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的后工业时代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分析摘要: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城市景观结构和建构理论也发生了改变。
文章主要阐释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变革与后工业时代的关系,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工业化发展的影响,进而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景观设计;城市化一、后工业时代的定义和特征1973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中,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第一次提出后工业化的概念与理论,并界定了工业时代的三个阶段:前工业阶段、工业阶段和后工业阶段。
后工业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国家经济形式从农业或者重工业向轻工业或者服务业转型,社会上的大多数劳动者从重工业或者农业生产转行到服务性行业;在职业上,社会更紧缺专业型和技术型人才,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是专业性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从体力劳动过渡到脑力劳动。
前工业文明是在人类第一台蒸汽机产生之前,在第一台蒸汽机被创造之后,人类的工业化发展极其飞速,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1970至1980年这段时间,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电子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应用于各个领域,通过机器的加工和实际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飞速突破。
步入21世纪,各种高新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整个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知识成为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不竭动力。
二、城市景观设计在不同工业时代的表现特征(一)工业时代对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影响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城市是发展工业的最好的载体,工业化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是一个双向流动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促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呈现出以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体制逐渐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增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以创新型高新科技作为主导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特征和优势。
后工业时代的文学————————————————————————————————作者:————————————————————————————————日期:后工业时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文学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来。
工业社会的形态,菲利普·B·梅格斯有很形象地描写:“在这个时代,工业社会正在努力弄懂:技术如何改变世界;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政界人物和大企业如何控制媒介、开拓市场、把人们引向有利于信息提供人的道路。
”人格结构与广义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密切。
“野兽引起的恐惧,是部落社会从心理上钻进了图腾动物的身子。
今天,这样的恐惧仍然再现于一些人身上。
他们在机器世界里感到困惑和压抑,心里虽然像金属一样坚硬而光滑,却容易脆裂。
美女和公司主管在大众想象中的烙印,已经进入机器图腾了。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自然,作者很容易受到同样策略的诱惑;为了得到一点信息,他们急忙出卖自己的灵魂。
有出息(挣钱的)作家,经过培养电视明星的方式被培养出来,让公众消费。
”这是工业社会的状况,对于后工业社会,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 贝尔认为,“二战”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后工业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消费社会、传媒社会、资讯社会、电子社会、高科技社会等等。
詹姆逊说:“‘后现代’就好比一个诺大的张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
”对于在后工业社会的文学,我概括了有以下几个特征一、解构加纳姆说提出文化的工业化(industrialisation of culture),文化被"技术化","工业化"之后,原来由文学家,艺术家个人创造的文化精品,现在被大量复制。
人类所必需的文化生产已被卷入了商品市场中。
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了神圣性,神秘性和历史性,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倾向.正如美国评论家伯恩斯坦(R Bernstein)所说的“否定、解构、怀疑和揭露的不断更新的游戏精神。
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当代价值【摘要】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主要探讨了信息时代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贝尔的学术背景以及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然后探讨了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信息时代的崛起、数字化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
最后分析了贝尔理论在当代的意义,探讨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指出贝尔的理论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以及应对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信息时代、数字化、全球化、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发展方向、当代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贝尔的学术背景严格来说,贝尔的学术背景是他的个人经历和学术成就所共同构成的,他通过学术研究和论著在学术界建立了一定的声誉。
贝尔,全名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生于1919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公共知识分子。
贝尔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任教,担任过《公共利益》杂志主编等职务。
他广泛关注现代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其学术著作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对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
贝尔的学术背景丰富多样,其学识渊博、见识独到,为他后来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主要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
贝尔认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正逐渐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后工业社会。
贝尔在其著作《后工业社会》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并阐述了这一社会形态的特征和影响。
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将取代传统的工业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形式。
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包括高度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全球化的加剧等。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本节主要讲三个部分第一,技术中轴原则;第二,资本主义新变化消解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三,后工业社会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2、中轴原则:在划分社会发展阶段或者区分社会形态的问题上,人们的目的决定了人们的注意力的中心。
3、生产资料为中轴:社会发展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几个阶段4、生产力为中轴:社会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贝尔认为,现代社会的区分不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而是在于生产力。
贝尔以生产和技术为中轴,把人类社会分为3个阶段或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他指出,1945~1950年间,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美国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概述:1、后工业社会是描述和说明社会结构中轴变化的一种尝试,是对因知识和技术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而导致中轴变化的一种概括。
2、后工业社会概念是用中轴原理研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变化的理论思维,作为一种概念性图式,不去描述社会生活的全面变化,而是抓住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核心问题。
后工业社会来临的主要标志5个方面●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层处于主导地位●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轴地位●未来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全新的社会形态:知识阶层占据主导●后工业社会中,出现了三个阶级:杰出科学家和专业管理人员;工程师和具有教授地位的中产阶级;由技术人员、低级教职人员和教育助理人员形成的无产阶级。
●大学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机构●在后工业社会,科学和政府联系密切贝尔构筑“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思想体系贝尔构筑“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思想体系1,贝尔认为社会的发展没有客观规律,只存在由人们假定的、可以从中产生模式和理论的图式。
