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专题探究课件 图形的认识(二)
- 格式:ppt
- 大小:718.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七讲 图形初步认识专项一 点、线、面、角知识清单1. 两个基本事实:(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 线段的中点:如图1,B 是线段AC 的中点,则AB=BC= .图1 图23. 线段的和与差:如图2,在线段AC 上取一点B ,则AB+BC= ;AB=AC- ;BC= .4. 角的定义:具有 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几何图形.5. 1周角= º,1平角= º,1直角= º;1º= ′,1′= ″.6. 如果两个角之和等于 ,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互余);如果两个角之和等于 ,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互补).同角(或等角)的余角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 . 考点例析例1 互不重合的A ,B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C =2a +1,BC =a +4,AB =3a ,这三点的位置关系是( ) A. 点A 在B ,C 两点之间 B. 点B 在A ,C 两点之间 C. 点C 在A ,B 两点之间D. 无法确定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①点A 在B ,C 之间;②点B 在A ,C 之间;③点C 在A ,B 之间.再根据a>0判断. 例2 已知∠α=25°30′,则它的余角为( ) A. 25°30′B. 64°30′C. 74°30′D. 154°30′分析:根据“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之和为90 º”直接计算即可. 跟踪训练1. 如图,已知四条线段a ,b ,c ,d 中的一条与挡板另一侧的线段m 在同一直线上,请借助直尺判断该线段是( ) A. aB. bC. cD. d① ②第1题图 第2题图第4题图2. 小光准备从A 地去往B 地,打开导航、显示两地距离为37.7 km ,但导航提供的三条可选路线长分别为45 km ,50 km ,51 km (如图).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 )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垂线段最短C.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D.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 已知线段AB =4,在直线AB 上作线段BC ,使得BC =2.若D 是线段AC 的中点,则线段AD 的长为( ) A. 1B. 3C. 1或3D. 2或34.七巧板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有关于正方形的分割术,经历代演变而成七巧板,如图①所ABC ABC示.19世纪传到国外,被称为“唐图”(意为“来自中国的拼图”),图②是由边长为4的正方形分割制作的七巧板拼摆而成的“叶问蹬”图,则图中抬起的“腿”(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 3B. 72C. 2D.525.74°19′30″=°.6.若∠A=34°,则∠A的补角的度数是.专项二相交线知识清单1. 对顶角定义:两角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举例:如图,∠1与∠3,∠2与∠4,∠5与,∠6与∠8.性质:对顶角.2. 三线八角(如图)同位角:∠1与∠5,∠2与,∠3与∠7,∠4与.内错角:∠2与∠8,∠3与.同旁内角:∠2与∠5,∠3与.3. 垂线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性质:①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考点例析例 1 如图1,AB与CD相交于点O,OE是∠AOC的平分线,且OC恰好平分∠EOB,则∠AOD的度数是.图1 图2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OE=∠COE,∠COE=∠BOC,利用∠AOE+∠COE+∠BOC=180°求得∠BOC的度数,再由对顶角相等求得∠AOD的度数.例2 如图2,设P是直线l外一点,PQ⊥l,垂足为Q,T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T,则()A. PT≥2PQB. PT≤2PQC. PT≥PQD. PT≤PQ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即可得到结论.跟踪训练1. 如图,与∠1是内错角的是()A. ∠2B. ∠3C. ∠4D. ∠5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2. 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 ,∠1=110°,则∠2的度数是( ) A. 70°B. 90°C. 110°D. 130°3. 如图,下列两个角是同旁内角的是( ) A. ∠1与∠2B. ∠1与∠3C. ∠1与∠4D. ∠2与∠44. 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C ⊥OD .若∠AOC =120°,则∠BOD 的度数为( ) A. 30°B. 40°C. 50°D. 60°专项三 平行线知识清单1. 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 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 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a ∥b ,c ∥a ,那么 .3. 性质与判定:考点例析例1 如图1,直线l 1∥l 2,直线l 3交l 1于点A ,交l 2于点B ,过点B 的直线l 4交l 1于点C .若∠3=50°,∠1+∠2+∠3=240°,则∠4的度数是( ) A. 80°B. 70°C. 60°D. 50°图1 图2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1+∠3=180°,从而得到∠2的度数,再求得∠3+∠2的度数.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4对顶角的度数,从而得到∠4的度数.例2 (鞍山)如图2,直线a ∥b ,将一个含30°角的三角尺按图中所示的位置放置.若∠1=24°,则∠2的度数为( ) A. 120°B. 136°C. 144°D. 156°分析:过60°角的顶点作c ∥a ,如图所示.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先求出∠4的度数,进而求得∠3的度数.再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得∠2的度数.归纳:将三角尺放在平行线中,三角尺中各内角的度数是隐含条件,结合平行线的性质,把所求角度转化为已知角同旁内角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判定性质 内错角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判定 性质 同位角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判定 性质度或隐含角度的和或差.跟踪训练1. 某同学的作业如下框:如图,已知直线l1,l2,l3,l4.若∠1=∠2,则∠3=∠4.请完成下面的说理过程.解:已知∠1=∠2,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l1∥l2.再根据(※),得∠3=∠4.第1题图其中※处填的依据是()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 如图,AM∥BN,∠ACB=90°,∠MAC=35°,则∠CBN的度数是()A. 35°B. 45°C. 55°D. 65°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3. 如图,AB∥CD,∠1=45°,∠2=35°,则∠3的度数为()A. 55°B. 75°C. 80°D. 105°4. 