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蚯蚓找家 (2)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24
蚯蚓找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爱护蚯蚓。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难点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蚯蚓、干土、湿土、黑布、筷子、一次性手套、实验记录表学生准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找资料了解蚯蚓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幸运抢答1、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里面有一个环节叫“幸运抢答”,请大家在我的描述中抢答,这是哪种动物?它就是这节课的主人公!(1)、它可以做药材,具有解毒、降血压等功效,消肿片、舒筋活络丸里面就有它。
(2)、它可以做食品,我国的彝族、苗族,历来有用它招待客人的风俗。
日本人喜欢用它做馅饼,把它油炸,就成了南非人的风味小吃。
(3)、它的粪便含有硝酸盐、磷酸盐,可以改良土质,是无需花钱的肥料。
(4)、它的体内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营养极为丰富,可供制作动物饲料。
(5)、生活垃圾、食品工厂的下脚料、树叶、稻草,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因此很多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养殖场,每天可处理垃圾150 吨,他们被称为“净化环境”的小卫士。
2、出示实物蚯蚓,关于蚯蚓你了解哪些知识?3、你们想不想摸摸它?什么感觉?活动一:我们来研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一、猜想蚯蚓可能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刚才你们看到的蚯蚓是老师从青岛找来的,我想让他们在枣庄安家落户,你们说蚯蚓可能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学生交流回答。
)刚才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到的,能不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呢---对比实验。
相机板书:潮湿--干燥阴暗—明亮疏松—硬实二、设计对比实验证明蚯蚓适合的生活环境。
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主题。
2、老师向学生介绍准备的材料,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制定实验方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蚯蚓,每个小组十条、手套、筷子、各种土、深颜色的布。
蚯蚓找家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基本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和乐于分享的精神。
教学内容1.蚯蚓基本特征介绍。
2.蚯蚓的生活习性介绍。
3.蚯蚓的栖息地和食物介绍。
4.观察和体验活蚯蚓。
5.制作蚯蚓家园,让蚯蚓自主发挥生活特性。
教学过程第一步:蚯蚓基本特征介绍1.引导幼儿用手摸一下蚯蚓,让幼儿了解蚯蚓的身体特征。
2.与幼儿合作,让幼儿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蚯蚓的基本特征。
第二步:蚯蚓的生活习性介绍1.与幼儿一起了解蚯蚓的生命周期和习性。
2.让幼儿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蚯蚓需要生活在土壤中。
第三步:蚯蚓的栖息地和食物介绍1.让幼儿知道蚯蚓的主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2.显示蚯蚓生活的食物,并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语言描述蚯蚓在食物上的方式。
第四步:观察和体验活蚯蚓1.让幼儿观察并了解蚯蚓的特性和习性。
2.让幼儿用肉眼观察蚯蚓,并问幼儿蚯蚓的形状、颜色等特性。
3.让幼儿尝试用双手抚摸蚯蚓,并描述蚯蚓的触感。
第五步:制作蚯蚓家园1.让幼儿用玻璃罐或塑料盒子制作蚯蚓家园。
2.让幼儿在家园中放入适当的食物和湿润的土壤等材料,以模拟蚯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
3.引导幼儿养护蚯蚓家园并观察蚯蚓在家园中的生活状态。
总结评价1.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3.点名表扬出色表现的幼儿,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奖励。
参考资料无。
20.蚯蚓找家【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反思同学间的探究过程;倾听他人的意见。
2.知道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从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3.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环境的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每组:活的蚯蚓10条、长方形纸盒、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硬纸板、水、干土、湿土。
教师准备: 活的蚯蚓、长方形纸盒、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硬纸板、水、干土、湿土、教学课件、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个谜语你们猜猜:两头尖尖相貌丑,手脚耳目都没有,整天工作在地下,一到下雨才露头。
(打一动物)2.师生共同猜谜语。
3.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蚯蚓,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你们是在哪里捕捉到蚯蚓的?4.学生交流捕捉蚯蚓的地方。
5.谈话:有的同学说要找到蚯蚓的家可真不容易,这是因为蚯蚓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蚯蚓,观察蚯蚓是如何选择生存环境的。
请看《蚯蚓找家》(课件出示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教师提问:你们打算帮蚯蚓找个什么样的家?为什么要给蚯蚓找个这样的家?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预设1:我是在菜园地里找到蚯蚓的,我想蚯蚓应该喜欢地底下的环境。
预设2:我在我们家的花盆底下找到很多蚯蚓,我觉得蚯蚓不喜欢光。
预设3:我带的蚯蚓有几只都不动了,因为装蚯蚓的盒子太干燥,盒子里面装点湿土就好了。
2.根据我们的认识潮湿和干燥的环境蚯蚓更喜欢哪个?阴暗和光亮的环境蚯蚓更喜欢哪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湿、阴暗。
3.教师:蚯蚓究竟是不是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推测?4.制定验证方案。
《蚯蚓找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研究蚯蚓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本课就以蚯蚓为切入点,通过看蚯蚓、摸蚯蚓、做蚯蚓找家的对比实验,研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爱生命的感情。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自主完成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
他们对周围事物尤其周围常见的动物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能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本课以研究蚯蚓适应的环境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广阔的动物世界,为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打开探索之门。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所以本节课既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探索的好习惯,又要做到井然有序,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驾驭课堂的要求。
二、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环节设置上突出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
本课从生活知识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合作完成实验,经历从猜测--制定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完成的探究活动。
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交流,激发学生大胆猜想,产生探究的欲望。
其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本课堂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本节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老师指导主要体现在指导内容和形式上。
