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防范骨科下肢大手术后PE(肺栓塞)、DVT(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278.77 KB
- 文档页数:2
股骨头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体会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很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在股骨头置换手术后。
DVT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
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是非常重要的。
在护理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患者时,我们护理人员需要特别关注DVT的预防和护理。
一、术后立即开展康复训练在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尽快康复。
康复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恢复髋关节的功能,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开展术后康复训练,并提醒患者积极配合。
二、定期进行下肢抬高为了减少DVT的发生风险,患者需要进行定期下肢抬高,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减轻下肢的压力。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姿势进行下肢抬高。
还需要教育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抬高,以延续护理效果。
三、促进患者早期活动术后,患者常会感到疼痛和不适,导致他们不愿意活动。
但早期活动是预防DVT的重要手段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如床上起坐、屈伸膝关节等。
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避免因自我活动不当而加重病情。
四、加强术后护理宣教在康复期间,术后护理宣教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DVT 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预防和护理措施等。
还需要告知患者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就医,以防DVT的发生。
只有真正理解了DVT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患者才能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
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护理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患者时,我们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特别是要关注患者下肢的情况,如是否肿胀、疼痛、发热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预防深静脉血栓是护理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
只有做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工作,才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
希望护理人员都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重视这一点,全力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
DVT是下肢深层静脉内血栓形成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
的生命。
骨科大手术会使患者长时间卧床不动,增加了罹患DVT的风险。
医护人员和患者
本人都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预防措施:
1.体位转换: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这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
护理人员应该定期对患者进行体位转换,帮助下肢血液循环。
2.早期活动:骨科大手术患者在手术后的第二天就可以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关节活动。
早期的活动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DVT的风险。
3.使用弹力袜:术后的患者可以穿戴弹力袜,有助于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血
栓的形成。
4.肢体抬高:术后的患者可以使用枕头或护士帮助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水肿,促进
血液循环。
护理措施:
1.观察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下肢的温度、颜色、肿胀情况,以及皮肤的
变化等,及时发现DVT的早期症状。
2.按摩和热敷:在医生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按摩和热敷,帮助促进下
肢血液循环,减少DVT的风险。
3.心理护理:术后的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加快康复。
骨科大手术下肢DVT的预防和护理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本人一起合作,共同努力。
通过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护体会标签: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甚至可发生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能有降低轻患者的不适、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康复。
2008~2011年笔者所在科室对97例骨科手术后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97例患者,其中男54例,女43例,年龄58~9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23例,股骨颈骨折74例。
术后进行活血化瘀、预防感染治疗,血液高凝状态者积极进行抗凝治疗,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本组患者,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因发现及时并给予溶栓治疗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严重脑栓塞或肺栓塞,效果满意。
2术前护理2.1术前DVT多因素分析:(1)国内外多篇文献报道,DVT形成史、女性、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高龄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为术后发生DVT 的高危患者。
(2)术中患者:麻醉、卧床、下肢制动引起肌静脉回流减少、周围血管扩张。
(3)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术后患者因病情需要往往需继续禁食水;下肢包扎、制动及卧床是下肢DVT的重要因素;围手术期止血药物的临床应用,为预防术后出血而停止使用抗凝药,引起凝血功能增强;静脉曲张、肥胖、瘫痪、吸烟、使用雌激素等是引起获得性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评估,同时结合术前化验结果,确定DVT的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2.2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较重、知识缺乏,及预后问题担忧,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畏惧心理,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
护士应详细讲解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及其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术后保质保量地进行功能锻炼,使患者早日康复。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骨科大手术通常会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这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
DVT是一种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下面是下肢DVT预防及护理的一些重要措施。
1.术前评估:在骨科大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个人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和评估。
特别是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如年龄超过40岁、存在循环系统疾病、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应重点关注。
