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初中音乐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前两句和兰花指的手势动作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2、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能够有表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夫妻双双把家还》ppt,视频、教学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男女生对唱,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
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风,与其结为夫妻。
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绵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
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
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
二、介绍黄梅戏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音乐《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剧情描写了七仙女下凡并冲破重重阻力,劳与勤善良的董永结合的爱情故事。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其中的一段男女声对唱,表现了董永与七仙女获得自由后,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喜悦心情。
三、学习《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前两句播放《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音乐,学生跟着哼,熟悉曲调。
跟老师读第一句的歌词。
把歌词读熟练。
教唱第一句。
跟音乐唱第一句。
学习兰花指的动作。
(集体学,自己琢磨,同桌互学,)教师个别指导四、配上动作唱。
(看视频习,学自己练习,教师个别指导)五、展示表演唱。
学习第二句唱法。
六、课堂小结,课外延伸希望大家能在课外多请教长辈,多练习,下星期来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表现得更棒!七、教学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因为上节课让大家听过一些戏曲片段,发现学生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很感兴趣,所以决定先学黄梅戏唱段。
可能是因为平时有听到,所以一些学生能跟着哼,也比较感兴趣。
初中音乐《夫妻双双把家还》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黄梅戏的相关知识,感受我国的戏曲艺术的魅力并能区别于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唱戏曲唱腔片段,熟悉黄梅戏唱腔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初步了解、分辨各地方戏曲的种类及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和初步理解黄梅戏剧种的音乐风格特点及形式的原因。
【难点】学唱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组织教学1.宣布上课,全班起立2.面带微笑地问好:“同学们好!”并环视全体学生。
环节二: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唱脸谱》歌曲录音)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过的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剧种?生:(京剧)2.那么除京剧外,我们今天来欣赏一个新的剧种,我们一起来看一张剧照,同学们来猜猜这是哪个曲目呢?3.猜出来的同学能唱两句吗?(生唱《夫妻双双把家还》二句)——对,是黄梅戏看来大家对黄梅戏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今天,我们将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黄梅戏,走进黄梅戏。
环节三:新课教授1.首先,我们完整的来听一遍《夫妻双双把家还》。
多媒体示范《夫妻双双把家还》。
2.请同学们谈谈关于这首歌的相关故事。
2.教师总结黄梅戏的相关知识以及《天仙配》的剧情。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在董永当长工满期,与七仙女一同回家时的对唱,故此一也叫《满工对唱》。
还有以唱词开头的几个字为名,而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该唱段表现了董永与七仙女在不当长工、取得自由后的欢乐感情。
唱词以上下两个七字句为基本单位,句式简洁工整。
开头是一个优美深情的笛子做引子,接着是情绪欢快的男女对唱,该曲牌在传统的黄梅戏中称为“花腔对板”,其基本格式是男女一人一句,以相互呼应、对称的上下句为基础,节奏规整、旋律朴实、结构方整。
结尾采用了男女声二重唱的新形势,两个声部之间用自由模仿的形式构成对比,增添了音乐的色彩变化。
3.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跟着示范带一起来欣赏这个唱段,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黄梅戏、创编等手段初步了解黄梅戏这个剧种。
教学难点:黄梅戏装饰音的演唱教具准备:电子琴、道具、自制课件,微机室,表演台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黄梅戏知识及其中《天仙配》《夫妻观灯》相关内容。
2、教室里面放一些戏曲演员的用品。
戏服,戏冠等创设出情境。
教学过程:课前在教室里播放《对花》发放歌谱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欣赏《夫妻观灯》 5分钟1、说内容师:这节课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告诉老师这段唱的什么?(生答:看花灯时十分热闹拥挤,描写不同观灯人的神态)师:说的真好![图片]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老百姓在元宵节的晚上全家都要到街上看花灯猜灯谜。
虽很拥挤,但阻挡不了人们看花灯的热情! [显示歌词,带学生读一读]2、说表演师:你觉得演员表演得怎么样?(真实活泼)我们也站起来表演看灯人的神态,比比谁学的像。
(师生表演)3、引出课题师:同学们表演的比老师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戏吗?这是黄梅戏《夫妻观灯》的片段。
(生答,老师出示课题)师:你会唱黄梅戏吗?你了解它吗?(生答)师:我们安徽有天下闻名的黄山和黄梅戏,并称“二黄”。
做为安徽人,你们感到骄傲吗?我们更要了解安徽的文化,当有外地朋友来,你可以自豪地向他介绍咱们安徽的黄梅特色啊。
对不对。
那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三、黄梅戏方言特色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 5分钟师:黄梅戏原名“黄梅调”。
