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的生活环境(知识点及答案)

生物的生活环境(知识点及答案)

生物的生活环境(知识点及答案)
生物的生活环境(知识点及答案)

1.生物圈:

(1)、有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和。(2)、生物圈是和的总称。

(3)、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4)、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________,海平面以上约_________,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_________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和稳定的等。

2.栖息地:

(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问题:

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否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呢?

特别关注: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1.生物圈: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2)、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生活环境的总称。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栖息地:

(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类型。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三角洲。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探究问题:

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否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呢?不是地球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生存,只有在生物圈范围内才有生物生存。特别关注: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一、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哪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那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位置不同的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且他们是不同的。 能力目标: ①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情感目标: 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另外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及地球自然环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 1、自然界中的生物人们通常将它们分为几类,为什么? 2、生物具有的哪些基本特征? 3、学生回忆、看书等,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二、新课导入: 天上是否住着神仙?月宫中是否有寂寞的嫦娥?用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卷的同时,设问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的生活环境。 三、自主学习: 知识点1:生物圈 1、概念:有的圈层。 2、范围:的下层、整个和的上层。 3、生物圈之所以能适应生物的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等。 知识点2:栖息地 1、概念:生物圈内生物生存、的场所。 2、栖息地型:、、、、等、。 3、或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破坏栖息地的重要因素是。 4、决定栖息地类型的主要环境因素:、、等。 5

结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需要,所以不同的栖息地是的。 四、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根据课件上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图片,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讨论: 1、这三个圈层各有哪些特点? 2、在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存在? 探究任务2: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观察课件上的几种生物的图片,讨论: 1、这些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月球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知识,不断实践,提高能力,将来报效祖国。 3、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呢? 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缺少什么条件,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结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探究任务3: 结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需要,所以不同的栖息地是的。 观察图1.1-6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问题。 (2)图中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3)你能说出某一栖息地在中国的位置吗? (4)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 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哪一种栖息地最容易被破坏?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为知识的迁移深化做好准备。 五、知识总和、迁移深化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总结知识点。 2、出示课件,播放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河流污染、土壤沙化水环境被破坏、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具体的栖息地被破坏的图片,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 3、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是什么因素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生物的生活环境(知识点及答案)

1.生物圈: (1)、有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和。(2)、生物圈是和的总称。 (3)、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4)、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________,海平面以上约_________,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_________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和稳定的等。 2.栖息地: (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问题: 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否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呢? 特别关注: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1.生物圈: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2)、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生活环境的总称。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栖息地: (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类型。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三角洲。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探究问题: 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否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呢?不是地球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生存,只有在生物圈范围内才有生物生存。特别关注: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姓名:王敬单位:翼云中学 E—mail: wangjingshengwu@https://www.doczj.com/doc/34759466.html, 课题: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3 年 9月 11 日,星期三,第六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范围 教学难点:关注身边的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中学除了绪论外的第一节课。这节教材的内容比较单薄。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满?我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创设新的情景,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和数字、文字等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圈,增强学生对“生物圈”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观察思考”。通过讨论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具有主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讨论活动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前期知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调查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等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一种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

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的生活环境 例题精析 【例1】家中饲养小鸟时,小鸟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A. 食物与水 B. 食物、空间与空气 C. 食物、空间与阳光 D. 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 解析: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小鸟也不例外。 答案:D 【例2】下列各项中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 光照时间短、温度太低导致植物死亡 B. 胡桃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导致树下的小草死亡 C. 狼太多导致兔子数量减少 D. 过度放牧导致牧场退化 解析: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而B、C、D中的因素,都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A 【例3】椋鸟喜食枸杞的果实,椋鸟对枸杞是( )。 A. 有害的 B. 有益的 C. 无害无益 D. 有益有害 解析:椋鸟喜食枸杞的果实,两者之间似乎是受益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椋鸟吃下多肉的果实后,枸杞的种子不被椋鸟消化,随椋鸟的粪便被传播到各处,这样椋鸟帮助枸杞传播了种子,对枸杞的繁殖后代是有益的。 答案:B 【例4】仙人掌能够在荒漠中生长,这是仙人掌对荒漠环境的( )。 A. 破坏 B. 适应 C. 喜爱 D. 讨厌 解析: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仙人掌的叶退化,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茎肥厚多汁,能贮存水分,表现出对荒漠干旱环境的适应,植物对生活环境不存在喜爱和讨厌的问题。 答案:B 【例5】地球不断有生物灭绝的现象发生,是( )。

