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的上海想象与重构
- 格式:pdf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7
试论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什么,与中国相关的一切事物都属于这一范畴,比如人物形象,风景,建筑,服装,音乐,包括我们传统的思想与习俗这些都属于中国元素,同时中国元素也有“有形”与“无形”之分,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好莱坞影片愈加注重中国元素的加入,成功地吸引了中国观众的目光。
在过去,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虽然也时常出现,然而只能算是电影中的细节构成,并未对电影情节与结构产生影响,比如电影《阿甘正传》中乒乓球馆中悬挂的巨幅毛主席像,电影《大鱼》中也曾出现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有关的片段,这些都只是导演为了丰富电影细节而进行的碎片化展示。
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之后,好莱坞电影创作者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巨大的市场,越来越多地在电影中融入中国元素,本文便与读者共同探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一、好莱坞电影中运用的中国元素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主要呈现出三种趋势,首先是出现频率增加,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中出现大量的中国元素,其次电影中出现中国元素的形式也呈多样化的趋势,第三则是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影片中出现华人影星参演,下面便具体对这些趋势、特点进行分析。
(一)中国元素出现频率增加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中国元素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早在上个世纪好莱坞电影逐渐走向繁荣之时,便有许多创作者在其创作中添加并运用中国元素,而当时的他们仅是为了通过展现神秘的东方文化增加电影的审美价值,带动本土票房收入,因此在这些电影中所展现的中国元素往往是零碎的,尽管李小龙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功夫电影的狂潮,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然而这即将成为过往,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出现频率正在以一种飞快的速度增加。
近年来,由于多方原因共同促使,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不再是以点缀的方式出现,更多的成为电影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2006年经典特工电影系列《碟中谍》的第三部作品中,中国上海便成为电影重要场景,有近40分钟的时间为观众展现了上海的样貌。
《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篇一一、引言好莱坞科幻电影作为全球电影工业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吸引了无数观众。
本文将对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主题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时间与空间的探索好莱坞科幻电影常常以时间和空间的探索为主题,如《星际穿越》、《银河系漫游指南》等作品。
这些电影通过展现不同的时空背景,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未来。
在时间和空间的探索中,科幻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
三、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科技是科幻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许多电影通过描绘科技的发展和影响,探讨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如《机器人总动员》、《机械姬》等作品,通过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反思人类对科技的依赖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担忧。
同时,这些电影也探讨了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科技与道德、伦理的冲突。
四、人与自然的对抗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与自然的对抗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如《侏罗纪公园》、《深渊》等作品,通过描绘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提醒我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这些电影让我们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责任,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五、人性与道德的探讨好莱坞科幻电影还经常通过未来世界的设定和科技元素,探讨人性与道德的问题。
如《黑客帝国》、《末日孤舰》等作品,通过描绘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和挣扎,引发我们对人性、道德和生存意义的思考。
这些电影让我们反思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及在面临危机时如何做出选择。
六、总结好莱坞科幻电影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现形式,成为了全球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
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科技与人类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人性与道德的探讨,科幻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对未来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
同时,这些电影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让我们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未来、科技进步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问题。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一种基于媒介地理学的考察一、概述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体现了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对地理空间的塑造和解读,更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本文试图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媒介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媒介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关注媒介如何呈现、塑造和解读地理空间,以及地理空间如何影响媒介的内容和形式。
在当代中国电影的语境下,上海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成为了众多电影创作者热衷表现的对象。
电影中的上海想象,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建构。
一方面,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还原了上海的城市景观、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另一方面,电影也借助上海这一地理空间,表达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理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特性和功能,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 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概况当代中国电影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影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仅次于北美。
