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15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修身与治国)①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②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6.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③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实行仁政)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深圳市教苑中学刘瑞清※目标与结构《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网络结构:※精析与探究:1.概述黄老之学的思想内容,简析黄老之学成为汉初指导思想的原因和作用。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治身,一个是治国。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原因:客观上,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主观上,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适应了统治者的这一需要。
作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分析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概述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社会原因: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势力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为重建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服务。
思想内容: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针对激烈的阶级矛盾,提出人君要仿效天道,施行仁政。
儒学被汉武帝采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巩固与拓展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
“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的思想 B.发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黄老之学思想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3.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基础是A.“仁”的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C.“民贵君轻”思想 D.“克己复礼”思想4.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在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宋朝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不包括A.阴阳家的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6.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A.确立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B.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C.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D.打击其他学派的力量7.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根本着眼点是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儒家文化的发展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D.加强思想的控制二、非选择题:8. 经过战国、秦朝、汉朝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不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制度,而且对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思想大一统成为社会的主流,体现在政治、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介绍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情况。
一、政治思想的大一统汉代思想大一统的重要标志是儒学的确立。
汉初刘邦实施的“舍伍政策”奠定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时,设立太学,选拔儒学士人。
汉朝统治者通过推崇儒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儒家思想来统一社会思想,塑造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政治思想的代表,且继续影响了后来的历史时期。
二、哲学思想的大一统在哲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同时还有其他学派活跃。
儒学作为主流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君主仁政。
而道家则强调个体追求自然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无为而治”。
而墨家强调爱民、尚同,主张普惠平等,反对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
尽管不同学派有各自的特点,但汉代主流思想理念在不同学派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都以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顺为核心。
三、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在文化思想方面,汉代思想大一统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
在文学方面,儒家经典成为文人们的创作基础,注重道德和情感表达,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
同时,汉代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如司马迁、刘向等,在历史、诗词、辞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艺术方面,汉代的壁画、陶俑等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弘扬了封建伦理道德。
在宗教方面,儒家儒教、道家道教、佛家佛教等融合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表现了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综上所述,汉代思想大一统在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通过儒学的确立和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汉代统一了政治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儒、道、墨等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在文化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体现了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而且延续至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代统治思想变迁的历程:黄老子学的兴起——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知识的过渡:秦朝——大统一的时代政治上大统一:统一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大统一: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驿道。
文化上大统一;统一文字思想上大统一:“______________”秦朝强大,却很短命,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之学”(“无为”)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秦亡的教训极为重视。
他命士人陆贾总结包括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供他借鉴。
陆贾认为,秦始皇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制定的措施太残暴,用刑太残酷,所以秦国就灭亡了。
刘邦对此非常赞同。
刘邦认为,秦王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始皇采取的政治太苛刻、太急切。
2、名称由来: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清静)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3、黄老之学的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理论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材料一: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说的“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代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对思想的大一统,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崛起、汉代法家思想的倡导、墨家思想的传承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知识点。
一、儒家思想的崛起汉初,刘邦出身农民,他重视儒家思想,希望通过儒学的传承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任命了孔子的后代为官员,并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的崛起,使得儒家成为汉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流派,也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汉代法家思想的倡导在汉初,法家思想主要体现为法制的重视。
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初期推行宽仁政策,但在长期战乱和社会混乱下,开始重视法制的建设。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严苛的法家思想,倡导法治,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管理,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法家思想的倡导,使得法制建设成为汉代统治者的重要政策。
三、墨家思想的传承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支思想流派,强调爱和兼爱。
在汉代,墨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提出了“天为父,地为母”的观点,强调兼爱和平等,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家的思想传承,对于思想的大一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其他思想流派的倾向除了儒家、法家、墨家的流派之外,汉代还存在其他一些思想流派的倾向。
例如,道家思想影响力的逐渐扩大,通过《老子》、《庄子》等著作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同时,佛教在汉代也开始传入中国,对于汉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崛起、汉代法家思想的倡导、墨家思想的传承等方面。
通过统一思想流派,汉代统治者实现了对社会思想的控制,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总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显著发展,思想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是指多种思想流派的融合与交融,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综合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子学派、名家学派等方面来总结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首先, 儒家思想是汉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派学说。
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礼、忠、信,并强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的应有之道。
汉代的儒家思想在尊儒抑墨的规范下,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为社会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道家思想在汉代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无欲而达。
在汉代,道家的精神和方法引导对官僚体制和权力的质疑,对于追求内心修养和个人自由的人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道家也与儒家有一定的交集,两者思想在某些方面相互渗透。
此外,法家思想在秦朝的基础上,在汉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法家追求明确的政治目标、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强调法律的权威,并推崇法律的公正和严明。
汉代的法家思想家注重实践和功利,提出象田赋、烧缴钱等政策,虽然存在批评和争议,但仍对汉代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而墨子学派则强调实利主义、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相结合。
墨子致力于和平、实用和公平,提出“非攻”和“兼爱”等重要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公正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墨子学派在汉代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但其核心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最后,名家学派是指以纷争论战著称的学派,包括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派别。
名家学派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重视思辩和辩驳,例如申不害、韩非子等人的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尽管名家学派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太多的实际进展,但他们的观点和论述对思想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体现在多种思想流派的交融与碰撞中。
儒家思想以其统合性和稳定性成为主流,道家和法家思想在某些方面与儒家思想形成了补充和互补,墨子学派和名家学派则以其特殊的观点和方法对汉代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代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其思想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汉代思想中的大一统知识点,包括儒家思想的复兴、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法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复兴汉代是儒家思想复兴的时期,前往就开始了管仲、孔子等儒家学说的研究和推广。
而汉武帝时期,更是将儒家思想正式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实施儒家经典博士制度、开设太学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复兴和传播。
此外,汉代还创造了“孝经”和“五经新义”,加深了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道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道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论衡》对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发。
王充主张“以物辩道”,强调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后来的道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汉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道家学派,如宗法派和道教两派,丰富了道家思想的内涵。
法家思想的影响汉代是法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之一。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与法家思想相关的政策,如设立御史台、成立锦衣卫等,以加强君权,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汉朝还加强了法家思想的教育和研究,对后来中国法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表现在儒家思想的复兴、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法家思想的影响上。
儒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得到了广泛传播。
道家思想继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丰富了道家思想的内涵。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思想的发展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汉代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大一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传统。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1.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XXX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XXX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内容及兴衰过程。
XXX的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解统治思想的变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方法】1通过课前预和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合作探究。
理解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如果XXX约请你为国度当局顾问,你会给他提供百家思想中哪家的思想为治国方针他才会接授?这种思想实施的结果若何?学生答后进一步提问,到汉朝统治者又会以什么思想为治国方针呢?【讲授新课】一、黄老之学1、课件展示材料:汉兴,接XXX,诸侯并起。
民失功课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2、情形创设:请问:面临汉初这样的社会现实,假设你是XXX,你会采纳甚么样的治国方略?学生答后提示:黄老之学。
3、提问:请根据预情况回答什么是黄老之学呢?学生答后展示黄老之学的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XXX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4、然后让学生分析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XXX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