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324.25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课标要求及解析: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结合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改革的必然性。重点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具体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为第二课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汉化革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意具体的改革内容与当时社会情况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体会改革举措的合理性与重要性,突出认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具体制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面貌的变革以及对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深刻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

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的措施

难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代名臣虞世南在《论略》评价孝文帝:“后魏代居朔野,声教之所不及,且其习夫土俗,遵彼要荒,孝文卓尔不群,迁都山解辫发而袭冕旒,祛毡裘而被龙衮,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自非命代之才,岂能至此?比夫武灵胡服,不亦优乎!”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身上流淌着鲜卑民族的血液,却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极为推崇,为全盘推行汉化,作出了很大牺牲,他不惜改换姓氏,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洛阳建立了可歌可泣的功业。33岁那年,他轰轰烈烈的人生落幕,葬于今河南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的长陵。重点环节一: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和条件

(一)改革的前提P28:

1、北魏建立: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前秦瓦解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386年拓拔圭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

(2)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3、北魏前期的汉化改革:

(1)依据:在征战和南迁中,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改变游牧生活,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P29:

经济上:①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政治上(属补充内容):③仿汉制设官制;

④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文化上(属补充内容):⑤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①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2)改革的必要性P29:

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危机——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

(1)(属补充内容)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2)(属补充内容)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2.P29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3.北魏建国的百年以来,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汉族官僚地主与拓跋贵族也是矛盾重重(补充史实:北魏第一大案——崔浩国史之狱)。

(三)改革的可能性P29:

出身于汉族的冯太后掌握实权时曾实行过封建化的均田制,从小深受先进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亲政后继承祖母的改革事业,将进一步推进先进的汉化封建化改革。

(4)改革目的:

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稳定北魏政权,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五)探究性活动:

谈到北魏的历史,拓跋珪、拓跋焘、冯太后、孝文帝一个个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为鲜卑族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你认为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否具有决定性?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提示: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这为历史发展的多次史实所证明。一位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一个具有改革的胆识和勇气历史人物,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此题目以学生自我认识为主体,注重联系史实。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重点环节二:均田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推行均田制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曰……宜更均量……高祖(孝文帝)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材料二:“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男子授给桑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

卖。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北魏政府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明确知识点:均田制实行的背景——①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②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前提);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是均田制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以下问题:

(2)结合材料,归纳均田制的内容。

(3)均田制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4)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5)推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