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72 KB
- 文档页数:2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作者:兰浩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和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和价值。
方法通过对234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诊断的67例为肠套叠,进行超声引导水压灌肠治疗。
结果进行水压复位59例,成功54 例;成功率91.5%,失败的5 例,经手术证实均为肠套叠,其中三例时间超过48 h。
结论超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水压复位;肠套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59例,其中男39 例,女20 例,年龄3个月至4 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多伴有突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36 例伴有血便,部分腹部扪及包块。
1.2仪器使用SIEMNS 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及高频探头7.5 MHz,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6 Fr 5~ 10 ml Foley 氏管; > 50 ml 注射器; 1/4三通管;生理盐水1~ 3 瓶(500 ml/ 瓶)。
1.3步骤对患儿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腹部可探查包块,外形规则,短轴切面呈多层/ 同心圆征,长轴切面为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回声,呈“套桶”,具上述特征者即诊断为肠套叠。
此时,由小儿外科医生给患儿肌内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检查Foley 氏管气囊有无漏气。
将Foley 氏管插入患儿肛门开始用注射器注温生理盐水灌肠,观察血压计压力显示,一般予以6~ 8 kPa 压力。
直到同心圆块影消失、小肠进水,此时超声可显示小肠呈葡萄征或蜂窝征,复位成功。
2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67例,最大肿块68×4 3 mm,最小为3 6×2 4 mm。
超声检查所示:肠套叠包块36 例位于右上腹部, 24例位于下腹部, 7 例位于左侧腹部。
肠套叠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通常发生在婴儿和幼儿身上,但也有可能在成人中发生。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肠套叠可能导致肠壁组织坏死、出血甚至穿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目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诊断肠套叠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在CT图像上,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道的形态、位置以及可能存在的套叠部位,从而帮助确定诊断。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肠套叠CT诊断的标准,以便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诊断效率。
一、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1. 肠管肥厚:在CT图像上,肠管呈现肥厚、增粗,这是肠套叠的直接表现之一。
通常,肥厚的肠管与套叠部位相连,形成明显的肠壁厚实的“环形征”。
2. 肠套叠部位的闭塞征象:肠套叠引起的梗阻会导致套叠部位局部的闭塞,CT图像上可见该部位的肠管扩张,并出现积液或积气,形成“套叠征”。
3. 肠道血供减少:在CT血管造影后的图像上,套叠部位的肠壁会显示出血供减少的表现,表现为肠壁强化程度减弱,呈现为“充血性肠套叠”征象。
以上是肠套叠CT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通过观察这些征象,医生可以在图像上明确地看到肠套叠的存在,有助于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除了直接征象外,肠套叠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一些间接征象来进行综合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套叠CT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1. 肠管内积气:受到套叠部位阻塞的影响,患者肠道内的气体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在CT图像上显示为肠管内积气,呈现为“积气征”。
2. 肠系膜肿块:肠套叠引起的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导致附近肠系膜的肿胀和增厚,CT图像上呈现为肠系膜的肿块,有助于诊断肠套叠的可能性。
3. 肠周积液:在肠套叠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肠管积液,这是肠套叠造成的肠内液体滞留的表现之一。
CT图像上可以看到肠周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液体密度影像。
浅表超声联合腹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研究摘要:目的:分析浅表超声联合腹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50例肠套叠患儿,所有患儿均经手术治疗或空气灌肠金标准确诊为肠套叠,都接受超声检查。
