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手机出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手机出版的传播学思考及其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手机出版的传播学思考及其发展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手机出版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出版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手机出版对传统出版方式产生的影响,探究其传播特点和规律,对于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出版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手机出版的传播特点、规律以及产生的影响,并试图从历史演变、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方面解析手机出版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手机出版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手机出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3.手机出版对传统出版模式和产业链的影响;4.手机出版的发展趋势及新形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手机出版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依托传播学理论,深入研究手机出版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为传统出版业向新媒体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首先从文献资料中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关于手机出版的相关信息,包括理论分析、政策法规、市场数据等方面,以获取对手机出版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其次,通过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手机出版产品或平台,深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最后,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不同用户对于手机出版产品的反馈和建议,以便从用户的角度了解手机出版的优劣和改进方向。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研究将通过深度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出以下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系统梳理、总结和分析手机出版的相关理论、政策和市场数据,全面掌握手机出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传统出版业转型的参考和建议;2.探究手机出版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揭示新媒体时代下出版传播的趋势和方向,为传统出版企业转型提供借鉴和启示;3.分析手机出版的发展趋势和新形态,提出新的业务模式和创新方向,为手机出版行业提供发展的方向;4.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用户对于手机出版产品的反馈和建议,分析用户需求和关注点,为手机出版企业提供产品创新和改进的方向。
浅析中国的手机出版作者:周凤翠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成熟,手机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广泛应用的电子阅读显示器,并可能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
国民阅读习惯和环境的明显变化,用手机收看电视、读报纸、读书、欣赏音乐都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手机出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数字出版中的新贵,有着传统出版业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就是对我国手机出版的现状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手机出版;手机出版模式;手机出版问题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23-01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形态,手机出版在我国早已产生了势不可挡的市场影响力。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发展为移动多媒体终端。
除了基础的语音通话功能外,还可以收发短信、彩信以及连接移动互联网。
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手机娱乐、阅读、学习。
手机出版作为新形式的传播手段和出版形态,依托于丰富的网络内容资源和移动阅读终端的方便快捷,正成为最有前景的数字出版形态。
一、手机出版概念我国手机出版标准制定小组对手机出版的初步定义:手机出版是指服务提供者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制作成数字化出版物,并通过无线、有线网络或内嵌在手机媒体上,供用户利用手机或类似的移动终端,进行阅读或下载的传播行为。
①从内容上分类,手机出版包括手机读物(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原创文学等)、手机动漫游戏、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
二、我国手机出版模式(一)短信或彩信形式。
这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优势在于便捷性,因为大多数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收发短信的习惯,短信小说只须一次订制,就可以定期接收,无需额外操作;劣势在于短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信息类型也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出版的需要。
