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42
【摘要】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β-内酰胺酶。
革蓝阴性杆菌中质粒介导的AmpC酶引起的耐药,因其耐药范围扩大、耐药性由质粒转移、发生率快速增长及新基因型的不断发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大多数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是非诱导表达,其耐药基因在质粒与染色体间及质粒间转移可能是通过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多种途径实现。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质粒耐药性细菌革蓝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已成为当今全球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
耐药菌株产β-内酰胺酶是革蓝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而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研究发现AmpC酶不仅由染色体介导,也可由质粒介导,且质粒介导者因具其有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强的耐药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阐述了质粒介导AmpC 酶(简称pAmpC酶)的生物学特点、命名原则、基因同源性,遗传特征、菌株的耐药谱以及质粒介导AmpC酶的检测方法。
1pAmpC酶的生物学特点AmpC酶是指由革蓝阴性杆菌产生的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丝氨酸”头孢菌素酶,属Bush-J-M1群,按Ambler分子结构分类为C类的头孢菌素酶,其优先选择的底物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不同的是对头霉烯类抗生素(如头孢西丁)高水平耐药,并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
AmpC酶可分为诱导型、结构型和质粒介导型[1]。
自1988年首次发现质粒介导的AmpC酶—MIR-1以来,迄今报道的质粒已有30余种[2]。
pAmpC酶最常见于一些天然缺乏染色体ampC酶结构基因或调节基因的细菌,如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沙门菌属以及某些志贺菌属等。
染色体ampC 基因的典型表达为诱导表达,由amp操纵子控制,即结构基因ampC 的表达同时受到4种调节基因ampR、ampD、ampE和ampG的调控。
济南地区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现状及药敏检测李艳;李玉;左云;王海英【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年(卷),期】2003(003)002【摘要】目的:了解济南地区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中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状况,并对18种抗菌药物作药敏试验,比较产酶菌与非产酶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临床治疗产酶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以K-B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对AmpC阳性者进行质粒接合试验.结果:在受检的25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53株(21.2%)产AmpC酶,98株(39.2%)产ESBLs, 6株(2.4%)同时高产AmpC+ESBLs酶.53株AmpC酶阳性菌中,6株临床分离菌的耐药质粒接合转移成功.产酶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在7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及加替沙星的耐药率较其他喹诺酮类低.结论:济南地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细菌产生AmpC酶和ESBLs引起的, 以ESBLs为主.AmpC酶既可以染色体介导也可以质粒介导,以染色体介导为主.治疗产2种β内酰胺酶的细菌引起的感染亚胺培南为首选,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阿米卡星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总页数】4页(P90-93)【作者】李艳;李玉;左云;王海英【作者单位】250013,济南,山东省胸科医院呼吸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50013,济南,山东省胸科医院呼吸科;250013,济南,山东省胸科医院呼吸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相关文献】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高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检测 [J], 方平;潘晓龙;周东升;吴同生;吴祥林2.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相关性 [J], 李宪;王巍巍;郭思建;张晋湘;刘文恩3.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 [J], 张丁丁;范昕建;吕晓菊;雷秉钧;冯萍4.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J], 邓赞章;朱红军;杨宏生;李行勇5.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J], 李锐;龚莉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SBLs及AMPC的检测及研究进展一、ESBLs及AMPC的定义及分类(一)定义: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酶(BLA),属Bush分类中的2be类酶,主要产生于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能水解三代头孢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单环酰胺类氨曲南,并被克拉维酸抑制。
AmpC酶:是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能水解三代头孢及单环酰胺类,不被CLA 抑制剂和头霉素类抑制,能被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抑制。
产ESBLs+AmpC酶株对三代头孢、单环酰胺类、头霉素类及含酶抑制剂、四代头孢均高度耐药,可用碳青霉烯类及在药敏试验敏感的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
(二)分类:ESBLs:按照BUSH的分类方法分为1-4组:一组由染色体编码的头孢菌素酶(C类酶);二组由质粒介导的A类酶;三组由染色体介导的金属酶及四组由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酶。
AmpC酶按其产生的方式3类: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二、全国及宁波市感染状况全国30-40%,宁波市66%多,宁波市真实数据应没有这么高。
三、ESBLs及AMPC的检测ESBLS的检测(一)筛选试验头孢泊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每片含量均为30微克),用M-H琼脂标准纸片扩散法测试抑菌环直径,按NCCLs(美国标准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进行判读,头孢泊肟和头孢他啶的抑菌圈均<=22毫米、氨曲南或头孢噻肟<=27毫米或头孢曲松<=25毫米,应高度怀疑为ESBLS菌株,进一步做确证实验。
(二)确证试验头孢他啶(30微克)、头孢他啶加克拉维酸(30微克和10微克)、头孢噻肟(30微克)头孢噻肟加克拉维酸(30微克和10微克),分别测量两种纸片单独及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可确认为ESBLs菌株。
AMPC的检测(一)表型筛选试验:采用K-B法,用头孢西丁检测受试菌,抑菌圈直径<18毫米为AMPC酶可疑阳性。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治疗进展β-内酰胺酶是一种可以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目前已经在大肠埃希菌等细菌中广泛分布,也被称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
这类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指定药物失去治疗效果,成为当前医疗领域常见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来源之一。
因此,针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治疗一直是一大医学难题,目前临床上治疗这类细菌感染的药物非常有限,而且使用这些药物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因此,对于这类细菌感染的治疗,需要从多个角度和途径入手,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和治愈率。
一、基于细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在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尽管目前药物选择十分有限,但是基于细菌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仍是必要的一步。
药敏试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体内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和抵抗性情况,以便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治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药物仍然是主要选择,同时也可以考虑使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米诺环素等抗生素进行综合治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对于不同的病原菌和临床情况其疗效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确的药物选择。
二、联合用药的应用目前,联合用药是临床上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一个主要策略之一。
联合用药可以通过增强药物的疗效和降低细菌耐药性发生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可以同时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或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等进行治疗。
然而,目前联合用药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如果联合用药的药物种类和用量不当,可能会导致疗效副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增加,甚至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进一步增强。
因此,在联合用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谨慎选择药物,评估其安全性和疗效,同时也需要注意对患者的监测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