结果: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肠套叠患儿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纯腹部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肠套叠患儿的超声检查有特定的性能,这是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腹部超声+浅表超声可以监控肠血流信号,其具有用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基准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诊断;腹部超声;浅表超声Objective:To analyze the value of superficial ultrasonography combined with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Methods:50 cases of intussuscep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October 2018 were selected. All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intussusception by operation or air enema gold standard,and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nography. Results:The diagnostic accuracyof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combined with superficial ultrasonography in children with intussuscep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alone(P < 0.05). Conclusion:Ultrasound examination of intussusception children has specific performance,which is of great value in early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plus superficial ultrasonography can monitor intestinal blood flow signals,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nchmark changes used to judge the severity of disease.[Key words] Children;Intussusception;Diagnosis;Abdominal Ultrasound;Superficial Ultrasound引言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它通常发生在18个月以内的孩子身上,在4?10个月的儿童中发生率约为80%。
第37卷1862013年第3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V01.37,N o.3M ar.2013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胡德朋,沈柏兰(江苏省金湖县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金湖211600)摘要:日两探讨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及声像特点。
方法对2009—08~2012一04期间的29例经手术病理及空气灌肠整复确诊的小儿肠套叠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小儿肠套叠具有较特异性声像图特点,并能够对肠套叠程度进行大致判断,指导临床治疗。
结论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特异性较高,可作为首选的简便检查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肠套叠;儿童doi:10.3969/j.i ssn.1004—5775.2013.03.012学科分类代码:320.114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肠套叠是d,J L特别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腹症,是指肠管及其邻近的肠系膜套人相邻肠管内的一种机械性梗阻。
婴幼儿肠套叠肠管无器质性改变为原发性,90%一95%由于肠蠕动紊乱、肠系膜过长、回盲部活动度大或感染等引起…,及时治疗可避免肠管坏死,减少患儿痛苦。
本文对本院经过空气灌肠及手术病理确诊的29例患儿肠套叠声像图加以分析,探讨彩超的诊断价值。
l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29例患儿,男21例,女8例,年龄4个月一5周岁,其中2周岁以内者22例,2—5周岁7例。
因阵发性哭闹,伴或不伴呕吐入院,其中20例腹部有包块或可疑包块,13例伴血便或果酱样便。
t.2使用仪器及探查方法采用西门子P r em i er、G E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 H z凸阵探头,5~12M H z线阵探头。
患儿取仰卧位,首先利用凸阵探头对全腹部进行常规检查,并注意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等,发现包块或显示欠清后用5—12M H z线阵探头作不同切面扫查,观察包块大小、内部结构、肠壁厚度、内部及周围有无淋巴结肿大,然后利用多普勒及能量图观察包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流速、阻力指数等情况,尤其要注意设置低速标尺。
5当代医学 2008年12月第14卷第23期总第154期 Cont e m pora r y M e di c i ne ,D e c.2008,V ol .14N o.23I s sue N o.154临床医学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i n e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小儿急腹症,好发于春秋季节。
多发于6个月~2岁的小儿。
早期及时的确诊对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超声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已得到临床认可。
我院2006年1月~2008年8月经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37例,结合其影像学特征予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均为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诊断为肠套叠病。
其中男24例,女13例。
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7岁,病程为1.5~28小时。
患儿均以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就诊,其中29例伴有呕吐,8例伴有腹泻,23例触及腹部包块。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应用G E LO G I Q 7型彩超诊断仪,先采用低频探头全腹探查,探头频率为3.5M H z ,发现可疑包块后改用频率为6~10M H z 高频探头扫查。