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就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等地。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安庆地区方言去唱和说。
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使学生能够: - 了解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 掌握黄梅戏唱腔的基本技巧和要素; - 能够理解戏曲中的人物情感与内涵; - 通过表演和演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和特点–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的唱腔、音乐和表演特点。
2.唱腔演绎–教学黄梅戏的基本唱腔;–唱腔练习:月琴调、下江船、停葫芦、涟漪深处、找茬。
3.剧情理解和演出–介绍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剧情;–观看黄梅戏表演并进行分析;–分配角色,进行分组表演。
3. 教学方法结合黄梅戏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 情景模拟教学法; - 周易教学法; - 集体讨论、小组合作; - 视听结合、互动教学。
4. 教学重点和难点•唱腔演绎:分清唱腔的基本要素,细致描绘音律与韵律的变化。
•剧情理解和演出:理解梳理剧情,理解角色人物情感的转折,突出表演的人物特点,注意细节的表现。
二、反思在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了黄梅戏的特点,借助情景模拟、周易教学法、视听结合以及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掌握唱腔和提高表演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和不足:1. 教学设计过于密集和繁琐我的教学计划中包含了许多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时候会让学生感到有些疲惫和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筛选、让教学更加简洁明了。
2. 学生更加注重唱腔的表演在教学中,黑板报、小组合作讨论在学生成果的评估中比重较小,而唱腔的表演在学生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追求,学生希望更多地进行唱腔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唱功和嗓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一些学生在理解剧情和角色转折方面有些薄弱,影响了表演的效果和流畅度。
第二单元梨园风采(二)教学设计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黄梅戏、创编等手段初步了解黄梅戏这个剧种。
教学难点:黄梅戏装饰音的演唱教具准备:电子琴、道具、自制课件,微机室,表演台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黄梅戏知识及其中《天仙配》《夫妻观灯》相关内容。
2、教室里面放一些戏曲演员的用品。
戏服,戏冠等创设出情境。
教学过程:课前在教室里播放《对花》发放歌谱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欣赏《夫妻观灯》5分钟1、说内容师:这节课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告诉老师这段唱的什么?(生答:看花灯时十分热闹拥挤,描写不同观灯人的神态)师:说的真好![图片]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老百姓在元宵节的晚上全家都要到街上看花灯猜灯谜。
虽很拥挤,但阻挡不了人们看花灯的热情! [显示歌词,带学生读一读]2、说表演师:你觉得演员表演得怎么样?(真实活泼)我们也站起来表演看灯人的神态,比比谁学的像。
(师生表演)3、引出课题师:同学们表演的比老师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戏吗?这是黄梅戏《夫妻观灯》的片段。
(生答,老师出示课题)师:你会唱黄梅戏吗?你了解它吗?(生答)师:我们安徽有天下闻名的黄山和黄梅戏,并称“二黄”。
做为安徽人,你们感到骄傲吗?我们更要了解安徽的文化,当有外地朋友来,你可以自豪地向他介绍咱们安徽的黄梅特色啊。
对不对。
那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三、黄梅戏方言特色[教师边演示边介绍] 5分钟师:黄梅戏原名“黄梅调”。
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就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等地。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安庆地区方言去唱和说。
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教案及反思选段介绍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安徽黄梅县,流传于湖南、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被称为“南戏之花”。
《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其中一段经典剧目,以清新婉约、诙谐幽默为特色,流传广泛。
该剧情节简述如下:张家、许家两户人家将女儿订亲。
许家将聘书留在张家,张家夫妇故意将聘书弄失,想借机索要好处。
许家则借此关头,拖延提亲时间,先取回自己聘书。
但两家人都不肯将彼此聘书披露出来,经过一番周折,最后许家夫妇与张家儿子、张家夫妇达成和解,许家女儿与张家儿子喜结良缘。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学习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2.了解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和人物;3.掌握黄梅戏演唱和表演技巧;4.培养学生的戏曲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情节、人物和表演技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环节(5分钟)•讲师介绍黄梅戏并播放一段黄梅戏片段,概述黄梅戏的基本特点,引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第二步、听课环节(25分钟)•播放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剧情和唱腔,并记录下其中学习到的内容。
•分析黄梅戏的表演特点和唱腔技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品味戏曲。
第三步、分组小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选一个情节或者人物,进行讨论,并思考如何从演唱和表演方面展现该情节或人物的特点。
小组讨论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表演。
第四步、现场表演(30分钟)•按照学生分组好的情节和人物,各自进行表演,并由讲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针对表演的难点,讲师进行现场答疑和解析,并通过示范演唱或表演的形式进行指导。
