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系统方法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04.37 KB
- 文档页数:6
《黄帝内经》第一节《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体系,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整理先人们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驭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使中医学基本上跳出了经验医学的窠臼,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体系。
它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打好了结构框架,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及至现代,与西医学相比较,中医学仍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优势,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依据。
《内经》学术体系究竟由哪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容或部分所组成?其形式如何?过去,中医界普遍认为,古代医家对《内经》的类分研究即体现了学术体系的框架结构。
延至近代,有的学者将阴阳五行学说归入医学方法学或学术思想类。
据有关概念,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应当包括关于研究对象的理论及形成这些理论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学基础。
毫无疑问,《内经》学术体系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展开研究,形成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必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的渗透与影响,它既是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内经》学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将《内经》学术体系结构划分为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部分。
一、医学理论1、藏象“藏象”是《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来的关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专用术语。
在古代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基础上,《黄帝内经》完成了人体组织器官的命名和分类,并借助气、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通过整体思维、意象思维,而相继建立了天地阴阳、王朝职官和四时五脏阴阳等藏象模型。
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核心和基础。
2、经络经络是经脉、络脉、经筋和皮部的总称,《黄帝内经》中明确记载了十二经脉和督、任、冲三脉的起止及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对跷脉、带脉和维脉的部位和功用也有粗略的描述。
络脉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和孙络。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
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 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
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一起来看看吧。
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现分述如下:一、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血多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
正如《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
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素问·五脏别论》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
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
关于《内经》体系和方法的通俗说明上面这篇文字(注:《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书卷气比较浓。
有的读者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
为此,再对我的看法做些尽可能通俗的说明。
一、如何看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有“天人感应”、“人顺应于天”、“天人对应”、“天人相通”、“天人同构”和“天人合一”等几层含义。
不过,《内经》讲天人相应,常常是人与天地相应。
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人相应思想的最早形态应该是天命论。
这种思想认为,天上有一个主宰,控制着地上(特别是人世间)的一切。
天命论曾经以宗教和非宗教的形式在全世界盛行,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
比如,古今中外都很流行的占星术,就是认为,日月众星决定着人世间的一切。
比较完善的天命论,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董仲舒讲天人相应,确实有这种目的论。
不过,《内经》的天人相应,不是天命论,更不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内经》不但坚决反对鬼神之说,也从不提倡通过祷告等祈求超自然的力量解决疾病问题。
它的作者,对祝由为什么能治病,未能作出满意的解释,却不提倡祝由。
这一倾向甚至和近现代医学一致——过分忽视治疗中的非物质手段。
《内经》中的天人相应主要是: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天人同数或天人同构。