患儿采取平卧位,尽量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对发现的可疑包块进行多切面仔细扫查。
注意观察肿块部位、大小、边界、内部结构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同时观察近端肠管有无扩张,腹腔内有无游离液性暗区等间接征象。
2 结果本组37例病例经高频超声检查均能清晰显示肠套叠包块,其中31例位于右侧腹,另6例位于脐周或左上腹。
37例病例中有34例超声检查表现为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图,即肠套叠的部位显示边界清晰的包块,长轴切面呈“套桶征”,多层肠管呈平行排列,反折处肠管的折曲现象上下对称;其短轴切面为大中小3个环状结构形成的偏心性“同心环”征(图),外圆呈均匀的低回声,为远端肠壁回声,中间和内部两个环状管壁稍增厚,是被套入的近端肠管。
套叠时间较长可出现肠梗阻,表现为肠管扩张,更甚者出现腹水。
龙源期刊网 小儿“肠套叠” 谨防是“李鬼”作者:贾源隆来源:《家庭医学》2018年第06期3岁的明明夜间突然腹痛,呈阵发性,伴呕吐。
入院体查右下腹压痛,但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不明显,腹部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
彩超显示右下腹“靶环征”,提示肠套叠。
肠道空气灌肠后腹痛不减轻,彩超复查下腹“靶环征”仍存在。
征得家属同意剖腹探查,发现腹腔肠壁满布紫癜,肠管痉挛。
关闭腹腔,按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患儿痊愈出院。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病,是以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为基础的血管炎,好发于3〜10岁儿童。
据报道,约2/3的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受累,称腹型过敏性紫癜。
其发生原因是胃肠道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黏膜结构疏松,在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下,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致使胃肠道黏膜形成出血、水肿而出现腹痛、呕吐,甚至消化道出血。
腹型过敏性紫癜腹痛常伴有肠管痉挛,痉挛的肠管在彩超下常呈“靶环征”或“同心圆”改变,类似肠套叠。
因此,对小儿突发腹痛要仔细查体,尤其要注意全身皮肤的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统计发现,14%〜32%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道症状发生在皮肤紫癜出现之前。
因此,对腹痛患儿诊断应仔细,要详细追问既往有无过敏史,皮肤特别是下肢皮肤有无过紫癜症状,并注意临床症状鉴别,不能只凭仪器检查就盲目作出诊断。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腹部疼痛虽明显,但腹部体征却较轻微,无腹肌紧张;虽有轻微压痛,但压痛点常不固定。
症状/体征分离是腹型过敏性紫癜的特点。
值得警惕的是,由于肠道浆液性分泌物渗入肠壁,以及肠腔内血液分解产物产生胺类物质刺激肠管,可引起肠痉挛及肠蠕动增强和紊乱,而易发生肠套叠。
临床上腹型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套叠者,彩超下同样表现为“靶环征”或“同心圆”改变。
这时就需要医生诊断时细心鉴别。
肠套叠若不及时解除,常发生肠坏死,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肠套叠时常能在腹部触及包块,而且彩超下显示的“靶环征”或“同心圆”位置固定不变;而肠痉挛常触及不到包块,彩超下的“靶环征”或“同心圆”多次复查时位置会移动。
肠套叠的影像诊断发表时间:2010-08-19T14:17:18.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刘新武[导读] 一段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管内称为肠套叠。
本病是常见的小儿外科急诊,成人较少见刘新武(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山东威海 264200)【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125-02 【关键词】肠套叠影像诊断肠套叠是一段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肠腔,绝大多数原发性肠套叠发生在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患者,急性成人肠套叠是少见的急腹症类型,多继发于肠道肿瘤、Meckel’s憩室、肠道息肉及肠道感染等。
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故易漏、误诊。
有临床症状者大多需手术治疗。
及时、准确诊断急性成人肠套叠对其治疗、预后均有很大指导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治的肠套叠患者60例,男66例,女26例,年龄最小20d,最大6岁。
发病时间小于48小时的52人,42~72小时的5人,超过72小时的3人。
全部均有阵发性腹痛(或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其中伴有血便或腹部包块者23人。
1.2 临床表现一段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管内称为肠套叠。
本病是常见的小儿外科急诊,成人较少见。
一般为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远侧套入近侧者罕见。
套叠处形成三层肠壁:外壁称鞘部;套入部由反折壁与最内壁组成。
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前端为顶部。
套入的肠管常因血管受压而发生充血、水肿、肠壁增厚,甚至坏死。
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是肠套叠的主要临床表现。
腹痛为突然发生,间歇性反复发作,发作时常呕吐。
发作数小时内多数排果酱样粘液便。
体检时腹部可扪到活动的包块。
肠套叠发病一天后多数出现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2 影像诊断 2.1 X线表现平片腹部立卧位平片示肠腔扩张,并见“阶梯”状液平等梗阻征象,也可无阳性表现。
