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音乐九年级下册《波莱罗舞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音乐《波莱罗》优秀教案课程介绍•课程名称:音乐《波莱罗》•适用年级:初中•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由布里扬·马德尔所谱写的交响组曲《波莱罗》,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作品介绍•旋律分析•情感表达教学流程1.作品介绍–教师简单介绍《波莱罗》的作曲家,以及其创作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部交响组曲的整体气氛以及曲目名称。
2.旋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波莱罗》的旋律和节奏,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
–分组让学生合唱部分旋律,可以就单个乐音、乐句、乐段进行演唱,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性理解。
–全班共同发挥自己的创意,在旋律上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表达–在学生理解了《波莱罗》的旋律和节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细节、节奏、形式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唱前分析法•合唱演唱法教学要求•学生需积极参与,开放思维,敢于表达。
•教师需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需要配备音响设备和视频资源,提供音乐演示和辅助教学。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评估,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波莱罗》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聆听、演唱、合作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和领悟了这部交响组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形式。
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性理解,激发了对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同时,教师应该继续不断钻研音乐创作和表达的艺术内涵,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学生成长和发展。
《波莱罗舞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与欣赏音乐《波莱罗舞曲》,体会西班牙舞曲风格,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聆听以及对乐器的分辨与感受,体会音乐情绪的转换与变化。
【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西班牙舞曲的音乐感觉,并学会通过听辨乐器体会音乐风格与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波莱罗舞曲》的音乐特点及风格,并听辨乐器总结出情绪变化。
【难点】了解西班牙舞曲风格,并分析音乐情感。
三、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学生聆听歌曲《青春舞曲》,并根据音乐自由律动,之后进行提问: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感受音乐之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青春舞曲》来自于我国独特的民族新疆,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载歌载舞。
当地的音乐独具新疆地域特色,给人一种跃跃欲试、参与舞动的感觉,想象到新疆人民欢聚一堂、幸福歌唱的场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民族都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及音乐魅力,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着音乐走向世界,感受世界各民族音乐魅力。
引入课题《波莱罗舞曲》(二)感知音乐1.教师请学生聆听《波莱罗舞曲》片段,并提问学生:乐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完整聆听之后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乐曲由管弦乐队进行演奏,小鼓采用固定不变的节奏型从始至终进行伴奏,音乐舒缓和谐而富有节奏感。
2.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波莱罗舞曲》及其作曲家拉威尔。
拉威尔,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天才的管弦乐色彩大师”,主要的代表作品有钢琴组曲《镜》,管弦乐曲《西班牙舞曲》,舞剧组曲《鹅妈妈》。
《波莱罗舞曲》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原是西班牙民间的一种三拍子的双人舞,后成为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
