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0《虽有嘉肴》(无答案)(新版新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通用6篇)1【教学目标】1、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学习借助特定句式,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的结构方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别是动作描写),增强语言感受力。
4、、学习融情于景、结合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巧用句式安排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连上)【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丽的景色。
这段时间我们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现童年生活场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积累词语: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咱们先从“读读写写”累开始,辨字正音,积累词语。
3、解题:文章的标题提示的往往是关键的信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代地点,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读抒情段根据题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怎么分?(从过渡段入手)【屏显第9段】探究:这一段属于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为什么?提示:1、注意文段中两组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排比句,猜测家里人送我去私塾的原因,同时回顾百草园中种种儿戏,推进情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Ade,我的……们,Ade,我的……们!”拟人句,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如朋友,渲染依依不舍的情感。
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虽有嘉(佳)肴》导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如“虽”“弗”“教学相长”等。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一、激趣定标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一)走进作者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了解作品《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但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佳肴.()兑.()命学.()学半自强.()弗.()食教学相长.()谓.()2、古今异义①教然后知困困古义:。
今义:②虽有至道虽古义:今义:③不知其旨也旨古义:今义:④教学相长也长古义:今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自学互动(一)独学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2.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
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动的道理。
(二)合作学习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虽有嘉肴》《礼记》一则
虽有佳肴①,弗食,不知其旨②也。
虽有至道③,
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⑤;知困,然后能自强⑥也。
故曰;教学相长⑦也。
《兑命》⑧曰:学学半⑨,其此之谓乎⑩?
【注释】
①佳:美好的。
肴:带骨头的肉。
②旨:甘美的味道。
③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④困:困惑,理解不透。
⑤自反:反躬自省。
⑥强:勉励。
⑦相:相互。
长:促进,提高。
⑧兑(yuè)命,即说
(yuè)命,《尚书》的一个篇名。
⑨学学半,前一学音xiào,指教人。
后一学字音xué,指向人学。
⑩其,表委婉的语气词。
此,这个,作谓的宾语。
意思是: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如果不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会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了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继续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的过程一半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5.2课《大学之道》课后培优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1.(2021·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阶段练习)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道:宗旨、原则B.知止而后有定.定:志向坚定不移C.安而后能虑.虑:思虑精详D.虑而后能得.得:心得、收获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4.(2021·河北·唐山一中高二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虑而.后能得物格而.后知至C.欲治其.国者其.孰能讥之乎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
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④先正.其心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⑦南.征北.战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④⑤⑥/②/③/⑦7.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1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__去把握__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__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__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__的内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学(xiào)学半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回忆鲁迅先生》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教案(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20《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课前探究】
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
嘉肴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2.作品链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2)弗.食
(3)不知其旨.也(4)不知其善.也
(5)然后能自强
..(6)虽有至.道
(7)教学相长.(8)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9)教然后知困.(10)然后能自反
..也
(11)然后能自强.(12)学.学半
(13)其.此之谓乎
4.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预习交流】小组相互检查课前探究内容
【互助提升】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2.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 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二)深层探究
1.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3.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4.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体验成功】
1.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快乐心得】
【中考写真】
1.下列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2分)
A.周永康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和打击跨国犯罪奠定良好的开端。
B.江苏全面调高了水和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率先大幅度调高排污费的试点省份。
C.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增长知识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D.部队青年演员陈一方,在最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成功地塑造了女共产党员刘英的光辉事迹。
2.综合性学习。
飘过冬的天空,走过春的花园,趟过夏的河流,我们来到了秋的世界。
请你参与“我和秋天有个约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吟咏秋天的诗文名句。
试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一组立意相反的吟咏秋天的诗文名句,要求注明作者。
(2)班上决定为此次活动办一期黑板报,聘任你为主编,请你为黑板报拟写主题语,并设计两个栏目。
主题语:
栏目设计:
(3)仔细寻找、捕捉你身边的秋天的踪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你所见之秋景,不少于50个字。
3.现代文阅读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迟子建)
(1)立春之时,北纬50度的地方,还是零下30度的严寒。
(2)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
想必窗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
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儿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
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
初开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
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3)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
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
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
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的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
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
不
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
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4)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
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
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
然而随着冰河炸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
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
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
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5)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的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做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6)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羽翼丰满起来了。
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1.第(2)段作者描写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时,着力描绘了阳光色彩的变化。
试写出这一变化过程,并分析它的作用。
(2分)
2.试说说本文和下列诗句中春天迟来的原因有什么不同?(2分)
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阅读第(5)段,说说“我”喜欢迟来春天的原因。
(2分)
5俗语说,“欲速则不达”。
阅读第(6)段,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