近年来,票房增长势头强劲,观众人次和银幕数量也在稳步上升。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国家对电影产业的重视和扶持,以及电影从业者的辛勤努力和不断创新。
从电影类型和内容来看,当代中国电影正逐渐摆脱单一的“大片”模式,向多元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
除了传统的动作、喜剧、爱情等类型外,科幻、悬疑、动画等新兴类型也层出不穷。
45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5期中国,作为一个蓬勃向上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文化开始向全世界辐射,特别在经历了2008年奥运会的辉煌、2009年顺利度过金融危机、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以后,中国顶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眼光。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进人百亿时代,国际社会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愈发感兴趣,一大批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纷纷亮相,甚至不少西方电影拍摄都把取景地瞄向了中国上海。
一、“十里洋场”的诱惑上海和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有着不解之缘。
自从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又一村”第一次放映西洋影戏以来,上海便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发源地。
19世纪末开始,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到中国这片还未开垦的电影市场处女地,他们通过拍摄影片、特许放映、投资影院、创立公司等途径,逐渐扩大西方电影在中国的势力。
他们除了将放映地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延伸到中小城镇之外,还将拍摄点瞄准了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当时被誉为“十里洋场”的上海。
从拍片的时间和拍片的国别上来看,欧美等国在中国拍摄电影基本集中在1910年之前的十多年间。
国外公司在这一时期纷纷来上海拍摄影片,主要基于三大原因。
一是清末民国初期的上海的动荡社会和光怪陆离的景象给了西方电影制作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取材灵感。
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被迫开放的港口之一,相对于北京、天津和广州等大中城市,西方社会更早更多地接触到上海。
那段时期的上海,西方电影中的“上海印象”潘红英【作者简介】潘红英,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研究》(课题编号:NAFLE0312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电影《面纱》剧照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s Review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中挣扎着,另一方面又在科举制度被废除、新文化运动中吸收着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一方面是外国列强占地为租界的强取豪夺导致的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是民族资本主义和有志之士救亡图存的努力。
走向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新世纪上海电影的改革与探索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海逐渐崛起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风向标。
在新世纪开始之际,上海电影迎来了一场改革与探索的浪潮,不断积极探索国际化的道路,推动上海电影产业朝着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一、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电影产业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上海就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中心,许多著名的电影公司和电影制片厂纷纷在此落户。
上海的电影市场也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市场之一,上海的电影产业经历了黄金时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晚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上海电影产业步入了低谷期。
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逐渐显露出了问题,电影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上海电影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上海电影产业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改革与探索之旅。
二、改革与探索的路径1. 引进国际化团队与技术为了推动上海电影产业国际化发展,上海开始着力引进国际化的团队与技术。
通过与国际一流的电影公司合作,上海电影产业积极引进国际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提升自身的电影制作水平。
引进国际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推动上海电影产业向数字化、3D、特效等方向发展,提高电影制作的技术含量和视觉效果。
2. 搭建国际化合作平台上海电影产业积极搭建国际化的合作平台,推动国际电影市场的对接与交流。
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电影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大量国际优秀的电影作品和制作团队来到上海,促进了上海电影产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交流。
3. 打造国际化的电影产业园区为了推进上海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上海积极打造国际化的电影产业园区。
通过引进国际一流的制片设施和设备,吸引国际顶级的电影制作团队和人才,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电影制作基地,为上海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推动电影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上海电影产业通过推动电影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充分挖掘上海的文化资源,推出一系列具有上海特色的电影作品,提升了上海电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一、导言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在考察欧美作家描摹中国的小说时,将其分为六类:其一是书写在中国内部的中国人,如赛珍珠(Pearl S. Buck)刻画中国农民,英国作家厄内斯特?布拉马(Ernest Bramah)写倒霉而幽默的凯?龙(Kai Lun),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撰写狄公办案传奇等;其二是写在中国的西方人,如约翰?赫赛(John Hersey)小说《一块卵石》(A Single Pebble, 1956)的叙述者美国工程师,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White)笔下的美国飞行员英雄,畅销书詹姆斯?克莱威尔(James Clavell)的《大班》(Tai-Pan)和罗伯特?爱列根特(Robert Elegant)的《王朝》(Dynasty)里面的西人形象;其三是描写海外中国人的世界,如著名人物形象恶魔傅满洲(Fu Manchu)和华人探长陈查理(Charlie Chan),保尔?斯科特(Paul Scott)笔下的中国女子蒂娜?张(Tina Chang),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描写的金山华人和移民女性等;其四是把中国作为政治声明的焦点所在,如马尔罗的《人的命运》,布菜希特的《四川好人》等;其五是虚构地描写中国的学者,如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珠游戏》,哥兹沃西?洛兹?狄金森(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的《中国人来信》,卡内蒂的《迷惘》等;其六是描写一种主观想像的中国,如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
