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22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22
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摘要: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以同马克思讨论社会发展问题为起点构建的,他运用知识中轴原理的范式,建立后工业社会的知识-技术决定论,试图总结与预测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后果。
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态,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和未来计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能人统治新型社会1959年贝尔第一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的名称。
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到1973年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标志着“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成熟。
贝尔从工业社会出发,将社会分成三种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所谓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 多数劳动力从事农林渔矿业等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的这种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一批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和加工业即第二产业为主,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
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
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他认为,分析后工业社会,可分为技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三个部分。
经济的中轴原理是效益原则,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工具理性是根本原则、科层制是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政治的中轴原理是平等原则,文化的中轴原理是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原则。
(1) 在经济方面,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在前工业社会中,主要的产业部门是农业、矿业、渔业、林业等行业。
这些经济部门,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可将其归类为第一产业。
这些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贝尔将其称之为“对自然的博弈”。
工业社会是指以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部门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依靠机器大批量生产产品的社会。
工业社会的工作主要是设计“人对付人造自然的策略”。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收稿日期:2015-04-19作者简介:刘挺(1990-),男,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
而美国未来主义家、政治哲学家丹尼尔·贝尔(1919-2011)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并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由于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思想观点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轨道,因此,探析和批判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一、以技术为中轴考查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是用阶级的观点考查社会形态的演变,而贝尔考查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虽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他采用的却是另一种理论分析方法。
贝尔的观点是从“没有一个概念图式可以把一个社会现实描述穷尽。
”[1]6出发,以中轴原理即“人们目的决定人们注意力的中心”,以此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或者社会形态的演变。
受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传统的社会学主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中轴,将社会发展区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社会发展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贝尔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中轴,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在贝尔看来,“技术一直是区分社会时代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技术改变了社会关系和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2]211按照这种思路,贝尔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社会发展,而是在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
也可以说,生产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中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中轴作用也体现的更为明显了。
在贝尔看来,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主要是以生产和使用各种知识技术而展开的。
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当代价值【摘要】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主要探讨了信息时代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贝尔的学术背景以及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然后探讨了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信息时代的崛起、数字化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变。
最后分析了贝尔理论在当代的意义,探讨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指出贝尔的理论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以及应对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信息时代、数字化、全球化、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发展方向、当代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贝尔的学术背景严格来说,贝尔的学术背景是他的个人经历和学术成就所共同构成的,他通过学术研究和论著在学术界建立了一定的声誉。
贝尔,全名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生于1919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公共知识分子。
贝尔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任教,担任过《公共利益》杂志主编等职务。
他广泛关注现代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其学术著作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对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
贝尔的学术背景丰富多样,其学识渊博、见识独到,为他后来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提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主要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
贝尔认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正逐渐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后工业社会。
贝尔在其著作《后工业社会》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并阐述了这一社会形态的特征和影响。
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将取代传统的工业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形式。
后工业社会的特征包括高度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全球化的加剧等。
第二十二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一、名词解释1.哈贝马斯答:哈贝马斯是德国社会学家。
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
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
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
但是,他的这种努力是企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带有理解主义的成分,因此,哈贝马斯仍然没有摆脱批判性的维护色彩。
2.社会角色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3.沟通理性答: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为基础的。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
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4.后工业社会理论答:美国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于20世纪50年代末第一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他在对后工业社会的探讨中提出了“中轴原理”和“中轴结构”的分析方法。
由此着眼,人类社会被分成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他对后工业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概括,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特征。
第十八章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18.1 复习笔记一、展开社会学新视野1.生平与著述(1)人物生平①贝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早年去世,自幼随母亲过着贫寒的生活。
②1934年,贝尔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他怀着推进社会进步的愿望选择了社会学专业。
30年代中期的右倾思潮中,贝尔猛烈抨击斯大林的极权专制政策,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失去了前途。
③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之后,贝尔开始拥护罗斯福新政,呼吁进一步发扬美国政治的民主传统,为学术界和知识界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