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和直尺如图放置.若∠1=146°33′,则∠2的度数为()A. 64°27′B. 63°27′C. 64°33′D. 63°33′5. 将一副三角尺如图所示摆放,则∥,理由是.第5题图6. 如图,AB∥CD,∠B=∠D,直线EF与AD,BC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F,求证:∠DEF=∠F.第6题图专项四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知识清单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相等.判定: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线段的上.2. 角平分线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判定:角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上.考点例析例1如图1,在△ABC中,AC=4,∠A=60°,∠B=45°,边BC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D,连接CD,则AB的长为.图1 图2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B=DC,进而可得∠DCB=∠B.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到∠ADC=90°.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D,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DC,进而求得AB.归纳:有线段垂直平分线就有等腰三角形,这样不仅有两组相等线段,还有两组相等的角,一组垂直关系.例2 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90°,AD=3,BC=5,对角线BD平分∠ABC,则△BCD的面积为()A. 8 B. 7.5 C. 15 D. 无法确定分析:过点D作DE⊥BC于点E,如图2所示.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E=DA=3,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跟踪训练1.如图,在△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D,E,连接AE.若AE=4,EC=2,则BC的长是()A. 2B. 4C. 6D. 8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DE是△ABC的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边AB,BC于点D,E,且AB=9,AC=6,则△ACD的周长是()A. 10.5B. 12C. 15D. 183.如图,在□ABCD中,AD=4,对角线BD=8,分别以点A,B为圆心,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E,F,作直线EF,交对角线BD于点G,连接GA,GA恰好垂直于边AD,则GA的长是()A. 2 B. 3 C. 4 D. 5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4.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B=90°,BD D到AC的距离是.5. 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点D,DE⊥AB,垂足为E.若BC=4,DE=1.6,则BD的长为.6.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DE⊥AB于点E.若CD=3,BD=5,则BE的长为.专项五命题、定理与反证法知识清单1. 命题: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由和两部分组成,可写成“”的形式.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命题.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2. 定理:经过推理论证,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命题叫做定理.3. 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能被证明是命题,那么就叫它是原定理的逆定理.4. 反证法: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先假设命题,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或者与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考点例析例1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 正六边形的外角和大于正五边形的外角和B. 正六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为120°C. 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D.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分析:由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º对选项A作出判断;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正多边形各内角度数相等对选项B作出判断;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对选项C,D作出判断.例2 能说明命题“若x为无理数,则x2也是无理数”是假命题的反例是()A. -1B. x+1C. x=D. x分析:当x2是有理数时,就是反例,所以应求出各选项中x2的值,再判断.归纳: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经过推理论证;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跟踪训练1.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A.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B.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C. 若AB=BC,则B是线段AC的中点D.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2. 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A. 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 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C. 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D.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3.下列命题:的算术平方根是2;②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③天气预报明天的降水概率是95%,则明天一定会下雨;④若一个多边形的各内角都等于108°,则它是正五边形.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A. 0 B. 1 C. 2 D. 34. 用反证法证明“在△ABC中,若∠A>∠B>∠C,则∠A>60°”时,应先假设()A. ∠A=60°B. ∠A<60°C. ∠A≠60°D. ∠A≤60°5.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①所有的正方形都相似;②所有的菱形都相似;③边长相等的两个菱形相似;④对角线相等的两个矩形相似.6. 写出命题“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逆命题:.专项六尺规作图知识清单1. 在几何中,把只能使用和这两种工具作图的方法称为尺规作图.2. 