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 格式:docx
- 大小:20.63 KB
- 文档页数:6
西安事变1936年8月29日,得知国民党特务逮捕秘书、东大学生代表、中共地下党员宋黎和马绍周、关沛苍,张学良命谭海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了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
张学良乃电请蒋委员长亲往镇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
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
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
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
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遭蒋拒绝。
蒋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
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
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
当晚,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再次劝蒋抗日,并要求蒋放过学生,但是蒋介石怒称:“对这批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张听后大怒,反问道:“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于1936年12月12日发生在西安。
事变当天,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
最终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得释放,此事件迫使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使中国建立了形式上的民族统一抗日战线事件经过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
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中正,蒋中正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京招待所的陈诚、内政部长蒋作宾、邵力子、福建绥靖主任蒋鼎文及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并以排枪扫射陈诚住所,中央委员邵元冲等中枪遇难西安事变爆发。
12月17日,原执意杀蒋中正的中国共产党,得到斯大林指示:坚决要求释放蒋中正。
[中共最后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中国共产党遂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12月18日,国民革命军空军在西安市区上空投放大公报数十万份,头版为张学良最敬重的文人张季鸾撰写之《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劝告东北军将士迷途知返,勿误国误民,该文章张学良至晚年尚能一字不差地背诵。
12.22宋美龄接见蒋中正,蒋中正宁死不屈的态度开始动摇。
周恩来亦敏锐地观察到蒋中正内心深处非常思念长期软禁在苏联的长子蒋经国,周恩来在迅速与莫斯科达成协议后,向蒋中正暗示只要蒋放弃武力剿共,可释放蒋经国归国,蒋中正也被迫答应了。
结果•西安事变后停止了攘外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的机会。
•西安事变后,日本军加速了其侵略中国的计划,并在西安事变后之七个月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发生的蒋介石被张学良软禁的事件。
这一事件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稳定,并对国内政治和抗日战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背景西安事变的背景,源于抗日战争的推进。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而且渐渐向其他地区侵扰。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国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
之后,抗日战争在各个战场波澜壮阔地进行。
然而,国共两党在共同抵抗日本入侵上的矛盾和争夺依旧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加剧,互相之间的信任减少。
这也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 事件经过1936年12月9日,蒋介石率领军队从重庆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晤。
蒋介石的目的是征求他们的支持,以推进南京政府的抗日运动。
但蒋介石在西安的行为却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
三天后,张学良在会谈中指责蒋介石的独裁行为、污名化张家军队以及对民间的压迫。
蒋介石请求离开,但是被张学良扣留。
蒋介石的被扣押,使沙场上的抗日战争失去了指挥和主导者。
在张学良、杨虎城等国军重要将领的支持下,蒋介石在西安被软禁了14天,事态十分严重。
3. 影响西安事变对于抗日战争和国家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抗日战争而言,这次事变造成了重要的指挥中断。
在整个事件发生期间,南京政府对抗日的行动被迫停顿,顿时陷入了无力的境地。
这在光明日报等报纸上都有着详尽的记述。
同时,事件也导致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矛盾的加剧,影响了党间的关系。
而对于蒋介石本人而言,在软禁期间被迫放弃了对于国家和国民党的完全的掌控权。
这也为中国后来的政治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的合作渐渐改善。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携手对日反侵略,可谓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合作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西安事变的发生也证明了,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矛盾和对于领袖地位的争夺,对于国共合作是危险的,并且是必须避免的。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一段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是一次以违反宪法、挟制蒋介石、改变国策为主要内容的政变。
这场政变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政治形势的激变,也对当时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 国际声誉受损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对峙,国家政治风波不断,丧失了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基础,外国媒体报道和各国政府对此表示关切,甚至有所谓中国破碎之虞等言论。
这些言论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使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
2. 被视为东方政治不稳定的代表西安事变为外国人形成了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就是“中国是一个难以统治的野蛮国度,是一个极端乱国”。
这种印象进一步导致美英等国家的对华政策的明显倾向于孤立或限制中国在国际上的行动能力。
3. 外交上经济上的损失西安事变对中国的经济和对外交往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对国际地位的影响。
在事变发生和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外国资本的大量撤离和大量停止了对华贸易和投资,这些举动导致中国经济停滞,国际地位也进一步下降。
二、对中国形象的影响1. 中国民族主义的疲软西安事变是中国队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造成的伤害之一。
这场事变直接打击了中国队国家统一和民族主义的信仰,使得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景,这不仅是对中国的损失,对当时的世界也是一种挑战。
2. 在西方民众中的形象受损西安事变后,瑞士诗人卡明斯基发出了许多抨击中国和中国政府的诗歌,他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使得中国在西方民众中的形象受损,而西方的媒体进一步对中国产生了负面的印象。
3. 西方世界对中国促近的愿望减弱西安事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华共和国的态度从欣喜的“望子成龙”变为冷漠和严峻,中国在外交上的希望渐渐萎缩,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竞争力大幅度降低,在国际民族形象上也受到较大的削弱。
