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格式:pdf
- 大小:70.29 KB
- 文档页数:11
什么是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是指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转变的社会。
与工业社会相比,后工业社会更多地依赖于信息经济和服务业经济,而不是传统的工业制造。
那么,什么是后工业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后工业社会?它有哪些特点和影响?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了解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
一、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和来源后工业社会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
以前,工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一系列技术改变和结构改变发生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方面转变。
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不断向前推进。
网络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变化,决定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这些变化都为后工业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后工业社会的特点1.经济结构的变化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转变。
从以前的工业生产和制造业向服务业、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及其它知识产业转移。
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制造业。
这也是现代经济的主流趋势。
2.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后工业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新兴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移动设备、GPS和人工智能等等,都使得我们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
这也是一个个人和组织间互动的关键。
3.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后工业社会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传统媒体的下滑,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和其它数字媒体来获取信息和资讯。
这也使得文化不再简单地分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而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简言之,文化的多元化,创造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三、后工业社会的影响1.就业市场后工业社会形成后,大量的工作岗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转移,而这也反应了我们的经济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种服务性经济、信息经济的市场,后工业时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1. 引言工业社会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和资本主义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工业社会的特征和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 工业社会的特征2.1 工业化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了工业化的兴起。
通过利用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方式,工业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工业化的特征包括:•机器取代人力,加速了生产速度和效率;•大规模生产导致成本降低,商品丰富多样;•城市化成为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2.2 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兴起催生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成为工业中心和人口集聚地,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迁徙大规模集中于城市;•城市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生活便利性提高;•城市的社会结构多元,社会差距扩大。
2.3 资本主义的兴盛工业社会的来临也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兴盛。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取代了农业经济体制,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力量。
资本主义的特征包括:•私有制成为经济基础,市场经济规模快速扩大;•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竞争加剧,经济活动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3. 工业社会的影响工业社会的来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3.1 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和经济的迅速增长。
通过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方式,工业化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商品供应量大大增加,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
3.2 社会结构的变迁工业社会的到来,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迁。
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逐渐被工业社会的阶级划分取而代之。
资本家、工人和中产阶级的兴起,导致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差距的加大。
这种变迁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3.3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工业化的推动促进了科技的迅速进步和创新。
工业社会需要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这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工业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读书报告1203408003 李慧敏摘要:本文概括了丹内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对“后工业社会”的提出背景、特征、基本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通过联系中国实际,从解读当前政策指向和预测未来社会变化两个方面对“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了实际运用,最后阐述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归纳;运用;启示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一)“后工业社会”思想的提出二战以后,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就是对这方面问题进行的探索与研究。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始于50年代末,期间经过不断酝酿与完善,于1973年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对“后工业社会”思想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和事例分析.(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比较资本主义与后工业社会是两个不同中轴所建构的不同概念图式,后工业图式涉及的是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技术面,而资本主义涉及的社会——经济面。
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中轴构建的一系列概念。
后工业与前工业、工业概念是处于同一种概念图式下的。
前工业部门主要是资源采撷的,它的经济是以农业、矿业、林业、以及天然气或石油等其他资源为基础的。
工业部门主要是利用能源和机器技术从事制造商品的。
后工业部门从事加工处理,其中电讯和电脑对于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极其重要。
广泛地说,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
但是,后工业社会并不取代工业社会,就像工业社会并不消除经济中的农业部门一样。
新的社会发展消除了原来社会的一些特征,但是也加厚了整个社会的结构.(三)“后工业社会”的表现贝尔以当前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作为出发点,从技术分析联系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权力中心、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未来西方社会进行了探索,他总结了后工业社会的某些新的方面:1、理论知识的首要性.每个社会都是存在于知识的基础之上,从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工业可以看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汇编和材料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2、新知识技术的产生。
中国进入后工业社会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社会预测的一次尝试》一书指出,美国社会将经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换,并伴随着职业结构分布、统治力量、社会决策机制等一系列的转换。
贝尔认为当时的世界只有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西欧、日本和当时的苏联处于工业社会,其他国家处于前工业社会。
但他的预测很快就在其他国家得到应验。