五种基本尺规作图: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②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③作角的平分线;④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⑤过一个点(这个点在直线上或直线外)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考点例析例1 如图1,已知直线l1∥l2,直线l3分别与l1,l2交于点A,B.请用尺规作图法,在线段AB上求作一点P,使点P到l1,l2的距离相等.(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图1 图2分析: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得到线段AB的中点,则该中点即为所求作的点P.解:例2 请用直尺、圆规作图,不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已知:如图2,∠O及其一边上的两点A,B,求作:Rt△ABC,使∠C=90°,且点C在∠O内部,∠BAC=∠O.分析:先在∠O的内部作∠DAB=∠O,再过点B作AD的垂线,垂足为C.解:跟踪训练1. 如图,已知直线AB和AB上一点C,过点C作直线AB的垂线,步骤如下:第一步:以点C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直线AB于点D,E;第二步:分别以点D,E为圆心,以a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F;第三步:作直线CF,直线CF即为所求.下列关于a的说法正确的是()A. a≥12DE的长 B. a≤12DE的长 C. a>12DE的长 D. a<12DE的长第1题图第2题图2. 如图,在△ABC中,∠BAC=70°,∠C=40°,分别以点A,C为圆心,大于12A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交BC于点D,连接AD,则∠BAD的度数为()A. 30°B. 40°C. 50°D. 60°3. 如图,在Rt△ABC中,∠ACB=90°,D是斜边AB上一点,且AC=AD.(1)作∠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E;(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在(1)的条件下,连接DE,求证:DE⊥AB.①②第3题图第4题图4.已知△ABC和△CDE都为正三角形,点B,C,D在同一直线上,请仅用无刻度的直尺完成下列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1)如图①,当BC=CD时,作△ABC的中线BF;(2)如图②,当BC≠CD时,作△ABC的中线BG.专项七平行线中的转化思想知识清单转化思想就是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转化思想可以解决平行线中的“折线问题”,转化方法为过折点作平行线,把折角转化为两角的和或者差,图形转化为两条直线平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答.考点例析例如图,AB∥CD,EF⊥CD于点F.若∠BEF=150°,则∠ABE的度数为()A. 30°B. 40°C. 50°D. 60°分析:过点E作EG∥AB,如图所示.由垂直的定义,得∠EFD=90°,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GEF的度数,结合∠BEF=150°得到∠BEG的度数,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ABE的度数.跟踪训练1. 如图,将一块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尺放置在两条平行线上.若∠1=45°,则∠2的度数为()A. 15°B. 25°C. 35°D. 45°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2. 一把直尺与一块直角三角尺按图中方式摆放.若∠1=47°,则∠2的度数为()A. 40°B. 43°C. 45°D. 47°3. 一副三角尺如图所示放置,两三角尺的斜边互相平行,每个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都在另一个三角尺的斜边上,则图中∠α的度数为()A. 45°B. 60°C. 75°D. 85°4. 如图,一束太阳光线平行照射在放置于地面的正六边形上.若∠1=19°,则∠2的度数为()A. 41°B. 51°C. 42°D. 49°参考答案专项一点、线、面、角例1 A 例2 B1. A2. A3. C4. A5. 74.3256. 146°专项二相交线例1 60 例2 C1. C2. C3. B4. A专项三平行线例1 B 例2 C1. C2. C3. C4. B5. BC E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6. 证明:因为AB∥CD,所以∠DCF=∠B.因为∠B=∠D,所以∠DCF=∠D.所以AD∥BC.所以∠DEF=∠F.专项四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例1 2+例2 B1. C2. C3. B4.5. 2.46. 4专项五命题、定理与反证法例1 B 例2 C1. C2. D3. B4. D5. 16. 三组对应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专项六尺规作图例1 如图1,点P即为所求作.图1 图2例2 如图2,Rt△ABC即为所求作.1. C2. A3. (1)解:如图,AE即为所求作.①②第3题图第4题图(2)证明:因为AE平分∠BAC,所以∠CAE=∠DAE.在△ACE和△ADE中,AC=AD,∠CAE=∠DAE,AE=AE,所以△ACE≌△ADE(SAS). 所以∠ADE=∠C=90°.所以DE⊥AB.4. 解:(1)如图①,线段BF即为所求作.(2)如图②,线段BG即为所求作.专项七平行线中的转化思想例 D1. A2. B3. C4. A。
河南中考数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压轴解答题一、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压轴解答题1.在△ABC中,∠BAC=90°,点D是BC上一点,将△ABD沿AD翻折后得到△AED,边AE交射线BC于点F.(1)如(图1),当AE⊥BC时,求证:DE∥AC(2)若∠C=2∠B,∠BAD=x°(0<x<60)①如(图2),当DE⊥BC时,求x的值.②是否存在这样的x的值,使得△DEF中有两个角相等.若存在,并求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BDC=∠BCD,DE⊥DC交AB于E.(1)求证:DE平分∠ADB;(2)若∠ABD的平分线与CD的延长线交于F,设∠F=α.①若α=50°,求∠A的值;②若∠F<,试确定α的取值范围.3.如图1,直线CB∥OA,∠A=∠B=120°,E ,F在BC上,且满足∠FOC =∠AOC,并且OE 平分∠BOF.(1)求∠AOB及∠EOC的度数;(2)如图2,若平行移动AC,那么∠OCB: ∠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或求出变化范围;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4.己知AB∥CD,点E在直线AB,CD之间。
(1)如图①,试说明:∠AEC=∠BAE+∠ECD;(2)若AH平分∠BAE,将线段CE沿射线CD平移至FG。
①如图②,若∠AEC=90°,FH平分∠DFG,求∠AHF的度数;②如图③,若FH平分∠CFG,试判断∠AHF与∠AE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5.如图,现有一块含有30°的直角三角板ABC,且l1∥l2,其中∠ABC=30°。
(1)如图(1),当直线l1 和l2分别过三角板ABC的两个顶点时,且∠1=35°,则∠2=________°(2)如图(2),当∠ADE=80°时,求∠GFB的度数。
(3)如图(3),点Q是线段CD上的一点,当∠QFC=2∠CFN时,请判断∠ADE和∠QFG的数量关系,并说出理由。