其中如何讲人应于天,天人同象、同数、同构,已经引用过很多经文,不再重复。
总之,尽管天人相应作为自然哲学思想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却完全没有神学或迷信色彩。
按:有人说《内经》所谓天,是有主观意志的。
此说非常错误。
《内经》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5》),完全是客观之天,唯物之天。
再看其中引用的《太始天元册文》如下:“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布气真灵,揔统坤元。
九星悬朗,七耀周旋。
曰阴约阳,曰柔曰刚。
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素66》)这里讲的宇宙演化,也完全没有主观意志。
《灵枢》中有经过改造的太乙人神占,也和占星家的思想不同。
浅谈《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大成之作,也是现代中医理论的源头与基础。
在当时科学与技术手段比较匮乏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阐释生命现象和建构理论体系的需要,《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阴阳概念引入其理论体系,赋予浓厚的医学特色,建构了独具传统意象性特色的阴阳理论。
《内经》阴阳理论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是解说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学说的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探析阴阳理论的哲学本质和逻辑特征,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不仅可以为把握《内经》医学理论找到一把钥匙,而且对于系统理解中医理论的思维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内经》阴阳理论的基本内涵《易传》明确提出了阴阳的概念,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
阴阳作为一种观念,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观察,而作为哲学范畴,则是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下》)的取象思维的思辨成果。
阴阳概念从一开始就被自然而然地引入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内经》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学说体系中,成为其建构理论体系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模式之一。
《内经》的成书不仅标志着阴阳学说医学化的完成,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内经》指出:何谓日醒?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灵枢病传》)一语道破阴阳问题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可以说,阴阳是《内经》最高的立论基础和思维法则。
(一)《内经》将阴阳之气看作人体生命的根本《内经》所论阴阳,其实就是人体阴阳二气的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的形成,是以阴阳与气范畴结合,形成元气阴阳学说为标志《内经》不仅承认并接受了古代哲学所谓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推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思想,认为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而且进一步强调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也在于阴阳二气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作用,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由此对人体之阴阳划分进行了具体描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解读与应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它是我国千百年来医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本文将就《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黄帝内经》的背景和特点《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兰秘典》。
它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实用的临床经验,深受中医界的推崇。
1.1 背景《黄帝内经》的创作可追溯到西汉初年,当时的社会环境正是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疾苦重重的时期。
古代医学家和学者为了解决人民的病痛问题,开始进行医学的探索和研究。
1.2 特点《黄帝内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系统构建了中医的理论框架。
这一理论基础使中医学具有了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次,它注重刨根问底,注重从病因和机理入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病因与病理治疗的统一。
再次,它强调中医治疗应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开,注重临床实践的指导,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治疗的基本原则。
其中阴阳学说描述了万物的对立统一,五行学说则揭示了宇宙的变化规律。
2.2 脏腑经络学说《黄帝内经》中,对人体脏腑器官和经络系统的描述十分详细,理论体系完备。
通过对脏腑经络的了解,可以指导中医在临床诊疗中的操作和治疗方案。
2.3 病因病机学说《黄帝内经》对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寒、热、虚、实”等病因分类,以及许多有关病理机制的理论。