浅木斤数字出版之手机出版随着i pad、i phone及安卓市场卷起的一阵阵狂潮,手机作为普通民众的日常用品,已不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已经发展成为了手机综合平台,融人信息获取、娱乐游戏等各种服务。
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工作者奔波在路途上的时间大量增加,这些因素促使了手机媒体的不断发展。
在城市的公交车、地铁、甚至大街小巷上,“低头族”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手机出版将会得到迅速发展,手机读物等也将会迎来大幅增加,出版产业向跨媒体出版及个性化按需定制的步伐也将会大大加快。
简述手机出版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的网民数量达到5.9l亿,其中手机网民就达到了4.64亿。
而截止到2叭2年6月底,通过手机终端接入互联网的网民规模就达到3.88亿,比台式电脑网民用户多出了800万户,可见手机成为了当代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庞大的手机网民用户群多样化的阅读终端选择,使得移动阅读持续升温。
文/王翠娟手机出版是指以手机为媒介,通过互联网、通信网络、蓝牙等作为信息的传播途径,将图文、图画、音频、符号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数字化,通过有线、无线等数据传输技术发送到手机移动用户终端,供公众阅读、浏览、使用及互动的实时传播行为。
广义上讲,手机出版应该涵盖新闻、小说、游戏、漫画、音乐及无线搜索等多种形式。
手机出版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传统出版的延伸,而是结合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服务以及增值服务等,跨领域、跨行业、跨专业的产品营销和设计的组合。
传统出版应根据新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选择核心资源数字化出版,在出版内容流程、营利等方面实现与手机出版完美的结合。
二、手机出版特点手机出版的内容和传播方式都颠覆了传统出版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1.传播速度快且覆盖范围广。
手机媒体的实时沟通特点使手机出版物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随着手机用户的与日俱增,以及手机出版巨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4.619j峦Ⅲ互五芷盟环境大的全球客户潜力,使得发行数量大量增加,同时手机出版业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种“浅读、速食、娱乐”的阅读文化。
浅析手机出版(2010-07-14 14:49:36)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发展为移动多媒体终端。
除了基础的语音通话功能外,还可以收发短信、彩信以及连接移动互联网。
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手机娱乐、阅读、学习。
据工信部统计,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手机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随身工具,被公认为继平面、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
3G时代的到来、手机终端向智能化发展,为手机出版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众多已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出版机构纷纷盯住这个领域,期望3G时代能给自己的数字出版业务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在2G、2.5G及2.75G时代,手机出版倚仗成熟便捷的收费模式以及庞大的用户基数,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手机的用户基数远远超越了互联网用户数量,其便携性也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作为出版机构,应合理利用自身的优势及资源与电信行业结合发展手机出版业务。
手机出版的内容传播方式根据手机的信息传播特性,主要分为语音、短信、彩信、WAP等传播方式。
通过这些传播方式与出版结合可以传输文字、图片、语音、动画、视频等内容。
以下对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1)短信:短信仅限于传输纯文本内容,是目前最流行的手机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信息送达率高、传播速度快、使用简单等优势,深受广大手机用户喜爱。
其缺点是不支持多媒体、信息承载量少,每条短信仅可以传输140个字符。
不太适合大量的内容传输,主要用于零散少量的内容传输,像手机报的临时性补充短讯一般用短信下发。
(2)彩信:彩信可传播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具有信息承载量大、支持多媒体内容传输等优势,与出版结合具有不错的效果,目前手机报普遍采用彩信的形式传输内容。
其缺点是受用户手机设置、网络设置、终端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信息送达率较低。
(3)IVR:IVR是交互语音应答系统,主要用来做语音业务,用户可以通过拨打指定的号码按照提示点播收听自己需要的内容。
可与传统出版物结合作为补充的语音内容或附加服务,也可单独开展语音杂志业务。
风向标中国手机出版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郝振省 一、手机出版行业发展现状和背景11数字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科技进步所带动的现代传媒业发展使部分新型媒体成为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改变了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和方向。
其中,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代表在媒体产业链条中的价值权重不断增加,行业地位不断攀升,引人注目。
