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赋第五十二段赏析【南宋】薛季宣骈体文
- 格式:ppt
- 大小:315.50 KB
- 文档页数:7
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游雁荡山记(节选)徐霞客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
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
又二十里,饭大荆驿。
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
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
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
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
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
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如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
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
双鸾五老,接翼连肩。
如此里许,抵灵峰寺。
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
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侧窅然如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
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霞洞。
返旧路,抵谢公岭下。
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
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
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劈一寰界。
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
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也称之。
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
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
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
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内自滴,下注石盆。
此嶂右第一奇也。
(选自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甚肖: 非常好看B. 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危峰:山峰高耸C. 峰中空,特立寺后特立:孤高挺立D. 鼻端孔可容指容指:容纳手指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B. 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C. 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D. 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开头写游雁荡山之前赶路的情形。
沈括雁荡山原文及翻译沈括雁荡山原文及翻译《雁荡山》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第四三三条。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巡视温州,曾到雁荡山做了实地考察。
他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做了精心观察,分享了雁荡山原文及翻译,欢迎欣赏!雁荡山原文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讵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讵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
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谢灵运为永嘉守,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弯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
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
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
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
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
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