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讨论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于我院治疗的30例肠重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彩超小儿肠套叠病症诊断,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彩超对于肠重叠患儿的诊断价值。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小儿肠套叠具有彩超声响图的特异性,通过这种声响图能大致判断出病患病情特点。
结论: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较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089-02
作为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肠套叠对小儿的影响十分巨大,其主要是指小儿的肠管与其相邻的肠系膜套入相邻肠管之间的一种梗阻现象[1]。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则可能造成免肠管出现坏死等严重情况。
为分析彩超对于小儿肠重叠的诊断价值,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30例肠重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均进行彩超小儿肠套叠诊断,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次实验对30例病患资料进行采集与整理,全部病患中男性病患总数为22人,女性病患总数为8人,年龄范围在4个月至50个月之间,其中病患年龄为22个月至26个月之间的病患总数为22例,超过22个月的病患总数为8例。
上述病患因阵发性哭闹以及呕吐入院,其中包括腹部出现包块以及血便或者果酱样便。
1.2仪器
本次试验主要采用的是西门子Premier式以及GEe8彩超诊断仪器进行试验诊断。
该仪器的探头频度为3~5MHz,线震探头为5~12MHz。
1.3方法
病患儿童采取仰卧式,运用凸阵探头对病患进行检查,并观察病患是否出现肠管的扩张或者腹部内积液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对病患进行彩超图像观察以及相关病患体征指数情况的检测,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尤其要对低速标尺进行设置。
2.结果
本次实验,对30例病患进行肠套叠诊断。
其中27例病患在进行X线的灌肠确诊后,有4例病患采取手术治疗。
通过对上述的30例病患进行彩超肠套叠的声响图诊断,形成如下特点:首先,在通过凸阵探头进行彩超探查的过程中,其性状表现为混合性护着是可疑包块。
其次,运用线性探头进行彩超表现中,一般混合性包块的直径为2~4.5cm之间。
而其横切面则呈现出一种同心圆情况。
另外,纵向切面则呈现出一种套筒式的特征。
再次,上述的病患中存在26例患有单个或者多个肿大的淋巴节。
3.讨论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向邻近肠腔渗入的机械性梗阻病症,病因可能为小儿脏器发育尚未成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且游动浮动大,或与患儿肠蠕动紊乱以及肠系膜长度等问题造成的感染等因素有关[2]。
部分患儿继发于肠息肉、寄生虫、肠内异物等病症。
急性肠重叠多见于患儿右下腹部或做左上腹部,患儿多为2~10月大的婴幼儿[3]。
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病程较长的患儿粪便
为果酱色粘液状,并带血,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彩超诊断中首先谈及边界清晰的
异常包括,沿着肠套叠长轴方向进行扫查,纵切面为套筒或假肾等征状,横断面
为同心圆或靶环等征。
淋巴结超声表现为偏心靶环回声。
以高频超声进行扫查,
团块肠壁为分层结构,彩超可显示常闭局部存在血流信号[4]。
充血水肿会增加血
流信号。
如果出现肠缺血坏死,则无分层声像。
此外肠道肿瘤的彩超诊断也存在
假肾征[5],但没有多次套叠的征状,还应结合临床情况,严谨鉴别。
本次研究中,参与本次实验的30例患儿出现肠套叠情况的位置均在右腹部,其中出现在右腹
部上腹肠套叠情况的病患为10例,出现右中上腹部肠套叠情况的病患人数为4
例,而出现中腹肠套叠情况的病患为1例。
一般情况下,病患中的一部分病例会
出现发病情况较早,主要是病患儿童哭闹等,这些情况不能引起病患家长的足够
重视,造成小儿漏振。
运用超声的方式进行小儿肠套叠诊断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运用彩超进行检测的临床病症种类很多,其主要是对包
块进行定性,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与包括急性阑尾炎、胃肠道肿瘤以及闭孔疝等
病症相区别。
彩超应用于小儿病症诊断尤其是肠套叠疾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积极
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乔向彬,梁红雨,欧新伟等.彩色超声对小儿肠套叠诊断及治疗指导价值分析[J].重庆医
学,2013,12(33):4017-4018+4021.
[2]周妮,施龙,陈华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附76例报告)[J].结直肠肛门
外科,2014,06(11):408-410.
[3]腾想,杨孟选,朱倩如等.高频彩超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
志,2012,08(11):1044-1046.
[4]覃伶伶,符少清,刘秉彦等.超声对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
志,2014,11(01):48-51.
[5]王颖琦,何小萍,胡春梅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及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的临
床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5,14(03):73-75.
[6]Zhang Gongli Chen Xinxing, Li Zhong, et al. Ultrasound diagnosis diao mouth L intussusception
and water pressure under ultrasound monitoring Enema reduction of follow-up analysis =] j. Shanghai medical imaging, 2008,(1):44 a 45.
[7]张黎.高频超声在儿童常见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