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作业空间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70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课程编码:B1210学分:2.5总学时:40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业工程概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人因工程学是通过人-机-环境系统优化来达到提高系统生产率,保证人健康、安全、舒适工作的学科。
人因工程学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
人因工程学课程的内容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解决生产系统设计及设置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企业对工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人及其与机具、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了解和认识,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并能从适合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工程设计、工作安排、环境布置等提出科学的建议和要求,为人-机-环境系统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实用方案,使作业者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力求提高作业者的作业能力,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并为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人因工程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
3、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应用和相关设计。
4、要求学生具备进行人因工程应用实践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2学时本章教学目标:掌握人因工程学定义及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发展。
理解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
掌握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章教学重点:人因工程学概念及学科内涵。
第一节人因工程学定义及人因工程学发展0.5学时第二节人因工程学研究方向与应用领域0.5学时第三节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和步骤1学时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2学时本章教学目标:掌握微气候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微气候环境设计与改善问题。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人体对微气候的主观感受和微气候对人的生理及心理影响。
理解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微气候环境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规划演示作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掌握演示作品的基本规划与初步设计技巧。
通过完成本次作业,学生能够了解演示作品的整体框架和布局设计,学习到信息整合和表达的技巧,为后续的演示作品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确定主题:学生需根据课程要求或个人兴趣,选择一个合适的演示作品主题。
主题应具有明确的信息表达和展示价值。
2. 规划结构:学生需对演示作品进行结构规划,包括开场白、主体内容、结尾等部分,并列出各部分的要点和内容概要。
3. 设计布局:学生需根据所选主题和规划的结构,设计演示作品的布局。
包括幻灯片的版式、色彩搭配、图片和文字的排版等。
4. 信息整合:学生需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和整合,确保信息准确、有逻辑地表达主题。
5. 编写脚本:根据规划和设计的布局,学生需编写每个幻灯页的详细内容,包括文字描述、图片选择等。
三、作业要求1. 创新性:鼓励学生在选择主题和设计布局时展现创新思维,使作品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2. 实用性:作品应具备实用性,即内容应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能够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
3. 技术性:学生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幻灯片制作软件等,确保作品的技术水平符合课程要求。
4. 完整性:作品应结构完整,各部分内容之间应具有逻辑性,避免出现结构混乱或信息冗余的情况。
5. 准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确保作业的及时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并给出详细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为学生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
2.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品,教师将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
3. 学生需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规划演示作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技能,学会合理规划作品的结构与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整合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完成一个主题明确的演示作品。
二、作业内容1. 主题选择与确定学生需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作为演示作品的内容,主题需具有实际意义,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
