式。
关于持久化JSP M1开发方式中,并没有对数据如何持久化给出建议。
在许多公司中,它们的产品是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架构和设计的。
在他们的产品里,虽然也有DAO层,但是职责不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在许多人眼里,DAO层的指责很简单——增删改查。
但我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
对于简单数据的管理来说,这样理解无可厚非。
但随着业务逻辑变得日益复杂。
我们实在是被复杂的对象关系搞头疼了,如果这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据存储起来(通常的情况下是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开始抱怨自己软件的架构太恶心,一团糟。
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教会我们——如果我们不想做这件事,就交给别人做吧!这时聪明的架构师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持久化。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一个新的层——专门负责对象状态的持久化保存及同步,那不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搞对象”了吗?持久化概念的产生,代表着我们对关系型数据库的依赖降低了。
因此甚至有人推断——数据库已死。
同时,关系型数据库这个新的概念也不断形成,并演化成理论,又由理论衍生出产品。
因此一个意识良好的程序员,至少应该认同,持久化并不是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是清晰正确的业务逻辑。
灰色地带是的,从理论上看,web三层架构很美了。
但在实际开发产品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
主要问题就是用UI层和业务层之间有许多灰色地带。
这些灰色地带业务逻辑层不想管,UI层也不想管。
让我们举一些例子:例子1,难以管理的页面跳转关系上图是我在讲JSP课程时,一个简单案例的页面跳转关系图。
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但页面跳转关系已经挺复杂了。
试想,如果你正在做一个有上百张表,十几个核心模块,几百个页面的产品时,这张图将变得多么复杂!而问题是,这些页面跳转关系分散在JSP和Servlet中,非常难以管理。
例子2,表单数据的验证及封装:假设我们正在做一个简单的表单提交,我们希望对用户数据的数据进行验证和封装,最终交给业务逻辑层一个实体对象。
从三层架构分析,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是这样的:但是该把验证和封装数据的工作交给谁来做呢?UI层还是业务逻辑层?都不太合适!例子3,国际化:如果我们想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提供不同的语言,无疑需要国际化的支持。
那么,我们需要在JSP页面上根据用户的配置或请求信息判断应该为该用户呈现哪国文字。
而这些判断和显示的逻辑应该划分到业务逻辑层还是UI层呢?用MVC的思路解决问题对于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总要想办法将其分解。
MVC是一种设计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实现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的分离。
这种思想是如何作用于web的呢?实际上,我们在web开发中引入MVC思想,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UI层和业务逻辑层分离——控制器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存在的!在解决了持久化的问题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所说的业务逻辑层和MVC中的Model指的是一回事,我们所说的UI层和MVC中的View是一回事。
MVC提供了让模型和视图相分离的思路——引入控制器。
我们把页面跳转关系管理、表单数据的封装及验证、国际化等任务交给控制器处理。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流行的MVC框架都具有管理页面跳转关系、表单数据的封装及验证、国际化等特性。
总结在Java web开发中,MVC框架充当了UI层和业务逻辑层的适配器的作用。
MVC框架实现了UI层和业务逻辑层最大程度的分离。
使用mvc的好处,MVC使用规则,java三层架构设计思想java开发web应用MVC使用规则为了提供可重用的设计及代码,M-V-C之间的交互应该很好地定义,以及它们相互间地依赖关系要尽量最小。
使用MVC模式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使一个单一的模型能与多个视图及控制器联合起来。
MVC模型保证了视图能与模型同步。
当控制器从用户输入中接受到一个有效的命令后,它将调用模型上的相应方法。
模型将确认该操作是否与当前的状态一致,然后再执行它,并相应地修改视图的状态。
而视图,作为一个观察者,将根据得到的模型状态改变来更新它的显示。
依赖关系保持最小为了使一个模型能在多个视图及控制器中使用,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必须保持最小。