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和日本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不久,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中国台湾、韩国在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向后工业社会转型。
时至今日,所有发达国家都进入到贝尔描述的后工业社会阶段。
转型为什么会发生?不是所有国家都会面临转型,只有那些收入达到了一定门槛值之后的国家才会面临转型。
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体都是在人均收入超过购买力平价标准下的4500国际元-5000國际元(Penn World Table,佩恩表)以后开始出现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
经济学家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收入增长跨过一定门槛以后,每单位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对服务业产品需求增加超过对工业品的需求增加,造成服务业相对于工业部门更快扩张。
通俗点说,收入低时,钱主要花在吃上面;收入多了,钱花在买衣服、电器、汽车上面;收入再多,钱花在医疗、教育、娱乐、旅游等服务业上面。
花销的重点流向会随着收入增长变化。
进入后工业社会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了吗?根据国际经验,购买力平价标准下的4500国际元-5000国际元是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下降的转折点,按此标准,中国制造业在GDP占比中下降应该发生在2021年-2021年。
从数据看,中国经济转型也大概在此期间发生。
2021年以前,中国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21年以后开始下降。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摘录(2009-03-19 00:03:0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摘录贝尔著高铦等译p45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预言企业管理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预言了人数大大多于工业无产阶级的一个白领管理阶级的兴起;以及通过银行体系的集中化来取得资本的新方式。
P61马克思认为,独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是在资本主义进程之外的,虽然他们带有资本主义进程的特点。
P71熊彼特说,……“股票交易所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圣杯的拙劣替代物。
”p91马克思认为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只有资本家使用的国家。
P136在前工业社会??这仍然是今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于采掘和提取自然资源的工业:矿业、渔业、林业、农业。
生活主要是同自然界竞争。
人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单纯用体力进行劳动,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以季节、土壤性质和水量这些因素的依赖为条件的。
生活的节奏是由这些偶然事件所形成的。
时间感觉是一种持续的感觉,是长的瞬间和短的瞬间的感觉;劳动的速度随季节和风雨而变化。
P137工业社会??主要是那些大西洋沿岸国家,加上苏联和日本??是商品生产的社会。
生活是与经过加工的自然界进行竞争。
世界已经成为技术的和合理化的世界。
机器处于主导地位,生活的节奏决定于机器的速度;时间是按顺序的,有条理的和均匀间隔的。
P138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行业为基础的。
因此,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这里主要考虑的不是纯粹的体力或者能源,而是信息。
P139如果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在工厂里的斗争是工业社会的标志的话,那么,专业人员和民众之间在组织内和社会内的冲突,便是后工业社会冲突的标志。
P188只是到1859年,在经过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之后,世界才达到10亿人口。
P445科学的防卫??反对官僚科层化,反对政治屈从,反对极权主义??最终来自科学精神气质的活力。
科学的魅力赋予它作为科学工作者生活方式的“神圣”性质。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等五则《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美]丹尼尔·贝尔著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作者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把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論》惊才绝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本书涉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农业、工业改革,以及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见解。
《追寻富强》[美]斯蒂芬·哈尔西著赵莹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作者从财政、贸易、海关、通信、航运等相关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间,中国逐渐转型为军事财政国家,让中国在那个屈辱的世纪里保有了低限度的独立,为后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历史与人》孙歌著三联书店2018年4月出版该书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
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新的普遍性所对应的知识实践方式,不是将讨论抽象化,而是通过深化对于具体性、特殊性讨论,进一步开放差异性,在具体的层次建立连结。
第二章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
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国家的兴衰》[美]曼瑟·奥尔森著李增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发展起造成更低经济效率的强大特殊利益集团。
奥尔森一生致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国家兴盛发达,有的国家不断衰落?他从分利集团多少、分利集团涉及范围的广泛程度等方面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民主国家——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导读一、本书的作者、主题及方法论未来研究和社会预测是中外历史上许多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所热衷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社会变迁加速,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这些因素推动未来研究与发展研究日益结合。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与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以下简称《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是这方面的一部代表作,本书自发表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和各方的广泛瞩目。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从小随寡母生活在社会下层。
他1938年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新闻工作,194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贝尔从1952年起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任社会学教授,同时从事一些与未来研究和社会预测有关的社会政治活动。
1972年全美知识精英普测时,他曾以最高票名列20位影响最大的学者之首。
贝尔的主要著作有:《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年)、《今日资本主义》(1971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年)、《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1976年)和《曲折的航程——社会学历程论文集1960—1980》(1980)等。
贝尔学术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其“后工业社会”理论。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1959年夏季,贝尔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这个词,并提出了他对未来西方社会的设想。
其后,在1962年和1967年又分别写了《后工业社会:推测1985年及以后的美国》和《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札记》两篇长文。
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对“后工业社会”思想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
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姊妹篇,它着重从文化角度继续探讨“后工业社会”。
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写道:“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是本书的主题,它是有关西方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社会预测”(书第8页)。
他认为:“分析起来,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
政体则调整权力的分配和评判个人之间与集团之间发展矛盾的权力和要求。
文化是指表达象征和含意的领域。
”(书第12页)“本书提出的命题是: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我们将看到我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出现。
正如我所强调的,这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其结果在具有不同政治和文化构造的社会中将有所不同。
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将是21世纪美国、日本、苏联和西欧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序第20~21页)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导论”中,有一个“方法论补记”,在那里,贝尔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理论决定着我们所能观察的问题”。
