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堵塞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简述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注意事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输注药物、液体和营养,监测中心静脉压力等。
护理人员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需要注意一系列的护理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下面就来简要介绍一下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1.准备相关设备:包括导管置入套件、透视机、手术器械等。
2.核对患者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
3.告知患者:术前告知患者操作的过程、可能会感受到的不适等情况,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4.卫生操作:手术区域消毒、穿戴无菌手套、做好无菌操作准备。
二、术中操作1.定位:使用透视机在正确位置定位,确保导管置入的准确性。
2.皮肤消毒:术前皮肤消毒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需要用无菌酒精包或碘伏对皮肤进行消毒,预防感染。
3.导管插管:在插管时需要保持手部干净、稳定,准确穿透皮肤和静脉膜,将导管顺利置入。
4.固定导管:导管成功置入后,需要及时用适当方法固定导管,避免移动和脱落。
5.连接输液:连接输液管,开始输液,注意监测患者的反应和输液速度。
三、术后护理1.监测导管周围情况:及时观察导管周围是否有渗血、水肿、红肿等异常情况。
2.保持导管通畅:确保导管通畅,避免阻塞导致输液困难。
3.定时更换输液管:输液管每24小时更换一次,防止细菌感染。
4.保持导管清洁:每天更换导管周围敷料,保持导管周围清洁。
5.定期观察血压:中心静脉置管后需定期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6.避免拉扯导管:不要过度拉扯导管,避免导管脱落或移动。
7.护理交班:及时将导管的情况进行交班记录,确保后续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治疗期。
希望护理人员们能够认真贯彻这些护理注意事项,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处理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CVC)堵塞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立即停止输液并冲洗管道:如果发现输液不流畅,需要立即停
止输液,并冲洗管道,以避免血液反流。
所有的操作均需要坚持无
菌操作的原则,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合理冲洗管道:在置管4~6h之后,护理人员需要使用肝素盐
水对管道进行脉冲式冲管,以防止药液沉淀,堵塞管道。
冲洗液通
常为生理盐水,用注射器采用脉冲式(推一下停一下)的方法,使
等渗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把导管壁上的残留药物冲净。
抽吸和药物处理:如果发现管道疑似堵塞,则需要立即查看患
者的生命体征,并检查管道是否弯曲、打折。
确定没有问题之后,
使用注射器对管道进行抽吸。
如果抽吸不顺利并且没有回血,则判
定发生堵塞。
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将尿激酶和生理盐水注入管道当中,等待栓子溶解之后才能再次输液。
更换新导管: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能解决堵塞问题,那么可能需
要更换新的中心静脉导管。
此外,为了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密切巡视患者,及时更换液体,防止血液回流。
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避免有配伍禁忌
的药物混用。
两种药物交接时先快速输入30s后,再根据要求调节
滴速,能将输液器与导管内的药物冲掉,防止前后两种药物在输液器内发生反应形成沉淀而堵塞导管。
如有微量泵泵入药物则应同时更换泵管,并注意连接紧密,防止接头处松脱漏血或管道堵塞。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处理方法可能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而有所不同。
如有需要,请及时咨询医生或护士。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辅助治疗工具,在各个科室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导管常常会出现堵塞现象,给患者带来不便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如何预防和处理中心静脉导管的堵塞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了寻找最佳的证据,我们对各类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和分析,从而总结出以下预防和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最佳证据。
首先,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关键是保持导管通畅,减少暴露于可能导致堵塞的因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和尺寸: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材质和尺寸,以尽量减少堵塞的风险。
2. 确保导管插入时的无菌操作:在插入导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减少微生物污染导致的感染和堵塞。
3. 定期评估导管周围皮肤的情况:密切观察导管周围皮肤的状况,如有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以防止导管周围感染蔓延导致堵塞。
4. 导管内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在使用导管进行药物输注时,注意选择适宜的药物溶剂和推注速度,避免导致药物结晶或沉淀,导致导管堵塞。