这些理论指导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2.4 防治法则《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诸多针对疾病的防治法则,如调理饮食、运动保健等。
这些法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预防和治疗效果。
三、《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黄帝内经》作为一部经典,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宝库。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代表,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中医药学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理论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学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在人体中,五脏对应五行,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中医药学通过调节五行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通道系统,即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连。
中医药学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4.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它们的运行和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药学通过调节气血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二、中医药学实践《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学理论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药学实践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黄帝内经》五行藏象系统探讨五藏之“象”的范畴及基础] 黄帝内经藏象学》摘要:藏象五行中医学术发掘“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一个重要术语,它揭示了中医学认识人体不仅关注于“藏”本身,而且注重考察“象”,把“象”放在医学研究的重要位置,综观《黄帝内经》全书,从正面论及五藏之“象”者,主要集中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宣明五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九针论》等篇,其他篇章亦有述及,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五脏空间特性的表现之一便是五脏与五方相通应,“肝应东,心应南,肺应西,脾应中,肾应北”关键词黄帝内经藏象五行中医学术发掘“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一个重要术语,它揭示了中医学认识人体不仅关注于“藏”本身,而且注重考察“象”,把“象”放在医学研究的重要位置。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不仅确立了“以象测藏”的研究方法,而且构筑了庞大的藏象体系,为后世界定“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综观《黄帝内经》全书,从正面论及五藏之“象”者,主要集中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宣明五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九针论》等篇,其他篇章亦有述及。
五行与五脏等人体之象及自然之象的关系认识见表1。
五行五脏五体五官五华五液五神五志五脉五声五动五味五色五音五臭五季五气五方五星木肝筋目爪泪魂怒弦呼握酸青角臊春风东岁火心脉舌面汗神喜钩笑扰苦赤徵焦夏火南荧土脾肉口唇涎意思代歌哕甘黄宫香长夏湿中镇金肺皮鼻毛涕魄忧毛苦咳辛白商腥秋燥西太白水肾骨耳发唾志恐石呻栗咸黑羽腐冬寒北辰由表1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把人体之象与自然之象结合起来,构筑了天人一体的藏象功能系统。
该系统把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用五行加以规范,划分为五个功能体系。
每个体系以五脏为中心,联络六腑、五体、五官、五华、五志等,并与自然界五方、五气、五季、五色、五味等相结合,体现了人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黄帝内经》整体思想的集中体现。
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的认识和理解【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的认识和理解】1. 介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的基础和根本,对于中医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系统地论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药物应用等内容。
黄帝内经宏观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人对人体与生命的理解,不仅为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功学说等。
它认为人体与宇宙是相互联系的,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规律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五行相互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这一哲学思想体系为中医学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3.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如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其中,以气血学说为例,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健康与气血畅通密切相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在经络中流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中医界广为传颂。