(三)深入学习1.教师播放音乐,请学生说一说乐曲具有哪些特点?学生聆听音乐自由回答。
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花城粤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的基本知识及音乐特色;2.学会听取、鉴赏并描述该乐曲的音乐特点;3.通过表情、动作等方式感受和表现音乐;4.感受音乐与文化、历史、生活等方面的联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波莱罗舞曲》的音乐特色和表现手法;2.反复听取、鉴赏音乐,并用正确的语言描述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波莱罗舞曲》的乐曲结构及特殊的演奏技巧;2.对音乐表达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学准备1.音乐教具:音乐播放器、音乐CD、乐器模型硬版、音乐鉴赏卡片等;2.教学场地:音乐课室;3.教学测评:参考教师提供的出题模板。
4. 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1.教师播放《波莱罗舞曲》的片段;2.分享音乐片段并提问:•这首音乐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你知道这首曲子是干什么的吗?•这首曲子有什么典故和背景?4.2 学习新知环节1.教师给学生介绍《波莱罗舞曲》的基本知识和乐曲特色;2.重点讲解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演奏技巧等;3.学生可以听CD反复聆听乐曲片段,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4.3 练习和检查环节1.教师和学生一起模仿《波莱罗舞曲》中使用的演奏技巧和动作,并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2.学生加强鉴赏能力,归纳总结乐曲的基本特点。
•哪些部分的旋律特别动人/具有鲜明的个性?•哪些乐器有明显的独奏部分/伴奏部分?•整首曲子给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4.4 拓展应用环节1.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鉴赏能力,学会刻画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特点;2.学生将所学乐曲和课本中其他音乐作品进行比较,感受音乐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
4.5 课堂小结环节1.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反思;2.教师提供复习强化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和感受。
5. 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听准本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要素;2.学生能否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乐曲的基本特点;3.学生是否能够表现出乐曲所传达的情感和形象;4.学生是否成为音乐欣赏的积极参与者。
《波莱罗舞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波莱罗舞曲》使学生熟悉并能够哼唱主题旋律,了解乐曲主要的音乐创作手法。
、掌握波莱罗舞曲舞曲的节奏型,了解相关的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并能从音乐情绪的变化中体会到《波莱罗舞曲》能够赋予人们内心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音乐要素使学生了解《波莱罗舞曲》的创作手法,音乐表现手法等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波莱罗舞曲舞曲的节奏型。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节奏练习:(设计意图:学生进行节奏模仿练习,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掌握波莱罗舞曲舞曲的节奏型,加深对波莱罗舞曲舞曲的印象。
)二、赏析音乐、聆听乐曲的片段,请同学思考问题:()乐曲中有几个主题旋律?()这些主题在音乐色彩上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主题:旋律优美、悠长而连绵不断。
(学生随琴唱旋律)主题:旋律委婉缠绵,与主题对比音乐色彩偏暗淡。
(设计意图:乐曲是以两个主题乐段为基础不断变化发展而成的。
首先要使学生熟悉音乐的主题旋律,在欣赏时引导学生从乐谱中寻找圆滑线、变化音等音乐符号。
分析乐曲的旋律线走向以及乐器音色的特点。
从而感受两个主题在色彩上带给听觉的差异。
)、全曲欣赏,思考问题:()全曲依次采用哪些乐器演奏主题旋律?:双簧管:萨克斯:短笛:长笛(三只):弦乐器组:弦乐器组:弦乐组、管乐组:弦乐组、管乐组、人声合唱()乐曲整体呈现的力度变化是怎样的?能说说是怎样变化的吗?(设计意图:通过对演奏乐器的音色、数量等演奏形式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情绪有所把握,知道乐曲运用配器手法,使音响效果不断变化,音乐情绪不断高涨最后到达全曲的高潮)、欣赏残奥会开幕式舞蹈《永不停歇的脚步》(设计意图:《永不停歇的脚步》是以《波莱罗舞曲》作为背景音乐,表现一个女孩在失去一只腿的情况下,还坚强的舞蹈,依然怀揣着成为舞蹈家的梦想。
正如《波莱罗舞曲》乐曲的音乐情绪一样,由两个短小的主题,不断发展、壮大的那种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谢谢观赏此内容是原创,翻版必究。