A. 一种自然现象 B. 完全是由人类引起的 C. 与人类无关 D. 上帝的作用 解析:当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生物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栖息地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生物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不是完全由人类引起的,但与人类有关。当然上帝是不存在的。 答案:A 跟踪练习: 1. 水圈中的生物大多生活在距海平面( )以内的水层中。 A. 10千米 B. 1千米 C. 100米 D. 50米 2.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A. 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 B. 阳光、温度、水分和土壤 C. 阳光、温度、水分 D. 阳光、土壤和温度 3. 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因为( )。 A. 蚯蚓要见阳光 B. 土壤中温度太低 C. 蚯蚓要寻找食物 D. 土壤中缺少氧气 4.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这主要是( )。 A. 骆驼刺喜欢沙土 B. 骆驼刺怕被风刮走 C. 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 D. 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5.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B. 蚯蚓吃植物的根,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C. 蚯蚓的粪便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D. 蚯蚓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 6. 植物一般生活在()的温度范围内。 A. 15~25℃ B. 10~35℃ C. 0~35℃ D. -2~50℃ 7. 在内陆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能够( )。 A. 增加空气湿度,减少降雨量 B. 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C. 提高大气氧含量,减少降雨量 D. 降低大气氧含量,增加降雨量 8.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②制定计划③做出假设④实施计划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

生物的特征及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的特征 1.(2014?通辽)“斑马发现危险后迅速奔逃”,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之间能相互影响 2.(2014?郴州)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进行呼吸B.能生长和繁殖C.都能自由运动D.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3.(2014?天津)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大雁南飞B.桃树结出果实C.铁钉生锈D.猎豹捕食羚羊 4.(2014?邵阳)下列自然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植物落叶B.人体出汗C.种子萌发D.潮起潮落 5.(2014?昆明)古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反映了生物基本特征中的()A.营养B.呼吸C.遗传D.变异 6.(2014?岳阳)下列叙述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钟乳石慢慢长大B.禾苗茁壮成长C.汽车在奔驰D.机器人在演奏 7.(2014?绥化)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A.珊瑚虫B.含羞草C.机器人D.蘑菇 8.相信你认识了不少生物,也学会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孔子鸟化石B.珊瑚C.钟乳石D.石头上的青苔 9.(2014?聊城)下面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10.(2014?内江)生物的基本特征很多,结核杆菌属于生物的主要理由是()A.能使人患结核病B.具有新陈代谢现象C.能自由运动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1.(2014?玉林)石硖--玉林龙眼的优良品种,石硖所结的果实,在向阳一面较大较甜,并且数量还比较多,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B.进行呼吸C.生活需要营养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2.(2014?娄底)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都具有呼吸系统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D.都能生长和繁殖13.(2014?菏泽)乌贼遇到敌害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墨汁,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对刺激能做出反应B.动物能够运动 C.动物遇到危险能释放墨汁D.乌贼对刺激的反应最敏感 14.(2014?滨州)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校园里的生物,发现有麻雀、潮虫、蚯蚓以及各种树木花草.下面是同学们对这些生物共同特征的概述,其中错误的是() A.都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B.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都能生长繁殖 15.(2014?赤峰)下列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是()A.人出汗B.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C.蘑菇从小长大D.雏鸡破壳而出 16.(2014?云南)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苏教版生物测试题 生物的生活环境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生物的生活环境 【课内四基达标】 一、填空题 1.生物生活在一定的里,生物的种类不同,对的要求也不一样。生物的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主要还是指。 2.大自然中的生物,它们的生一方面要受到、温度、 、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别的的影响。这些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叫做。一般可以分为和两类。 3.环境中生物生活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它又可以分为 因素和 因素两类。 4.人口过度增长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的环境又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5.在自然界中,生物要受到很多的制约,因此,生物必须 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的同时,也。所以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二、选择题 6.对于牛来说,下列因素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牛的食物牧草 B.同时吃草的羊 C.牛群中的其它羊 D.新鲜的空气 7.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B.生物的生活也影响着环境 C.生物都受生态因素的制约 D.生物的生活也改造着环境 8.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原因是受到生态因素的制约,这生态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空气 C.降雨 D.温度 9.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叶纷纷飘落,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一现象表明( ) A.它们都能够适应寒冷的环境 B.法国梧桐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比法思梧桐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与法国梧桐进行着生存斗争 10.热带雨林中,各种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十分优良。这主要是和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 ) A.水分和温度 B.水和肥沃的土壤 C.水分和空气 D.阳光和温度 11.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 ) A.在海沟的深处没有二氧化碳 B.主要是海沟深处的温度太低 C.在海沟的深处没有足够的有机物 D.在海沟的深处没有阳光照射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鲫鱼的生态因素的是( )