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之意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押逼迫蒋介石的情况下爆发的。
其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榆关抗战后,山海关失守,同年热河抗战爆发,随后承德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
同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之后不久,东北军损失惨重,计划宣告失败。
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次年一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二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秘密接触,随后在九月中共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成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
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开始逼迫张学良剿共,在再三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与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西安事变后,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分歧,在国际上,日本想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美英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会引发更大规模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自由,亲美英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而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历史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概括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
协议。
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坚持
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
张学良在12月11日晚上十点召开了东北军和西北军
的师以上将领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和他的僚属。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共产党在1927年以
后没能赢得政权的原因,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共产党对未来局势的看法。
最后作者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
在于产生于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基本停止了内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停
止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
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
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以上就是一些西安事变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中共确立抗日统一战线政策:1935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东北军剿共遭遇失败:1935年9月20日,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
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
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
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精锐部队,装备精良的109师孤军挺进陕北的吴起镇的方向,以往能征善战的师长牛元峰严重低估红军的作战能力,对红军的机动作战的能力估计不足,部队刚走到直罗镇,原以为离中央红军还很远,在布置完侦查岗哨以后,就安心睡觉,没想到红军用一夜时间即快速赶到,并在直罗镇罗织了一个包围圈,与22日凌晨拂晓突然发起进攻,毫无防备的东北军立刻被冲散,牛元峰从睡梦中醒来时,看见漫山遍野已全是红军。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军事监禁事件。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兵,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救国的通电,提出:
1、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2、召开救国会议。
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蒋中正被迫接受协议。
即:
1、释放上海爱国领袖和一切政治犯。
2、开展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
12月25日下午,蒋中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
26日,蒋中正抵达南京,西安事变解决。
张学良被扣留。
1931年9月18日,日本的关东军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
9月18日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800米的柳条湖,将一段路轨炸毁。
日军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发动进攻。
次日4时,日军第五大队由铁岭到北大营加入战斗。
5时半,东北军退到沈阳东山,日军占领北大营。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事发前,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
应不抵抗,最近获得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
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军,不准抵抗。
”9月19日,日军将沈阳占领。
东北军继续执行不抵抗,使日军占领东北三省。
西安事变
冯源摘要:西安事变确实促进了国家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国内的力量,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它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致使蒋介石被迫提前进行全面抗日,由于准备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使得之后的战争损失惨重。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国共第二次合作
引言:西安事变是陕西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正是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正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而西安事变的发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而是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共同催化下才发生的。
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
在西安事变这段时期前,国际上发生了这样两件事,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一是在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着重讨论有关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
