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667.00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达标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①正确。
②③④符合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2.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剥削,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答案:D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4.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北魏孝⽂帝改⾰专题三:北魏孝⽂帝改⾰⼀、励精图治的孝⽂帝改⾰⼀、改⾰的背景(智者的选择)1、北魏的崛起和统⼀黄河流域(基础)⑴建⽴: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黄河流域实⼒最强的政权。
⑵统⼀:①经过:439年统⼀北⽅,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分裂割据局⾯。
B.创造了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盾的激化⑴阶级⽭盾和民族⽭盾激化:①原因:A.政治⿊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对他们任意杀戮;②表现:北魏建⽴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化、习俗、⽣活⽅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盾时常发⽣。
⑶社会⽭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帝深受汉族先进⽂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实⾏均⽥制。
为孝⽂帝改⾰创造条件。
⼆、孝⽂帝改⾰措施(思考:古代有哪些⼟地所有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计⼝授⽥,“劝科农桑”,这是均⽥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量⽆主⼟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缓和社会⽭盾。
⑷性质:均⽥制是封建国家⼟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即⽆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即已耕种⼟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地主原有⼟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①抑制了⼟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在改⾰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也激化阶级⽭盾。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背景。
(难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
(难点)一、智者的选择(改革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北魏统治的危机(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
思维点拨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
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制度改革重点精讲(1)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府分配的是大量无主荒地。
(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迁都洛阳(1)原因①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遇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②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的生活供应。
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是当时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迁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
(3)影响: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思维拓展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模块链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Ⅱ专题一):土地制度【学习要求】了解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认识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识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时势进步的观点。
【知识结构】★参考《创新设计》P281“基础知识连线——北魏孝文帝改革”★【疑难解惑】一、北魏为什么要实行均田制?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意义?原因:当时,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为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政府推行均田制。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意义: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参考《创新设计》P281—282“重点难点”——问题二”)——————————————————————————————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所谓“均田”,不能理解为“平均土地”,只是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进行有限度的授田、还田。
受田农民对土地只有经营使用权,不准随意买卖;农民在获得使用土地权益的同时,要承担义务,从而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
对地主来说,他们的土地占有不受任何影响。
对农民来说,由于有了小块土地耕种,徭役赋税相对较轻,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均田制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作用: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拓展了祖国的疆域;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上,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
2.难点:生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材整理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 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
(2)冲突⎩⎪⎨⎪⎧阶级冲突尖锐民族冲突简单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进展的必定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教材整理2 改革的内容措施具体内容历史意义经济均田 制雏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①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④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进展内容⎩⎪⎨⎪⎧对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种类:露田、桑田义务:担当徭役杂税政治整顿 吏治①缘由:吏治混乱、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冲突②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①相对缓和了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②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北魏政权政治迁都 洛阳①缘由: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改革;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②概况:493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①有利于推动改革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进展文化革除 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说汉话,行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提示】 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全部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夫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一、改革背景2、北魏的经济与文化落后于中原(汉族);3、鲜卑贵族的早期统治引起了民族、社会各阶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社会动荡不安。
二、改革内容1、经济改革——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⑴时间:485年⑵内容①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②法令规定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①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⑶评价②限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补}☆土地的分类露田:无主的荒地;农户年老身死不能耕种时要归还北魏政权;不能买卖。
桑田:已经耕种过的土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2、政治改革——整顿吏治⑴背景:官吏(吏治)腐败,贪污成风,影响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加深北魏统治者与人民间的矛盾。
⑵措施:俸禄制(484年)——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⑶评价: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革除旧俗⑴迁都洛阳(493年)ⅰ地理位置:地处塞北,难以控制中原地区ⅱ地理环境:土地贫瘠,产粮有限,灾害频繁,经济落后,交通闭塞①背景ⅲ政治: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保守势力责难孝文帝)②目的ⅰ直接目的——减少改革的阻力ⅱ根本目的——巩固统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③评价:有效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①原因(目的):消除隔阂,促进民族融合ⅱ易汉服(鲜卑族士民一律改穿汉服)⑵移风易俗②内容ⅲ同汉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ⅳ改汉姓(改鲜卑姓为单音汉姓)ⅴ通汉婚(提倡皇族、鲜卑贵族与汉族的主要士族联姻)③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拓}☆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各族人民间的友好交往、物质文化交流;民族迁徙、民族间的杂居及通婚;①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汉化”政策;民族间的战争;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剥削和压迫的联合斗争。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学习目标】掌握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及成就,孝文帝改革后洛阳繁盛的表现。
难点: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评价。
【学习内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发展原因:⑴政府的重视:①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③孝文帝修建,派遣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⑵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
⑶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2、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二、繁盛的洛阳(有那几个王朝在此建都?)1、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成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年之久。
2、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居有民10万户。
3、经济繁荣:⑴城东的和城西的是主要商业区。
⑵政府为和来的商人专门设立“”,以方便他们经商。
⑶和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注意教材引文)⑷成为全国的中心,也是最大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城市.(地位)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请结合教程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3)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时代。
2、原因: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以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⑵迁居中原,通婚杂居,差别逐渐消除。
(也是融合表现)3、表现:⑴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下来,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⑵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2)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2、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背景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处在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即晋武帝)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80年,晋武帝灭吴,统一南北。
西晋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
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
317年,西晋皇室司马睿(即晋元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在相对安宁的江南建立晋朝,史称东晋。
420年,掌握实权的东晋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建国号宋,他就是宋武帝,东晋灭亡。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此后,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史称北朝。
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杨坚即隋文帝。
589年,他派杨广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北魏拓跋氏政权兴起于乱世,立国之初,与后燕、、后秦、柔然、夏等强国为邻。
从拓跋珪到拓跋焘祖孙三代,是北魏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拓跋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先有奴隶制的发展但却急速转入封建社会的时期。
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连年兴兵,屡获胜利,向北击败了其宿敌柔然、高车,向西灭掉了暴虐的夏政权,并于436年和439年征服了北方最后的两个割据政权北燕和北凉,完成了对北方中国的统一。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
B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9·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南朝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A.齐宋梁陈B.陈齐梁宋C.梁宋陈齐D.宋齐梁陈【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2.(2019·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故C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远古时期,故A错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故B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指的是明清时期,故D错误。
3.(2019·上海高三期末)某人晚年说:“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
据此判断他当生活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五代十国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五代时期的冯道,此人历经五个朝代,担任五朝宰相,侍候十位皇帝,故C项正确;冯道生活的朝代是五代十国时期,秦汉、隋唐和明清时期不符合史实,故A、B和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不容易判断出是冯道。
依据材料“历职历官”,并结合所学可知答案。
4.(2020·上海高三)“魏之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
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材料中的“魏”当指A.西周时的魏国B.战国时的魏国C.三国时的曹魏D.北朝时的北魏【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大鲜卑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兴起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的拓拔鲜卑部,他们建立了北朝时期的北魏,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魏国是姬姓魏氏封国,并非崛起于大鲜卑山,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战国时期的魏国是姬姓封国毕国后裔建立的,并非崛起于大鲜卑山,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三国时曹魏的建立者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被封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复习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前诊断】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3、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A、各民族间的战争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D、汉化政策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A、民族融和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要求6、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7、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供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少数民族侵扰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和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实际上是()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9、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C.露田又叫桑田,可以买卖D.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仿效汉制,重新修订官制礼仪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俸禄制,严惩贪污③说汉话④改汉姓A.①②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拔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长孙穆陆贺刘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5、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7、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需要B、汉族地主的建议C、巩固统治的需要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二、问答题9、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