以上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一些常用方法,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导管堵塞的风险。
其次,如果导管已经出现堵塞,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恢复导管的通畅。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1. 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检查导管是否完整,如有异常情况(如断裂、折叠等),需要及时更换导管。
2. 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通过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以帮助清除导管内的堵塞物,恢复导管的通畅。
3. 引流血块:在导管堵塞的情况下,要及时引流堵塞处的血块,以恢复导管的通畅。
4. 使用药物溶解剂:在严重堵塞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溶解剂,帮助溶解导管中的堵塞物。
总的来说,预防和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导管的选择、无菌操作、观察导管周围皮肤状况、药物选择和使用等。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倪元红引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
临床上广泛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注血制品、采集血标本、静脉营养、化疗和测量中心静脉压等病人,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
导管堵塞的并发症中在PICC置管发生率较高,并且随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液体重力的滴速一般可达80滴/min以上。
若滴速<30滴/min,常提示导管不通畅或部分堵塞。
近年来,我们对PICC 堵塞的预防和处理进行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导管阻塞的原因护理和操作:①导管打折或受压致使血液反流后凝固,造成导管堵塞。
②封管不正确,造成血液回流至导管,凝血后堵塞导管。
③经PICC采血未彻底冲洗管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等成分黏附在导管壁,造成堵管。
④PICC留置时间较长,管道尖端对血管内膜机械性摩擦引起损伤,形成管周微血栓或在导管尖端形成纤维蛋白鞘堵塞导管。
输注药物:①输注静脉营养液或血液制品。
如高渗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人体清蛋白等液体时,因其分子微粒大,输液速度减慢,故易黏附于导管腔内,导致堵管。
②血管炎性堵塞。
如输注刺激性药物或导管长期刺激血管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
护理选择静脉:静脉瓣丰富的血管易引起导管摩擦、损伤而形成血栓性静脉炎,造成导管堵塞。
因此,应选择静脉瓣少的血管穿刺置管。
如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
贵要静脉不仅静脉瓣少、而且血管径粗、直,短,故应为首选血管。
而头静脉置管时,导管易反折入腋静脉或颈内静脉,且刺激血管和皮肤,易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应尽量少选。
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栓发生率比上肢静脉高3倍,故应尽量避免选用。
导管留置的护理:①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与PICC导管的选择是否合适、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准确、导管在体外部分的固定是否牢固均有关。
因此,穿刺前应选择与血管腔相匹配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性刺激。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用于输注液体、药物和血液制品等,但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堵塞的情况。
为了预防和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临床医生需要掌握最佳证据。
一、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1. 血凝块:由于导管内外壁摩擦或长时间不使用,血液在导管内形成血凝块。
2. 气泡:输注时未将气泡排除或气泡进入导管内部。
3. 皮下组织渗出物:由于导管周围局部组织受损或感染,渗出物进入到导管内部。
4. 药物沉淀:药物经过长时间停留在导管内部后会产生沉淀。
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方法1. 导管置入时应避免创伤及感染,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 导管使用前应进行冲洗,避免残留空气和药物沉淀。
3. 经常检查导管是否正常通畅,及时处理导管内的血凝块和药物沉淀。
4. 采用低浓度肝素预防血栓形成。
三、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方法1. 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气泡,及时排除气泡。
2. 通过导管注入少量生理盐水或肝素溶液进行冲洗。
3. 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凝块,但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4. 更换新的导管。
四、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并发症1. 感染:由于导管长时间留置或不当使用,易引起感染。
2. 血栓:血凝块形成后容易引起局部和全身性血栓形成。
3. 出血: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刺激到血管壁,引起出血。
五、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堵塞是临床常见问题之一,预防和处理措施应该得到重视。