4. 黄帝内经的诊疗方法黄帝内经提出了多种诊疗方法,如四诊法、脉象诊断、舌诊等。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来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
黄帝内经强调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疾病的产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部位或器官,而是整体的失衡。
黄帝内经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注重综合分析和整体思维,使中医的诊疗方法独具特色。
5. 黄帝内经的药物应用黄帝内经介绍了大量的草药,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功效、用法和用量。
黄帝内经认为草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草药的使用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的药物理论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7卷・总第14期《黄帝内经》系统方法探索缪正清 洪奕茜《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创作方法明显受到中国古代学术大法“推天道,明人事”的影响,因此,在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采用了平行大法,笔者命之为“推天道,演医道”创作方法。
《内经》在采用“推天道,建医道”的大法进行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时,不仅充分采纳了自然科学的丰富素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吸收了此前学术方法的大量优秀成果,并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据笔者管测,有三种学术大法:体用、常变、正邪隶属于推天道总纲之下。
一、体用体用学说是从“究天人之际”中发展而来的学术方法之一。
历史上“究天人之际”是围绕天人感应展开的,天人感应观念中,从区分浑然一体的天与有灵的天,到区分以日月星辰及其运动为标志的天与呈现种种自然气候的天,分别都表明对天的认识已划分出形体(形态)和功用两个方面了。
只是前期的认识是不自 和幼稚的,后期则已走向自觉和成熟罢了。
由此,作为一般方法的体用学说就是指万事万物都可划分为形体和功用两个方面。
功用离不开形体,形体的功用体现形体存在的价值。
研究事物要结合两方面进行。
对于自然界来说,布列日月星辰的虚空,盛载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大地分别是天地之体。
而天地之体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
作为经纬天体运行的太阳系的日月及五颗可目测的行星(金、木、水、火、土星)为天之体;地之体也可以具体化为五个方位(东、南、西、北、中);而天之用就表现为五种(或六种)特征气候[风、寒、暑、湿、燥、(火)];地之用为五种物态(金、木、水、火、土)。
对于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来说,人体的核心结构——五脏是人之体,而五脏的功能态决定的人体机体反应就是人体之用。
其体用关系可表示如下:体用天五星(木、火、土、金、水)气候五气(或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五方(东、南、中、西、北)物候五态(木、火、土、金、水)人五脏(肝、心、脾、肺、肾)机体反应五态(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图1 《天经》天、地、人体用关系图《内经》对天、地、人就是按三者各自的体用关系来进行研究的。
因此,天地人体用的划分,为天地人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古人的学术思想中,象数思维是十分突出的思维方式。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化莫大乎四时”(《易经系辞》)成为“究天人之际”的学术大法。
因而,天地之体(日月星辰)、用(气候)特征《黄帝内经》系统方法探索及其变化规律成为研究一切事物的法则。
在古人看来天道即人道,天道即医道。
由于《内经》的创作者注意到了天、地、人的体用系统,及其所包括的无数大大小小的子系统,都有五个特征组元或特征状态组成,而所有系统中,特征最明显,意义最重大的系统无疑就是天之五星,地之五种物态系统了。
因而将标志天体运行的五星作为五行本义,而在引伸意义上(用于子系统分析时),不仅以其统率天、地、人所有各体用子系统,并名义上取代各子系统的真实组元和特征状态。
因此,五行实质上是指组成一个独立系统的五个组元,或指处于运动中的每一独立系统经历的五个特征状态。
如果要为其寻找与现代科学方法更接近的表述方法,则古老的五行除了作为本义的五大行星和五种物态以外,在更为广阔的应用场合是作为字符代号发挥作用的。
其实其意义还不仅于此。
由于作为五行本意的天地五行本身还遵循着特定的生克制化规律,因而当作为字符代号的五行贯彻到其他子系统中时,便同时将天地五行服从的规律贯彻进去了。
这既是五行命名的高明之处,深奥之处,也由于与现代方法不能简单相通而成了难明之处。
对阴阳也应作如是观。
不过,如何把哲学性很强的五行法则转变成研究生命现象的具体科学法则的过程则体现在常变学说。
二、常变常变学说其源头也可寻至古代“天人感应”观念,在《内经・玉版论要篇》有一句话,“揆度奇恒,道在于一”,其实质就是常变学说。
民国时名医恽铁樵已看出是《内经》全书的总纲领,并认为历代医学如唐・王冰,清・张隐庵均未将其注释明白。
恽铁樵认为:“恒,常也,奇,非常也。
不病,人之常,病,人之非常也。
即奇,病也;恒,不病也。
揆度奇恒,审察其人病不病也。
——准此以谈,是《内经》全书皆言奇,病也。
故隐庵释奇病为奇异之病,相去何止万里。
王冰释奇为反常,固不自误,然寻绎其所注释,实不足以尽经文之意也。
”[1]揆度相当于研究。
奇为变,恒为常。
道指研究常变关系的法则、方法;一指同一或统一。
由于《内经》明显包含天道和医道两大系统,因而一既指天道和医道各自系统内常变的统一,而且又是指两个系统间常与常、变与变之间的统一。
并且正是由于找到了天道、医道两个系统的统一性,其统一性就在于天道(气候统计规律)与医道(人群生理、病理反应统计规律)之间的确定性[2],因而就可以用古天文气象学揭示的天道规律来研究医道,用天道来构建医道。
常与恒可互训,常指事物及其过程的稳定不变性。
变是相对于常而言的,此其一。
已经认识的事物、事物过程及其规律也属于常的范畴,而尚未认识的事物、事物过程及其规律就属于变的范畴,此其二。
常变是相对的。
有常就有变,常变分别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任何事物及其变化的过程总可以划分出常与变。
