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综合运用之连贯.
- 格式:ppt
- 大小:357.00 KB
- 文档页数:10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第五讲语言表达连贯【知识精讲】语言表达连贯是指某个语段的各部分(词、短语、单句、复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话题前后统一,语句前后照应,句序合理,文气顺畅,脉络清晰,能够准确完整表达意思。
主要涉及四类题型:句子排序题、选词填空题、句子复位题、因境补文题。
我们要在充分吃透连贯的考查精神和要求的前提下,对常考的四大题型,尤其是重点题型重锤敲击,彻底掌握其答题要领。
一、连贯的基本要求1.保持话题、陈述对象的一致性话题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
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
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从句子连贯的角度看,保持主语前后一致最重要。
2.保持结构、句式的一致性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性,也就失去了连贯性。
②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也会涉及连贯问题。
③复句中,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3.保持顺序的合理性连贯的句子之间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遵循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4.保持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①恰当使用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可以连接分句,也可以连接句子或段落。
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连接紧密,语意表达连贯。
②巧妙使用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
所谓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包括序数词、表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相同词语、同义词语、代词、同义句子、顶真句子等。
恰当使用这类词语或句子,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自然顺畅。
③恰当使用过渡性词语或句子。
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从一个事件转到另一个事件,从一个场面转到另一个场面等,需要适当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词语、句子甚或段落,以避免文章的生涩、不流畅。
语言综合运用——连贯所谓“连贯”,是指表达的观点、角度、风格一致,读起来自然顺畅。
具体来说也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话题统一,句序合理,前后衔接和呼应自然。
一、话题统一,表述角度一致1、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B )雁门关在晋北崇山峻岭中。
它虽说早已只剩下颓墙断垣,但雄风不减当年。
___________,如血的残阳给它涂上了一抹无可言状的朦胧。
A.晋王李克用墓在关左的朔风白草中沉寂不语;龟裂的古道在关前向西拐去B.关左,晋王李克用墓在朔风白草中沉默不语;关前,龟裂的古道向西拐去C.晋王李克用墓在关左的朔风白草中沉寂不语;关前,龟裂的古道向西拐去D.关左,晋王李克用墓在朔风白草中沉默不语;龟裂的古道在关前向西拐去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卢梅坡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人引用,借以说明___________。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D.对任何的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3.例:填到横线与上下文衔接最佳的一项是( B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_____ ,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此时正是三五之夜,月亮已经爬上中天了,__________风来了,楼房和山影在水中摇曳着,显得神秘而又朦胧。
①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地悬挂着,②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上,③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⑤梅河暗绿色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楼房和山影⑥梅河两岸的楼房和山影倒映在暗绿色的水里,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⑥D.②④⑤二、句序合理句序安排有一定的规律,常见的或以时间、事物发展的先后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序1.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正确的顺序应为: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_____ __,和村民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第六章语言实际运用语言连贯语言实际运用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一般是5个或6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这种试题难度较高,表面上考查考生的语感,实则考查考生对于文体风格及特征的掌握情况,测查了考生的语言文字综合功底与逻辑思维能力。
从考试成绩来看,这部分试题非常容易丢分,学生在做题时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要训练用客观的思维去揣摩出题人的逻辑,才可以拿到这4分。
答题技巧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
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二、明确材料结构,厘清答题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厘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
一段写景的材料,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还是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等。
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
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
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对、相反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
语言综合运用【学习提要】▲语言运用的总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
1.简明,就是表达意思要简洁明白。
所谓简洁,就是语意不重复,没有冗余的信息,减少口头语和叹词;所谓明白,就是在文字简练的同时,意思一定要讲清楚,没有歧义。
要做到表达简明,必须删除多余信息,但必要信息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语意表达要明白,句子不能含有歧义。
2.连贯,就是指上下文文意的衔接和语句的排列要有条理,思维严密、有逻辑性。
语言连贯,首先要有统一的话题和中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主次要分明。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要保持合理的句序,句与句之间要有适当的联系。
要恰当运用过渡性语言,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语言表达的连贯,可从表达形式或表达内容两大方面考虑。
就表达内容而言,要注意语句的先后组合应合乎事理逻辑,还要注意文意的衔接和一致,话题的前后照应,以及总与分的照应。
3.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
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语言运用要得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注意用语场合;②注意用语对象。
场合大体分为:庄重场合、工作场合、日常场合、娱乐场合。
对象主要是指讲话者与听话者双方的身份、年龄以及双方的关系等。
此外,还要注意得体包含礼貌的要求。
【典型题解】例一(咸宁市2003年中考试题)如果你住的宿舍楼门口总是被自行车堵塞,影响大家的通行,你打算写一条告示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简明得体的说法是:。
解析:能提醒别人注意这一现象,并做到礼貌即可。
(答案:您愿意自己的家门口被自行车堵住吗?)例二(北京市2003年中考试题)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①还有摇荡的水草②游人从桥上望去③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④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A.②③④①B.③①②④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解析:句子的排列一般是看语段内部的联系,一般应先通读,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第一句,一般是总说性质。