要做到这些,必须遵守一下规则(如图10-03):注意:A依赖于B,表示A的代码中需要与B相关的信息,如调用B的方法或使用B的属性。
1、模型必须与视图及控制器没有任何依赖关系。
2、视图依赖于与它相关的模型,它必须知道模型状态结构,这样才能把模型显示出来。
3、视图不能依赖与控制器,这样的话,几个不同的控制器可以关联相同视图。
4、控制器依赖于相关的模型及视图,模型定义了控制器能调用的方法,而视图定义上下关系,通过它控制器可以解释用户输入信息。
这使得控制器能紧紧地跟视图联系在一起。
图10-03 MVC模式中允许的依赖关系交互必须保持最小另外一个需要使用多视图及多控制器的前提条件就是保存最小的交互。
特别是,控制器一定不要直接影响与它相关联的视图的显示。
而是在用户输入产生的影响在视图中可见之前,控制器必须与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往返交互,这样能保证一个状态修改能更新所有的视图,以及视图能保持与模型同步。
使用单一控制器的实现通常会违反这种规则,因为一些不够严谨的思维:“我已经知道这个状态修改要发生,所以不需要模型来告诉我这个”。
但这是错的,原因有三个:1、模型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否决该操作,然后这个操作就不会发生了。
2、其他控制器可能同时调用了该模型的操作,有些操作可能也会影响视图的显示,或者使操作不合法。
3、另外,将来使用其他控制器来扩展这个实现也是可能的。
MVC模式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缩写,中文翻译为"模式-视图-控制器"。
MVC应用程序总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
Event(事件)导致Controller改变Model 或View,或者同时改变两者。
只要Controller改变了Models的数据或者属性,所有依赖的View都会自动更新。
类似的,只要Controller改变了View,View 会从潜在的Model中获取数据来刷新自己。
MVC模式最早是smalltalk语言研究团提出的,应用于用户交互应用程序中。
smalltalk语言和java语言有很多相似性,都是面向对象语言,很自然的SUN在petstore(宠物店)事例应用程序中就推荐MVC模式作为开发Web应用的架构模式。
MVC模式是一种架构模式,其实需要其他模式协作完成。
在J2EE模式目录中,通常采用service to worker模式实现,而service to worker模式可由集中控制器模式,派遣器模式和Page Helper 模式组成。
而Struts只实现了MVC的View和Controller两个部分,Model部分需要开发者自己来实现,Struts提供了抽象类Action使开发者能将Model应用于Struts框架中。
MVC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架构模式,其实现也显得非常复杂。
但是,我们已经终结出了很多可靠的设计模式,多种设计模式结合在一起,使MVC模式的实现变得相对简单易行。
Views可以看作一棵树,显然可以用Composite Pattern 来实现。
Views和Models之间的关系可以用Observer Pattern体现。
Controller 控制Views的显示,可以用Strategy Pattern实现。
Model通常是一个调停者,可采用Mediator Pattern来实现。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MVC三个部分在J2EE架构中处于什么位置,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MVC模式的实现。
MVC与J2EE架构的对应关系是:View处于Web Tier或者说是Client Tier,通常是JSP/Servlet,即页面显示部分。
Controller也处于Web Tier,通常用Servlet来实现,即页面显示的逻辑部分实现。
Model处于Middle Tier,通常用服务端的javaBean或者EJB实现,即业务逻辑部分的实现。
一、MVC设计思想MVC英文即Model-View-Controller,即把一个应用的输入、处理、输出流程按照Model、View、Controller的方式进行分离,这样一个应用被分成三个层——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
视图(View)代表用户交互界面,对于Web应用来说,可以概括为HTML界面,但有可能为XHTML、XML和Applet。
随着应用的复杂性和规模性,界面的处理也变得具有挑战性。
一个应用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视图,MVC设计模式对于视图的处理仅限于视图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用户的请求,而不包括在视图上的业务流程的处理。
业务流程的处理交予模型(Model)处理。
比如一个订单的视图只接受来自模型的数据并显示给用户,以及将用户界面的输入数据和请求传递给控制和模型。
模型(Model):就是业务流程/状态的处理以及业务规则的制定。
业务流程的处理过程对其它层来说是黑箱操作,模型接受视图请求的数据,并返回最终的处理结果。
业务模型的设计可以说是MVC最主要的核心。
目前流行的EJB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例子,它从应用技术实现的角度对模型做了进一步的划分,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的组件,但它不能作为应用设计模型的框架。
它仅仅告诉你按这种模型设计就可以利用某些技术组件,从而减少了技术上的困难。
对一个开发者来说,就可以专注于业务模型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