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案

姓名:王敬单位:翼云中学 E—mail: 课题: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3 年 9月 11 日,星期三,第六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范围 教学难点:关注身边的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中学除了绪论外的第一节课。这节教材的内容比较单薄。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满?我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创设新的情景,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和数字、文字等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圈,增强学生对“生物圈”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观察思考”。通过讨论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具有主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讨论活动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前期知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调查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等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一种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的是“以学定教,当堂提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课前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解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导入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教学目标 出示图片: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 讨论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 讨论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和关系? 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内多媒体显示组织模型,分别认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学生总结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并填写导学案。 提问: 1、什么叫体液?体液分为哪几部分? 2、什么是内环境?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知识点: 1、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 (1)内环境包括哪几种液体? (2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怎样理解“内”与“外”?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内环境包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范围:人体内,细胞外 多媒体展示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关系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范围,并联系实际说明: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管道等,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其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应属于外界环境。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应用:填表总结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多媒体显示动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学生观看后画图示总结:细胞及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注意: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交换是单向的。淋巴直接注入血浆。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学生分析讨论: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重点)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重点、难点) ③举例分析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探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情境激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本节课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小学形成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并识记。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实例,通过读图、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分析不同生物的栖息地类型,认识到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本节课通过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观赏图片、阅读教材、表达交流,学生可初步形成生物生活环境的科学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地球仪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后,结合 学生画的生物圈的图讲解,明确生物圈的 范围。 探究任务二、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 。

