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课时 遵守规则 (2)
- 格式:ppt
- 大小:6.69 MB
- 文档页数:38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教案及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2课时遵守规则1 教学分析知识目标: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明白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规则,懂得应积极维护规则,参与改进规则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自律与他律等关系,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提高自律能力,敬畏规则,学会维护规则的技巧,锻炼参与改进规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难点:维护社会规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先观看视频,再谈谈感受。
按规则办事,往往需要我们的自觉。
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对规则没有认同感和敬畏感,那么,规则的效果必然大大折扣,规则就会形同虚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2课时:遵守规则。
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打手机的“自由” (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候车室打手机”引发争执这一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由的边界,感悟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
1.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讨论回答)2.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手机的“自由”?提示:这位男士有打手机的自由,但是他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应该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教师总结:打手机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在公共场所拥有安静的环境也是合理的权利和自由。
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通过规则来划定自由的边界。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因为社会生活中的自由,总是与别的人和事有关联,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活动二:我的自由谁做主(多媒体链接视频——挡车门阻碍高铁发车)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
第2课时遵守规则一、知识目标1.理解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
2.了解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环境,需要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
二、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自律与他律等关系,发展辩证思维能力。
2.锻炼自己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能力,做到自我约束、自我主宰,自觉遵守规则。
3.既能有技巧地维护规则,又能根据社会变化情况参与改进规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认识不同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正当需要,有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之心,认同要通过制定和遵守合理规则妥善处理好彼此间的利益关系。
2.树立正确的自由观,认同社会规则与自由的辩证统一。
3.在正确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难点:维护社会规则。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所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情境导入:大家都乘坐过公交车,那么请问在上公交车之前,等车的人们是文明有序排队上车还是插队推搡着上车呢?你支持哪种方式?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我们都支持文明有序排队上车。
因为这样合情合理,既不浪费大家的时间,还能保持心情愉快。
这也是我们遵守规则的表现。
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社会生活才会井然有序,人民才会有充分安排自己生活的自由。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课时内容——遵守规则。
目标导学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一)正确认识自由过渡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自由和规则打架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可以只选择其一呢?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问题之谜吧!教学活动一:自由与自由的冲突学生阅读教材P27最上面“探究与分享”。
思考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手机的“自由”?点拨提示:这位男士有打手机的自由,但是他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应该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教师总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3.2遵守规则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别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的行为。
2.知道我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制定了法规,人人都应遵守。
3.懂得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规则。
4.向别人宣传遵守法规,维护和改进规则。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制定规则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三、教学过程:导入:八达岭野生森林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多媒体播放视频: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2016年7月23日,延庆区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1死1伤。
据了解,该野生动物园允许乘坐园区游览车和私家车进入园内游玩。
但是进入园区的私家车车主必须签订《自驾车入园责任协议书》,其中规定了猛兽区必须关好、锁好车门、车窗;禁止投喂食物,严禁在猛兽区下车;游客自驾限速25公里/小时,并与动物保持不少于20米距离等。
思考:为什么游客入园前要签订这样的协议书?如果动物园里没有相关的协议规定,游客自由出入园区,会有怎样的后果?为什么会屡屡发生动物伤人事件?究竟是谁的过错?教师总结:我们谁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但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像这样不守规矩而酿成恶果的事件却时常发生。
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护,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我们就必须学会遵守规则。
做到人人遵守规则。
板书:人人遵守规则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使学生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经过,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生活中的规则的重要性,从而直接引出“规则”的话题。
.畅所欲言:生活中有哪些自觉遵守规则的例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1、结合图片(p27),公众场合大声打电话,影响到他人及吵醒孩子,谈谈当打电话的自由与孩子睡觉的自由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小组交流)师总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1课时维护秩序一、什么是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二、什么是社会管理秩序?社会管理秩序是专指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及秩序。
三、社会秩序有什么作用?(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社会秩序。
有了社会秩序,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四、什么是社会规则?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五、常见的社会规则类型有哪些?常见的社会规则类型有:道德、纪律、法律等。
六、社会规则有哪些作用?(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等。
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规则明确了对违反规则的人应如何处罚,同时,还有强制性措施和非强制性手段保证规则的遵守。
第2课时遵守规则一、自由与规则的关系(1)、社会规则划定自由的边界。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行。
二、公民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自由和权利?(1)、遵守道德、纪律和法律。
(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三、如何促进规则遵守?(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自律!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习惯,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
别人的监督、提醒、奖惩等约束,有利于我们遵守规则。
(3)、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含反思)第2单元第3课第2课时《遵守规则》一. 教材分析《遵守规则》是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3课的第2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规则的定义、规则的来源、规则的作用以及如何遵守规则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于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不遵守规则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规则的定义、来源和作用,掌握遵守规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维护社会秩序。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规则的定义、来源、作用以及遵守规则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规则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规则。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案例素材:选取生活中违反规则的典型案例。
3.小组讨论题目:设计关于规则在生活中应用的小组讨论题目。
4.情景模拟道具:准备相关道具,用于情景模拟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违反规则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遵守规则?规则对于社会和个人有什么重要性?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规则的定义、来源、作用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规则的基本知识。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复习教学设计(含练习题及答案)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围绕“遵守社会规则”这一主题展开。
本单元共包含3课时,分别是《社会生活需要秩序》、《规则与秩序》、《维护秩序靠规则》。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规则。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常识和规则意识,但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仍难以做到严格遵守社会规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认识和理解社会规则,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种类、作用以及遵守社会规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使他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规则的种类、作用以及遵守社会规则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境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遵守社会规则。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案例材料:有关社会规则的案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如插队、随地乱扔垃圾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遵守社会规则。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种类、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则。
第2课时遵守规则知识目标1.正确认识社会规则与自由。
2.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3.维护和改进规则。
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自由。
2.增强遵守社会规则的自觉性。
3.主动维护社会规则。
4.认识到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树立参与规则改进和完善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对待自由与规则,个人行使自由权利时也要热爱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自由和权利。
2.树立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3.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献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重点1.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自律和他律。
3.坚定维护规则。
难点1.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2.对他律的认识。
3.如何对规则进行改进。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所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一、情景导入,场景激趣【“中国式过马路”故事】“中国式过马路”指不管当时的信号灯是红灯还是绿灯,只要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
这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
不仅反映出当下存在的行人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也折射出社会对文明交通行为的呼唤。
“中国式过马路”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不仅对机动车正常驾驶造成影响,而且给行人自身的生命安全也带来危害。
这种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如中国人口多,行人思想认识不到位、交警部门对行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监管不严、交警警力不足、工作任务重、某些地方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
信号灯红灯时间过长,绿色信号灯过短等都是使得行人不得不采取闯红灯过马路的原因。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现在多地已陆续开展整治行为,如北京市采取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杭州则通过DV将行人的不文明行为拍摄下来,用曝光的方式进行引导;南京则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总之,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这种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对于我个人,我也要从自身做起,做一名文明的出行者,我相信,“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一定会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得以消失。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2022年课标)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主要包括《规则与秩序》、《公平与正义》、《尊重与宽容》和《责任与担当》四个课时。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开始产生独立思考,并逐渐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
然而,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规则时,有时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生动案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社会规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种类、作用和意义,理解公平、正义、尊重和宽容等价值观的含义,掌握遵守社会规则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种类、作用和意义,掌握遵守社会规则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社会规则的作用和意义。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亲身体验社会规则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4.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总结遵守社会规则的方法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相关内容。
2.案例材料: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以便进行分析讨论。
3.视频资料:准备一些与社会规则相关的视频,以便进行直观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