预防措施包括置入时避免创伤及感染、冲洗清洁、检查通畅情况等;处理措施包括排除气泡、冲洗、溶栓药物溶解血凝块等。
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PICC堵管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由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
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老年患者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且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中,可作为输液、抽血、输血及化疗途径,有利于保护患者外周血管,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但同时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导管堵塞是中心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原因分析1.1冲封管方法不正确对新护士的PICC培训欠到位,对并发症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护士对脉冲与正压的作用与目的未能理解,在培训时重视理论传授,缺乏实际操作指导,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结合。
1.2导管接头松动、脱落导致堵管特别是夜班和中班时间段关灯给病人休息,对病人关注度相对降低;对持续微泵推注的固定方法不合理,病人翻身时或烦躁不安时,牵拉输液导管易导致接头松动和脱出。
1.3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间接活化凝血系统,致血液成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
当连接管脱出和输液完毕未及时冲管和接药时导致血液返流引起管道堵塞。
1.4静脉血流缓慢PICC置管后血管通路变窄;重症病人在床上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压迫置管肢体或担心导管脱出不敢动,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血液流动缓慢,使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
1.5药物性堵管输注配伍禁忌药物和容易形成沉积的药物溶液后可立即发生阻塞,脂肪乳剂易在导管内沉淀引起管腔变狭、阻塞,发生阻塞的几率比其它任何液体都高[3];中成药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导致药液浑浊、沉淀。
1.6手臂过度活动由于部分患者治疗时间长,因此进行活动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属于卧床休息当中,病人容易产生不适感,在床上进行活动未注意使手臂进行过度弯曲造成导管堵塞。
如何判断是否堵管表现为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静脉推注时阻力大或无法推注,抽不出回血。
导管堵塞还可表现为穿刺部位渗液,置管肢体局部潮红、肿胀,远端可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若堵塞导管的血凝块脱落发生栓塞,可使受累部位组织或器官缺血、功能减退,甚至组织坏死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中心静脉导管堵管预防与处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心静脉导管堵管预防与处理导言中心静脉导管(CVC)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器械,用于输液、血液透析、药物输注等治疗和监测过程中。
2024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全文)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操作应由取得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负责,且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包括导管堵塞的评估、预防及管理。
N0.1置管部位及方式1根据患者的个体因素、诊疗需求及潜在并发症风险,为患者确定管腔数量、置管部位,以降低形成血栓性堵塞及感染的风险。
2采用超声引导技术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人员及配合人员均要接受超声引导置入的核心课程,进行程序化模拟训练。
N0.2冲封管工具及操作1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冲管可显著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率。
2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不包括透析导管)堵塞方面,生理盐水封管液与含有抗凝剂的封管液效果相当。
3导管冲管液和封管液最小容量原则上应为导管系统内部体积(导管加附加装置)的2倍以上和1.2倍。
4冲洗液量要考虑相关因素,如导管类型、尺寸、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和输注的药物类型(如血液成分、肠外营养、造影剂和其他黏性溶液等)等,冲洗量至少10ml,甚至更多。
5脉冲式正压冲管时,分10次连续推注,每次间隔0.4s每次1ml溶液,通过短暂的暂停中断可有效清除固体沉积物(如纤维蛋白、药物沉淀等),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
N0.3堵塞预防策略1评估患者是否有发生血栓性堵塞的相关风险因素:如年龄>60岁、恶性肿瘤、糖尿病、化疗、肥胖、血友病和血栓史。
2与其他种类的输液接头相比,使用内部机制为机械阀的正压无针接头可降低导管血栓由者塞的发生率。
3根据接头的类型(正压、恒压、负压),按正确的顺序夹闭导管和分离注射器,防止血液回流到导管头端,引起血栓性堵塞。
4建议在输注开始后24h内更换用千输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路。
5不建议肿瘤患者常规使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来预防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堵塞。
6当输注肠外营养时,应每4-6h冲管1次,防止导管堵塞。