观察课本1.1------6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讨论: 2、图中所示4种生物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一、生物圈 1、概念 2、范围 3、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二、栖息地 1、概念 2、决定栖息地特征的因素及类型 3、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生活环境》课程教学设计(济南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包括10个一级主题,其中本节课选自第三个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本节内容选自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生物圈和栖息地。生物圈部分讲述了生物圈的概念、包含的范围以及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栖息地部分讲述了栖息地的概念、各种栖息地类型的决定因素,分析了孔雀与野大豆的不同栖息地的特点。通过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当前现状了解栖息地遭到破坏的原因,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学情分析】 我校今年是丰收年,生源特别理想。就现在7年级学生来说,孩子们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而言较差,而且年龄小,自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因此,在结合孩子们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我决定带领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强他们读图、自主学习的能力,慢慢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教学设计】 一、听音乐,激情导入 上课前,首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中国的版图,并且循环播放着《大中国》的音乐。在此,想通过音乐与图片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上课时,停止音乐,并询问:“同学们听过这首歌曲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后,进一步询问:“中国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可是你知道吗?我们全人类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啊,它是谁呢?”学生答出:“地球”,我接着抛出问题:“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适合生物生存吗?”学生在预习之后回答:“不是”。我会接着学生的话说出:“我们给这个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生物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生物的生活环境》。” 板书:生物的生活环境 二、探究竟,趣味求知 (一)板书:生物圈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7页“生物圈”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必备条件? 本环节设计了一个自主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教师巡回,并给与一定的指导。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所找到的知识信息标注在课本上。在学生自学完成后,建议学生将自己找到的问题的答案说给小组内其他同学听。意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观点,达成共识。最后,在班内进行交流。 在学生成果汇报时,学生一般会读课本。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式的读课本,我想展示课本图1.1-3生物圈示意图,让学生看着图总结,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而不是直接读课本。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指导学生会读图,并尝试将生物圈分成三层,该部分可以让学生多多举例说明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和生物。

【精品】初中生物备课教案

初中生物备课教案 【篇一: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二:初中生物细胞的生活教案】 教案设计 生命科学学院 11级生物科学4班陈姣 11070144004 附: 板书设计 一、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三)细胞的分裂 【篇三:2015七年级上册生物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取放鼠妇时动作轻柔,实验结束后能将鼠妇放到自然环境中。 二、学习难点和重点 1.学习重点: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学习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组织好“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准备相关的图片 大熊猫、鱼、麦田、蚂蚁群、蜜蜂群、打斗的狮子、争斗的秃鹫等 图片 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仙人掌、 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人类排 放废水等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 湿土,干土,解剖盘,纸板(教师准备),鼠妇20只,计时表(学生准备)。 3.课前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 妇20只,并记录捕捉地点的环境该地点鼠妇的数量,注意不要破坏 学校、社区草坪或花坛,不伤害鼠妇。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 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第二章的学习 就要带领我们去了解生物圈。要想了解生物圈,首先要了解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1.环境的概念 教师提问: ①野外生活的大熊猫组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即使生活在 这样的环境中,鱼一定能正常生长吗?还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③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什么是环境?

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生物圈的范围以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动物的栖息地不同。 3. 通过列举实例明白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难点: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学法指导】从观察身边生物的生活环境入手,然后通过归纳、讨论,总结自然界中生物生活环境的规律。【问题导学】 探点一生物圈 一、自主学习 仔细阅读课本第6页到第8页,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有生存的地方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海平面向上可到大约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千米左右的深处。包括的底部、整个和的上层.大多数生物集中在陆地以上米海平面以下米。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等。 二、随堂巩固 生物圈的范围是()。 A.海平面以下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 B.海平面以下20千米 C.海平面以上20千米 D.全部在岩石圈 探点二栖息地 一、自主学习 1、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不同的、和等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2、栖息地的或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3、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 二、合作探究 以下是关于太阳系几个恒星的资料,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金星-----得到的太阳光照比地球多一倍,进行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没有氧气,表面温度470℃,没有水。水星------离太阳较近,光照强烈,没有大气,表面温度430℃到160℃,是太阳系中温差较大的恒星,没有水。 火星------大气稀薄,二氧化碳占了96℃,还有少量的水,表面温度20℃到零下139℃。 (1)由于人口过度增长,环境越来越差,地球已经不堪重负。有的科学家设想把人类搬到其他星球上预祝,以上几个星球是“候选星球”,请你分析他们是否适合人类居住。 (2)人类只有一个家: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家?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 生物圈适合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 【课堂反馈检测】 基础达标 1.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沙漠缺乏()。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适宜的温度 2.生物圈之所以能适合生物的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分别是___、___、___和稳定的___供给等。 3.在生物圈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称为___。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_0483文档

