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发展及美学特征
- 格式:pptx
- 大小:19.05 MB
- 文档页数:45
好莱坞专题一、传统好莱坞1、好莱坞的建立1908年左右,为避免专利权之争带来的内耗,爱迪生、比沃格拉夫等8家美国制片商和百代、梅里爱两家外国制片商组成了一个具有托拉斯性质的企业联合组织,共同享有专利权,以求的利益的最大化,并且联合起来垄断整个电影行业。
此时的美国电影已经初步成为了一种与企业运用、市场经营紧密联系的产业活动,从一开始,美国电影的制作就已经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过程。
爱迪生公司为首的联合专利组织在一大批因为镍币影院迅速发家致富的独立电影业主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一些独立电影主不断挑战者专利公司,他们自己组织影片交换,建立发行放映网与专利联合企业分庭抗礼。
同时,一些电影院的经营者也对联合组织不满,他们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的竞争,不断提起诉讼。
这一联合组织在一定的时期内占据了上风,但是镍币影院日益增长的需要,它已经无法满足,很多电影院虽然和托拉斯有合同签订在先,但是为了获取利益仍然要和独立制片商联系,以期获得新的电影。
此时,独立制片商熟悉市场、贴近群众、自由灵活的特点显示出了优势。
这些制片商为了躲避美国东海岸托拉斯组织的霸权和法律制裁,纷纷签到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地区,甚至在靠近墨西哥的边界附近开展电影活动。
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一个深刻影响世界电影艺术发展的电影王国——好莱坞,出现了。
1915年左右随着爱迪生托拉斯从名存实亡到最后崩盘,原本是为了躲避电影城纽约而出现的“阳光之乡”,竟然逐步取代了纽约,成为美国电影新的中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年之间,世界电影艺术的位置由欧洲转为了美国。
到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出品的电影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份额,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了90%。
美国电影从好莱坞的建立开始,迎来了它征服世界的全盛时期。
2、传统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①行业内的垄断1912年,华尔街的大财团中的一部分人开始热衷于电影事业,并成立了第一家从制片到发行放映一体化的垄断性电影企业——派拉蒙公司。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之路“好莱坞”有几种界定方式:最宽泛的是指美国电影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七大金钢”公司(俗称“主流片厂”,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莱坞”是指大洛杉矶市当中的一个镇,山坡上有个巨大的“好莱坞”(Hollywoodland)字样,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该市。
以时间坐标来看,“好莱坞”大约从1904年起,叙事形式(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形式。
这时,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强势力量。
1908——1927年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发展阶段。
1910年左右,许多电影公司开始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一个小镇,好莱坞成为电影公司的主要聚集地。
到1920年的10年间,许多小公司逐渐合并成为一些大公司。
在这种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里,美国电影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电影制作。
爱迪生公司的一位导演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与发展的原则来拍片的导演(相对于早期的杂耍式小喜剧的影片,是一种前古典的叙事电影)。
鲍特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片中我们看到一对母子被消防员救了两次,一次从屋里拍摄,一次从屋外拍摄。
虽然该片运用了一些重要的经典叙事因素(如一个消防员预感火灾将发生,一连串拉着警报的消防车开到现场的镜头),但鲍特在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应当如何运用两个镜头的交错剪辑,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剧情。
鲍特的另一部电影《火车大劫案》(1903)则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原型。
剧情发展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从劫匪开始抢劫到最后被歼,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步步的发展。
好莱坞导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让电影可以和音乐、戏剧、小说等门类一同站在艺术品的行列里的划时代的意义。
好莱坞电影美学特色述评美好的结局,英雄式的主角,意想不到的情节,豪华的演员和制片阵容,大手笔的投资,容易被大众人所理解和接受的主题……这些都是很典型的好莱坞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好莱坞几乎成了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从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开始称霸世界影坛,并且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工业化的商品。
好莱坞电影不但创造了在全球影片发行量和卖座率的空前纪录,而且在艺术质量上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早年的很多影片,像《大独裁者》、《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公民凯恩》、《卡萨布兰卡》等等,都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
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都有一个完整的结尾。
其次是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
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最后就是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的连续性剪辑,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因为遭受到诸如大制片公司被迫放弃发行和电影放映业务,以及电视冲击等,曾经一度走向衰落,6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振兴。
到了70、80年代,好莱坞崛起了像科波拉、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一批著名导演,他们恰当地把握了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微妙关系,先后拍出了像《教父》、《克莱默夫妇》、《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一批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
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
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酗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
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一、“新好莱坞电影”的界定1、狭义:“新好莱坞”——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的美国电影。
2、广义:从经典好莱坞过渡到新好莱坞的过程是很缓慢的,也具有非确定性。
大致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都处于这样一个深刻的变化之中。
在这个阶段,好莱坞电影在欧洲各种电影流派的影响下,在超越了自身商业性制作的衰退,并走出了来自电视行业的激烈冲击后,对制片厂的规模性质、体质、体制结构以及影片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影片不仅对曾经风靡一时的类型电影的近亲派生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反思,而且,把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政治危机、电影旧体制旧观念与新体制新观念此消彼长,作为这个时期电影革命的社会背景及主要表现元素。
如果说20世纪30-40年代的好莱坞是造梦工厂,那么这个时期就是变革时代。
二、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背景新好莱坞诞生在一个“社会动乱,民主危机”的时代,其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无法回避。
1、政治原因“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在政治上,尤为重要的是二战后,美国政府实施了一项名为'麦卡锡主义的政策”,这项政策在美国电影发展史上就像一场噩梦。
所谓的“麦卡锡政策”——二战后美国上层处于对苏联势力上升的担心,国内发动力量加强了对进步力量的打击,右派势力逐渐强盛。
20世纪50年代,来自维斯康星州的共和党议员-麦卡锡在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惠林市发表演说,虚构“共产主义威胁”和“共产党渗透”论,并且隐晦地指出美国国务院中充斥着共产党人,因此,其他的行业也有必要检测从业人员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