《波莱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波莱罗》使学生熟悉并能够哼唱主题旋律,了解乐曲主要得音乐创作手法。
能力目标:掌握波莱罗舞曲得节奏型,了解相关得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得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得变化,并能从音乐情绪得变化中体会到《波莱罗》能够赋予人们内心向上得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音乐要素使学生了解《波莱罗》得创作手法,音乐表现手法等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波莱罗舞曲得节奏型。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节奏练习:(设计意图:学生进行节奏模仿练习,由浅入深得培养学生得节奏感,掌握波莱罗舞曲得节奏型,加深对波莱罗舞曲得印象。
)二、赏析音乐1、聆听乐曲得片段,请同学思考问题:(1)乐曲中有几个主题旋律?(2)这些主题在音乐色彩上分别给你怎样得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得感受呢?A主题:旋律优美、悠长而连绵不断。
(学生随琴唱旋律)B主题:旋律委婉缠绵,与A主题对比音乐色彩偏暗淡。
(设计意图:乐曲是以两个主题乐段为基础不断变化发展而成得。
首先要使学生熟悉音乐得主题旋律,在欣赏时引导学生从乐谱中寻找圆滑线、变化音等音乐符号。
分析乐曲得旋律线走向以及乐器音色得特点。
从而感受两个主题在色彩上带给听觉得差异。
)2、全曲欣赏,思考问题:(1)全曲依次采用哪些乐器演奏主题旋律?A:双簧管B:萨克斯A1:短笛B1:长笛(三只)A2:弦乐器组B2:弦乐器组A3:弦乐组、管乐组B3:弦乐组、管乐组、人声合唱(2)乐曲整体呈现得力度变化是怎样得?能说说是怎样变化得吗?(设计意图:通过对演奏乐器得音色、数量等演奏形式得分析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情绪有所把握,知道乐曲运用配器手法,使音响效果不断变化,音乐情绪不断高涨最后到达全曲得高潮)3、欣赏残奥会开幕式舞蹈《永不停歇得脚步》(设计意图:《永不停歇得脚步》是以《波莱罗》作为背景音乐,表现一个女孩在失去一只腿得情况下,还坚强得舞蹈,依然怀揣着成为舞蹈家得梦想。
课 科 课 课时 目 题 型1 音乐(第 18 册) 《波莱罗》 欣赏课总 课 时数 人民音乐出版社9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O层 1. 对所学习的三种欧洲舞曲:圆舞曲、波莱罗产生进一步 A 层 学习的愿望;能从中感受到三种欧洲舞曲的多姿多彩, B层 以及风格上的差异。
2. 【能力培养】 欣赏《波莱罗》舞曲,能够记住它的主要节奏型,并能用 声音加以模仿节奏。
对于乐器及音色的变化能够注意听辨, 并感受它的丰富和绚丽。
【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对外国乐曲的热爱。
波莱罗的产生 作曲家拉威尔介绍 乐曲的背景简介、及分析乐曲的内涵 多媒体教学手段 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描述的情景重 难 教 教点 点 具 法板书《波莱罗》1. 背景介绍 2 、波莱罗讲解 3. 拉威尔法国作曲家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组织教学 导 入教学内容阶段目标学生活动师生问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是无处不在常规常习状态规学生进入复的,我们所欣赏的音乐中存在这 由拍子的特点 很多种拍子, 不同拍子的歌/乐曲 直接进入新课 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 来欣赏一首三拍子的乐曲。
新课学习 波莱罗舞曲:跟随教师思 路直接进入 新课波 莱 罗 舞 一名叫赛雷佐的人在 1780 年创 造。
中庸速度,三拍子,并伴以 曲介绍 响板。
常用两种节奏型:属此类型。
起源于 19 世纪的古巴 舞曲。
速度缓慢或中庸,2/4 拍, 常用下列节奏型: 拉威尔(1875—1937) 作者简介: 作曲家的生平家。
父亲是工程师, 母亲是西班牙人。
学生了解波莱 学 生 掌 握 波 罗舞曲的具体 莱罗舞曲,知 解释。
圆舞曲的 道两种节奏 讲解 掌握三拍子的 型 是 怎 样 变 波 莱 罗 的 特 点 化的。
和重复的节奏 型。
了解作曲家 的生平简介 和主要作品其中最为重要的作品有《西班牙 和简介 舞曲》,芭蕾舞剧音乐《我的妈 妈》、《达夫尼斯和克洛埃》、 交响舞曲《波莱罗》等 乐曲分析 音乐分析: 管弦乐 《波莱罗》 是风行于世 界各地音乐会上的一支名曲,是 曲作者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 歌曲背景介绍学生了乐曲的创作的时 这 首 歌 曲 由 来 斯坦夫人之托, 作于 1928 年,同 间和创作的 及创作时间的 年 11 月在巴黎歌剧院首演。
波莱罗舞曲-辽海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和掌握波莱罗舞曲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2.听取和分析波莱罗舞曲的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弦等。
3.通过波莱罗舞曲的演奏,培养学生对音乐韵律的感知,提高音乐素养。
4.激发学生对音乐演奏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活动。
二、教学内容1. 波莱罗舞曲的基本知识(1)波莱罗舞曲的起源和特点波莱罗舞曲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属于一种宫廷舞曲,后来逐渐流行于其他欧洲国家。