新媒体出现后,媒体产业的属性和分类均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新媒体条件下,媒体按照介质性质和传播手段的不同可分为两个大类,即包括图书、杂志、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和以数字技术、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媒体。
其中,数字媒体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线媒体,即通常我们所说的网络媒体,它包括普通的在线出版、数字电视、网络游戏;另一类是无线媒体,也叫做无线移动媒体,目前主要以手机为代表,它包括手机书报刊出版、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等。
就媒体类别而言,手机出版已占据数字媒体出版业的半壁江山。
就手机出版行业发展现状而言,手机媒体则在事实上已成为数字媒体和数字出版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制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近200亿人民币,这其中,手机出版额(包括手机报纸、手机游戏、手机彩铃、手机动漫)达80亿元,占数字出版产业总值的近50%。
可见,在发展迅猛的新媒体中,手机出版已经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21媒体融合化趋势显著近年,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平台也开始表现出融合化的趋势。
电脑手机化,手机电脑化;电子阅读器看电视,数字电视看电子图书……各种媒体模式的逐步统合使媒体出版平台不断向单平台系统发展迈进。
如,从2006年开始生产出品的日本手机,基本全部搭载电子书报刊阅读功能,同时也可以收看电视、电影。
手机已经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媒体界限和竞争模式。
媒体的不断融合将对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行业影响。
手机出版的三种模式作者:苏静怡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0期手机出版,是指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作为信息的传播途径,将著作、图画、声频、视频、符号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数字化,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发送到手机移动用户终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的实时传播行为。
手机出版使手机从人际传播工具变成了大众传播媒介,它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数字新时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手机出版和网络出版一样,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
因此,无论是来自出版社、报社、唱片公司,抑或互联网等媒介的内容,只要是经过手机的传播渠道传输并供手机用户阅读的数字作品,都属于手机出版。
手机出版的产业链由网络设备商、移动运营商、内容供给商、内容集成商、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软件开发商和用户等成员构成。
由于手机出版产业链的利益结构比较复杂,手机出版企业需要选择一个能够实现利益平衡和持续稳定的经营模式。
基于运营商与SP企业的关系划分,可以总结出手机出版的三种经营模式。
自营模式自营模式即电信网络运营商依托自身网络资源优势,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掘网络潜力,积极进军增值服务市场,通过向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为其开拓新的利润空间。
其主要有美国的AT&T模式和英国的Vodafone模式。
美国的AT&T模式热衷于并购和规模扩张,其经营范围和地域越来越广。
从20世纪90年代起,AT&T实行了数十次并购以实现三网融合的战略。
AT&T公司的新战略是:在手机、电脑、电视“三大屏幕”上提供融合服务。
其中,以IPTV为主打的U-verse业务成为AT&T力推的重点之一,该业务将固定和移动业务捆绑销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传统业务的下滑。
并购扩张战略还可以使AT&T很快获得规模优势,抗衡竞争对手的冲击,面对统一的客户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降低服务价格,提高用户忠诚度。
英国Vodafone模式即运营商不仅充当数据业务内容的管理者和整合者,还部分地直接充当了提供者。
浅析手机出版
(2010-07-14 14:49:36)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发展为移动多媒体终端。
除了基础的语音通话功能外,还可以收发短信、彩信以及连接移动互联网。
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手机娱乐、阅读、学习。
据工信部统计,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手机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随身工具,被公认为继平面、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
3G时代的到来、手机终端向智能化发展,为手机出版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众多已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出版机构纷纷盯住这个领域,期望3G时代能给自己的数字出版业务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在2G、2.5G及2.75G时代,手机出版倚仗成熟便捷的收费模式以及庞大的用户基数,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手机的用户基数远远超越了互联网用户数量,其便携性也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作为出版机构,应合理利用自身的优势及资源与电信行业结合发展手机出版业务。
手机出版的内容传播方式
根据手机的信息传播特性,主要分为语音、短信、彩信、WAP等传播方式。