二是在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齐观是不对的”,“不能同时既反对日本侵略者,又反对蒋介石的斗争”,“我们(指国际)觉得,你们(指中共)号召西南集团反蒋行动的声明是错误的”,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共产国际渴望统一一切可以统一的力量来对抗法西斯势力,因此作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个政党之一,国民党自然属于共产国际所要团结的目标,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方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再看看国内,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来,中国的领土一步步沦陷,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主要矛盾,不但是共产党,民众联合抗日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在1935年的秋天,中国共产党完成了长征,成功度过了自己最困难的时期,国民党因此失去了一举歼灭共产党的最佳时机,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跌至低谷,在这种情况下,联合抗日是当时最好的出路,两党继续争斗只会让日本渔翁得利。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不断为国共合作做出了努力。
在1935-1936年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等公告,并且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举行了一系列的游行示威活动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些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并于1936年2月正式宣布东征抗日。
但共产党的努力并未得到蒋介石的理解,他仍旧坚持自己
“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实行剿共政策。
因为战事对国民党并不乐观,蒋介石便亲自前往陕西,这给他被扣留埋下了祸患。
蒋介石的不配合和中国共产党对于统一战线的渴望,使得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采取非和平手段来达成全面抗战这一最终目的。
因此中国共产党与张学良这一拥有联合抗日意向的国民党高层进行了接触。
1936年,张学良曾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并最终与中国共产党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
而西安事变另一主要人物杨虎城本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对于蒋介石并不是十分的忠诚,而且杨虎城一贯的主张也是联共抗日,这与张学良的想法不谋而合,再加上杨虎城主政陕西多年,在陕势力雄厚,两者商讨后最终决定发动兵谏。
二、西安事变的主要过程
在西安事变前夕,也就是1936年10-11月间,张学良、杨虎城曾多此当面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请求,希望能够北上抗日,但都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蒋介石甚至对张学良说若不剿共,就要把他调到东部去。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并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其后张学良再次苦谏,仍遭到拒绝。
而在之后的会议上,蒋介石又发动了第六次“围剿”的动员令,很快又安排了围剿的诸项事宜。
事态紧急,于是在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
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5时,蒋介石在居所后院被抓,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在成功抓获蒋介石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事情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共方面,共产国际和毛泽东都认为应该杀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方面也迅速召开会议商量对策,最终决定剿抚并用,一方面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另一方面任命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而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则想尽一切办法营救蒋介石,她邀请澳洲友人端纳在当日一同前往南京,并于次日与张学良通电。
1936年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由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代表西安方面出席谈判会先方面。
但谈判进行的并不顺利,张学良与杨虎城之间也发生了分歧,杨虎城很是支持中共方面的做法,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最终张学良将兵权交给杨虎城后,带着蒋介石乘飞机离开了西安。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自此后全面抗战拉开序幕,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两党虽各有防备,但却都守着共同抗日的底线,直到临近抗日战争结束。
但西安事变的两位功臣的后半生却都不如意,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直至终老,而杨虎城更是遭到了国民党的迫害,英年早逝。
三、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此之后,自此国共长达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并且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并且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
当然西安事变也有不利的一面。
胡适就曾经说过:“没有西安事变,共产党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西安事变持的是否定态度。
而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和后人的推算,西安事变确实对我国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首先是当时中日实力差距悬殊,国民党并未为抗日做好准备,那么抗日战争怎么打,只好用人命去填,使得战争损失惨重。
而当时蒋介石是国内唯一可以担任领袖责任的人,若是蒋介石出了什么意外,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结语:总的来说,西安事变确实促进了国家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国内的力量,并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它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致使蒋介石被迫提前进行全面抗日,由于准备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使得之后的战争损失惨重。
黄仁宇在他的书中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
”所以在看待历史事件上一定要用全面的眼光,搜集各方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对整个事件做出全面的评价。
参考资料:
1.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2008
2. 西安事变史领导小组.西安事变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3.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244页
4. 荣维木《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政局》,《抗日战争研究》,近代史研究杂志社,2001年第4期,第18页
5. 荣维木《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政局》,《抗日战争研究》,近代史研究杂志社,2001年第4期,第7页
6. 老照片: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人民网
7. 一二九运动.新华网
8. 李新,《中华民国史》第8卷下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22页
9. 瓦窑堡会议.新华网
10.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45页
11.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12.西安事变时间表
13.西安事变各方态度
1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5.国务院台办:江泽民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6.人民网:西安半月记
17.党史信息报:西安事变后胡适斥张学良:“自坏长城民族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