专题五 空间图形与几何初步⎧⎨⎩⎧⎨⎩⎧⎨⎩立体图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射线、线段,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定义及表示方法角的大小及运算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余角和补角互补: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邻补角与对顶角:对顶角相等图经过一点有且办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形垂线的性质几相交线垂直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的何初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平图步面形认图角识形()⎧⎪⎧⎪⎪⎪⎨⎨⎪⎪⎩⎪⎪⎩⎧⎨⎩⎧⎫⎪⎪⎨⎬⎪⎪⎩⎭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三线八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定义及基本事实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第28讲 几何图形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几何图形长方体、圆柱、球、长(正)方形、圆、线段、点等,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它们都是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点拨(1)几何图形只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2)几何图形都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与实物有一定的差距,只是形式而已. 知能解读(二)立体图形(1)定义: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2)常见的立体图形:()⎧⎧⎪⎪⎨⎪⎪⎩⎪⎪⎧⎨⎨⎪⎩⎪⎪⎪⎩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都是四棱柱柱体圆柱棱锥:三棱锥、四棱锥立体图形锥体圆锥球知能解读(三)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都是平面图形.点拨虽然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例如长方体的侧面是长方形.知能解读(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1)不是所有的立体图形都可以展开,如球体就不能展开.(2)对于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以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知能解读(五)点、线、面、体(1)体:几何体液简称体.面: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点: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点拨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方法技巧归纳方法技巧(一)根据立体图形的概念识别立体图形要准确地识别立体图形,首先应对照基本图形把握其根本特征.点拨首先区分是柱体还是椎体,然后再看底面是圆还是多边形.方法技巧(二)立体图形展开的识别由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识别出立体图形的形状,具体方法是:展开图中有圆,一般考虑圆柱或圆锥;展开图中有三角形,一般考虑圆柱或圆锥;展开图中有三角形,一般考虑棱柱或棱锥;展开图中只有长方形或正方形,一般考虑棱柱.点拨(1)对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进行识记;(2)对柱体和椎体的展开图的特征进行比较. 方法技巧(三)由平面图形旋转成立图形的识别识别由平面图形旋转成的立体图形时,首先要弄清楚旋转轴.同一个平面图形,旋转轴不同,得到的立体图形也不同,可以实际操作一下,然后想象图形. 方法技巧(四)整体表面展开图的应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多种,正方体中相对面的确定等知识是常考内容,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有以下几个特点:(1)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一条直线上的小正方形不会超过四个;(2)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不会有“田”与“凹”字型;(3)相间的两个小正方形(中间隔着一个小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两个对面“ ”型两端处的小正方形是正方体的对面;(4)中间隔着两个小正方形或拐角型的三个面的正方体的邻面.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共有11种,如图所示.⑩⑨⑧⑦⑥⑤④③②①点拨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中,相邻的两个正方形是正方体中相邻的两个,当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在展开图中的同行或同列时,中间隔一个正方形.易混易错辨析易混易错辨析1.对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掌握不好致错.2.棱柱与棱锥.区别:棱柱属于柱体,它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相同的多边形;而凌锥属于椎体,它只有一个底面,且是多边形.3.圆柱和棱柱区别:圆柱和棱柱都属于柱体,但圆柱的地面是圆,侧面是曲面;而棱柱的底面是多边形,侧面是平面.4.圆锥和棱锥区别:圆锥和棱锥都属于椎体,但圆锥的底面是圆,侧面是曲面;而棱锥的地面是多边形,侧面是平面.易混易错(一)对例题图形的分类没有理清而致错易混易错(二)对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只注意到面的个数,忽视能否还原为原来的几何体致错中考试题研究中考命题规律本将内容在中考中主要考查立体图形的识别及其平面展开图,通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有利于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中考试题(一)识别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中考试题(二)识别正方体相对面上的文字⑪中考试题(三)识别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第29讲 直线、射线与线段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1)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知能有一条直线.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直线的表示方法:①可以用一个小写资本来表示,如图所示的直线可记作“直线l ”;②也可以用这条直线上的两个点来表示,如图所示的直线也可以记作“直线AB ”或“直线BA ”,其中,A B 为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l(3)点与直线的关系:点A 在直线a 上,也可以说成直线a 经过点A (如图所示);点B 不在直线b 上,也可以说成直线b 不过经点B ,或点B 在直线b 外(如图所示).bOba(4)交点: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如直线a 与直线b 相交于点O ,如图所示. 点拨(1)直线无粗细、没有端点、向两方无限延伸,不能度量. (2)直线基本事实中的“有且只有”有两层含义,“有”说明存在一条直线,即确定有一条;“只有”说明这条直线是“唯一”的.(3)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最多有一个交点n 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2n n -个交点.(4)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 知能解读(二)射线与线段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类似于直线的表示,我们可以用图所示的方式来表示线段AB (或线段BA ),其中A 、点B 是线段的端点.用图所示的方式来表示射线OA ,其中点O 是射线的端点.