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课前知识、人物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621.00 KB
- 文档页数:4
《大堰河——我的保姆》探美《大堰河——我的保姆》究竟美在何处?细细咀嚼,不外乎四点。
一、人物形象——性格美。
虽为抒情诗,但本诗选用了大量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细腻地塑造了一位受尽剥削和苦难的旧中国贫苦妇女的形象——大堰河,集中再现了劳动阶级固有的优秀品质,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美。
1.勤劳纯朴的崇高品德。
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缝补、洗衣、煮饭、喂猪、抚养孩子,酷热的夏天到广场上晒粮,严寒的冬天到结冰的池塘里洗萝卜。
她永远只是默默地含笑劳动,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憩,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光辉。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
她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
虽遭地主的剥削和醉酒的丈夫的打骂,仍坚强地活着。
为了生活,她用乳汁养育我来支持她的家。
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还要为丈夫和儿子们补衣服、包伤口、捉虱子。
她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我”要回家,她竟伤心地哭。
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里只有爱和给予,她“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儿女们。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大堰河是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妇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心世界十分美丽丰富。
她为了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挂在灶边的墙上。
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多么崇高而善良的给予,她的内心世界是何等丰富,心灵之美自然地喷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二、审美情趣——悲剧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不是悲痛、悲哀、悲惨、悲观和死亡的同义语,它必须是美好事物的毁灭,从而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
大堰河的一生正是具有这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
她勤劳善良,宽厚仁慈,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也养活了她的家,一年到头不停地劳作,她奉献了她可以奉献的一切。
可是,她仍要遭受剥削和打骂,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苦痛,最后竟“带着诉不尽的奴隶的凄苦”悲惨地死去,死后她的坟头也十分荒凉。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新教材)《大堰河——我的保姆》知识点清单 《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1.诗歌第1节有何作用?答案:①扣题。
第1节的首尾两句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形成回环效果,照应诗题。
②“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反复出现,突出了大堰河与“我”的关系,也突出了诗人难忘大堰河的养育之恩,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
③介绍大堰河的情况,介绍了她的名字、身份等,表现出大堰河身份低微和家庭贫困。
她没有名字,而以生她的村庄的名字为名(注:据艾青后来回忆,“大堰河”出生的村庄的名字应该是“大叶荷”,艾青写作“大堰河”是谐音导致),这表现了她作为那时的妇女的身份低微;童养媳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困,说明她娘家及婆家都很贫穷。
2.怎样理解诗歌第3节中“我”的联想?答案:①此处属于相近联想。
“我”此时在狱中,悲凉冷落,看到雪,想起了大堰河的悲凉冷落,想起了大堰河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又由此联想到跟大堰河有关的故居檐头的瓦菲、园地、石椅等。
②突出大堰河死后的悲凉。
她的坟墓是被雪压着的草盖的,故居檐头的野草是枯死的,一丈平方的园地被典押了,门前的石椅长了青苔。
③表现了“我”对大堰河的深切思念。
3.诗歌第6节中的“新客”一词有何作用?答案:①写出“我”对“生我的父母家”的陌生感。
②写出“我”对“生我的父母”的陌生感。
③衬托出“我”对养育自己的大堰河的依恋之情。
4.诗歌第9节中写大堰河死时的情景有何作用?答案:①表现了“我”的歉疚。
两次提到大堰河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表明了“我”的悲恸、歉疚。
②从侧面突出了大堰河对家人的重要性以及大堰河的美好。
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③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大堰河牵挂着乳儿,临死时还“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5.作者为何在第11节里写大堰河“所不知道”的情况?答案:①交代大堰河死后家人的不幸遭遇。
②突出大堰河死后的悲凉。
③揭示出造成大堰河悲惨命运的原因——世界不公道。
高中必修一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课程精讲激趣导入:诗人的同情是广阔的。
诗人的赞美也是广阔的。
诗人的目光注视着她——“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那个黑夜沉沉的世界里,诗人的目光诚挚而深沉,她,在诗人的目光里,清晰而明亮。
这首诗发表时,诗人还坐在监狱的铁窗之下,那目光仍在注视着故乡的那片土地。
这首诗的成功,这首诗在诗坛产生的巨大影响,诗人似乎并没有太注意,诗人还沉浸在对“大堰河”——自己的养母的怀念之中,还沉浸在对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之中……学习要点:一、重点1. 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 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二、难点1. 感知作者饱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
2. 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课文精析:一、整体感知1.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
他母亲生他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
因此,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不受欢迎的人,并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她的乳儿。
在保姆的怀里,艾青度过了难忘的五年。
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2.写作背景艾青由于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
一个冬日的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
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
诗情汹涌,不能自已。
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文学常识大堰河我的保姆文学常识一、教材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应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鉴赏诗歌,着重分析意向,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诗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体裁是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抒情诗。
诗人通过回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倾诉了对乳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
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本课从情感内容和能力培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特别是长诗的形象思维特点、规律认识比较肤浅,阅读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对于诗歌表现内容的把握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应当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体会这首诗的创作规律,并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他们的诗歌阅读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中塑造人物形象及在其中所体现的真挚感情。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拮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诗人情感。
因此,抒情诗问世的侧重点。
因而把体会使人对大堰河的怀念、同情、赞美、讴歌之情,定为本文教学重点。
2、体会诗歌中的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为教学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使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四、说教学方法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按照高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有感情地配乐朗读,体会诗歌意境以及韵律美。
