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29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
骨科术后DVT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DVT、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骨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方案做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内部血液非正常凝结,具体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部位大多集中于下肢,常见于各科手术患者。
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而DVT也是骨科术后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种并发症。
骨科术后DVT早期发病隐匿,难以及时诊明,部分病例或形成肺栓塞,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延误治疗时机[1]。
所以,术后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是确保骨科手术患者顺利康复、预后改善的关键环节[2]。
本文结合骨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骨科术后DVT的预防策略,并就骨科术后DVT护理进展做了如下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必要参考,以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1骨科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静脉血流缓慢;(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点危险因素也被称之为Virchow三联征[3]。
符合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可能会诱发DVT,存在危险因素越多,则出现DVT的风险就越高。
诱发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如下:1.1高龄在DVT形成的各类危险因素中,高龄通常被视为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纳入下肢DVT的危险人群中[4]。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静脉瘀滞几率升高,因此引起下肢DVT。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
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
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
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
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
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
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
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如下:
•增加小腿肌泵作用。
包括负压加压治疗,模仿肌泵作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另外,患者平躺时可以做勾脚伸脚运动,能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此外,可以使用医疗弹力袜或绷带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起到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抬高患肢。
抬高患肢可以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不适,也可以达到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药物治疗。
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也可以遵医嘱口服利伐沙班片等进行抗凝。
此外,还可以使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等药物活血化瘀,对于血栓的预防也具有一定作用。
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综述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和骨折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本文查阅了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对深静脉血栓的患病机理以及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和预防手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有效的预防护理,能减少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几年的预防护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无法在人体内进行循环和流动,导致体内的深静脉内形成凝结或堵塞的情况,从而诱发静脉回流困难,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和多发的病症之一,因此如何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术后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成为了近年来广大研究者备受关注的课题。
目前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在骨折手术后的恢复治疗过程当中,患者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超过75.68%,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有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概率约为61.54%。
如果深静脉血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甚至会造成肺部堵塞,影响呼吸,进而威胁生命,因此深静脉血栓的发现与治疗格外重要,需要护理人员格外注意,用专业的手法和科学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康复。
因此护理人员掌握该病的诱发机理以及基本预防知识。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不仅能够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病同时,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进展,从危险因素、基本预防以及预防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1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患者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滞缓、静脉血管壁破损以及患者的血液呈现半凝固状态。
1.1.血流滞缓患者经过骨折或者骨关节错位等病症的手术康复后,极易因石膏板固定或者长时间卧床不能行动而发生的血液循环不畅等情况,同时因为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往往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或者大面积麻痹,此过程也会引起周围或者全身性的经静脉异常或扩张,进而产生血液循环减速等情况,同时因为麻醉药的使用,会短暂性的引起患者下肢肌肉组织或者神经组产生麻痹,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无法行动。
骨科术后卧床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摘要:外伤性骨折是骨科疾病中常见的疾病,随着近年来交通工具的发展,其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
对于严重的骨折性疾病急诊手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患者在外伤后精神及机体均受到创伤性打击,加之手术的治疗,患者处于严重的系统性应激状态。
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初期即可激发无菌性炎症反应,该反应不仅加重局部组织水肿,同时对静脉系统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下肢外伤性骨折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人数比例较高,其发生率甚至高于38%。
严重的DVT可直接导致肺栓塞引起死亡,因此在预防DVT的临床治疗及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均作为常规应用项目。
但是其临床发生率仍较高,是危害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
因此在围手术期通过分析临床常用指标来筛选DVT发生的高危因素,同时分析其预测价值,以期为预防DVT提供依据。
关键词: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引言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血管疾病,且发病率逐渐上升。
80%DVT见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造成肢体肿胀、疼痛,严重的会发生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甚至猝死,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以及微创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与祖国医学辨证治疗相结合,DVT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步。
众多中西医学者在此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本研究进行综述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2018年9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的216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CT或X线检查确诊,依据ACCP指南评估手术危险分级标准[1],均为DVT危险性极高患者。
其中,男119例、女97例,年龄38~84岁、平均(57.4±12.7)岁;髋关节骨折置换术后44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101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12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51例、踝部骨折内固定术后8例。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现状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
DVT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破损及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高,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使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如果一旦发生,可导致下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通过针对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患者所处病程的不同阶段: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后,从心理、饮食、体位、肢体功能锻炼、辅助器械及药物的使用等等多个方面,给予必要的积极地护理干预,完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降低DVT的发生,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早日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
DVT在骨科术后患者的发病率约为40~70%[2],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并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lolism,PE)是DVT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对骨科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降低DVT发生的风险,是近年来研究和探讨的热点。
1相关因素1.1主要原因早在19世纪Virchow率先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近年来,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显示: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3]。
1.1.1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流速缓慢或产生涡流时,血小板会沉积粘附在血管内膜上,当激活的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了凝血所必需的浓度时,便导致血栓的形成。
骨科手术患者导致血流缓的因素包括[4]:①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②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使血流缓慢;③手术时间长,止血带应用,术中头高脚低体位,影响下肢血液回流速度;④术后下肢特定体位,早期肢体制动,同时伤口疼痛使下肢活动受限,患者长期卧床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泵作用减弱,导致血流缓慢,静脉瘀滞。
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目的分析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本院2009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2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下肢DVT的原因及防治护理对策。
结果7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出现下肢DVT,经过针对性处理及预防性护理后,未再出现下肢DVT;11例患者7~10 d后患肢肿胀明显消失,且均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结论下肢DVT是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必须加以重视;对该类患者必须进行预防性护理及综合护理才能有效防止该病的形成及提高治疗结果。
标签:骨科;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静脉血液回流出现障碍的疾病[1],近年来,随着骨科患者的逐渐增加,DVT患者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DVT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部畸形肿胀,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严重者可能导致残疾,因此,对该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对本院2009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2例需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下肢DVT的原因及防治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收治的72例需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龄11~74岁,平均(62.3±1.9)岁。
手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4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髋部骨折手术16例。
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积极采取药物及机械预防措施。
1.2 纳入标准①术前患者无运动、语言、智力功能障碍;②患者手术部位属于下肢范畴;③患者术后积极参与药物、机械预防措施。
1.3 治疗方法72例患者中因长期卧床出现11例下肢DVT,其中1例患者经血管外科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余10例患者为单纯性远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
术后11例患者均行常规尿激酶等药物溶栓治疗[2]。
在骨科手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和预防方法:
1. 抗凝治疗:在骨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这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
具体的药物和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确定。
2. 弹力袜:穿戴弹力袜(也称为压力袜)可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并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些袜子施加适当的压力,有助于防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
3. 早期行动和活动:尽早开始行动和活动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和情况制定适当的康复计划,包括早期起床、行走和进行康复运动。
4. 循环器肌肉泵活动:在床上或坐着时,定期进行脚踝和腿部的肌肉收缩和放松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这有助于减少血液在静脉中滞留,并预防血栓形成。
5. 液体摄入: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有助于保持血液的稀释,减少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6. 避免长时间静卧:长时间保持静卧不动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床上休息时,应定期改变体位,尽量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
7. 教育和意识:医疗团队应对患者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患者应了解并遵守医生和护士的指导,注意自我观察,及时报告任何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