线段OA 或射线l线段AB 或线段alA O AB a点拨(1)线段有长短(可以度量),但线段没有方向,表示线段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顺序. (2)表示射线时,一定要把表示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3)端点不同,所表示的射线不同;端点相同,延伸方向不同,所表示的射线也不同;只有端点相同,并且延伸方向也相同时,才是同一条射线. 知能解读(三)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知能解读(五)两个重要概念(1)两点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的距离. 注意:距离线段的长度,不能仅说成线段,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2)线段的中点:如图所示,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作线段AB 的中点.ABM点拨常用以下式子表示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①AM BM =;②1122AM AB BM AB ⎛⎫== ⎪⎝⎭或;③()22AB AM AB BM ==或.知能解读(六)线段的画法及线段长短的比较(1)线段的画线:①用刻度尺测量后再画图;②借助直尺和圆规作图. 例:如图所示,作一条线段,使其等于已知线段a .a作法:①先做一条射线AB ;②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 ;③在射线AB 上以A 为圆心截取AC a =,则线段AC 为所求线段,如图所示.这是第一个基本作图,应熟练掌握. (2)线段长短的比较.①叠合法:先把两条线段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让其一端重合,再看另一端的位置,从而确定两条线段的长短,这是从“形”的方面来进行比较.②度量法:利用刻度尺,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再根据度量的结果确定两条线段的长短,这是从“数”的方面来进行比较,线段的长短关系和它们的长度大小关系是一致的.方法技巧归纳方法技巧(一)直线、射线、线段的识别及表示方法识别时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无始无终”的是直线,“有始有终”的是线段,“有始无终”的是射线.表示时注意射线端点必须在前. 注意数射线的关键是找准端点,表示时端点要写在前面. 方法技巧(二)关于直线和线段基本事实的应用关于直线的基本事实:两点确定的一条直线;关于直线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条基本事实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注意识别.点拨本题是两个基本事实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注意学会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原理来解释.方法技巧(三)规律探究技巧在识别平面内直线分平面部分数,直线的交点个数,探究线段、射线或直线条数时,一般先从较简单的情形入手,通过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加以总结.点拨(1)事实上,直线之间的交点个数越多,直线将平面分成部分就越多.(2)从简单情形入手,探索、发现、总结规律是常用的数学方法.方法技巧(四)线段的有关计算技巧求线段长度时,如果直接求解有困难,可采取设未知数建立方程的方法进行.点拨列方程进行机损是常用的方法,应注意掌握.点拨依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和所分的两条线段相等,再根据线段和、差、倍、分关系求线段AD 的长.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既要结合图形分析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又要体会比较简捷的解题方法.易混易错辨析易混易错知识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法.区别:直线、射线和线段都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但是它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表示直线和线段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先后顺序,但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中端字母必须在前面.2.线段外一点和直线外一点易混淆.区别:线段外一点有两种情况,一是点在线段所在的直线上但在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外部;二是点在线段所在直线的外部.而直线外一点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点在直线外.易混易错(一)不能把握直线、射线、线段的根本特征而致误易混易错(二)点的位置不确定,造成漏解易混易错(三)出现数重或漏数错误中考试题研究中考命题规律本讲内容在中考中主要考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线段的和、差级线段的中点等概念,对两点之间的距离也常涉及,常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也计算题或探究题的形式出现.中考试题(一)运用之前的基本事实中考试题(二)运用线段的基本事实中考试题(三)利用线段的中点计算第30 讲角知识能力解读知识解读(一)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角的概念(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2)角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3)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称为角的内部,平面其余部分称为角的外部.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2角的表示方法角可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或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具体的有四种表示方法:(1)用数字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图所示的1,2,34,5,6,7∠∠∠∠∠∠∠等;EDA B7123456(2)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图所示的,,,αβθγ∠∠∠∠等; (3)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的角(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如图1-30-1所示的,B C ∠∠等;γβαθO(4)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能表示出任一个角,如图所示的,,,,,BAD BAE BAC CAE CAD ABC ∠∠∠∠∠∠等,注意顶点字母必须写在中间. 知能解读(二)角的比较(1)度量法: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得40,30COD AOB ∠=︒∠=︒,所以COD AOB ∠<∠.D CO AB(2)叠合法:如图所示,把一个角放到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器重的一边也重合,并使这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的同侧,其大小关系就明显了,由图可知,COD AOB ∠<∠.CB (D )OA注意(1)角可以度量,可以比较大小,也可以参与运算.(2)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注意三点;①角的顶点重合;②角的一边重合;③另一边落在重合边的同侧. :知能解读(三)角的画法方法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可用量角器先测定已知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画与已知角相等的角.