“名者,知也”,这是一句古代格言。
贝尔认为,“在当代科学的哲学领域内,名不仅仅指名字,而且指概念或者图谱。
一个概念性图式从一个复杂的现实中选择特殊的属性,并按照共同的成规把它们分类,以辨别其同异。
作为一种逻辑顺序的方法,概念性图式并无真伪之别,而只有有用与无用之分。
”(书第8页)贝尔写道:“社会结构不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概念性图式的‘反映’。
”(书第8页)在他看来,以往社会学家在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多采用单一因果决定论或突出主要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方法上显得过分单纯和机械。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贝尔提出了“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的思想。
这一思想的本质在于:它“力图说明的不是因果关系(这只能用经验关系论来说明),而是趋中性。
在寻找社会如何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它设法在概念性图式的范围内说明其他结构环绕在周围的那种组织结构,或者是在一切逻辑中作为首要逻辑的动能原理”(书第9页)。
因此,“中轴原理”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多角度地去解释社会变化,从而既避免片面的经济决定论,又避免片面的技术决定论。
事实上,许多社会科学的大师们都在他们的论述中不自觉地运用了中轴原理或中轴结构的分析方法。
但重要的区别在于,其他社会科学家理论中整个社会的运转只围绕一个轴心,而贝尔却将社会分为不同的三个领域并各自分别围绕三个不同的轴心独立运转:“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化,这是一个根据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谋求最佳效果和寻求最高价值等原则来分配资源的途径。
现代政体的中轴原理是参与管理。
有时候是经过动员或有控制的参与。
文化方面的中轴原理是实现自我并加强自我的愿望。
过去这三个领域是由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来联系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通过一个具有共同特性的结构)。
但在当代,这三个方面正日益趋于分裂。
”(书第12页)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就是经济改造和职业体制改组的方式,而且也涉及理论与经验,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
”(书第12页)“我的重点在于技术的影响,我并不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而作为一种分析的因素,以观察新技术出现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变迁,以及社会及其政治制度必须设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前言第8页)。
贝尔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
这种划分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共时性体现在这三种社会在目前世界上是并存的,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历时性体现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
贝尔之所以选取技术为中轴来划分社会,是因为在他看来,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主要力量,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各种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而且,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起作用,同时,也对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起着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
因此,贝尔选取技术为中轴来划分社会是有其合理性的。
在贝尔看来,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是当今世界上并存的三种社会形态。
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依赖第一类经济部门: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
这些经济部门完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它们的生产率低,并且由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大幅度摇摆。
在非洲和亚洲,农业经济占用劳动力的70%以上。
这些国家还是以传统为其轴心原则,技术的水平还不足以改变其固有的生产力。
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日本和前苏联,其劳动力的大部分从事工业或产品制造业,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一轴心原则而运转,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美国将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
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前言第9页)。
下面通过表1来反映社会变化的总图式(书第130页):表1社会变化的总图式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地区:亚洲西欧美国非洲苏联拉丁美洲日本经济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采掘业商品生产交通运输商业农业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业矿业加工业保险业渔业地产业木材业第五产业卫生保健教育研究政府娱乐职业高低:农民半技术工人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矿工工程师科学家渔民非技术工人技术:原料能源信息意图:同自然界的竞争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方法论:常识经验主义抽象理论:模式,模拟,经验实验决策论,系统分析时间角度:面向过去特定适应面向未来特定反应计划预测中轴原理:传统主义:土地/资源的局限性经济增长:国家或私人对投资决策的控制理论知识的集中与具体化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轴心原则的不同,引起社会其他方面的相应区分。
如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相应的产业结构是第一产业,主要从业人员就是农民、矿工、渔民、非技术工人;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相应的产业结构是第二产业,主要从业人员是半技术工人、工程师;而后工业社会是以知识为轴心,其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甚至第五产业,主要从业人员则是各类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科学家。
通过对以上三个不同社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不仅改变了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关系,即劳动力逐渐分化为不同的阶层,白领阶层不断壮大,蓝领阶层相对缩小;生产工具也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精密化。
但是,这种变革仅仅发生在经济领域,根本的上层建筑并未动摇,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本质和财产关系并没有改变。
新阶层的出现和扩大仅仅意味着原先工业无产阶级的相对缩小和职业结构组成的变化。
而统治权作为一种价值和利益的综合,不能总是用技术手段来“命令”。
专家治国论者在权力方面仅仅是政治家的一种,即政府的决策将越来越依赖于理论的指导,理论知识成为创新和政策分析的来源。
但是,技术阶层不管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都不可能成为国家的决策者。
所以新阶层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二、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用五个方面的特征来加以说明:1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 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 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 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 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书第14页)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这是后工业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特征。
科林・克拉克在其《经济发展的条件》一文中,将经济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农业,第二类是制造业或工业,第三类是服务业。
贝尔指出:“按照这个标准,后工业社会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
”(书第14页)贝尔强调指出:“在后工业社会里,强调的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业。
如果我们把服务业分类为个人性质的(零售商店、洗衣店、汽车修理、美容店);企业性质的(银行业和金融业、房地产、保险业);运输、通信和公用事业;以及保健、教育和管理,最后这个类别的增长对于后工业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为这是表示一个新的知识界——在大学、研究机构、各种专业以及管理部门——不断扩张的类别。
”(书第15页)贝尔认为,今天的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国家:它的服务业部门雇用的劳动力占就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也就是说,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为服务性经济的国家,是第一个大多数人既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从事工业生产的国家。
(书第15页)贝尔指出,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服务性经济有着若干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必然引起运输和公用事业的扩大,商品运动和能源使用增加的辅助性服务,同时引起非制造业蓝领劳动力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