2,社会的发展有两个图式:以生产和使用的各种知识为中轴,社会发展的序列一可以看作是:前工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社会。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高秋颖李红月发布时间:2023-05-12T08:09:21.457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5期作者:高秋颖李红月[导读] 贝尔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为基础,提出了以技术为基本力量的“后工业社会”,并以技术为基本力量,并以此为依据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贝尔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为基础,提出了以技术为基本力量的“后工业社会”,并以技术为基本力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了预言。
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说进行分析与批判,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和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更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本质。
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它的一些观点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这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很有帮助的。
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规划和抉择,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阶层;技术一、引言贝尔的后工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社会做出了正确的评价,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而不是绝对的价值中立。
其理论分析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此外,这一理论“对于西方资本主义运行秩序仍然持认同的态度,在科技决定论的外表下,核心依然是东方趋同于西方,没有走出“西方中心论”的鸿沟”。
他试图用“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来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为其正当性的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这样的观点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也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在本质上是缺少学科性质和时代特征的。
对这种现代西方社会的理论和思想,我们不仅要保持警惕,而且要从批判的角度去研究、扬弃和借鉴。
二、以技术为中轴考查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从阶级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形态的演化,贝尔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历史的演化,但是,在考察社会历史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与马克思不同的研究方式。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收稿日期:2015-04-19作者简介:刘挺(1990-),男,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
而美国未来主义家、政治哲学家丹尼尔·贝尔(1919-2011)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并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由于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思想观点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轨道,因此,探析和批判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一、以技术为中轴考查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是用阶级的观点考查社会形态的演变,而贝尔考查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虽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采用的却是另一种理论分析方法。
贝尔的观点是从“没有一个概念图式可以把一个社会现实描述穷尽。
”[1]6出发,以中轴原理即“人们目的决定人们注意力的中心”,以此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或者社会形态的演变。
受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传统的社会学主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中轴,将社会发展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社会发展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贝尔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中轴,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在贝尔看来,“技术一直是区分社会时代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技术改变了社会关系和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2]211按照这种思路,贝尔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社会发展,而是在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
也可以说,生产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中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中轴作用也体现的更为明显了。
在贝尔看来,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主要是以生产和使用各种知识技术而展开的。
后工业时代1定义她把人在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
不同得社会就是依据不同得中轴建立起来得。
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意图就是同自然界竞争,土地就是资源,地主与军人拥有统治权。
(从时间上大约就是蒸汽机出现之前) 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得自然界竞争,机器就是资源,企业主就是社会得统治人物。
(从时间上大约就是20世纪70,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而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就是人与人之间知识得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得统治人物。
科技专家之所以拥有权力,全凭她们受得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
2后工业时代得特点(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任何国家得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得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得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得增加,对服务业得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
因此, 后工业社会首要得也就是最简单得特征就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与制造业,而就是从事服务业。
服务业指得就是除上述两种产业之外得商业、财经、交通、卫生、娱乐、科研、教育与行政工作等等。
(2)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得崛起为特征区别后工业社会得第二个方面,就是职业分布得变化。
所谓职业分布,不仅指人们在何处工作,还指她们从事何类工作。
随着服务型经济得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与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
拿美国得职业结构来说,直到1956年,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
此后这两者得比例进一步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
然而最令人吃惊得变化就是专业与技术职员得增长,这部分职员得增长率就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得2倍。
还有一项统计数字更能说明全貌,这就就是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
她们就是后工业社会得关键集团。
整个技术阶层人数得增长率就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得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得增长率则就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得3倍。
—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个人而不是群体,应该把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区分开来,而避免把私人生活政治化;在文化上,他尊崇传统,主张应该合理鉴定艺术作品的好坏,‚还认为有必要在判断经验、艺术和教育价值方面,坚持依赖权威的原则‛。
①这种‚组合型‛思想结构已在美国学术界得到承认和重视,并被当做一种典型的‚现代思想模式‛加以评论。
‚技术(包括知识)和理论的高度集约化,正作为创造发明和制定政策的新型原则,日益改造着技术——经济体制,并导致社会本身的科层化(stratification)。
‛②《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它的姊妹篇,两部著作互为补足。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贝尔详细讨论了文化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现代主义文艺的思想,以及如何在社会价值观注重无拘欲望条件下管理复杂政治机构的难题。
作者对于资本主义矛盾的认识,来源于对它原有的文化与经济复合体的拆解分析,也来源于作者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享乐倾向的关注。
贝尔写这部著作有一项理论目标:阐释自己的三领域对立说,说明三领域的断裂是产生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根源所在。
大部分现代的社会科学家把社会看成是依照某种单一的关键原则建成的统一‚系统‛,与他们不同,贝尔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不协调的复合体,‚它由社会结构、政治与文化三个独立领域相加而成,这三个领域各自拥有相互矛盾的轴心原则:掌管经济的是效益(efficiency)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equality)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self-realization or self-gratification)原则。
由此产生的机制断裂形成了150年来西方社会的紧张冲突。
‛③【原著导读】《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共包括导论,领域的断裂:(主题绪言);第一部,现代主义的双重羁绊;第二部,政治体系的困境三部分。
第一部分共有四章,第二部共有两章。
导论,领域的断裂(主题绪言),贝尔阐述了他的三领域对立学说:社会不是统一的,而是分裂的,它的不同领域各有不同的模式,按照不同节奏变化,并且由不同的、甚至相反方向的轴心原则加以调节。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一、后工业化社会1.含义后工业化社会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1973年推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提出的,认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