2.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使用成熟的评估工具,如Caprini评分系统来评估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
通过评估得分,能便于医护人员制定个体化的DVT预防措施。
3.药物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建议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者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
4.机械预防:骨科大手术后,应尽早采取机械预防措施,如低压弹力袜、机械性压力疗法(如间断充气加压、静脉泵),以提高下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淤血。
5.早期活动:术后尽早进行被动和主动活动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早期床边或床上活动,如活动关节、主动屈伸膝关节,有助于恢复下肢血液循环。
6.定期翻身:术后患者多卧床休息,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淤血。
定期翻身是预防DVT的重要措施之一,可减少下肢长时间受压,促进血液循环。
7.术后康复:术后患者应参与康复治疗,进行适量的肢体活动和物理治疗,如按摩、热敷、理疗等,以帮助恢复下肢血液循环,减少DVT的发生风险。
8.教育和宣教:术后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DVT预防知识和护理要点。
告知患者术后卧床状态可能引发DVT并发症,建议遵守医嘱进行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机械预防和早期活动等。
骨科大手术后的下肢DVT预防及护理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术前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方案,结合药物预防、机械预防、早期活动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下肢DVT的发生风险。
骨科病人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关键词】骨科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是静脉系统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静脉好发[1]。
据报道,骨科大手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dvt发病率高达50%。
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2]。
随着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认识的提高,骨科病人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尤其重要。
近年来,我科对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dvt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观察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大手术病人106例,包括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骨折病人手术,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其中男58例,女48例。
患者年龄24-92岁,平均年龄为56.2岁。
106例患者中,脊柱骨折21例,骨盆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56例,股骨骨折17例。
1.2 方法该组患者经过护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①基本预防措施。
②物理预防措施。
③药物预防措施。
由专人负责,主要包括仔细检查患者情况,观察下肢色泽、疼痛、肿胀程度。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局部颜色瘀紫,表浅静脉怒张,homans征,皮肤温度升高,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分别观察记录术后7天患者双下肢情况。
1.3 结果通过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护理和观察,本组10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根据创伤和手术的不同,发生率也不相同,其高危因素主要为年龄、肥胖、骨折、手术、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造成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下肢活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严重者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可引起猝死[3]。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阻塞性血管疾病,会导致血块在深静脉内形成,使得血液回流不良,引起血管壁的破裂和局部炎症。
骨科大手术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因此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
预防措施:
1.药物预防
为减少下肢DVT的发生率,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需要进行药物预防。
常用的药物预防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比多尔等药物。
低分子肝素具有作用迅速、抗凝效果可控制、药物安全性较高等特点。
2.活动预防
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肌肉锻炼、走路、深呼吸等。
适当的活动可以改善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中毒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健康饮食
患者需要注意健康饮食,保持膳食平衡,避免暴饮暴食和吃过多的高油脂食物,防止血脂水平升高,引起血管疾病。
护理措施:
1.身体护理
骨科大手术患者需要进行定期转移,防止长时间卧床不动,造成肢体长时间压迫引起下肢肿胀和静脉血栓。
同时,注意保持手术部位清洁,避免感染引起低热和部位红肿。
2.药物治疗护理
患者接受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的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避免用药过量或服用不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3.心理护理
手术后期,患者可能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不适情绪,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安慰和支持,同时采取适当的心理疏导措施,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总之,骨科大手术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较高,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治疗的成功和患者身体健康。
同时,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积极配合医嘱,参与康复锻炼,遵守饮食和生活规律,保证身体健康。
对于防范骨科下肢大手术后PE(肺栓塞)、DVT(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摘要】目的通过骨科术后及股部术后骨科术后高危并发症的认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方法通过相关文献数据库,随机检索及本院术后病例分析(特别是髋、膝关节置换或髋部手术发生DVT、为40%-60%,脊髓损伤为60%-80%。
结论随着我国城乡和家庭建筑事业的发展,现代机械化程度提高,严重关节创伤病例相对增多,加上老龄化人口增加,改善生活质量,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广泛开展,由于人工关节假体及手术器械与配套设施的改进,专科技术的提高,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但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继发肺栓塞引起手术失败,仍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开展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必须强化专科医生的认识并落实相关防范措施,确保医疗安全和以推动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防范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讨论:对骨科手术,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术DVT、PE的高危并发症提出粗浅认识(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栓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因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最常见的是下肢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髋一股静脉血栓形成。