三、教学方法: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形成。
它使学生要学会观察、分析和比较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知道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者与发现者。
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当然还包括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观察等多种的学习方法。
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蚯蚓找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教学难点: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三、实验准备:5条蚯蚓,14个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 7块黑湿布,干土(要事先晒干),湿土(刚刚采集的自然湿土)7张黑色卡纸做盒盖,7张一半黑卡纸一半透明塑料粘在一起做盒盖。
课件,有关蚯蚓身体特点的视频,有关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深化参与,唤醒经验)师: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同学们从抽屉洞里拿出培养皿,里面就是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好朋友,同学们看一下是什么?生:蚯蚓。
师:蚯蚓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比较熟悉,但也有些同学对他们还比师:也就是说蚯蚓适宜什么样的环境?生:阴暗。
师板书:阴暗。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学生与蚯蚓的近距离接触,观看视频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提出探究问题的假设时有了一定的依据。
能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
)2、设计实验计划。
(1)、师: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这只不过是同学们的猜想,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设计一份实验计划。
同学们考虑一下,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实验?它与我们以前做的什么实验一类?生1:这是一个对比实验。
与以前的《馒头发霉了》一类。
生2:与《种子发下了》一类。
生3:与《铁生锈》一类。
师:为了便于操作,南边的7个小组探究阴暗这个条件,北边的7个小组探究潮湿这个条件。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实验器材是:5条蚯蚓、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黑湿布、干土、湿土、黑色盒盖、半黑半透明盒盖。
幼儿园园本课程《小蚯蚓找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蚯蚓的基本特征和习性;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让幼儿知道生物链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小蚯蚓找家》三、教学重难点:1. 蚯蚓的基本特征和习性;2. 给幼儿解释生物链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课前调研: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游戏或工作坊激发幼儿对蚯蚓的兴趣,同时了解幼儿对生物链和环保的理解;2. 观察法:幼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蚯蚓的特征和习性;3. 游戏法:利用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学会如何保护环境,知晓生物链的作用。
五、教学步骤:1. 课前调研(10分钟)教师可以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或其他工具,让幼儿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蚯蚓吗?蚯蚓长什么样子?2) 蚯蚓有什么习性?3) 你知道环保吗?生物链有什么作用?2.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幻灯片等形式展示蚯蚓的特征和习性,让幼儿初步了解蚯蚓的基本知识。
3. 观察蚯蚓(15分钟)教师将蚯蚓放在玻璃盒子里,让幼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蚯蚓的特征和习性,帮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在土地中的作用。
4. 学习生物链(10分钟)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幻灯片等形式展示生物链,让幼儿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5. 游戏和互动(2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学会如何保护环境,让幼儿知晓生物链的作用,学会如何保护蚯蚓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6. 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发表感想和想法,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对幼儿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教师可以记录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观察和学习的内容;2. 小组讨论:让幼儿在小组中交流本节课学到的知识;3. 游戏评估:利用游戏等形式对幼儿所学内容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事项:1. 蚯蚓应该事先准备好,确保幼儿可以轻松观察;2.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蚯蚓的特征和习性;3. 对于幼儿的提问应及时回答;4. 根据幼儿的不同反应和表现进行调整。
20《蚯蚓找家》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1、能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同时能将观察结果和它的习性联系起来。
2、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列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3、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对比实验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通过交流、动物生活环境记录表、了解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增强到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3、通过观看视频、合作探究,提高观察、动手和想象能力,保持探索的欲望,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并进一步认识其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法学法教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学法:小组合作法、小组讨论法和观察实验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蚯蚓、干土、湿土、黑布、长方形纸盒、塑料薄膜、手电筒、实验记录单学生:采集蚯蚓以及查找资料了解蚯蚓的相关知识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师: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快速抢答,他是谁?请你从老师的描述中进行判断,猜一猜这是哪一种小动物?师:同学们,你们想和蚯蚓交朋友吗?师:听听小蚯蚓有什么话想给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离开家来到了书院小学这个陌生的地方,但是我们对这里一见钟情,想在这里找个家,你们能帮助我们吗?)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小蚯蚓吗?(愿意)同学们真有爱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帮蚯蚓找家。
板书课题:蚯蚓找家二、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适合蚯蚓生活的环境。
(一)、观察蚯蚓,大胆猜测1、引导学生观察蚯蚓、摸一摸蚯蚓,交流:你在什么地方最容易找到蚯蚓,猜测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师生共同交流,根据学生发言,适时板书2、师:这是同学们的猜想,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对不对,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做实验)(用事实说话,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二)、探究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学生自己设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