如“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等。
2. 作品结构规划学生需将作品分为标题页、正文部分和结尾页。
标题页应包含作品名称和作者信息;正文部分需按照逻辑顺序编排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图表等多媒体元素;结尾页应包含总结或致谢词。
3. 内容准备与整合学生需根据所选主题,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和多媒体素材,并合理整合到演示文稿中,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4. 样式与排版学生需为作品设置合适的背景、配色方案及字体大小,保证文稿整洁、美观。
每个幻灯片的内容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多文字堆砌。
5. 制作技巧与动画效果学生需学习并实践使用幻灯片中的动画效果,如淡入淡出、切换效果等,以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三、作业要求内容要求- 作品内容需紧扣主题,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 图文并茂,合理使用多媒体元素。
-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技术要求- 使用PPT等软件制作演示文稿。
- 遵循信息整合和排版的规则。
- 学习并使用幻灯片的基本动画效果。
时间要求-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得拖延。
- 确保每个环节的合理分配时间,避免过度消耗时间在某一部分。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 内容与主题的契合度。
- 作品的结构和逻辑性。
- 多媒体元素的运用与整合。
- 样式的统一和美观程度。
- 动画效果的恰当性和创新性。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学生需根据反馈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作品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作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作业空间设计1. 简介一个舒适和高效的作业环境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避免身体不适和疲劳感。
这篇文档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个舒适和高效的作业空间。
2. 选址选一个安静、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在嘈杂、拥挤和阴暗的地方工作。
办公区域应尽量远离主要噪音源、交通路径和社交区域。
3. 办公桌办公桌应该稳定和坚固,高度适合个人使用。
一般来说,桌面高度应该使手臂自然下垂。
如果桌子太高或太低,就会导致肩膀和颈部的疼痛。
此外,桌子的宽度和深度应该足够容纳工作所需的物品和活动空间。
考虑到使用多个显示屏的情况,桌面宽度建议不少于1.2米,深度建议不少于0.75米。
4. 椅子办公椅有益于改善人体姿态,提高工作效率。
选择椅子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舒适度:选择一个舒适的椅子,有足够的填充物和背部支撑。
椅子座椅能调节高度,以便遮蔽视线的一部分或全部。
•坚固性:椅子必须足够结实,可以承受使用压力和体重。
•可调性:椅子的高度和背部应该可以调整,以适应个人需求。
•活动性:一个可以转动的椅子效率更高,扩大了视野。
5. 独立显示器在工作时使用额外的显示器会使工作效率提高。
独立的显示器减少了视线的移动,减少了视觉疲劳和眼睛的负担。
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显示屏来工作,大部分情况下,24英寸或更大的显示器是合适的选择。
6. 光线办公室中的光线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规的建议:•自然光线是最好的选择。
办公室建议在靠近窗户的位置安放,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线。
•白光LED灯可以模拟日光和自然光线,也可以在晚上使用。
•黄色的烛光灯可以创造一个温馨和要安静的工作环境。
7. 声音为了创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制造一个舒适,宁静的声音环境。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建议:•如果你需要工作时发出噪音,选择一个安静的办公室。
•开启其他声源,例如安静的音乐、白噪声或大自然音效,能够帮助降低噪音纤维。
•使用耳机隔离声音,这是一个好的方式来隔离其他噪音,保持专注。
8. 空气质量保持办公室的清洁和在其内部净化空气非常重要。
作业空间设计作业空间包括作业者在操作时所需的空间及在作业中所需的机器、设备、工具和操作对象所占的空间范围。
作业空间的设计是指按照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以及作业姿势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对作业对象、机器、设备、工具进行合理的布置、安排,并找出最适合本作业的人体最佳作业姿势、作业范围,以便为作业者创造一个最佳的作业条件。
一个设计优良的作业空间,不仅可以使作业者作业舒适、安全,操作简便,而且有助于提高人机系统的作业效率。
本章主要分析了影响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在“人”方面有: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作业姿势等因素;在“机”方面有:单个机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布置以及多个机器布置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坐姿作业空间与站姿作业空间,虚拟车间、工厂,以及作业空间的辅助用具如座椅、工作台的设计等;最后论述了作业空间的设计评价。
第一节作业空间设计概述研究作业空间的设计,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相关概念:一、近身作业空间是指作业者在某一固定的工作岗位上,保持站姿或坐姿等一定的作业姿势时,由于人体的静态或动态尺寸的限制,作业者为完成作业所及的空间范围。
如人在坐姿打字时,四肢(主要指上肢)所及的空间范围,就是近身作业空间。
近身作业空间作为作业空间设计的最基本内容,主要依据作业者在操作时四肢所及范围的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来确定。
根据人体的作业姿势不同,近身作业空间又可分为坐姿近身作业空间和站姿近身作业空间。
二、个体作业场所是指作业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简称作业场所。