④二战后,贝尔在倡导“新自由主义”的同时,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激进主义和社会革命理想均已告败,福利国家、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多元政治等观念深入人心。
(2)主要著作贝尔主要的学术著作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这两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工业社会即将终结、后工业社会即将来临的预测,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方面揭示了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发生的复杂变化。
2.学术立场(1)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政治的自由主义,简言之,贝尔强调公众领域人人平等,私人领域个性自由,但是都应当有一定的规则与制约。
(2)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强调国家或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控社会经济行为时,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而应充分考虑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活动结果、经济调控政策的社会影响。
贝尔的经济社会主义实质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经济活动现象,而不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开展经济活动。
(3)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贝尔在文化方面的立场被称为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鼓励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维护美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抵制具有刺激性和煽动性的文化现象。
贝尔认为文化传统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应当维护文明的延续性,承认文化传统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存在中的作用。
(4)评价①贝尔的这种思想结构表现了他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认为这个统一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应当不加区分地一概而论,应当面对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采用不同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高秋颖李红月发布时间:2023-05-12T08:09:21.457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5期作者:高秋颖李红月[导读] 贝尔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为基础,提出了以技术为基本力量的“后工业社会”,并以技术为基本力量,并以此为依据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摘要:贝尔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为基础,提出了以技术为基本力量的“后工业社会”,并以技术为基本力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了预言。
对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说进行分析与批判,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和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更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本质。
贝尔的“后工业化社会”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它的一些观点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这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很有帮助的。
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规划和抉择,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阶层;技术一、引言贝尔的后工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社会做出了正确的评价,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而不是绝对的价值中立。
其理论分析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此外,这一理论“对于西方资本主义运行秩序仍然持认同的态度,在科技决定论的外表下,核心依然是东方趋同于西方,没有走出“西方中心论”的鸿沟”。
他试图用“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来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为其正当性的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这样的观点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也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在本质上是缺少学科性质和时代特征的。
对这种现代西方社会的理论和思想,我们不仅要保持警惕,而且要从批判的角度去研究、扬弃和借鉴。
二、以技术为中轴考查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从阶级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形态的演化,贝尔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历史的演化,但是,在考察社会历史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与马克思不同的研究方式。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导读一、本书的作者、主题及方法论未来研究和社会预测是中外历史上许多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所热衷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社会变迁加速,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这些因素推动未来研究与发展研究日益结合。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与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以下简称《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是这方面的一部代表作,本书自发表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和各方的广泛瞩目。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从小随寡母生活在社会下层。
他1938年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新闻工作,194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贝尔从1952年起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任社会学教授,同时从事一些与未来研究和社会预测有关的社会政治活动。
1972年全美知识精英普测时,他曾以最高票名列20位影响最大的学者之首。
贝尔的主要著作有:《意识形态的终结》(1960年)、《今日资本主义》(1971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年)、《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1976年)和《曲折的航程——社会学历程论文集1960—1980》(1980)等。
贝尔学术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其“后工业社会”理论。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1959年夏季,贝尔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这个词,并提出了他对未来西方社会的设想。
其后,在1962年和1967年又分别写了《后工业社会:推测1985年及以后的美国》和《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札记》两篇长文。
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对“后工业社会”思想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
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姊妹篇,它着重从文化角度继续探讨“后工业社会”。
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写道:“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是本书的主题,它是有关西方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社会预测”(书第8页)。
第六章后工业文明与西方多样化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文明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到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后工业文明阶段。
有些学者又将这种后工业文明称为后现代文明或后现代社会,以区别于建立在理性化基础上的现代文明。
不过,也有学者如哈贝马斯并不认同此说,在他们看来,今天所谓的后现代性,其实不过是现代性的深化,是发端于欧洲的现代化新阶段。
更何况在世界更多地方,现代性、现代化都还是未完成的历史,现在就宣称人类已经步入后现代文明,显然言之过早。
为此哈贝马斯断言,“现代性乃是一项未完成的构想”。
1若将眼观投向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工业文明已然成为现实。
20世纪下半叶逐渐成型的后工业文明,为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当代理想主义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欧洲,在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故乡,各种形态的社会主义理论也试图回应这种变化的形式,发展出各种后工业文明版本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后工业文明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曾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作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后工业社会的诸多特征及其内在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结构性矛盾矛盾,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用五个方面的特征来加以说明:其一,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其二,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其三,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其四,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其五,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2。
对应上述这些特征,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主要是指这些国家和地区穿越了传统的工业化,将社会经济生活建立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之上,现代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满足这些特征的在当代世界,主要是指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而这种后工业文明,是与二战结束以来的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