方法2: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例如:如图所示,已知AOB ∠.求作:A O B '''∠,使A O B AOB '''∠=∠. 作法:(1)以O 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 OB 于点MN ;(2)作射线O A '',以O '为圆心,OM 长为半径作弧M C ',交O A ''于点M '; (3)以M '为圆心,MN 长为半径作弧,交弧M C ''于点N ';(4)过N '点作射线O B '',则A O B '''∠即为所求. 注意方法2用圆规、直尺画角是基本作图,也在中考命题范围之内. 知能解读(四)角的和、差、倍、分(1)角的和、差 如图①所示,如图将1∠与2∠的顶点重合,再将1∠的一边与2∠的一边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分别在重合边的两侧,它们不重合的两边组成AOB ∠,这时就说AOB ∠是1∠与2∠的和,记作12AOB ∠=∠+∠.此时1∠是AOB ∠与2∠的差,记作12AOB ∠=∠-∠;2∠是AOB ∠与1∠的差,记作21AOB ∠=∠-∠.12ABO①(2)角的倍、分 如图②所示,用上述方法将两个1∠拼在一起得到AOB ∠,这时就说AOB ∠是1∠的2倍,记作21AOB ∠=∠或1∠是AOB ∠的12,记作112AOB ∠=∠.类似地,将三个1∠拼在一起得到AOB ∠时,131,13AOB AOB ∠=∠∠=∠.11②知能解读(五)角平分线一般地,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作这个角的平分线.常用以下三类数学式子表示角的平分线:如图所示,①12∠=∠;②111222AOB AOB ⎛⎫∠=∠∠=∠ ⎪⎝⎭或;③()2122AOB AOB ∠=∠∠=∠或.O21C B A注意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而不是一条直线或线段.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知能解读(六)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我们常用量角器度量角,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分的角,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就是1秒的角.1度记作1︒,1分记作1',1秒记作1''.160,160''''︒==,1360,1180=︒=︒周角平角.即:1160,160⎛⎫''︒==︒⎪⎝⎭;1160,160'⎛⎫'''''== ⎪⎝⎭.1180,1360=︒=︒平角周角.124==周角平角直角.点拨(1)度、分、秒之间是60进制,这和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是一样的.(2)使用量角器时,注意量角器的零刻度的读数的旋转方向,即选择内刻度、外刻度的读数.(3)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作角度制.此外,还有其他度量角的单位制,如以弧度为基本度量单位的弧度制. 知能解读(七)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1)如图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数.锐角α的余角为90α︒-.(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角α的补角是180α︒-.(3)互余、互补的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1)余角和补角是关于两个角的关系的概念,不能单独说哪一个角是余角或补角. (2)两个角互余或互补只是两个角的和为90︒或180︒,与位置无关.(3)两个角互余,则这两个角一定都是锐角.两个角互补,这两个角可能都是直角.也可能一个角是锐角,另一个角为钝角. 知能解读(八)用角度表示方向方位角是从正北或正南方向到目标方向所成的小于九十度的角.例:如图所示,OA 方向可表示为北偏西60︒南东方法技巧归纳方法技巧(一)角的识别和表示法角的识别关键是找角的顶点,再找角的两边,在表示角时,注意一个大写字母只能表示一个独立角,三个大写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角,而且要把表示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 点拨(3)中关键词是“只能”(即不能用另外的表示方法)二字,因此在找角时要按照要求去做.方法技巧(二)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求角的度数的方法角的平分线提供了角的相等或倍分关系,把这些关系与已知角联系起来,可以求出相关角的度数.在有关角的度数的计算题中,有些题目设有给出图形,当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不唯一时,要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 点拨根据解题的需要,角平分线的定义既可以写作两角相等的形式,也可以写作一个角是另一个角2倍的形式,还可以写作一个角是另外一个半的形式,应灵活选择.同时在计算中应注意“整体代入思想”的运用. 方法技巧(三)度、分、秒的换算把度换算成度、分、秒时要乘进率,而把度、分、秒转化为度时,要除以进率,换算时要逐级进行,不可越级转化.点拨将的形式化为度、分、秒的形式时,先取度整数后的剩余部分成60,再取乘积整数后的剩余部分乘60,最后以度、分、秒的形式写出来;将度、分、秒的形式化成度的形式的方法是60 3 600b c a b c a ⎛⎫'''︒=++︒ ⎪⎝⎭. 方法技巧(四)余角和补角的有关计算根据余角和补角的定义,锐角α的90,180αα=︒-=︒=余角补角.个别复杂些的问题,可列方程求解. 点拨本题求角度可以利用方程求解,可以直接设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未知数. 点拨在计算有关余角、补角或与角度有关的问题时,多数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方法技巧(五)钟表上的角度问题我们知道,时钟(如图所示)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时间的长与短、多与少都可以通过指针的指向来判断.在几何中,机械时钟的指针还给了我们角的直观形象.在时钟的表盘上,分针每分钟转6︒,时针每小时转30︒,每分钟转0.5︒.知道这些关系,就可轻松解决时钟问题了. 点拨钟表中时针与分针的夹角问题可转化为行程与角的应用题,采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易于解决.易混易错辨析易混易错只是1.互余、互补概念混淆.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一种关系,若三个角的和等于90︒(或180︒),不能说这三个角互余(或互补).2.角的换算单位与数的换算单位混淆.区别:角的换算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而数的换算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易混易错(一)对角的概念理解不清而致错 易混易错(二)考虑问题不全面致错中考试题研究中考命题规律本讲知识在中考中重点考查角的分类,角的大小比较及有关计算,互余、互补等知识,利用角平分线以及角的和差进行角的计算,常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今年来又出现了对角的个数的规律探究方面的考查. 中考试题(一)角的运算中考试题(二)余角、补角的识别 中考试题(三)余角、补角的有关计算 中考试题(四)方位角的识别第31讲 相交线、平行线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1邻补角如图所示,1∠和2∠有一条公共边OB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与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O1432DCBA2对顶角定义:如图所示,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O ,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注意对顶角的特征:①对顶角由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同时形成两对对顶角;②成对顶角的两个角有公共的顶点;③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知能解读(二)垂线的定义、性质如图所示,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当90BOC ∠=︒时,我们说直线AB 与直线CD 互相垂直,记作AB CD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直线.