如电脑、计算机桌、电脑椅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作业场所。
同近身作业空间相比,作业场所更复杂些,除了作业者的作业范围,还要包括相关设备所需的场地。
当仅有一台机器设备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个体作业场所来设计,而不必考虑多台设备布置时总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总体作业空间多个相互联系的个体作业场所布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总体作业空间。
总体作业空间不是直接的作业场所,它更多地强调多个个体作业场所之间尤其是多个作业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规划演示作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演示作品的规划、设计、制作和展示技巧,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作业,学生将能够:1. 了解演示作品的基本构成和要求;2. 掌握规划演示作品的方法和技巧;3.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演示作品的设计和制作;4.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展示效果。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为规划一个主题为“我的校园生活”的演示作品。
具体要求如下:1.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作业;2. 作品要求:作品应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内容真实、丰富、生动;3. 时间规划:每个小组需规划制作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4. 创意展示:作品应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能够展现小组的创意和想象力;5. 小组讨论: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制作效率。
三、作业要求1. 明确任务:学生需明确作业目标和要求,确保按时完成;2. 团队合作: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作业;3. 素材收集:学生需提前收集相关素材,为制作作品做好准备;4. 时间管理:学生需合理规划制作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5.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需展示作品,并进行简要介绍。
四、作业评价1. 作品质量: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符合主题要求,内容真实、丰富、生动;2. 时间规划:评价学生是否合理规划制作时间,按时完成作品;3. 团队协作: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分工合作;4. 创新性:评价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是否具有创意和想象力;5. 个人成长:评价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有所成长和进步。
五、作业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总结经验和不足;2. 小组互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提高;3. 教师点评: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综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目录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1)第二章人的因素 (6)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12)第四章环境照明 (17)第五章色彩环境 (23)第六章噪声及振动环境 (27)第七章空气环境 (35)第八章体力工作负荷 (42)第九章人的信息处理系统 (54)第十章脑力工作负荷 (65)第十一章人体测量 (69)第十二章作业空间设计 (75)第十三章人机系统 (81)第十四章人机界面设计 (100)第十五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107)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一、要点与要求本章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学习人因工程学,以及应用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些共性知识。
1.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命名、起源与发展。
虽非本章的重点,但应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2.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在众多定义中,要求能认知和表述《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的人因工程学定义。
3.了解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任务。
了解它有助于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定义,所以了解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任务是必要的。
4.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内容与应用领域。
了解它将有助于了解学习的目的。
5.掌握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掌握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步骤,是应用本学科的基础。
6.人因工程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这是本章的又一个重点。
希望能学会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7.了解人因工程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这将有助于拓展相关学科的学习。