7建议在输注开始后24h内更换用千输注脂肪乳剂的管路。
8患者同时输注2种或多种药物时,护士要识别沉淀风险较高的药物,以降低药物性堵塞的风险,如苯妥英钠、地西洋、万古霉素等。
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堵塞问题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和正确冲封管注意事项中心静脉置管是指经皮肤直接从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等进行穿刺,沿血管走向直至腔静脉的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常用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常用静脉置管术包括PICC置管术、CVC置管术等。
下面阐述耐高压型双腔PowerPICCSOLO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耐高压型双腔PowerPICC SOLO是一种新型的、耐高压型的PICC,可在完成静脉治疗的同时,满足监测中心静脉压或高压注射造影剂、多通道叠加给药的治疗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血管活性药等刺激性药物连续滴注等要求,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但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也有相应的并发症,譬如说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导致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不仅缩短了PICC 的寿命,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甚至导致护患纠纷。
临床使用预防导管堵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导致导管堵塞的原因,其主要原因一般有血栓形成、药物沉淀和机械性堵塞。
具体分析如下:一、血栓形成封管手法不当,导致血液回流堵塞耐高压PICC 为前端开口式,必须用正压手法冲封管。
部分护士手法不熟练,不明确彻底封管的标准和封管的流程,封管时未能做到正压,血液反流,导致导管堵塞。
液体滴完后未及时更换导致血液反流至输液管前端,导致导管堵塞。
上腔静脉压力突然增高:机械通气病人吸痰、呛咳,烦躁患者置管侧手臂用力过猛或活动过多,导致胸腔压力过大; 血压过高,血液反流。
二、药物沉淀输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输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前后没有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输注脂肪乳、甘露醇、造影剂等一些大份子、粘稠度高、易结晶的药物,沉积在管腔,导致堵塞;输注人血白蛋白或血制品时滴速过慢。
三、机械性堵塞通常为病人前臂弯曲;PICC 敷料松脱或固定扭曲;敷料固定不当,当病人前臂弯曲时,导管打折。
导管堵塞的处理方法
导管堵塞是非常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中,可能出现导管内产生血块、组织碎片或导管压迫等导致导管堵塞的情况。
导管堵塞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甚至会使治疗计划受到延误或失败。
因此将来临床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导管堵塞是非常重要的。
处理方法:
1. 预防性处理:导管留置后,应及时进行护理,防止其堵塞。
一般情况下,要求每8小时的进行一次冲洗,保持导管通畅。
2. 确认导管堵塞,首先要确认导管究竟堵塞在哪个位置。
可以进行病人的仔细观察,在病人堵塞部位进行轻微的挤压和轻柔的揉搓,看看是否有液体呈现出来。
若有,则认为导管前端已通畅,导致堵塞的原因可能来自于管道内的气泡、凝血或是管道边缘的积液。
3. 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溶液进行冲洗,这是最常用的处理方法。
首先,将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或肝素溶液注射到堵塞导管的处所,之后再缓慢抽吸足够的液体。
4. 取用吸引器,将其压平,并将其塞进导管中进行吸引。
每次吸引间隔时间间隔约30秒。
5. 经常更换孔径较大的导管,因为孔径大的导管更不易堵塞。
若病情需要使用较小孔径导管,可以给其配备梳状导管清理器、梳状导管套、梳状或Foley导管套等设备进行疏通。
6. 如果使用以上措施无效,则尝试更改位置。
若是中心静脉导管,可以将导管不同位置进行变换。
7. 如果采用以上综合措施后还无效,需要考虑更换导管,以保障病人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导管堵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问题,在诊断出导管堵塞时,科学高效地及时予以处理,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流程,对于患者的恢复十分重要。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分析、堵管后处理及护理措施心得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在重症监护、输液、输血和给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之伴随而来的导管堵塞问题却是一个在实际临床中频繁发生的难题,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O末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包括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分析血栓形成: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导管与血管壁的摩擦,尤其是在静脉血流缓慢或停滞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血栓堵塞了导管,进而影响了血液的正常流通。
导管内腔积聚物:导管内腔容易积聚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细胞碎片等物质,形成附着物。
这些附着物不仅增加了导管的阻力,还可能嵌塞导管,使其功能受损。
