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与堵塞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28.06 KB
- 文档页数:2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期观察:穿刺成功后,要定期观察中心静脉置管是否有出血、渗血、皮下瘀斑等。
同时,注意是否可闻及血管杂音,以避免动静脉瘘的形成。
2. 消毒与敷料更换:定期按时进行消毒,并进行敷料的置换,以防止管的感染。
使用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待挥发干燥后,加用碘伏,以起到持续灭菌作用。
3. 避免深静脉血栓:按时给予肝素封管,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注意穿刺肢体或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肿胀,以及皮肤颜色和温度的改变。
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彩超检查,必要时明确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并给予对症治疗。
4. 导管固定与通畅: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其脱出。
保持导管通畅,每6小时抗凝冲洗评估回血情况,同时注意有无小的血栓,及时抽出栓子,禁忌推入导管内。
5. 无菌操作:进行导管内给药时,必须严密消毒接头,防止腔内感染。
导管及接头用无菌治疗巾包裹覆盖,并定期更换。
经导管采集血标本后,管腔及接头内不能有残留血液,必须冲洗干净,以防止导管感染。
6. 患者教育与活动限制:患者在留置导管期间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股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应避免过多起床活动,不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防止导管打折堵塞。
同时,尽量避免90°弯曲穿刺部位,卧床时建议床头应低于40°。
7. 拔管注意事项:在拔除深静脉置管时,应注意鞘管是否完整拔出,以避免在拔除时鞘管的折断,从而造成血管内异物,甚至发生远端血管的栓塞。
总的来说,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需要定期观察、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导管通畅、妥善固定导管,并注意患者的个人卫生和活动限制。
同时,护士和患者应共同遵守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V ol.26 No.S2 November .2020士再进入检查室将配置的消毒液(0.3%过氧化氢稀释液)按照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的原则进行全面喷洒,喷药量为100 mL/㎡~300 mL/㎡,注意要将CT 机器用一次性中单覆盖,防止机器潮解,待作用30分钟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CT 机器,分开摆放四台紫外线灯距离扫描床1米,调试60分钟,关闭门窗,使房间密闭4小时后开窗通风。
3小结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是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提高技护组人员对排班满意度的主要因素[5]。
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医疗操作可能传播的风险,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病区管理、环境通风、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最大可能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每个人、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严格到位的防护方法、科学合理的人力安排、细致有效的排班方法,可以为一线技护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6],实现“零打仗、零感染”的目标。
参考文献[1]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感染性肺炎防控与诊疗工作手册[2] 周丽娜,吴昊,宋彩萍,等,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布局流程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5(35).7-9[3] 吴建中,黄顺,王婉雪,等,援塞抗击埃博拉出血热医疗队护理排班的经验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17-18[4] 刘丽英,王建荣,吴丹,等,同伴教育在塞拉利昂护士埃博拉出血热防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8-10[5] 刘娟,李春红,醋爱英,分组式责任制整体护理排班的改进措施与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4,7[6] 王丽慧,李宁,邹德莉,等,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留观病区护理排班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V ol.32.No.4[收稿日期:2020-11-02]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探讨梁涛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邯郸 056038[摘要]目的 阐述ICU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后的相关性感染疾病发生因素及其护理措施研究。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倪元红引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
临床上广泛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注血制品、采集血标本、静脉营养、化疗和测量中心静脉压等病人,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
导管堵塞的并发症中在PICC置管发生率较高,并且随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液体重力的滴速一般可达80滴/min以上。
若滴速<30滴/min,常提示导管不通畅或部分堵塞。
近年来,我们对PICC 堵塞的预防和处理进行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导管阻塞的原因护理和操作:①导管打折或受压致使血液反流后凝固,造成导管堵塞。
②封管不正确,造成血液回流至导管,凝血后堵塞导管。
③经PICC采血未彻底冲洗管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等成分黏附在导管壁,造成堵管。
④PICC留置时间较长,管道尖端对血管内膜机械性摩擦引起损伤,形成管周微血栓或在导管尖端形成纤维蛋白鞘堵塞导管。
输注药物:①输注静脉营养液或血液制品。
如高渗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人体清蛋白等液体时,因其分子微粒大,输液速度减慢,故易黏附于导管腔内,导致堵管。