它们的交点叫作垂足.O DCBA2垂线的性质(1)基本事实: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1)应用以上性质必须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否则,在空间里,经过直线上一点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2)“过一点”中的一点可以是直线外一点,也可以是直线上一点;(3)“有且只有”说明了垂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的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注意垂线与垂线段都具有垂直已知直线的特征,但垂线是一条直线,不能度量,而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它是垂线的一部分. 知能解读(三)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作到直线的距离. 注意距离是一个数量,而不是一个线段,所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强调的是垂线段的长度.如图所示,直线AB CD 、被第三条直线EF 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FEDCBA87654321(1)同位角:1∠与5∠,2∠与6∠,3∠与7∠,4∠与8∠,它们分别在直线,AB CD 的同一方,且在直线EF 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作同位角.(2)内错角:3∠与5∠,4∠与6∠,它们都在直线,AB CD 之间,并且分别在直线EF 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作内错角.(3)同旁内角:4∠与5∠,3∠与6∠,它们都在直线,AB CD 之间,又在直线EF 的同一旁,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作同旁内角. 注意(1)这三类角指的都是位置关系,而不是大小关系. (2)这三类角没有公共顶点,都是成对出现的. 知能解读(五)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 与b 不相交时,我们说线a 与b 互相平行,记作a b . 注意(1)平行线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2)今后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2平行公理及推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注意(1)以上结论所的是经过“直线外一点”,若经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就与已知直线重合了.(2)“有且只有”指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推论:如图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如果,b a c a ,那么b c (如图所示).ab c知能解读(六)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知能解读(七)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知能解读(八)平行线间的距离(1)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其中一条直线上每个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叫作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注意(1)对于平面内角的两条直线,只有平行线才有距离,两条相交直线不存在距离. (2)求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方法:在两条平行线中的任意一条上取任意一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是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把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转化为求一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3)区分“垂线段”与“距离”,前者是形,后者是量,垂线段的长度是距离.方法技巧归纳方法技巧(一)对顶角的识别方法识别对顶角应把握两个条件:一是有公共顶点;二是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一般来说,两条直线相交,一定有对顶角产生. 点拨对顶角的定义应注意四点:(1)对顶角由两条直线相交而成;(2)同时形成的有两对对顶角;(3)成对顶角的两个角有公共顶点;(4)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方法技巧(二)垂直的定义及性质的应用进行有关角的计算时,一遇到垂直就应联想到相交所成的四个角都是90 . 点拨解决与垂直有关的问题时,通常利用互余、互补关系,对顶角及同等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等条件来求解.方法技巧(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要准确地识别这三类角,首先应对照基本图形,根据定义把握其位置特点,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要找出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对于一些复杂图形有时还需要把图形分开来识别.。
【中考数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压轴解答题试题(附答案)一、平面图形的认识(二)压轴解答题1.问题情境:如图1,已知, .求的度数.(1)经过思考,小敏的思路是:如图2,过P作,根据平行线有关性质,可得 ________.(2)问题迁移:如图3,,点P在射线OM上运动,, .①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②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O三点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3)问题拓展:如图4,,是一条折线段,依据此图所含信息,把你所发现的结论,用简洁的数学式子表达为________.2.如图1,直线CB∥OA,∠A=∠B=120°,E ,F在BC上,且满足∠FOC =∠AOC,并且OE 平分∠BOF.(1)求∠AOB及∠EOC的度数;(2)如图2,若平行移动AC,那么∠OCB: ∠OFB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或求出变化范围;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a,0),B(b,0),C(﹣1,2),且(a+2)2+ =0,(1)求a,b的值;(2)在坐标轴上存在一点M,使△COM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一半,求出点M的坐标.(3)如图2,过点C做CD⊥y轴交y轴于点D,点P为线段CD延长线上一动点,连接OP,OE平分角∠AOP,OF⊥OE,当点P运动时,的值是否会改变?若不变,求其值;若改变,说明理由.4.如图(1)问题情境:如图1,已知AB∥CD,∠APC=108°。
求∠PAB+∠PCD的度数。
经过思考,小敏的思路是:如图2,过P作PE∥AB,根据平行线有关性质,可得∠PAB+∠PCD=________。
(2)问题迁移:如图3,AD∥BC,点P在射线OM上运动,∠ADP=∠α,∠BCP=∠β。