输注液体结晶:高浓度药物或高温液体在导管内输注时,药物可能发生结晶沉淀,导致导管阻塞。
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液体温度降低时。
导管材质问题:导管本身的质量和材质也是导致堵塞的潜在原因。
导管内壁不光滑或存在制造缺陷可能会使血液更容易凝结和沉积。
堵管后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管是一种常见但紧急的临床问题,及时有效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处理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一些建议:停止药物输注或液体输注:如果堵塞导致输液或给药受阻,应立即停止相关的输注,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评估患者症状:观察患者是否有与导管堵塞相关的症状,如局部肿胀、疼痛、发红等,同时注意全身症状,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
尝试冲洗导管:使用生理盐水或抗凝剂等适当液体,轻轻冲洗导管,以尝试清除导管内的附着物。
注意使用适当的冲洗技术,以避免进一步损伤导管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使用药物溶解血栓:如果血栓是导致堵塞的主要原因,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但使用此类药物需要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2】。
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及护理常规一、维护常规1.定期观察:每日观察导管插入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破损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记录。
观察有无肢体浮肿、乏力等提示感染或血栓形成的症状。
2.导管固定:导管固定要牢固可靠,以免移动或脱出。
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使用透明敷料、胶带或导管固定器。
3.导管清洁:每天清洁导管端口和周围皮肤,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或按需更换透明敷料。
4.导管包皮自洁:使用透明贴膜进行导管包皮,可减少污染感染的机会,也有助于观察导管周围皮肤的情况。
5.导管护理: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被弯曲或扭转,如有血栓形成可通过注射肝素或溶栓酶溶解。
避免强拉、摇晃或注射大颗粒药物,以免导致导管堵塞。
6.隔离保护:使用导管时要注意隔离保护,避免导管接触到外物,防止感染的发生。
二、护理常规1.交叉感染预防:护理中心静脉导管时要注意洗手和穿戴无菌手套。
执行护理操作时要采用无菌隔离技术,避免导管插入口和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引起交叉感染。
2.导管用药:注意导管的使用期限,根据医嘱和需要给予药物。
在给药前需检查导管通畅无异物。
给予药物时要根据护理操作和给药速度掌握,遵守药物的使用方法。
3.导管引流:根据需要定期进行导管引流,以避免导管内存留的积液和凝血物引发感染或堵塞。
4.导管拔除:导管拔除时要查看皮肤及周围组织是否有感染、血肿等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三、注意事项1.导管护理要轻柔,避免护理手法过粗暴,以免导致导管断裂、脱落、血管损伤等意外情况发生。
2.导管应定时更换,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支导管,否则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3.每次操作前都要认真洗手,湿洗法或干洗法都可使用,但要注意洗手时间和操作常规。
4.导管护理应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导管的插入情况、维护及护理操作等。
记录应准确、详细,方便其他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总结起来,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及护理常规包括定期观察、导管固定、导管清洁、导管护理、隔离保护等。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洗手、穿戴无菌手套,轻柔操作,及时更换导管,记录护理情况等。
成人中心静脉导管(CVC)堵塞风险评估及预防一、风险评估1.1评估时机1.1.I应在置管前、置管后、转科时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评估。
1.1.2当患者合并糖尿病或并发血栓等高风险情况时应进行动态评估。
1.2评估与风险界定1.2.1应评估患者血栓史、肠外营养、D—二聚体(2O.5mg/1.)、糖尿病等风险因素,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风险评估工具(见附录A)进行风险评估。
122应根据评估结果判断风险等级,总分O分为低风险,1〜3分为中风险,4〜6分为高风险。
二、预防措施2.1低风险患者2.1.1应在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个体因素,根据风险因素及诊疗需求,确定合适的导管类型、置管位置及管腔数量。
2.1.2应评估敷料的完整性及导管外露长度。
2.1.3应检查输液系统(从输注装置到敷料下的置管部位)。
2.1.4宜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每l~2h巡视一次,观察管路有无打折受压,输液速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2.1.5输注沉淀风险较高的药物时,两种药物输注间应严格执行冲管,当导管未冲洗干净或输注高渗性等特殊药物时应适当增加冲管次数或冲管量。
2.1.6应选用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作为冲封管溶液。
若输注药物与氯化钠不相容,先用5%葡萄糖冲洗,再用0.9%氯化钠冲洗。
2.1.7应采用脉冲式冲管技术,分10次连续推注,每次推注1ml 溶液。
2.1.8应根据患者年龄、认知、文化程度等采用示教讲解、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为患者及照护者提供健康教育内容。
2.2中风险患者在低风险预防措施基础上,增加下列预防措施2.2.1宜由经过专科培训的护士进行导管维护。
