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作业空间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86.50 KB
- 文档页数:2
工厂作业环境设计方案一、引言二、工厂作业空间设计1.合理规划工作区域:根据工序的不同,将工作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避免不同工序之间的交叉污染和干扰。
2.提供充足的通道和空间:确保工人在工作时有足够的空间和通道来行动,避免发生爆炸、溅射等事故。
3.考虑人机工效:合理安排设备和工作台的高度和位置,使工人能够顺畅地进行操作,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
三、设备布局设计1.合理规划设备的位置:设备之间的距离应该足够,以便工人在操作设备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发生冲突和事故。
2.考虑设备的安全性:设备应该具有防护装置,以防止工人在操作中受伤。
设备的安全间距也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工人的安全。
3.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出现故障的情况,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四、通风与照明设计1.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安装恰当的通风设备,保持工厂内空气流通,减少对工人的污染和有毒气体的积聚。
2.保持良好的照明条件:在工作区域提供充足的光线,确保工人能够清楚地看到工作对象,减少眼睛疲劳和错误操作的发生。
五、噪音控制设计1.使用低噪音设备:选择低噪音的设备和机器,避免对工人听力造成伤害,同时提供相应的防护设施如耳塞等。
2.合理布置设备和工作台:减少设备间的噪音干扰,避免设备共振和相互干扰。
六、安全设施设计1.安装灭火器和消防设施:在工厂内的各个区域,放置灭火器和自动喷水系统,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
2.设置紧急出口和逃生通道:合理安排紧急出口和逃生通道,确保工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疏散。
3.对危险区域设置隔离栏杆和警示标志:对于危险区域,应设置隔离栏杆和醒目的警示标志,以提醒工人注意安全。
七、结论工厂作业环境设计方案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合理规划工作空间,设计设备布局,改善通风与照明条件,控制噪音以及设置安全设施等措施,能够提供一个更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厂的整体运营效率。
因此,在工厂作业环境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确保符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为工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安全作业空间的设计一、合理的空间规划1.分清工作区域和通道区域:在设计时应将工作区域与通道区域分离开,确保员工在工作时不会被交错的通行路径所干扰,同时便于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
2.合理的设备布置:根据工作的特点和流程,将设备、机器等布置在合适的位置,尽量避免设备之间的交叉和重叠,避免发生危险。
3.确定安全工作区域: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艺,确定安全工作区域,将危险区域与安全区域区分开来,并在危险区域周围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二、合理的通风和照明设计1.通风设计:在工作场所中,必须保持空气畅通,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通风系统能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预防空气污染。
2.照明设计:充足的照明是工作保障的必要条件之一、应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合理地安排照明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数量,保证员工有足够的光线进行工作,避免因光线不足而引发事故。
三、完善的安全设施1.安全警示标识:在安全作业空间中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如禁止通行、安全出口、紧急停机按钮等,确保员工能够迅速识别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安全防护设备: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工作内容的需求,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耳罩等,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
3.应急设施:根据工作场所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应急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疏散通道等,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四、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1.安全操作培训: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操作培训,包括工作环境、安全设施和操作规程等,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安全意识教育:通过不定期的安全教育,增强员工对安全作业空间的重视,以及面对危险情况时的正确应对能力。
三、定期的审核和改进1.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检查:对安全作业空间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检查,发现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
2.引进新技术与设备:及时关注和应用新技术和设备,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风险。
总结起来,安全作业空间的设计是工业场所中重要的安全保障工作之一、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通风和照明设计,以及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员工培训,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第5章作业空间设计5.1 作业空间概述人与作业器具共同完成任务是在一定的作业空间进行的。
人、机所占的空间称为作业空间。
按作业空间包含的范围,可把它分为近身作业空间、个体作业场所和总体作业空间。
(1)近身作业空间指作业者在某一位置时,考虑身体的静态和动态尺寸,在坐姿或站姿状态下,其所能完成作业的空间范围。