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教案第一章:简明1.1 教学目标了解简明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会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思想提高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1.2 教学内容简明的定义和原则简明的表达技巧和策略实例分析和练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简明的定义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简明的表达技巧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实践,巩固所学内容第二章:连贯2.1 教学目标理解连贯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连贯的语言组织思想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连贯性2.2 教学内容连贯的概念和原则连贯的表达技巧和策略实例分析和练习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连贯的概念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连贯的表达技巧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实践,巩固所学内容第三章:得体3.1 教学目标了解得体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会根据不同情境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适应性3.2 教学内容得体的定义和原则得体的表达技巧和策略实例分析和练习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得体的定义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得体的表达技巧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实践,巩固所学内容第四章:语言运用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运用实例理解和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效果4.2 教学内容选取不同情境的语言运用实例分析和讨论实例中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练习和应用所学内容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实践,巩固所学内容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第五章:语言运用综合练习5.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力5.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和任务模拟情境和实际操作创意表达和语言创新5.3 教学方法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实践,巩固所学内容情境模拟法:模拟不同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所学表达方式创意表达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创新性的语言表达第六章:简明表达的实战练习6.1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简明表达的技巧通过实战练习,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会在不同的文体中运用简明表达6.2 教学内容简明表达在不同文体的应用实战练习题和任务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6.3 教学方法练习法:通过实战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小组讨论法:分组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反馈法: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第七章:连贯表达的实战练习7.1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连贯表达的技巧通过实战练习,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会在不同的文体中运用连贯表达7.2 教学内容连贯表达在不同文体的应用实战练习题和任务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练习法:通过实战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小组讨论法:分组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反馈法: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第八章:得体表达的实战练习8.1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得体表达的技巧通过实战练习,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会在不同的文体中运用得体表达8.2 教学内容得体表达在不同文体的应用实战练习题和任务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8.3 教学方法练习法:通过实战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小组讨论法:分组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反馈法: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第九章:语言运用综合测试9.1 教学目标检验学生对简明、连贯、得体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应对能力综合测试题和模拟题应试技巧讲解学生自主练习和教师点评9.3 教学方法练习法:通过测试题和模拟题,巩固所学内容讲解法:讲解应试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应对能力反馈法:教师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改进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语言运用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热情10.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总结和回顾语言运用的实际应用场景学习资源和进一步学习的建议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语言运用的实际应用场景指导法:提供学习资源和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帮助学生继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重点解析本文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中的简明、连贯、得体表达技巧。
考点三连贯(句子衔接)——掌握方法,排好句序[考点要求]语言表达连贯E级1.(2014·江苏)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答案 D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这是一段写游踪的文字,语段的中心是“箕山”。
那么紧跟着的应该是登山,所以首选④;④的结尾已经登到“箕顶”,那么下面应该紧连②;②写出了“空旷”之势,所以应该紧连⑤;再看③,③中的词语“遗址”,与横线后面的句子连接紧密,所以③应该在最后。
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D。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这几乎是江苏卷首次用选择题形式考查连贯。
所给语段是描写性语段,采用的是有语境排序题型。
因为是首考,故难度并不大。
2.(2015·江苏)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答案 A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语段的第一句引出清明节要插柳条的习俗。
后面六句话我们经过阅读可知,其中④和①是说插柳条的目的,②和⑤是有关插柳条的行为,⑥和③则是说插柳条的渊源。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纲解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言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力层级为E。
所谓“简明”,即语言要简要清楚,不要重复累赘,让人产生歧义。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体,恰如其分,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等。
所谓“准确”,要求用词能完全表达概念的内涵,切合语境与对象,涉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所谓“鲜明”,是指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它是就表达观点、态度而言的。
所谓“生动”,是就表达效果来说的,它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意炼字炼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运用灵活的句式。
【“安徽考试说明”解读】(见“优化”P15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指能通过删除多余语句、消除歧义等方式,达到表意简洁明确的目的;语言表达“连贯”,要求调整或选用语句,做到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衔接合理;语言表达“得体”,要求根据语境和语体特点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表达“准确”,要求用词造句能客观、恰当地阐明道理,说明特征,传达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鲜明”,要求用富有感情的词语和不同语气的句子表明观点和态度;语言表达“生动”,要求用传神、鲜活的词句表情达意。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能力层次为E级,占3~6分。
“简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明确、清晰。
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词句;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