222宜采用超声引导技术置入CVC,且已接受超声置入相关培训。
2.2.3输注全血、成分血或生物制剂时应按照WS/T433-2023的规定4h更换一次输血器。
224输注肠外营养时,宜每4〜6h冲管一次。
225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每隔0.5〜Ih巡视一次,密切观察输注速度。
226当患者在此基础上还存在其他发生血栓性堵塞的相关风险因素(如年龄260岁、身体质量指数>25kg/m2、化疗、血友病及活动性癌症等)时,应加强监测基础疾病,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疾病预防措施。
PICC置管术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如下:1)导管堵塞预防:①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②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③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④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
(使用中冲管2-3次/日间歇期1次/周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处理方法①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②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
如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2)静脉炎,穿刺点感染预防:①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首选贵要静脉(静脉瓣少,血管粗),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②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置管24小时换药1次,后定期换药(3—7天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
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被穿刺肢体制动,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以免损伤血管内膜;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④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消毒范围大于lOcm。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预防与处理流程本文介绍了中心血管通路装置(CVAD)堵管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首先,应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如PICC首选贵要静脉,CVC优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并将导管尖端送至理想位置。
其次,进行正确的导管维护,包括及时更换液体、规范的冲封管、采用正确的方法经导管采集血标本、根据无针接头的类型夹闭导管和断开注射器、输液开始前确保所有导管夹处于夹闭状态等。
此外,还应尽量减少可导致胸腔内压力增加的因素,并关注高凝状态患者。
在输注可能导致沉淀的药物时,要注意在两种药物之间输注生理盐水或糖盐水,并注意冲管。
其次,应评估有无导管堵塞及堵塞程度,熟悉堵管的临床表现,如输液滴速减慢、冲管有阻力或抽回血困难、电子输液器出现频繁堵管报警等,并判断导管堵塞的程度。
最后,应评估可能导致堵管的原因,包括血凝性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如导管异位、导管尖端血栓或纤维蛋白鞘形成、置管部位、导管维护不规范、患者因素等。
对于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应指导多饮水、置管侧肢体适当运动锻炼,如握拳、松拳等,遵医嘱正确合理的使用抗凝药物等。
非血栓性导管堵塞的原因包括导管维护或冲封管不当、药物或矿物质沉淀在管腔内、肠外营养的脂类聚集等。
药物配伍禁忌、药物之间不相溶、未经冲管充分的冲管就封管,使药物浑浊、沉淀、脂类物质沉积也是导致导管堵塞的因素。
此外,导管移位、导管打折或扭结、盘绕也可能导致导管堵塞。
在导管堵塞后,切忌用力推注或冲管,这会导致导管断裂、血栓脱落引起脏器栓塞。
首先应检查体外因素和体位,如系导管扭曲打折所致,解除扭曲打折即可解除堵塞。
评估导管堵塞程度及堵管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CVAD其中一个管腔堵塞时,不可因为另一个管腔依然通畅就不处理堵塞的管腔)。
部分堵塞的处理可以采用增加冲管液的量与冲管频率,若冲管无效则可使用直接注射法进行导管内溶栓。
对于血凝性完全堵塞的导管,经医护患充分沟通后,由PICC专业护士遵医嘱或医生操作。
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堵塞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堵塞;预防
中心静脉置管术多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对晚期恶性肿瘤、慢性衰竭、胃肠道不能进食、长期输入刺激性药物的病人建立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更有其实用价值。
但中心静脉导管在给患者及使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与深静脉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导管阻塞时有发生。
我科对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13例行中心静脉置管化疗病人发生导管阻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予了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认真分析,制定出一套预防及处理导管阻塞的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应用白血病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化疗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男7例,女6例;年龄15~74岁。