通过这些传播方式与出版结合可以传输文字、图片、语音、动画、视频等内容。
以下对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分析:
(1)短信:短信仅限于传输纯文本内容,是目前最流行的手机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信息送达率高、传播速度快、使用简单等优势,深受广大手机用户喜爱。
其缺点是不支持多媒体、信息承载量少,每条短信仅可以传输140个字符。
不太适合大量的内容传输,主要用于零散少量的内容传输,像手机报的临时性补充短讯一般用短信下发。
(2)彩信:彩信可传播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具有信息承载量大、支持多媒体内容传输等优势,与出版结合具有不错的效果,目前手机报普遍采用彩信的形式传输内容。
其缺点是受用户手机设置、网络设置、终端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信息送达率较低。
(3)IVR:IVR是交互语音应答系统,主要用来做语音业务,用户可以通过拨打指定的号码按照提示点播收听自己需要的内容。
可与传统出版物结合作为补充的语音内容或附加服务,也可单独开展语音杂志业务。
目前主要用于娱乐及行业应用,与出版业务结合的比较少见。
(4)WAP:基于WAP协议的手机网站,同互联网一样,可以传播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内容,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
与出版结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G时代的到来,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5)客户端软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安装在支持JAVA的手机及智能手机上的软件,通过应用程序实现各种强大的功能及用户体验。
例如中移动的手机阅读软件、掌媒的手机杂志阅读软件、GGBOOK、熊猫看书等。
除了这些阅读软件外,还有像移动英语通、行学一族之类的移动学习软件。
随着手机向智能化发展、3G通讯技术的发展,功能强大的客户端软件将成为主流。
客户端软件与WAP相比,省去了
记忆网址、输入网址等繁琐的步骤,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用户黏性较强。
这些软件除了后期用户自主安装之外,还可以在手机出厂前预置,提高用户占有率。
手机出版的优势
(1)可随身携带:我们可以不随身携带平面媒体与收音机,也不可能随身携带电视及电脑,但我们不能不随身携带手机。
根据其随身携带的特性,用户随时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接触其他媒体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作为贴身媒体的手机显得越来越重要。
(2)时效性强:手机内容传播的时效性也是传统出版无法相比的,手机可以把信息第一时间传播给用户。
像传统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才可以将内容传递给用户,而手机出版可以随时为用户传递最新的内容。
(3)收费模式成熟:通过手机对用户收费非常便捷,只需用户通过短信确认即可完成支付。
比通过网银、支付宝等方式支付要简单的多。
同时,小额支付比较符合用户支付习惯。
(4)用户群体庞大:据工信部统计,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庞大的用户群体为手机出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手机出版的内容大多是浅阅读,几乎适合所有群体。
也可细分目标群体,为细分的群体提供适合特定群体的内容。
影响手机出版发展的因素
(1)收费陷阱的阴影:电信增值业务领域,部分不法SP商经常策划收费陷阱,引诱用户产生订购关系,从而达到骗取用户话费的目的。
直到现在,又有多少人还被笼罩在上当受骗、乱扣手机费的阴影中。
出版与手机结合,在产生订购关系时,让用户很容易联想到乱扣费。
因此,用户在使用手机订购业务时,一般都非常谨慎,害怕陷入扣费陷阱。
(2)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衡:目前手机出版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CP)、服务提供商(SP)和电信运营商。
其中CP负责提供版权内容,SP负责将内容进一步加工与包装,并通过自己的业务平台与电信运营商对接,负责业务推广、客户服务等。
电信运营商负责把内容通过自己的通信渠道传输给用户,并从用户的手机费中扣除相关费用,完成业务代收费。
整个产业链上运营商占主导地位,CP处于最弱势的位置,获得的利益最少。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基本上都是渠道为王、运营为王,内容的权重是最低的,出版机构专门做内容加工业务入不敷出。
因此内容提供商不再愿意与SP以事后分成的方式合作。
直接高价销售版权内容,让SP望而止步。
(3)受技术因素的影响:按流量收费依然是阻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应该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以现在的移动网络数据传输能力,如果多个终端同时使用占用流量较大的资源,将会给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基础业务的正常通讯。
因此,电信运营商采用按流量计费的方式限制流量。
随着3G通讯技术的发展,这一状况会逐步改善。
(4)介入门槛较高:因为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均衡,所以出版机构单纯地做内容提供商出版不甘心,无
法掌握主控权不说,还无法保障自己的利益以及业务的稳定性。
所以想自己做SP,与电信运营商直接合作,省略与SP合作的环节。
但要介入这个行业却不是很容易事,既要申请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又要备案,还要组建相当专业的技术团队、24小时客服团队,历经千辛万苦去做业务接入。
隔行如隔山,对于出版机构来说,成了门外汉。
(5)受电信运营商政策影响较大:整个产业链上,电信运营商掌控话语权。
因此,时常受电信运营商政策的影响。
例如现在已经暂停了所有WAP通道的代收费,业务代码有时可能会更换等因素,对于已开展的业务都会有影响。
(6)用户习惯仍在培养:仅管目前手机阅读比较流行,但因为手机屏幕较小,看的时间过长容易疲劳,目前仅适合浅阅读,很少有人用手机边看内容边动脑筋想东西,而且内容篇幅也不宜过长。
大屏幕手机的普及应该会对用户体验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