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29
2014.10护理经验19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常见多发病,也是骨折和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指的是深静脉内血液发生异常凝结,将管腔阻塞,进而造成静脉回流障碍[1]。
该病起病较急,临床症状主要有下肢肿胀、压痛、浅静脉曲张等,严重影响骨科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需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方法,避免或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导致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1 下肢深静脉血管壁受损伤对下肢深静脉而言,正常的血管内膜是一个生理屏障,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激活。
若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膜受损伤,会发生血小板聚集情况,血小板聚集后会释放活性物质,进而促进血小板的进一步聚集和附着,以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科患者多为外伤,不管是机械性损伤、撕裂伤还是骨折碎片,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深静脉血管壁造成损伤,而且行骨折术时也会因损伤静脉局部组织而导致深静脉血管壁受损伤,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深静脉血流滞缓骨科患者下肢骨折后,通常需进行制动、石膏固定、牵引等,以致深静脉血流滞缓。
术中,患者需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在麻醉作用下,下肢周围静脉扩张,肌内完全麻痹,无法进行收缩,使得深静脉血液流速逐渐减慢或滞缓;术后,下肢骨折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再加上骨折处疼痛,以致下肢肌肉松弛,深静脉血流滞缓。
在上述原因作用下,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滞缓,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深静脉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主要有:(1)术前禁饮水、术中流失体液,导致患者血容量减少,深静脉血液呈高凝状态。
(2)术中,为维持患者正常血容量,需适当输血,由于库存血常有一定量的血块和碎粒,这些血块和碎粒输入患者体内后,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王茂娟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省泰兴市 225400【摘 要】本文以导致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作为切入点,对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以避免或减少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下肢功能恢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在接受骨科大手术的患者中。
由于骨科手术通常需要较长的卧床时间和受体位更改的影响,患者容易发生静脉血液淤积,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如果DVT未及时被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效果。
针对骨科大手术术后DVT的预防及护理,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也是医疗机构重视的课题。
深入了解术前评估、术中预防措施、术后护理措施以及DVT的识别与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最大程度地预防并控制DVT的发生,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提升手术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降低医疗成本。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相关知识,为骨科大手术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以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指导和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在骨科大手术患者中尤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过研究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旨在减少其发生率,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研究将从术前评估及筛查、术中预防措施、术后护理措施、深静脉血栓的识别与处理以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骨科大手术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实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医疗质量的目的。
1.3 意义【意义】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骨科大手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对其预防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手术成功率。
及时有效的护理和处理深静脉血栓,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能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60-01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
本文中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2]。
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国内邱贵兴等[3]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16/52)、预防组为11.8%(8/68)。
由此可见对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1 临床资料2009年07月-2010年12月,我科收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9例及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病人137例,共216例,男93例,女123例,平均年龄57岁,术前伴发糖尿病、哮喘、心脏病、骨质疏松症及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病人98例。
2 护理方法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认真术前宣教和安全告知,教会患者如何正确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训练程序,同时把过去典型的不良事件案例进行告知,使患者认识到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愈的。
2.1.2 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低脂、优质蛋白、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含钙物质,多饮水,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引起腹内压增加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综述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和骨折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本文查阅了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对深静脉血栓的患病机理以及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和预防手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有效的预防护理,能减少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几年的预防护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无法在人体内进行循环和流动,导致体内的深静脉内形成凝结或堵塞的情况,从而诱发静脉回流困难,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和多发的病症之一,因此如何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术后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成为了近年来广大研究者备受关注的课题。
目前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在骨折手术后的恢复治疗过程当中,患者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超过75.68%,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有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概率约为61.54%。
如果深静脉血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甚至会造成肺部堵塞,影响呼吸,进而威胁生命,因此深静脉血栓的发现与治疗格外重要,需要护理人员格外注意,用专业的手法和科学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康复。
因此护理人员掌握该病的诱发机理以及基本预防知识。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不仅能够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病同时,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进展,从危险因素、基本预防以及预防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1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患者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滞缓、静脉血管壁破损以及患者的血液呈现半凝固状态。
1.1.血流滞缓患者经过骨折或者骨关节错位等病症的手术康复后,极易因石膏板固定或者长时间卧床不能行动而发生的血液循环不畅等情况,同时因为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往往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或者大面积麻痹,此过程也会引起周围或者全身性的经静脉异常或扩张,进而产生血液循环减速等情况,同时因为麻醉药的使用,会短暂性的引起患者下肢肌肉组织或者神经组产生麻痹,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无法行动。