本章主要是基本概念,考核将以单项选择题、判断改正题和名词概念解释为主,其次是少量的简答题。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1.人因工程学的命名。
由于世界各国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存在差异,以及研究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故导致学科名称的使用亦不相同。
如,该学科在美国称为“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人的因素工程学)或“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西欧国家称为“Ergonomics”(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是希腊文,意为“工作法则”。
《规划演示作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演示作品的规划、设计、制作和展示方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作业,学生将能够:1. 掌握演示作品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2. 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进行规划设计;3.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为规划一个演示作品,主题自选,例如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学校的发展变化、环保主题等。
具体要求如下:1. 小组合作: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每组不超过5人;2. 明确分工:小组内成员需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确保作品的质量;3. 规划设计:每个小组需根据主题,规划演示作品的框架、内容、形式等,并绘制出简单的草图;4. 制作展示:根据规划,使用相关工具和软件制作演示作品,并进行展示。
三、作业要求1. 按时提交:作业提交时间为下课前,请学生合理安排时间;2. 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需独立完成小组内的任务,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3. 遵守规则:在制作展示过程中,请注意知识产权和网络安全等问题;4. 作品质量:要求作品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技术熟练、质量优良。
四、作业评价1. 提交情况:作业的按时提交和完整性将作为评价的基础;2. 团队合作:小组内成员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将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3. 作品质量:演示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术熟练程度将作为评价的关键因素。
同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
根据以上指标,作业评价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对于优秀作品,将给予一定的奖励或加分,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五、作业反馈学生需在作业提交后,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反馈,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老师将根据作业评价结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规划演示作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的全部内容。
作業空間與用具設計作業空間設計的基本要求一行動空間1.保證通行順利,過道的高度至少為1950MM,寬度至少應為630MM.2.操作聯繫方便.3.機器布置合理.4.信息交流暢通,視線暢通.二.心理空間1.人身空間:對接近程度采生及就的空間.2.領域性:固定的作業領域.三.活動空間作業中常用作業姿勢,立姿,坐姿,裝立姿,單腿跪姿以及臥姿等,其活動空間視各人肢體而定.工作區域設計水平工作區域最大工作區域是以肩峰點為軸,上肢完全伸直作回轉運動所包括的範圍.正常工作區域是上臂靠近身體,曲肘,前臂平伸作回轉運動所包括的範圍.五.垂直面作業區域最大工作區域定以為以肩峰點為軸,上肢伸直在矣狀面上移動時,手的移動軌跡所包括的範圍.正常工作區域為上肩自然下垂以撓骨點為軸,前臂在矣狀面上移動時手移動軌跡所包括的範圍..立體工作區域將水平面工作區域和垂直面工作區域結合,上肢在三維空間內運動所包括的立體工作區域圖,舒適工作區域一般介於肩與肘之間的空間範圍內,此時手臂活動路線最短.六.工作區域設計在確定最大工作區域和正常工作時應注意:A.由於人體測量數據是在裸,體體挻直條件下測得的,固定在設計時,必須加以修正.B.根據中指之尖所能達到距離必須在姿勢不同時加以修正.坐姿作業工作面高立姿工作面高度單位:MM坐椅的類型1.工作用椅.2.休息用椅.3.我功能座椅.七.座椅設計1.座椅設計:休息坐椅,可取380~450MM,工作座椅400~480MM,工作坐椅的設計就為要調使其與工作面保持適宜高度,辦公用椅調節範圍為330~530MM.2.椅面寬度:以寬為好,通常以女性臀部第95百分位數設計,一般可取400~450MM,對天扶手椅應不小於500MM.3.椅面深度:椅面深度指椅面的前後距離,通常工作桌椅可取350~400MM,休息椅取14~24度,工作坐椅4~6度.5.靠背的高和寬:工作坐椅,高低采用支撐在腰曲處中低靠背,寬度奇取320~360MM.休息用椅,應采用高靠背並加靠墊,寬度可取350~480MM.6.靠背傾角:工作用椅95~105度,學校用椅可取95~100度,休息用椅105~110度.7.扶手高度:休息用椅扶手設計由椅面壓下處計可取200~230MM,而扶手間距500~600MM,工作用椅一般不設扶手.八.座椅設計時應的問題.1.靠的作業在於支持軀干,而主要在於支持腰部,在靠背下部應留現高125~200M(由椅面計)的一段空隙.2.對於工作用椅,椅腳就設計成5個,並均勻分布在直徑為400~450MM賀固上.3.為減少坐姿時小腿的,應保證小腿有足夠空間對於頻繁起座的座椅,應設置小腳輪.4.椅面材料應透气性好且不打滑,椅面前緣應量弧曲面.九.手握式工具設計1.避免靜態肌肉負荷.2.保持手腕處於順直狀態3.避免掌部組織受過大壓力. 3.避免手指重復動作.十.把手設計1.直徑:著力抓握30~40MM,精密抓握8~16MM.2.長度:合適長度為100~120MM.3.形狀:圓形截面把手較好,但為防止打滑可彩三角形或距形,對於螺絲起子,采用丁字形最佳夾角為60度,把手彎曲最佳角度為10度左右.4.雙把手工具,主要因素是抓握空間,當抓握空間為45~80MM時,握力最大,若兩把手平行時為45~50MM,把手內彎為75~80MM,最大握力應限制在100N左右.5.用手習慣與性別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