(2)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约血栓阻塞肺埃及或是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临床资料:本院自2007.10月-2009.10月的人工髋关节手术68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死亡1例,DVT发生率14.7%,死亡率为0.014%。
本组病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护理,术后药物治疗。
骨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与患者一般情况,骨科手术大小,手术时间无关系,出血量大小,以及诊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有关。
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第一篇: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TE)导致死亡,为避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结合我科工作实际,制定本措施。
在患者术前,手术医师告知患者在骨科大手术后可能发生DVT及造成的危害,以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最大程度降低发生DVT的风险。
一、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措施(一)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二)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
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以下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三)药物预防措施:有出血风险患者应权衡降低DVT的发生率与增加出血危险的关系。
1、低剂量普通肝素普通肝素可以降低DVT和PTE的发生率,但应高度重视以下问题:(1)肝素会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增加出血并发症和严重出血的危险;(2)需要监测以调整剂量;(3)肝素会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甚至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HIT);(4)长期应用肝素会导致骨质疏松。
对于防范骨科下肢大手术后PE(肺栓塞)、DVT(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0-08-18T16:25:58.0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李玉明
[导读] 通过骨科术后及股部术后骨科术后高危并发症的认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李玉明 (大连市金州区第三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103)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007-02
【摘要】目的通过骨科术后及股部术后骨科术后高危并发症的认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方法通过相关文献数据库,随机检索及本院术后病例分析(特别是髋、膝关节置换或髋部手术发生DVT、为40%-60%,脊髓损伤为60%-80%。
结论随着我国城乡和家庭建筑事业的发展,现代机械化程度提高,严重关节创伤病例相对增多,加上老龄化人口增加,改善生活质量,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广泛开展,由于人工关节假体及手术器械与配套设施的改进,专科技术的提高,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但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继发肺栓塞引起手术失败,仍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开展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必须强化专科医生的认识并落实相关防范措施,确保医疗安全和以推动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防范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讨论:对骨科手术,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术DVT、PE的高危并发症提出粗浅认识
(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栓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因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最常见的是下肢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髋一股静脉血栓形成。
(2)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约血栓阻塞肺埃及或是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7.10月-2009.10月的人工髋关节手术68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死亡1例,DVT发生率14.7%,死亡率为0.014%。
本组病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护理,术后药物治疗。
骨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与患者一般情况,骨科手术大小,手术时间无关系,出血量大小,以及诊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有关。
一、手术
(1)手术方式及部位
有学者已经对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作过研究,发现髋部骨折手术,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45.83%,36.11%,42.85%,所以髋、膝手术后DVT高发:可能原因有:术中出血较多,深静脉牵拉,静脉壁受损为术后血栓提供了条件;关节腔肌肉渗血及局部水肿压迫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由于髋关节位置较膝关节深,术中牵拉较重,所以DVT发生率较高。
(2)手术时间:
一些研究表明手术时间长短也可影响DVT的形成,主要因随手术时间延长,创面的暴露时间越长,炎症反应就越重,产生的炎性因子就越多,其次止血带使用时间延长或二次使用止血带,造成肢体长时间,血液淤滞,再者麻醉时间延长,手术创伤感染的机会增大等原因,增加DVT发生率。
注(3)
(3)延迟手术:
骨折后3-7天血液凝固性最高,但早期病人通常在创伤发生48h内采取手术,术后病人大部分处于血凝凝固状态高峰期,势必增加DVT 的发生率及危险性。
注(5)
(4)其他:
①止血带应用,手术阻断血流,使静脉血管内血流缓慢,甚至淤滞,而使血栓形成。
②骨水泥应用:骨水泥凝固,产生热量,可损伤血管,内皮进而引发血栓,并骨水泥可激活凝血系统
③输血:髋部及股部,膝部手术经常输入库存血以维持正常血溶量,虽经过滤但仍有血块及碎粒,故可诱发血栓形成。
二、麻醉:全麻发生率均高于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卧床。
注[4]
三、长期卧床和制动:正常人卧床5天可造成全身血液缓慢,血细胞凝集力增强,血黏度增高,骨科长期石膏固定或持续骨牵引,疼痛而导致不愿活动,使下肢肌肉收缩减少,下肢肌肉萎缩,静脉回流失去泵作用,加肢体创作肿胀,压迫深静脉,致使导致血流凝滞,堆秋凝血因子激活,促使血栓形成。
四、解剖:左髋静脉行于左髋总动脉,左髋内动脉和;L5椎体之间。
五、大年龄:女性,肥胖也增加DVT形成机会
骨科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达4周,发生DVT危险性可持续3月,全髋关节约抗凝预防时限更长。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时间不少于7-10天,可能延长28-35天,越接近手术时间给药,效果越好,但术后危险也越高。
预防及治疗:
(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缩短手术时间
(2)规范使用止血带
(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4)鼓励患者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5)可采用手术12h或术后12-24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华结林
参考文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0-190.
[3]李进.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J].现代医疗卫生2007.4:521-522.
[4]唐孝山,裴福兴,沈彬.麻醉对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骨与关节操作杂志2002,17:201-202.
[5]wilson.D,lookt EA McNaHgMA.et,al,Altered venous.function.and deep Venous,thrombosis followihg prokimd femoral.fracture[J].Inja-ry 2002.33.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