Nursing research│护理研究- 83 -骨科手术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李群华(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深静脉血栓作为骨科手术后常见静脉疾病,其危害性较大,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带来巨大的创伤,如并发肺栓塞后容易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提高针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水平,加强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有效护理,逐步完善对该病的护理和预防措施对骨科患者的预后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结合实际对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患者;骨科手术血栓形成的病因有:静脉淤血、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内壁受损所引起。
下肢静脉血栓(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是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多发于下肢。
早期造成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瓣血栓后遗症。
如果栓塞脱落,可造成肺栓塞,如发现不及时,护理不当,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骨折术后生存质量。
现重点将病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予以简单综述。
1术后卧位护理人员给与交替式充气床垫使用,根据患者体重,给与相应的充气压大小,褥子应在充气床垫上面,以达到预防压疮。
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将患肢抬高20°~25°,避免患肢受压,尤其是避免窝受压,避免过度屈髋,以促进静脉回流。
2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及神志观察患肢反应,注意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皮肤颜色呈淡红色,有光泽、富有弹性。
皮温与通过皮肤血流成正比,健肢与患肢皮温相比不超过3℃,若患肢出现疼痛、 肿胀、潮红或紫绀应警惕包扎过紧或新的血栓形成的可能,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及疼痛及时做记录。
3肿胀的护理患肢抬高超过心脏平面30度角,预防静脉淤血。
也可降低静脉压而减轻水肿与疼痛。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2-01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内血液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静脉。
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毛细静脉淤血缺氧、渗透性增加,压力增高。
表现为低热、小腿肿胀、肌肉疼痛或压痛,下肢水肿和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的严重后果。
1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1.1 静脉血流滞缓1.2 血管内膜损伤1.3 血液高凝状态。
1.4手术造成机体的应激状态 [1]2 预防和护理2.1 心理指导护士深入病房,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对疾病的感受,解除患者疑虑,介绍科室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和既往成功病例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
患者缺乏正确及积极的功能锻炼,都会加重静脉血栓形成。
[2]2.2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低脂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加蜂蜜、麻油等,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告知患者戒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的损伤。
2.3 定时观察患肢每天定时查房,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对比健侧肢体,看有无明显差异。
[3]2.4 功能锻炼2.4.1术前锻炼:患者骨折后,住院期间多行下肢牵引或外支具固定,由于患肢固定并且患者因疼痛担心加重骨折,多不配合床上预防性肌肉收缩锻炼和远端关节锻炼,应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使其配合锻炼。
2.4.2不手术治疗病人的锻炼:保守治疗过程中,在保证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每天坚持锻炼3-4次,每次坚持15-30分钟,并逐渐延长活动时间及强度。
2.5 术后预防和护理2.5.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
[4]2.5.2 术后功能锻炼术后返回病房6小时后护士可2-4小时改变一次病人的体位,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马菊蓉发表时间:2017-01-19T15:03:01.5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1期作者:马菊蓉绪丽红李亚南[导读]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都属于骨科大手术,手术治疗是临床骨科的首选治疗方案。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目的:对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予以探究并剖析。
方法:随机选取84例大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骨科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所接收,将其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均分成两组,就常规护理(对照组,n=42)与综合护理(观察组,n=42)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分析,观察组为2.38%,对照组为19.05%,两组对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经χ2检验,证明P<0.05。
结论:为了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加快患者骨折恢复进程,建议临床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204-0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都属于骨科大手术,手术治疗是临床骨科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由于患者病因复杂,病变呈多样化,术后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临床要对该并发症多加以重视,及时做好预防对策,降低其发生率[1]。
文中随机选取8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对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就此展开实验探讨,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84例大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骨科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所接收,保证实验结果公平性期间,将其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均分成两组,就常规护理(对照组,n=42)与综合护理(观察组,n=42)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其中对照组中,女性有19例,男性有23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年龄平均值为(48.25±3.21),观察组中,女性有22例,男性有20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70岁,年龄平均值为(49.11±3.07)岁,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标准,排除不在实验知情书上签字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1.2 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手术前安慰好患者的心理,术后做好对症护理干预,提高治疗效率。
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目的分析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本院2009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2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下肢DVT的原因及防治护理对策。
结果7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出现下肢DVT,经过针对性处理及预防性护理后,未再出现下肢DVT;11例患者7~10 d后患肢肿胀明显消失,且均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结论下肢DVT是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必须加以重视;对该类患者必须进行预防性护理及综合护理才能有效防止该病的形成及提高治疗结果。
标签:骨科;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静脉血液回流出现障碍的疾病[1],近年来,随着骨科患者的逐渐增加,DVT患者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DVT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部畸形肿胀,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严重者可能导致残疾,因此,对该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对本院2009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2例需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下肢DVT的原因及防治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收治的72例需长期卧床的骨科患者,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龄11~74岁,平均(62.3±1.9)岁。
手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4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15例,髋部骨折手术16例。
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积极采取药物及机械预防措施。
1.2 纳入标准①术前患者无运动、语言、智力功能障碍;②患者手术部位属于下肢范畴;③患者术后积极参与药物、机械预防措施。
1.3 治疗方法72例患者中因长期卧床出现11例下肢DVT,其中1例患者经血管外科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余10例患者为单纯性远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
术后11例患者均行常规尿激酶等药物溶栓治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