近身作业空间包括三种不同的空间范围:①在规定位置上进行作业时,必须触及的空间,即作业范围;②人体作业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如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人体自由活动所需的范围,即作业活动空间;③为了保证人体安全,避免人体与危险源(如机械传动部位等)直接接触所需要的安全防护空间距离。
(2)作业场所指操作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如汽车驾驶室。
在作业场所的设计中,除了要保证近身作业空间外,还要考虑到信息显示器、操纵控制器的安排设置,以使操纵者能够适宜地获取信息、进行操作。
(3)总体作业空间不同的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构成总体作业空间。
总体作业空间反映的是多个作业者或使用者之间作业的相互关系,如一条生产线、一间办公室等。
作业空间设计,从大的范围来讲,就是组织生产、生活现场,把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工具,按照生产任务、工艺流程的特点和人的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给人、物等确定最佳的流通路线和占有区域,提高系统总体可靠性和经济性。
从小的范围来讲,就是合理设计工作岗位,以保证作业者安全、舒适、高效工作。
5.2 近身作业空间设计5.2.1 近身作业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1)作业特点人们所从有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别。
性质和内容不同的工作,对作业空间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体力作业比脑力作业的作业空间大;动态作业比静态作业的作业空间大;高温作业比常温作业的作业空间大。
例如,车床操作工作所要求的作业空间应比汽车、飞机驾驶员的作业空间大得多。
总之,作业空间的大小尺寸与构成特点,都必须首先服从工作需要,要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相适应。
第八章作业空间设计第一节作业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作业空间设计时,一般应遵守以下原则:1.根据生产任务和人的作业要求,首先应总体考虑生产现场的适当布局,避免在某个局部的空间范I制内,把机器、设备、工具和人员等安排得过于密集,造成空间劳动负荷过大。
然后再进行各局部之间的协调。
在作业空间设计时,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若总体布局不好,就不能保证每个局部都有适当的作业空间。
而只保证个别局部有适当的作业空间,也不能保证整个工作系统的安全、高效、舒适与方便的人机工程学要求。
因此,必须正确协调总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相互之间的关系。
2.作业空间设计要着眼于人,落实于设备。
即结合操作任务要求,以人员为主体进行作业空间的设计。
也就是首先要考虑人的需要,为操作者创造舒适的作业条件,再把有关的作业对象(机器、设备和工具等)进行合理的排列布置。
否则往往会使操作者承受额外的心理上的和体力上的负担,其结果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往往不经济、也不安全。
考虑人的活动特性时,必须考虑人的认知特点和人体动作的自然性、同时性、对称性、节奏性、规律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在应用有关人体测量数据设计作业空间时,必须合格证至少在90%的操作者中具有适应性、兼容性、操纵性和可达性。
第二节工作空间人体尺寸及应用原则1.工作空间立姿人体尺寸(6项)2.工作空间坐姿人体尺寸(5项)2.工作空间跪姿、俯卧姿、爬姿人体尺寸(6项)第三节工作空间设计一、工作空间设计的一般原则在GB/T 16251-1996《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中,给出了工作空间设计的以下一般性原则:1)操作高度应适合于操作者的身体尺寸及工作类型,座位、工作面(工作台)应保证适宜的身体姿势,即身体躯干自然直立,身体重量能得到适当支撑,两肘置于身体两侧,前臂呈水平状。
2)座位调节到适合于人的解剖、生理特点。
3)为身体的活动,特别是头、手臂、手、腿、脚的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
4)操纵装置设置在肌体功能易达或可及的空间范I韦I内,显示装置按功能重要性和使用频度依次布置在最佳或有效视区内。
第九章作业空间设计作业空间包括作业者在操作时所需的空间及在作业中所需的机器、设备、工具和操作对象所占的空间范围。
作业空间的设计是指按照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以及作业姿势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对作业对象、机器、设备、工具进行合理的布置、安排,并找出最适合本作业的人体最佳作业姿势、作业范围,以便为作业者创造一个最佳的作业条件。
一个设计优良的作业空间,不仅可以使作业者作业舒适、安全,操作简便,而且有助于提高人机系统的作业效率。
本章主要分析了影响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在“人”方面有: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作业姿势等因素;在“机”方面有:单个机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布置以及多个机器布置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坐姿作业空间与站姿作业空间,虚拟车间、工厂,以及作业空间的辅助用具如座椅、工作台的设计等;最后论述了作业空间的设计评价。
第一节作业空间设计概述研究作业空间的设计,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相关概念:一、近身作业空间是指作业者在某一固定的工作岗位上,保持站姿或坐姿等一定的作业姿势时,由于人体的静态或动态尺寸的限制,作业者为完成作业所及的空间范围。
如人在坐姿打字时,四肢(主要指上肢)所及的空间范围,就是近身作业空间。
近身作业空间作为作业空间设计的最基本内容,主要依据作业者在操作时四肢所及范围的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来确定。
根据人体的作业姿势不同,近身作业空间又可分为坐姿近身作业空间和站姿近身作业空间。
二、个体作业场所是指作业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简称作业场所。
如电脑、计算机桌、电脑椅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作业场所。
同近身作业空间相比,作业场所更复杂些,除了作业者的作业范围,还要包括相关设备所需的场地。
当仅有一台机器设备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个体作业场所来设计,而不必考虑多台设备布置时总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总体作业空间多个相互联系的个体作业场所布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总体作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