波莱罗舞曲的特点是旋律优美流畅,节奏简单明快,曲式严谨。
(2)波莱罗舞曲的乐器波莱罗舞曲通常由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
其中,弦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管乐器包括长笛、单簧管、巴松管和法国号;打击乐器包括定音鼓、钹和铃等。
2. 波莱罗舞曲的演奏技巧(1)左手指法波莱罗舞曲的演奏需要使用左手高位夹弦和滑音等技巧,以表现出旋律的流畅和优美。
(2)右手技巧波莱罗舞曲的演奏需要使用右手轻柔细腻的指法,以表现出节奏的简单明快和曲式的严谨。
3. 波莱罗舞曲的演奏方法(1)整体练习法整体练习法要求学生在掌握波莱罗舞曲基本演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演奏来熟练掌握曲目的节奏和曲式。
(2)区段练习法区段练习法要求学生将曲目分成若干小节段落进行演奏,并逐段进行反复演奏,直至掌握每个小节段落的演奏方法。
4. 波莱罗舞曲的音乐要素分析(1)旋律分析波莱罗舞曲的旋律具有优美流畅的特点,曲调高低起伏平稳,节奏简短明快。
(2)节奏分析波莱罗舞曲的节奏简单流畅,基本上都是由8分音符或者16分音符构成的。
(3)和声分析波莱罗舞曲的和声优美和谐,包括基本和弦和简单的变奏和弦。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践演奏相结合在讲解波莱罗舞曲的基本知识时,结合实际演奏示范,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波莱罗舞曲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要素。
2. 整体练习与区段练习相结合在教授波莱罗舞曲的演奏方法时,采用整体练习和区段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一般演奏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集中体会、熟悉曲目的每个小节段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演奏技法。
波莱罗舞曲 - 辽海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波莱罗舞曲的基本知识。
•理解波莱罗舞曲的演奏特点。
•学会一些波莱罗舞曲的基本演奏技巧。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2.教学重点:波莱罗舞曲的相关知识和演奏技巧。
3.教学难点:波莱罗舞曲的演奏技巧。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通过展示一些与波莱罗舞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这种音乐和舞蹈的特点。
(2)教师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波莱罗舞曲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对这种民族舞曲有初步的认识。
2. 知识讲解(1)波莱罗舞曲的定义:它是一种源自于拉丁美洲的舞曲类型,主要以弦乐、钢琴、鼓乐等为主要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旋律流畅、具有节奏感。
(2)波莱罗舞曲的演奏特点:由于波莱罗舞曲通常是由小组或乐队演奏,因此在演奏中要求各乐器的协调性和默契度,琴声轻快,旋律优美,但要求注意瞬间的高潮和渐弱,以便制造出高潮迭起、音乐性强烈的效果。
3. 录音赏析(1)让学生通过播放波莱罗舞曲录音,去了解波莱罗舞曲的主要旋律、节奏、调性等方面的特点。
(2)让学生听录音的同时,注意其中的音乐表现手法如音色、速度等,并与其他舞曲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波莱罗舞曲的与众不同之处。
4. 精讲练习(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进行演奏,全班一起演奏波莱罗舞曲。
(2)教师以歌曲的某一节为例,示范演奏该部分音乐,让学生跟随进行练习。
(注意流畅及节奏的把握)5. 独奏展示(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爱好,挑选一种乐器进行独奏,让同学们观看、听取和评价。
(2)教师从听、看、评三个角度在课堂上对同学的演奏进行点评和指导,并通过分享一些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向音乐领域进一步深耕。
6. 课堂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协助同学们发现波莱罗舞曲的魅力所在。
在掌握其基本演奏技能的同时,也带领大家领略了其美妙的节奏及独特的旋律特色。
并且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提升,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波莱罗舞曲-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8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案针对九年级第18册《波莱罗舞曲》进行教学设计,着重于通过人音版五线谱的演奏,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本曲谱曲家为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波莱罗(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是一首古典风格的舞曲。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理解乐曲的基本特点,掌握人音版五线谱的演奏方法,提升音乐鉴赏力和演奏技巧。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本教案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先听再说:通过欣赏波莱罗舞曲,让学生了解乐曲基本特征和音乐韵律。