2020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_0483文档 EDUCATION WORD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_0483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的含义。 2.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其种类。 3.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讨论,建立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相互适应的辩证观点。 4.在进行室外或野外的观察活动中,进一步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观察能力以及对所观察的事实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或观察到一些因素对生物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但是这种观察是不系统的;同时,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缺少分析、归纳――到底哪些因素是生物生存不可缺

少的。所以,在这小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不同生活环境中生活的生物以及影响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环境的概念也是本小节的一个难点。学生对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往往理解为生物生存的地带以及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比较容易忽略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实例来建立正确的概念。 教学准备 挂图:浮萍,仙人掌,蚯蚓的示意图,蚯蚓的生活环境示意图。 参考课时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室外或野外的观察作业。观察活动可以选择校园或校园周边的公园、绿地、池塘、树林、农田等不同环境,可以个人或分小组进行。 要求:(1)选择两到三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 (2)所调查的生物可以是生长在野外的生物,也可以是栽培、饲养的生物。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练习题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黄山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黄山松大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影响黄山松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水B.阳光 C.空气 D.温度 2.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是不毛之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空气 C.温带 D.水分 3.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4.下列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A.候鸟迁徙B.山顶的旗形树C.蛾类夜间活动D.仙人掌叶特化成刺 5.同一块田里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阴处的比阳光处的杆细、穗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不足B.阳光不足C.遗传物质的改变D.肥料不足 6.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诗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7.春天连翘和紫荆争相斗艳,而秋天又是菊花绽放的季节,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8.当前,某些地方的个别官员为了打造所谓的“城市名片”,不惜重金移栽一些南方树种,但因“水土不服”,成活率较低.请你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一些南方树种在北方成活率低主要是受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A.温度 B.空气 C.水分 D.阳光 9.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由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D.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 10.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D.生物圈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11.收看新闻联播时,首先看到转动的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是生物圈的() 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12.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新一代的“绿色使者”, 为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下列哪一做法不符 合良好的环境道德观.()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单元测试题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检测题 一.选择题(56分) 1.家中饲养小鸟时,小鸟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条件?( ) A. 食物与水 B. 食物、空间与空气 C. 食物、空间与阳光 D. 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空间和食物 2.下列各项中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 光照时间短、温度太低导致植物死亡 B. 胡桃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导致树下的小草死亡 C. 狼太多导致兔子数量减少 D. 过度放牧导致牧场退化 3. 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因为( )。 A. 蚯蚓要见阳光 B. 土壤中温度太低 C. 蚯蚓要寻找食物 D. 土壤中缺少氧气 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5. 在内陆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能够( )。 A. 增加空气湿度,减少降雨量 B. 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C. 提高大气氧含量,减少降雨量 D. 降低大气氧含量,增加降雨量 6.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②制定计划③做出假设④实施计划⑤表达交流⑥得出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⑥⑤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⑤⑥ D. ①③②④⑥⑤

7. 当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 )。 A. 加速进化 B. 缓慢进化 C. 快速逃跑 D. 被淘汰8.在稻田中,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蚜虫 A.①②⑤⑥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 9.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 )。 A. 一种 B. 二种 C. 三种 D. 多种 10. 将来的你, 如果和宇航员一起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旅行. 那时, 你已经脱离了生物圈这个圈层, 但你必须从生物圈中带上足够维持你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这些物质最起码应该包括( ) A. 氧气袋、矿泉水、各种吃的 B. 太阳能电池、保暖内衣 C. 宠物猫、电脑、光盘 D. 驱蚊器、盆花、照相机 11.生物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继续学习,不断探索,理智地运用科技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生物圈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必须控制人口的膨胀 B.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可改善生态环境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我国地大物博,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可以任意开采 12. “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 A.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B.山上植物多要修水库 C.治山要治水 D.根的特性 13.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依赖环境D.生物适应环境 14.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15.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依赖环境D.生物适应环境 16.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公野马总是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走,公野马与母野马和小野马的关系是(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