他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
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
这种划分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共时性体现在这三种社会在目前世界上是并存的,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历时性体现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是当今世界上并存的三种社会形态。
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依赖第一类经济部门: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
这些经济部门完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它们的生产率低,并且由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大幅度摇摆。
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日本和前苏联,其劳动力的大部分从事工业或产品制造业,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一轴心原则而运转,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美国将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
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2.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用五个方面的特征来加以说明:1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 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 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 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 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
简论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及主要风格摘要:后工业社会的设计发展及其理论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且在后工业社会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理论有着广泛的哲学、文化及美学背景,涉及到后现代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危机等一系列思想。
设计在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呈现丰富而复杂的状态,其观点风格也呈多元化特点。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主要风格“后工业社会”是持新保守主义立场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在他出版于1973年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这一理论认为,在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是所有权,而后工业社会的分层标准则是知识和教育,它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基础,是知识架构起来的社会。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观点看,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着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对后工业社会的提法还有非物质社会、信息社会等称谓,异曲同工,都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社会深刻的认识。
相比较来说,笔者更倾向于“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因为它内涵更丰富。
后工业时代,人们力图突破工业社会的种种观念和制度,力图做世界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不但设计自己的生活,而且设计未来“人”,这些观念的和物质的前提发生着复杂的、迅速的变化,这对于设计领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几乎把一切变化都归结到“设计”这一个纽带上去了。
一、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理念的思想基础后工业社会的设计发展及其理论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现代设计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且在后工业社会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理论有着广泛的哲学、文化及美学背景,涉及到后现代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危机等一系列思想,主要分为下列几个方面:1.后现代主义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直接产物,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体系主要是建构在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基础上的。
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摘要: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以同马克思讨论社会发展问题为起点构建的,他运用知识中轴原理的范式,建立后工业社会的知识-技术决定论,试图总结与预测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后果。
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态,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和未来计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能人统治新型社会
1959年贝尔第一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的名称。
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到1973年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标志着“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成熟。
贝尔从工业社会出发,将社会分成三种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所谓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 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的这种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一批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和加工业即第二产业为主,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
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他认为,分析后工业社会,可分为技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三个部分。
经济的中轴原理是效益原则,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工具理性是根本原则、科层制是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政治的中轴原理是平等原则,文化的中轴原理是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原则。
(1) 在经济方面,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在前工业社会中,主要的产业部门是农业、矿业、渔业、林业等行业。
这些经济部门,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可将其归类为第一产业。
这些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贝尔将其称之为“对自然的博弈”。
工业社会是指以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部门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依靠机器大批量生产产品的社会。
工业社会的工作主要是设计“人对付人造自然的策略”。
而后工业社会是一个服务社会,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开始从产品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
同时,贝尔借用科林·克拉克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中对经济进行区分的标准,认为:"后工业社会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
据研究,1900年,美国有3/10的人受雇于服务业,其余7/10的人从事商品生产;1950年,这一比例接近平衡;而1980年同1900年正好相反,7/10的人从事服务业,3/10的人从事商品生产。
贝尔因此得出结论,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尚依赖第一产业经济部门的时候,美国社会已率先具备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建立了第一个服务性经济国家。
(2)在政体即社会管理方面,贝尔的核心观念是“能人统治”。
围绕着知识组建起来的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社会。
科学不但与技术,而且与军事、社会技术和社会需要结下了不解之缘;社会政治单位布局的变化是社会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阶级;社会将由那些取得了成就,受到同行尊重的能人来统治。
贝尔把专业技术阶级看作是后工业社会的统治阶级,把后工业社会看作是一种能人统治,即新的技术权贵统治的社会。
贝尔提出,在任何社会中,关键问题都是:由谁掌权?如何掌权?如何掌权是一种制度概念,由谁掌权是一个集团概念。
后工业社会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知识
社会,一方面,社会革新的源泉越来越多地来自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方面,社会的力量按大部分国民生产总值和大部分就业情况来看越来越向知识领域集结,整个社会围绕着知识技术中轴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
在后工业社会里,专门技术是取得权力的基础,教育是取得权力的方式。
科学已经和权力、经济发展及国家的实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科学精英应密切参与国家管理。
(3)从社会发展阶段看,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
从社会发展的两个图式出发,贝尔否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规律,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无穷的潜力,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将发展起一种新社会,它是一种以后工业的社会结构、信息型的经济、政治化的科学和高精度的技术为标志的社会,是一种最先进的社会。
总的来说,贝尔认为,在作为知识社会的后工业社会中,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虽然不会发生变化,但是,科技治国、能者统治是一种必然趋势, 社会也会不断向着后工业社会的这种新型社会形态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