②血管炎性堵塞。
如输注刺激性药物或导管长期刺激血管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
护理选择静脉:静脉瓣丰富的血管易引起导管摩擦、损伤而形成血栓性静脉炎,造成导管堵塞。
因此,应选择静脉瓣少的血管穿刺置管。
如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
贵要静脉不仅静脉瓣少、而且血管径粗、直,短,故应为首选血管。
而头静脉置管时,导管易反折入腋静脉或颈内静脉,且刺激血管和皮肤,易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应尽量少选。
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栓发生率比上肢静脉高3倍,故应尽量避免选用。
导管留置的护理:①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与PICC导管的选择是否合适、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准确、导管在体外部分的固定是否牢固均有关。
因此,穿刺前应选择与血管腔相匹配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性刺激。
血透患者导管的健康宣教一、概述血液透析的患者,都需要一个血液透析的通路,大部分患者由于没有提前建立动静脉内瘘,需要在颈内静脉或者股静脉安置一个临时导管做透析。
或者因为自身原因无法做动静脉内瘘需要做带涤纶套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
留置导管有出血、感染、堵塞的风险,留置时间越长越容易感染。
因此,除了医护的努力,患者的个人护理也十分重要,这直接影响了导管的使用寿命。
二、留置导管的自我护理(一)预防感染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处敷料及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导管皮肤出口和动静脉端口污染。
2.避免淋浴,擦拭身体时要将留置导管和皮肤出口处用防水敷料密封,颈内静脉置管者在洗脸洗头时避免将水流至导管皮肤出口处。
3.股静脉置管者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大小便污染置管处敷料。
4.随时观察留置导管皮肤出口有无渗液、渗血,无菌敷料是否保持清洁干燥,是否固定完好,无脱落,如发生无菌敷料脱落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二)预防导管血栓形成1.血液透析导管应专管专用,不宜另作他用,如静脉输液、输血、静脉采血等。
2.避免用力增加腹压,尽量保持大便通畅,如厕时避免用力,防止血液回流进入导管而造成管内凝血堵塞。
3.颈静脉留置导管睡眠时尽量仰卧位,或卧于置管的对侧,避免大幅度活动及压迫导管而影响血流量。
4.股静脉留置导管者坐位时身体不宜前倾,身体与腿的夹角不应小于90度,防止导管变形打折。
5.如发现导管内有血液回流请及时就诊重新封管,避免管腔内血液回流凝固堵塞管腔。
6.透析结束后护士会为您正压封管,关闭导管夹子,在透析间期导管夹子、肝素帽需处于关闭状态,切勿自行开关,避免造成血栓形成及感染。
(三)防止出血及导管脱出1.穿脱衣服时动作轻柔,避免不慎将导管拔出,一旦导管脱出应立即局部按压止血,及时联系医护人员。
(1)颈静脉留置导管透析时尽量避免穿套头式衣服,尽量穿开胸宽松上衣,或在领口处安装拉链。
(2)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不宜过多活动,穿脱裤子时避免将导管拉出,可在留置导管部位安装拉链。
ICU病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对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方法:对98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培养阳性6例,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白假丝酵母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菌2例,感染率6.1%。
结论: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忽略置管部位的监测和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高渗静脉液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及严格无菌操作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相关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感染护理中心静脉置管不仅可以对危重病人进行快速补液,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长期静脉营养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或护理不周以及置管时间过长,极易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
我们对2008年5月~2009年12月共98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管相关性感染。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98例,男65例,女33例,平均年龄65岁;锁骨下静脉置管75例,股静脉置管20例,颈内静脉置管3例。
1次穿刺成功置管87例。
留置时间3~35天,穿刺部位用透明敷贴或美肤贴固定,每天穿刺点消毒并更换敷贴。
方法: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及分泌物形成,并送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病人(38.5℃以上)分别经外周及中心导管抽血送培养。
拔管时行导管尖端培养。
结果培养阳性6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白假丝酵母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菌2例,均符合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标准,感染率为6.1%。
出现感染最短导管留置时间6~23天,5例病人年龄>60岁,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基础性疾病。
讨论目前认为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感染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①皮肤表面的微生物通过导管和表皮组织间的空间及经皮隧道移动,最终进入血管,引起菌血症。
各种证据提示患者皮肤表面的菌落是菌血症最为重要的来源。
长期在ICU的住院患者,皮肤表面多为G-杆菌或菌[1]。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及对策1 导管堵塞的原因根据堵塞原因,可分为3种类型:机械性、非血栓性和血栓性。
美国每年有大于500万例病人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其中大于15%的病人合并有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2%~26%的并发症与血栓堵塞导管有关。
除感染外,导管堵塞是导管留置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在长期留置过程中,有1/4的导管会发生堵塞。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不仅延误治疗,增加感染的危险性,造成病人的不适,增加治疗费用,还会使病人面临与重新留置导管相关的新的并发症或由于完全不能重新留置导管而失去治疗机会。