史景迁的类型学划分,同样适用于解读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
作为"世俗神话"的美国电影,当然不会放弃中国形象这一经久不衰的刺激,而作为"他者"的中国与中国人,对于个人/文化意义上美国"自我"的构成,可谓必不可少的想象源泉。
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主的上海早期电影研究内容提要上海早期电影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话题,而其中以美国学者为主的“感官文化”研究,则是一股正在兴起的对中国电影史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思潮或流派。
这一学派以探讨上海早期电影与现代性的关系、及其与好莱坞的关系为主题,并注重女影星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其研究方法超越了解读式电影研究而涉及到电影与物质表象、与身体等感官文化领域,还涉及到电影与广告牌、杂志封面等其它视觉模式的相关研究。
本文通过对这一学派主要学者观点的分析,梳理出他们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特点,但同时指出用感官文化研究的方法进入对早期上海电影的研究,电影文本则可能沦为一种文化素材或社会档案。
关键词上海早期电影感官文化学派感官反应场现代性好莱坞上海早期电影研究已成为电影研究中的一个国际性话题,而其中的“感官文化”研究则是一股正在兴起的学术思潮。
引领这一时尚的是美国的一批著名教授和学者,如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从事电影与媒体研究的米莲姆·汉森及其弟子张真,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张英进,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的李欧梵、南加州大学的孙绍谊以及澳籍华人学者马宁等。
他们与传统电影研究方法迥异的思路、特殊的视角和所关注的问题,引起了海外学界的广泛重视,也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兴趣和争议。
这一新的视野不仅重绘了上海早期电影的图谱,并且正在影响和改变中国电影史及世界电影史的书写。
这批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少已在国内被翻译和发表,其影响正在逐渐地显现出来。
“感官文化学派”从三个方面显示其共同特点:第一,把上海早期电影放在“现代性”这一大的框架中研究,注重考察上海电影对20、30年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影响和改变,特别是女性演员和女主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第二,探讨上海早期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关系,考察和寻找好莱坞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上海早期电影的正负面影响;第三,超越单纯的解读式研究方法,而涉及对电影在感官、身体及其他视觉模式的相关研究(如电影广告、商店橱窗、城市街道漫游等)。
论好莱坞三镜法与海派电影的景别创作“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①远景一般用来表现以环境占主导的电影画面,如自然景色、盛大的群众活动等等,远景提供的视野宽广,人物在画面内占据极小空间。
导演常用远景中的环境空间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全景可以使观众完整观看人物的形体动作,用以展现人物的肢体表演和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景可以同时传达人物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是影片中最常用的景别。
近景一般用于展现人物的面部情绪,拉近距离。
特写能将瞬间信息强化,常被用来突出特征,强调特定含义。
特写是电影刻画人物、描写细节的独特景别,也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因素之一。
电影在诞生之初被人们当作记录生活的工具,所以早期电影都是由一个固定机位的镜头连续拍摄下来的,并没有景别的划分。
而自从摄影机摆脱了这种“乐队指挥式”的固定摄影之后,才产生了多景别的单个镜头,有了构成独特的电影语言以及电影艺术结构—蒙太奇的可能性。
景别是电影摄影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影片风格、导演风格和摄影风格的最重要结果。
所有影片,都是用不同景别的画面,有规律地、有目地创造出来的视觉构成关系。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会有意无意选择特定的景别构成影片的主导视觉叙述主体而贯穿整个影片,或是某一类型景别在某一场戏中成为一种趋势。
当一部电影的无数个带有叙事元素、写意元素的镜头组合,以不同的创作风格、景别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排列起来时,便会形成一种视觉变化节奏、一种画面视觉流、一种景别变化的外在形式,这就构成了镜头画面的造型风格。
三十年代的中国左翼进步电影在理论上是借鉴同时期苏联电影的,理论上学苏联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方面,中国左翼电影工作者尝试着象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那样借助电影表现中国底层老百姓承受的苦难,因此,自然形成在表现技巧上,经常运用对比蒙太奇的叙事手段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倾向。
与此同时,在表现技巧上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受着明显的“好莱坞视觉表现体系”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对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的电影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渗透和定型上。
94FOCUS ON ANIMATED MOVIES动画视域由克里斯·艾伯翰斯执导,成龙、约翰·赵等人配音的动画电影《许愿神龙》,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上海,讲述了许愿神龙穿越时空来到现代世界,与都市少年丁思齐的历险故事。
影片以上海的风土人文为叙事场景,充斥着成龙功夫喜剧的风格,讲述主人公丁思齐与许愿神龙在“许愿之旅”中一同成长,实现超越自我的故事。
本文拟从本土演绎与文化间性视角,对该片的传播特色、叙事策略进行解读。
间性是指人与社会的关联性,德国学者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①,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的局限,认为文本解读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
部分学者将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进行整合,提出了新的“文学间性”理论;而文化间性是一种隐性间性,作为文学间性的重要构成,其既是超越意识世界的深刻体验,亦是不同文化主体及相关文本之间的对话联系。
动画电影《许愿神龙》从文化演绎角度呈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出与东方美学息息相关的文化气质。
一、传统本土文化的创新演绎动画电影的创作既需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亦需从时代审美出发,用文化重构的方式探寻传统文化符号的时代表达与演绎方式。
“龙”是中华传统图腾文化的美学象征,在《许愿神龙》中隐喻了人性本能对金钱、权力的渴望。
该片对本土文化的创新演绎,实现了动画电影的“他者”建构。
(一)传统文化素材的现代演绎传统“神龙”文化蕴含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与表达空间。
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为动画电影创作、美学表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1]动画电影《许愿神龙》凭借对“神龙”文化的独特理解,融入许愿故事的叙事框架,彰显出文化融合演绎的艺术特质。
片中,“神龙”象征着人对梦想的渴望,也象征着人面对金钱、权力和亲情时的态度。
该片在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龙”形象的同时,又赋予了“龙”必要的当代性,使观众更易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取得良好的叙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