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20
第十二课第二框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内容标准三4.5 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环境的忧患意识,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价值观,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能力:能从自身做起珍爱和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提高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知识:了解自然物种减少和自然景观遭破坏的状况、原因、危害,知道目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懂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自然物种在减少和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及其原因难点:懂得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课本37--40页,把下面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标画出来:(拿不准的、疑难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1、阅读课本38页,找出自然物种在减少的原因有哪些?2、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你应该如何与动植物相处?3、结合张家界的现实教训,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破坏这一现象?你的周围还有哪些自然景观遭到破坏?4、结合我们身边的具体事例,探讨: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带来了哪些危害?5、总结: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表现在哪些方面?课内探究活动:<一>交流互动:走进生活:自己知道哪些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事例?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走进生活:我们生活的周边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二>阅读思考:据搜狐网2010年4月14日报道:素有“苍山雪、洱海月”闻名的大理洱海,正在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
洱海公园本是大理市民的休闲之地,但如今,却遭受破坏性开发。
从2005年开始,洱海公园内的“情人湖”就开始被逐步填埋,建造“洱海天域”别墅区,项目包括五星级酒店、别墅区和风情商业街,所处位置距离洱海仅10多米。
大理市民张先生反映,周末带孩子“看海”的兴致没了。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不禁要问:明天,我们到哪里去看“海”?(1)事件反映了什么问题?(2)为什么市民周末带孩子“看海”的兴致没了?当堂检测:(独立完成)1.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主要表现在()①自然物种在减少②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③环境状况不容乐观④保护生物多样性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一天李华家的院子里落下了一只受伤的白天鹅,一家人喜出望外,纷纷说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你认为最合理的做法是()A.奶奶觉得既然是天上掉下来的,就应该让大家美餐一顿B.爷爷坚持到集市上卖掉C.爸爸妈妈提出先给白天鹅治好伤,然后放回大自然D.李华想在家中养起来,让小朋友们前来观赏3.在一些自然景区,有人往往在建筑物上刻下“某某人到此一游”的字样,这种行为是()A.风雅有趣的事情B.施展艺术才华的行为C.破坏自然景观的行为D.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4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有()①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因素②自然因素③人为因素④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A. ①②④B. ①②④C.①②③④D. ②③④5、看漫画《危急时刻》,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2)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继续恶化,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二节教材分析:本项目“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是鲁教版八年级思品教材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第二目的内容。
本目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图片来说明自然界面临的威胁,激发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从三个层次上介绍了这一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目前自然界物种减少的状况、减少的原因及危害;其次,让学生了解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景观的意识;最后,让学生了解目前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一、教学目标设计:(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环境的忧患意识。
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价值。
有意识的控制人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二)能力能从自我做起,珍爱和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
提高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表现,懂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第一节),同时引领他们了解大自然面临的主要灾难。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难点为“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三、教学对象分析(一)学生来源农村,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感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此为基础进行情感的升华,能力的培养。
(二)贯穿始终进行国情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采用合作探究、讨论、启发等方法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引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背景材料、社会话题以及反映生活的漫画等创设情境,进行多元、多层次的活动设计,引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经过自主分析、思考、感悟、体验,把课堂与社会、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开放性。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设计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这一课题是八年级思想政治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的第二课题,第六单元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教育主题,其基本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从感受大自然的美切入,到大自然面临的种种威胁,再到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层层递进。
本课题正处于这一单元的中间环节,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这一课题,也就没有下一课题的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同时它作为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课题与第一课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感受大自然。
如果说第一课题是感受大自然之美,第二课题就是感受大自然的不美,第一课题是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第二课题则是感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
因此缺少了这一课题,第十二课将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
所以不管从第六单元还是第十二课构成来说,本课题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观,为落实环保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了解自然物种减少和自然景观遭破坏的状况、原因、危害、知道目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懂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优先设置是人文学科,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教学重、难点本课分为三个层次,内容简短,层次清晰,三个层次分别是“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其中第二个层次是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本地缺乏典型的自然景观,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个层次是重点内容,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三大问题之一,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危害,才能树立人与大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德育目标。
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本课采用自主互助合作学习方法。
使课堂与社会、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