材料选用美国ARROW 公司生产的导管包。
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11例,肘正中静脉置管(PICC)2例,留置时间为40~180 d。
发生阻塞次数为30例次。
发生第1次导管阻塞中位时间(11.26±1.63)d。
2 导管阻塞原因分析
中心静脉置管直接进入上腔静脉,上腔静脉处于负压状态,易发生空气栓塞和出血。
除穿刺因素外,主要有:①抢救病人时输血、补液速度快,液体滴空导致空气进入血液循环。
②导管连接口高于右心房,连接不紧密偶可断开或结束,利用空气回血没有及时关闭导管夹;③导管意外脱出或长期置管致管周形成疤痕组织,导管拔除后没有及时用敷料按压包扎,使通道保持开放一定时间[1]。
分析我科30例次导管阻塞原因如下:导管扭曲5例次;未及时添加液体,液体静脉压过低,导致血液回流,血液凝固以致堵管5例次;输入血制品、采血、输入脂肪乳等刺激性药物未及时冲管4例次;封管过程不正确,推入封管液速度过快,血液回流导致堵管4例次;病人因素: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血液粘滞度增加而导致导管附壁栓子形成,发生堵塞,或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形成栓子,发生堵塞7例次;患者过度活动或局部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导管堵塞5例次。
3 应对措施
3.1 预防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可由穿刺操作和抢救治疗过程引起,具体表现为局部出血、血肿形成,邻近动脉、神经、淋巴管受损,血胸、气胸、血栓形成及气栓栓塞,导丝、导管折端残留,导管外脱落,局部红肿、感染,甚至发生导管性败血症等。
其中栓塞及导管堵塞并发症的防治十分重要,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穿刺操作时手法正确,穿刺成功后导管固定要牢靠;②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③若导管内有血栓形成或空气应将其抽吸出来,切忌强行将其挤入体
内,以免血栓或空气栓塞;④应用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2]。
3.1.1 封管液的配制我科患者为血液病病人为主,凝血机能较差,肝素液浓度为50 U/ml。
肝素浓度过大易引起患者出凝血障碍。
3.1.2 采用正压封管即封管时边推注肝素边退针,在注射最后0.5 ml生理盐水时,缓慢退出注射器(接可来福接头)或边注射边向后缓慢拔针(接肝素帽)。
3.1.3 封管液剂量锁骨下静脉穿刺5 ml即可。
PICC需20 ml脉冲式推入,最后正压封管。
3.1.4 输液注意事项注意及时添加液体,保证输液的连续性。
液体输完后及时封管。
3.1.5 及时冲管输入血制品、采血、脂肪乳及其他高渗性液体后及时冲管。
冲管时可轻轻转动导管的外露部分,将管腔残余药液或沉淀在导管下面的脂肪乳剂全部冲入血管内。
3.2 发生堵塞后的处理措施导管堵塞有完全性堵塞和部分性堵塞。
液体经中心静脉导管重力输液时,输液速度可达90滴/min以上,如发现输液速度明显变慢,则为部分性堵塞;液体不滴,回抽无物,阻力很大,则为完全性堵塞。
3.2.1 输液速度变慢首先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或揭开敷料观察导管有无打折受压,让病人活动一下,变换体位,观察输液是否通畅。
3.2.2 上述措施无效时处理办法取5 ml注射器1支缓慢回抽,见有无血栓抽出,如无血栓抽出,则抽出血液5 ml弃去,注入肝素液5 ml,3~5 min后继续回抽,再注入肝素液,如此反复3~5次。
3.2.3 液体输入不畅时处理办法取尿激酶1支,溶入20 ml生理盐水,取1~3 ml代替肝素液注入,方法同上,1~2次即可通畅。
3.2.4 完全堵塞的处理如遇完全堵塞病人,回抽阻力很大,无回血,肝素液无法注入,切不可盲目大力注入,或换大注射器加大压力注入,更不可用导丝通导管使血凝块直接进人血循环,以免血栓被推入患者体内造成不良后果,或使导管破裂。
可取1 ml注射器吸0.7~0.9 ml尿激酶液,先回抽后缓慢注入,一般均可注入,方法同上,回抽有回血后换5 ml注射器注入1~3 ml尿激酶液或肝素液即可通畅。
3.2.5 注入原则在上述过程中,始终注意抽溶的原则,即先回抽再注入。
4 结果
在我科发生的30例次导管阻塞病例中,通过用上述方法,无1例因导管堵
塞而拔管,无1例出现出血症状,导管再通成功,液体顺利输入,成功率达100%。
5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数天内血中纤维蛋白逐渐沉积在导管表面形成一层纤维膜,成为凝血过程的激活物,当导管因输液速度过慢或体位改变时,导管内压力低于静脉压,血液发生返流,凝血过程被激活,加上导管内缺乏纤溶物质,最终在血管内壁形成血栓[2]。
肝素是一种抗凝药,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Ⅱ发挥抗凝作用,尿激酶是人肾细胞合成的自新鲜尿液中提取的蛋白质,它能直接催化肝溶酶成为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再通血管,从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3],可有效溶解导管内微小血栓,因其不良反应轻,对患者比较安全。
邱来招[4]采用揉摩回抽法治疗9例堵管的病人获得良效,其采用沿导管走向揉摩皮肤肌肉,牵拉血管内的导管,在外力作用下,使粘附在导管内的血栓松脱或断裂。
回抽时负压抽吸作用,抽出若干小段的条状凝血丝,反复多次,直到抽出无凝血块的血液为止。
用小号注射器抽吸负压大于大号注射器,而且省力。
整个操作过程严禁强行推注,以免导管内血栓注入右心房引起肺栓塞。
9例堵管的病例采用揉摩回抽法再通阻塞的导管,由于操作方法正确,病人均未发生栓塞危险,确保了病人的安全性,而且病人能够接受,避免了拔管,减轻病人再次插管的痛苦,间接地降低了病人的经济损失。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秦素彩,李爱华.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双腔导管护理.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0):74-76.
2 闵丽丽.258例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5 17 (2):74.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25-529.
4 邱来招.中心静脉置管发生导管血栓性阻塞的紧急处理.护士进修杂志,2004,(19) 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