Gould等研究表明,导管堵塞中57%为血栓栓塞,27%为非血栓因素,16%为机械性因素。
了解导管堵塞的原因及对其彻底的评估是导管管理成功的关键。
1.1 机械性因素造成导管堵塞的机械因素常是外在的,机械因素可导致导管的部分或全部堵塞。
包括导管或连接导管的输液器的纽结,穿刺部位缝合过紧压迫导管,导管体外部分被钳闭,导管体内部分错位使尖端紧贴血管壁导致导管部分堵塞等。
当导管远侧尖端口的位置高于上腔静脉时常发生导管尖端口接触血管壁,而且常见于左侧中心静脉穿刺。
当输注液体时导管通畅,但当回抽血液时,由于负压使导管尖端紧贴血管壁阻止血液被抽出。
研究发现,10%的堵塞是错位造成的。
1.2 非血栓性因素导管管腔内栓塞的非血栓性因素是药物沉淀或大分子溶质(如脂质)沉积。
药物沉淀可由下列情况导致:同时输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前后输注两种有配伍禁忌的药物而中间没有充分用生理盐水冲管;所输注的药物浓度过高而结晶等。
脂质沉积常见于静脉高营养者,其具体机制不明,有人认为,脂质微粒因其表面的二价和三价阳离子聚集而后形成脂质- 蛋白混合物,逐渐沉积而栓塞导管腔。
1.3 血栓性因素1.3.1 血栓形成的原因任何插入血管系统的装置均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不管是血管内的血栓还是导管内的血栓。
血栓形成有3个主要原因,被称为Virchow三联征,指由于损伤、刺激或某些病理变化造成血管壁的改变。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因素分析及护理进展摘要: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其适用于需要大量输液、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检测侧中心静脉压等病患。
但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导管滞留期间护理不到位,易出现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问题,影响治疗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本文将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因素分析及护理进展。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治疗;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进展静脉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是目前医护人员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操作。
其主要是将各种治疗用药物以及血液,以静脉注入的方式,注入到患者身体血液循环系统中,已达到相应治疗目的[1]。
与其他或治疗方案相比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具有操作简单、造成创伤少,心血管定位准确,置留时间长等特点,能够为患者提供长期、有效的治疗。
不过国外学者Karapinar在读315例重症监护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发现,在进行导管留置期间易出现堵管、意外拔管、渗液、深静脉血栓等多项并发症,影响治疗安全性,其中堵管的发生率为7%占比最高。
因此有研究人员推测患者输液治疗期间出现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与导管堵塞有密切联系,所以分析好导管堵塞原因,并探究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疾病治疗安全度的关键。
1中心静脉导管堵塞与原因分析1.1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较受护理人员关注的一项输液不良事件,其指血管内置导管出现部分或完全堵塞情况,导致药液输送受到阻碍。
根据堵管程度进行判断可分为不完全堵管与完全堵管两项,其中部分堵管指可以进行导管冲洗但无法抽到回血,或能够抽到回血但导管冲洗受到阻力;完全堵塞指既不能进行导管冲洗也无法回抽到血液[2]。
根据输液速度可以将堵管情况分为正常、部分堵管与完全堵管三项。
其中正常情况下导管输液速度为液体滴速每分钟大于等于60滴,且能顺畅抽出回血;部分堵管为液体滴速每分钟在20-59滴之间,能够抽取回血;完全堵塞为液体滴速每分钟不足19滴,无法抽取回血。
1.2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数据表明,造成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血栓性与非血栓性三种。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分析、堵管后处理及护理措施心得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在重症监护、输液、输血和给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之伴随而来的导管堵塞问题却是一个在实际临床中频繁发生的难题,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O末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包括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分析血栓形成: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导管与血管壁的摩擦,尤其是在静脉血流缓慢或停滞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血栓堵塞了导管,进而影响了血液的正常流通。
导管内腔积聚物:导管内腔容易积聚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细胞碎片等物质,形成附着物。
这些附着物不仅增加了导管的阻力,还可能嵌塞导管,使其功能受损。
输注液体结晶:高浓度药物或高温液体在导管内输注时,药物可能发生结晶沉淀,导致导管阻塞。
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液体温度降低时。
导管材质问题:导管本身的质量和材质也是导致堵塞的潜在原因。
导管内壁不光滑或存在制造缺陷可能会使血液更容易凝结和沉积。
堵管后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管是一种常见但紧急的临床问题,及时有效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一些建议:停止药物输注或液体输注:如果堵塞导致输液或给药受阻,应立即停止相关的输注,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评估患者症状:观察患者是否有与导管堵塞相关的症状,如局部肿胀、疼痛、发红等,同时注意全身症状,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尝试冲洗导管:使用生理盐水或抗凝剂等适当液体,轻轻冲洗导管,以尝试清除导管内的附着物。
注意使用适当的冲洗技术,以避免进一步损伤导管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使用药物溶解血栓:如果血栓是导致堵塞的主要原因,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但使用此类药物需要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