2、讲授法: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课文的学习仍然离不开老师的讲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9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并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诗歌中的情感;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探讨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品味诗中真挚的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感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顾1、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等。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
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
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
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睹雪思人,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曾回忆说:“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
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很爱她。
”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诗歌的内容结构二、细读诗歌,分析诗歌划分层次:(一)第一部分(1——2)我和大堰河的出身阶级不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抽查朗读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身世悲苦)(二)第二部分(3——11)诗人触景生情,追述勤劳善良的大堰河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文本解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写于狱中的成名作,是献给他心目中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遍农妇的颂歌。
诗中朴实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除了直接抒情,诗中还有许多叙述和描写,学习时注意体会其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感受现代自由体诗的特点,体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意义。
【素养目标】1.了解艾青的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感受大堰河人物形象特点。
3.鉴赏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4.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学习诗歌中叙事性抒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此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仍从事创作活动。
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
抗战时期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1949年后又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2.相关背景1932年,诗人因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被捕,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罪被判入狱6年。
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3.了解“自由体诗”自由诗体也叫自由诗,是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
每一行诗的字数,每一节诗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它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
艾青的《光的赞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都是自由诗的优秀之作。
这种无诗歌形式束缚的自由使得它成为当代最流行的一种诗体,也成为诗歌爱好者们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诗体。
第四讲《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①艾青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②,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③的炕凳,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他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④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⑤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以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锦集10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典型细节的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
2、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点】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阅读探究法【教具准备】朗读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解题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
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
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
三、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
2、注意读准字音。
大堰yàn河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zào火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火钵bō 碾niǎn 冰屑_iè 团箕jī 忸怩niǔ nì 凌侮wǔ叱骂chì 咒语zhòu 匾biǎn3、自由朗读,准确把握情感。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优秀3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3.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感情。
4.学习、把握诗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
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了解并学习诗歌所采用的抒情方法。
【难点】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突破】应在反复朗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然后针对某一具体段落仔细推敲,体会作者抒情方式与写作手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艾青的另一名篇《给乌兰诺娃》,并设计一些练习题。
2.了解一些关于诗人艾青的生平资料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诗歌多遍,准确认读课文下的注释及课后列出词语。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课文1.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资料2.字词练习2.完成字词练习3.范读并引导学生感受文意3.初步感受文意,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特色4.指导划分层次,归纳层意4.反复朗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一、了解创作背景(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当代诗人——艾青的名作。
有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作者艾青的资料?抽学生简述作者的生平。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大堰河——我的保姆》,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说教材:《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
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
“情”是诗的内核,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
根据这一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1、掌握借助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排比、对比、反复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2、通过综合性研究学习,获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1、揣摩诗歌语言,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
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挚而深沉的爱,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鉴于本诗是叙事抒情诗,即通过撷取生活中一些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情感。
因此,抒情是本诗的侧重点。
因而把“了解本诗借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即通过品味典型意象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定为本课教学重点,而把“体会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1、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第2/6页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2、学习和鉴赏本诗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还要知人论世,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生活经历。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