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CPD、∠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探究型问题一、单选题1.我们在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首先从y=ax2(a≠0)的形式开始研究,最后到y=a(x-h)2+k(a≠0)的形式,这种探究问题的思路体现的数学思想是()A. 转化B. 由特殊到一般C. 分类讨论D. 数形结合2.九年级的小玲从小就喜欢画画,探究问题.下面请看她的探究过程:(a)以AB为直径画半⊙O;(b)在半⊙O上任意取一点C;(c)画∠ACB的平分线与AB相交于点D;(d)画CD的中垂线m与AC、BC分别相交于E、F;(d)连接DE、DF.结果她发现:(1)∠ADE与∠BDF互余;(2)四边形CEDF为正方形;(3)△AED与△DFB相似;(4)把△BFD绕着D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B点的位置恰好在△ABC的AC边的直线上.则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如图,A,B两地被池塘隔开,小明通过下列方法测出了A、B间的距离:先在AB外选一点C,然后测出AC,BC的中点M,N,并测量出MN的长为6m,由此他就知道了A、B间的距离.有关他这次探究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A. AB=12mB. MN∥ABC. △CMN∽△CABD. CM:MA=1:24.在研究相似问题时,甲、乙同学的观点如下:对于两人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人都对B. 两人都不对C. 甲对,乙不对D. 甲不对,乙对5.在小孔成像问题中,如图可知CD的长是物长AB长的()A. 3倍B.C.D.6.如图,点A,B的坐标分别为、,点C为坐标平面内一点,,点M为线段的中点,连接,当最大时,M点的坐标为()A. B. C. D.7.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第一象限,且轴.直线从原点出发沿x轴正方向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被截得的线段长度n与直线在x轴上平移的距离m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的面积为()A. 3B.C. 6D.8.课堂上,老师给出一道题:如图,将抛物线C:y=x2﹣6x+5在x轴下方的图象沿x轴翻折,翻折后得到的图象与抛物线C在x轴上方的图象记为G,已知直线l:y=x+m与图象G有两个公共点,求m的取值范围甲同学的结果是﹣5<m<﹣1,乙同学的结果是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的结果符合题意B. 乙的结果符合题意C. 甲、乙的结果合在一起才正确D. 甲、乙的结果合在一起也不正确9.如图,AB为半圆O的直径,C为AO的中点,CD⊥AB交半圆于点D,以C为圆心,CD为半径画弧交AB于E点,若AB=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B. C. D.10.为了备战世界杯,中国足球队在某次集训中,一队员在距离球门12米处的挑射,正好射中了2.4米高的球门横梁.若足球运行的路线是抛物线y=ax2+bx+c(如图),则下列结论:①a<-;②-<a<0;③a-b+c >0;④0<b<-12a.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11.如下图,在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AOB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设直线l:x=t(0≤t≤2)截这个三角形所得位于直线左侧的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为f(t),则函数s=f(t)的图象只可能是()A. B. C. D.12.用图象法探索二次函数y=x2和反比例函数y=(k不为零)交点个数为()A. 一定是1个B. 一定有2个C. 1个或者2个D. 0个13.小颖用计算器探索方程ax2+bx+c=0的根,作出如图所示的图象,并求得一个近似根x=﹣3.4,则方程的另一个近似根(精确到0.1)为()A. 4.4B. 3.4C. 2.4D. 1.4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若干个整数点,其顺序按图中“→”方向排列,如(1,0),(2,0),(2,1),(3,2),(3,1),(3,0),(4,0).根据这个规律探索可得,第100个点的坐标为()A. (14,8)B. (13,0)C. (100,99)D. (15,14)15.下表示用计算器探索函数y=x2+5x﹣3时所得的数值:x 0 0.25 0.5 0.75 1y ﹣3 ﹣1.69 ﹣0.25 1.31 3则方程x2+5x﹣3=0的一个解x的取值范围为()A. 0<x<0.25B. 0.25<x<0.5C. 0.5<x<0.75D. 0.75<x<116.表是用计算器探索函数y=2x2﹣2x﹣10所得的数值,则方程2x2﹣2x﹣10=0的一个近似解为()x ﹣2.1 ﹣2.2 ﹣2.3 ﹣2.4y ﹣1.39 ﹣0.76 ﹣0.11 0.56A. x=﹣2.1B. x=﹣2.2C. x=﹣2.3D. x=﹣2.417.如图,为了测量校园水平地面上一棵树的高度,数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索:把一面很小的镜子水平放置在离树底(B)7.8米的点E处,然后观察者沿着直线BE后退到点D,这时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树梢顶点A,再用皮尺量得DE=3.2米,观察者目高CD=1.6米,则树(AB)的高度约为()米.A. 15.6B. 6.4C. 3.4D. 3.918.小明在学习了利用图象法来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知识后进行了尝试: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2x﹣10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方程x2+2x﹣10=0有两个根,一个在﹣5和﹣4之间,另一个在2和3之间.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索:由下表知,方程的一个近似根是()x ﹣4.1 ﹣4.2 ﹣4.3 ﹣4.4y ﹣1.39 ﹣0.76 ﹣0.11 0.56A. ﹣4.1B. ﹣4.2C. ﹣4.3D. ﹣4.4二、填空题19.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函数y=x2﹣|x|的图象和性质,根据以往学习函数的经验,列表确定了该函数图象上一些点的坐标,表格中的m= .x …﹣2 ﹣1.5 ﹣1 ﹣0.5 0 0.5 1 1.5 2 …y … 2 0.75 0 ﹣0.25 0 ﹣0.25 0 m 2 …20.小亮同学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近似解时,填好了下面的表格:x 3.23 3.24 3.25 3.26ax2+bx+c ﹣0.06 ﹣0.02 0.03 0.09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确定方程ax2+bx+c=0的一个解的范围是.21.如图所示,小华设计了一个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在一根匀质的木杆中点O左侧固定位置B处悬挂重物A,在中点O右侧用一个弹簧秤向下拉,改变弹簧秤与点O的距离x(cm),观察弹簧秤的示数y(N)的变化情况.实验数据记录如下:x(cm)…10 15 20 2530…y(N)…3020 15 1210…猜测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函数关系式为.22.探索与发现:下面是用分数(数字表示面积)砌成的“分数墙”,则整面“分数墙”的总面积是________.23.算筹是在珠算发明以前我国独创并且有效的计算工具,为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式”和“横式”两种方式来表示数字如图:数字1 2 3 4 5 6 7 8 9形式纵式 | || ||| |||| |||||横式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示例如下:,则表示的数是________.24.找出如下图形变化的规律,则第100个图形中黑色正方形的数量是________.三、解答题25.依据闯关游戏规则,请你探究“闯关游戏”的奥秘:(1)用列表的方法表示所有可能的闯关情况;(2)求出闯关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