•熟悉五线谱:介绍人音版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五线谱的演奏方法。
•练习演奏:让学生用手指按照五线谱上所示位置,逐个音符演奏波莱罗舞曲。
•理解乐曲:通过演奏乐曲,帮助学生了解波莱罗舞曲的韵律和乐曲表现手法。
2. 教学目标•熟悉人音版五线谱的基本知识,掌握五线谱的演奏方法。
•培养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欣赏古典音乐作品。
•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让学生能够熟练演奏波莱罗舞曲。
三、教学过程1. 先听再说在教学开始阶段,播放波莱罗舞曲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中的旋律、韵律和节奏,感受乐曲中传达的情感。
2. 熟悉五线谱介绍五线谱的组成方式和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音符的位置和音高。
然后引导学生查看人音版五线谱,判断波莱罗舞曲中各个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注重讲解五线谱中的音符符号和音高等概念。
3. 练习演奏让学生使用手指逐个按照五线谱上的位置演奏波莱罗舞曲,重点讲解乐曲中的各个节拍和弯音技巧。
初次演奏完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演奏,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帮助学生解决演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
4. 理解乐曲通过演奏乐曲,引导学生思考:波莱罗舞曲中音符排列、音高等特征在音乐表现手法中的作用;从音乐韵律理解乐曲中的情感表现。
四、评价与反思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波莱罗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波莱罗舞曲》使学生熟悉并能够哼唱主题旋律,了解乐曲主要的音乐创作手法。
2、掌握波莱罗舞曲舞曲的节奏型,了解相关的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3、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并能从音乐情绪的变化中体会到《波莱罗舞曲》能够赋予人们内心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音乐要素使学生了解《波莱罗舞曲》的创作手法,音乐表现手法等知识。
教学难点:
掌握波莱罗舞曲舞曲的节奏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节奏练习:(设计意图:学生进行节奏模仿练习,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掌握波莱罗舞曲舞曲的节奏型,加深对波莱罗舞曲舞曲的印象。
)
二、赏析音乐
1、聆听乐曲的片段,请同学思考问题:
(1)乐曲中有几个主题旋律?
(2)这些主题在音乐色彩上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A主题:旋律优美、悠长而连绵不断。
(学生随琴唱旋律)
B主题:旋律委婉缠绵,与A主题对比音乐色彩偏暗淡。
(设计意图:乐曲是以两个主题乐段为基础不断变化发展而成的。
首先要使学生熟悉音乐的主题旋律,在欣赏时引导学生从乐谱中寻找圆滑线、变化音等音乐符号。
分析乐曲的旋律线走向以及乐器音色的特点。
从而感受两个主题在色彩上带给听觉的差异。
)
2、全曲欣赏,思考问题:
(1)全曲依次采用哪些乐器演奏主题旋律?
A:双簧管
B:萨克斯
A1:短笛
B1:长笛(三只)
A2:弦乐器组
B2:弦乐器组
A3:弦乐组、管乐组
B3:弦乐组、管乐组、人声合唱
(2)乐曲整体呈现的力度变化是怎样的?能说说是怎样变化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演奏乐器的音色、数量等演奏形式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情绪有所把握,知道乐曲运用配器手法,使音响效果不断变化,音乐情绪不断高涨最后到达全曲的高潮)3、欣赏残奥会开幕式舞蹈《永不停歇的脚步》
(设计意图:《永不停歇的脚步》是以《波莱罗舞曲》作为背景音乐,表现一个女孩在失去一只腿的情况下,还坚强的舞蹈,依然怀揣着成为舞蹈家的梦想。
正如《波莱罗舞曲》乐曲的音乐情绪一样,由两个短小的主题,不断发展、壮大的那种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课堂小结
《波莱罗舞曲》的独特之处是,作者能够在一个固定的节奏伴奏下,不断的反复两个主题,通过丰富的配器手法、音色、音响的不断变化,使乐器的情绪不断高涨,最后达到全曲的高潮。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工作进行的比较成功。
表现在通过交响乐的实况录像,能够使学生完整的欣赏波莱罗舞曲舞曲,充分的理解了拉威尔创作的含义。
在教学中,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高,特别是在分析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时,都能够积极主动的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