第五步、反思(10分钟)•小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提出不足和改进之处。
•反思黄梅戏的学习过程和对学生的艺术修养的促进作用。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黄梅戏的起源与开展。
2、通过欣赏,了解黄梅戏的唱腔特点,表演方式。
3、能够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并有表情的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学习音乐,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为此,我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活泼。
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主要通过〃听〃、〃唱〃、〃演〃、〃创〃等手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情绪,体会戏曲的思想内涵,通过图像资料和作品内容来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前倚音的演唱,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唱、演唱二重唱局部。
教学用具:多媒体白板教学,钢琴等!教学过程:1、引用故事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黄梅戏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欣赏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初步、直观的了解黄梅戏,从而产生学习黄梅戏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有关黄梅戏的素材,并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搜集内容分享给大家,表达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和学生一起分析歌谱,讲解歌谱中的乐理知识,例如:反复记号;前倚音等!2、教唱歌曲首先在唱歌之前,带着学生练声;13 53 I 1- I教师完整的范唱一遍,然后带着学生用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复调局部是这首歌曲的难点处,我会单独提出来给学生首先分声部单独练习,然后两声部合唱练习。
唱熟歌曲后,老师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变现歌曲进,例如:各小组推荐唱的好的一组同学给大家进行表演唱;还有用舞蹈的形式来表演歌曲的等;然后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最后以表扬的形式总结评价!3、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黄梅戏,学习了黄梅戏,从而也产生了学习黄梅戏的兴趣,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谢谢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夫妻双双把家还》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唱黄梅戏、创编等手段初步了解黄梅戏这个剧种。
教学难点:
黄梅戏装饰音的演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道具、自制课件,微机室,表演台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黄梅戏知识及其中《天仙配》《夫妻观灯》相关内容。
2、教室里面放一些戏曲演员的用品。
戏服,戏冠等创设出情境。
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里播放《对花》发放歌谱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夫妻观灯》 5分钟
1、说内容
师:这节课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告诉老师这段唱的什么?
(生答:看花灯时十分热闹拥挤,描写不同观灯人的神态)
师:说的真好![图片]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老百姓在元宵节的晚上全家都要到街上看花灯猜灯谜。
虽很拥挤,但阻挡不了人们看花灯的热情! [显示歌词,带学生读一读]
2、说表演
师:你觉得演员表演得怎么样?(真实活泼)我们也站起来表演看灯人的神态,比比谁学的像。
(师生表演)
3、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表演的比老师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戏吗?这是黄梅戏《夫妻观灯》的片段。
(生答,老师出示课题)
师:你会唱黄梅戏吗?你了解它吗?(生答)
师:我们安徽有天下闻名的黄山和黄梅戏,并称“二黄”。
做为安徽人,你们感到骄傲吗?我们更要了解安徽的文化,当有外地朋友来,你可以自豪地向他介绍咱们安徽的黄梅特色啊。
对不对。
那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三、黄梅戏方言特色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 5分钟
师:黄梅戏原名“黄梅调”。
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就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等地。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安庆地区方言去唱和说。
咱们同学有会说安庆话的吗?老师会说但说的不是特别地道,我给你们请两位小老师。
(观看视频《打猪草》)
师:他们说什么呢?这是黄梅戏《打猪草》中的^对面,在戏曲中这叫“念白”,老师给你们解释。
[教师解释后教学生说陶金花的“念白”]
师:老师来演金小毛,同学们演陶金花。
(教师和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说黄梅戏念白还真是像模像样的呢!说明大家很聪明!很有语言天分!
四、欣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并学唱第一段 20分钟
1、介绍背景初听
师:黄梅戏最为大家熟悉的演员或者是剧目你们知道有哪些吗?最为大家熟悉的《天仙配》中的两位主角严凤英和王少舫老师可以说是黄梅大师。
下面三位是继他们之后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表达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好感情的愿望。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听过的吗?黄梅戏《天仙配》就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改编创作的。
[出示图片、播放《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伴奏]
师:我来请咱们班说故事最好的同学来讲故事。
想听听他们一路唱什么吗?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