如:体用常变天气候正常气候异常气候地物候正常物候异常物候人机体反应生理反应病理反应 人类生活在自然中,人类机体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其机能是环境气候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或者说,正常的自然气候造就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机能,异常的自然气候造就了人体异常的病理反应机能。
具体来说,五季正常的气候分别造就了人体五脏正常的生理反应机能,五季异常的气候分别造就了人体五脏异常的病理反应机能,亦即在统计上,人体机体反应的正常态与异常态分别与自然气候的正常态和异常态相应,此已贯彻在《内经》运气诸篇中。
物候常变与统计气候的常变亦相对应。
常变是统一的。
同一事物间的常变是统一的,不同事物间的常与常、变与变之间的关系在更高、或更深的层次上也可以达到统一。
例如,气候虽然有正常和异常之分,但它们统一于气候规律。
《内经》六十甲子周期年气候规律可推演各年份的气候常变规律就表明,对气候的常变认识在气候规律面前已达到了统一。
由于各年份正常与异常物候的统计规律亦分别隶属于六十甲子周期年气候统计规律之下,因而物候的常变也达到了统一。
同样,人群统计性的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在《内经》中也因分别统一于六十甲子周年的正常气候与异常气候之下,因而,对人体机体反应常变关系的研究可通过其与气候常变的统一来进行。
《内经》正是通过统计人群身体机能对统计气候的反应来构建人体内部生理和病理机制,亦即从统计气候与统计人群机体反应的统一性来认识统计个体(具有医学对象一般特征的人)的内部生理和病理机制的。
其关系可用图2表示。
这就是《内经》研究医学——人体科学所采用的特殊方法。
图2 《内经》常、变关系统一图 常变的统一性是以常来研究、把握变的枢机。
《内经》按天地自然界和人体的运动特征划分出许多相关的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均有五个属于同一类的组元组成。
每一子系统既分别独立地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又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即,当对自然界和人体各子系统组元的关系进行统计处理时,就发现其间存在着严格的相应关系——对应和作用关系。
根据《内经》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可尝试恢复其原创模式如图3。
图中明显表明,存在两大子系统,即关于五方、五星、五季、五态、五气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古天文气象学系统,以及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为目标的五脏、五体、五官、五脉等关系的古医学系统。
在两大系统中,古天文气象学系统是完整的、成熟的,故以此为基础来绎络人体各系统的各个组元,推演人体各系统组元之间及同一系统内组元之间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从而完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从两大系统按常变关系来划分,古天文气象系统中各子系统内各组元之间的关系及各子系统之间对应组元之间的关系在成熟、发达的古天文气象学中已经完全确立,因而属于常的范畴。
《内经》系统相关分析模式。
将《内经》的创作方法,概括为如下的代号模式,可能更有助于现代理解。
《内经》中存在二个最大而最基本的系统即天(地)、人系统,每一系统又可分解出许多相关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图3 《内经》天、人五行大系统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可分为统计意义上的子系统和真实的个体子系统。
《内经》的研究方法就是把大大小小的系统有机地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方法。
然而在复杂的系统综合研究方法中,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存在于任何两个统计的系统之间,并可由此而关联所有统计意义上的子系统。
特别要强调的是两个系统间存在对应作用关系的严格性是建立在统计基础上的。
对系统组元状态及其关系进行统计平均,其重大科学意义不仅在于建立两系统间确切而直接的联系,而更在于以此为桥梁来发现另一个系统内各组元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因此完成以一个系统内组元之间的关系模式来构建另一个系统内组元之间关系的模式。
当离开统计作用关系时,两个系统可视作完全独立存在,此时,尽管系统间严格的对应作用关系已不再成立,但个体系统内部各组元之间的变化关系依然存在,且仍然符合由系统间统计关系所揭示的系统内部的变化规律。
由此对“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
”(《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试作两个系统(系统1为气候五运系统,系统2为人体五脏系统)的理解,将会有全新的发现。
首先当把两个系统按相关看:可以看到,因为岁木太过而克土,土因受克而失常,又因为土与脾相应而致脾受病。
也可以视作,因肝与木相应,岁木太过致肝气太过,肝气太过使脾气受克而失常,而致脾受病。
所以岁木太过之年,人体会得“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这样与脾脏功能的失常有关的外感病症状。
在此基础上再对两个系统关系察看,即看到其实质还揭示了五脏中“肝气太过造成脾气受邪而致人体得与脾脏功能失常有关的疾病”的规律,这一五脏病机与症候的关系不随外感还是内伤而变,决定其为外感还是内伤只是与造成肝气太过的病因是人体外部的气候还是内部因素相关。
外感病中气候与五脏及疾病的统计关系仅是对这一规律的一种发现途径而已。
对《内经》支气七大论论述的其它气候与外感病关系中所包含的外感病的病机和隐含的内伤病的病机也应如是看。
因此,当我们以系统1代表天地自然(气候)系统而以系统2代表统计人群身体机能状态系统时,可以看到,通过两系统间的作用规律,揭示了人体生理机制和外感病的病因、病理机制,而后者实际上也为分析一般内伤疾病的病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式。
其间关系及其转变如果从《内经》本身的学术方法来看,则还体现在常变学说的发展学说——正邪学说中。
《黄帝内经》系统方法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三、正邪正气、邪气概念对人体气机和自然气候两个方面同样适用。
正气指维持自然气候正常变化或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力量,邪气指会造成自然气候反常变化或使人产生疾病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