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急性冠脉综合征处理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前二者合并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病史采集】1.病人住院后24 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记录,门诊病人必须建立病历简要病情记载。
2.病历采集的内容应该包括症状的发生、发展、诱因、危险因素、有无合并症,治疗的经过和治疗反应。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1.入院后15分钟内必须完成体格检查,10分钟内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以评价缺血性变化,如果最初心电图不能诊断但患者仍有症状,以及ACS临床高度疑似,应进行系列心电图检查(如就诊最初1小时内间隔15~30分钟)以发现缺血性变化。
2.对症状符合ACS的所有患者,就诊时和症状发作后3-6小时应该获得系列心脏肌钙蛋白(T或I)检验结果,疑似ACS但系列肌钙蛋白检验值水平正常,症状发作后超过6小时应该再次进行肌钙蛋白检验。
3. 超声心动图:AMI及严重心肌缺血时可见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同时有助于了解左心室功能,诊断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失调等。
4. 其它影像学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MRI等。
【诊断】非ST段急性冠脉综合征(1)胸痛时间更长,可达数10分钟,胸痛在休息时也可发生。
(2)体检可发现一过性的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以及由于二尖瓣反流引起的一过性收缩期杂音。
(3)根据病史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典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新发或一过性ST段压低≥0.1mV,或T波倒置≥0.2mV)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可以作出诊断。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诱发因素:促进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包括:晨起6时至12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血脂增高,血粘稠度增高;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注量锐减。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脉旁路移植术。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作一综述。
标签: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治疗;护理心血管疾病多数发病急、病情重,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
临床分型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2]。
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病史,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压榨感、压迫感、紧缩感,持续较长时间[3]。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急,病情重,年轻化趋势明显,早期鉴别诊断并干预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处理做一综述。
1 急性冠脉综合征基本概念及处理原则1.1 临床表现1.1.1 早期表现既往伴心绞痛的患者,发病时心绞痛加重,发病时间一般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4];重度心绞痛急性发作,常常由过度劳累或酗酒引起;发作时间较长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
1.1.2 典型表现多数患者发作时表现为典型的胸骨后疼痛,压榨感、紧缩感、压迫感,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出冷汗,持续时间较长,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8]。
1.1.3 不典型表现不典型患者易误诊,急诊医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超过40岁的患者,出现无明显原因的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大汗淋漓、脉搏细弱等表现,需要考虑ACS的可能[6]。
多数ACS患者无明显的体征,重症患者可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颈静脉怒张等,听诊可闻及肺部啰音、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心音分裂、第三心音、心包摩擦音和奔马律。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急诊处理心血管疾病多数发病急、病情重,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急性冠脉综合征系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分为S-T段抬高的ACS即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的ACS,后者包括了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紧急,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因此及早识别、诊断、判断危险程度并积极干预治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胸痛是常见的一种症状,急诊患者中多见,是就医的常见原因。
引起胸痛的病因有多种,急诊胸痛的诊治需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ECG)及时快速做出诊断、鉴别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确定是缺血性胸痛即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非心源性病因。
对胸痛患者首先应了解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放散、诱因及缓解方式。
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是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有窒息感,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或肩部放射,持续时间长,在20分钟以上,常有诱因,可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
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消化道症状、咽部不适、气短、乏力和牙痛等,多见于糖尿病、老年人或女性患者,故对此类患者应警惕漏诊和误诊的可能。
要注意这些临床特点,根据病情加以判定,做出正确诊断。
缺血性胸痛的诊断步骤是了解病史、体格检查、ECG检查、心肌标记物测定。
通过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及危险分层、既往发作史、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所以对病史的了解不可忽视,对胸痛患者仔细询问病史往往可获得有价值的临床诊断信息,应重视病史的了解在诊断中的意义。
仔细的体格检查非常必要,此类患者可无明显的体征,但要注意的征象是:是否大汗淋漓、颜面苍白或发绀、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肺部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有无杂音和新出现的杂音。
ECG检查具有诊断、鉴别诊断、判定病情和预后的价值,急诊胸痛患者应快速描记12导联(必要时18导联)心电图1份,并且要连续监测ECG(S-T段)的变化,根据ECG的表现S-T段抬高或新出现的LBBB、S-T段压低、和正常ECG,而做出ACS的诊断、危险评估、鉴别诊断、治疗措施与预后的判断,并可除外非ACS的患者。
2024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解读(全文)一、指南背景自《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发布以来,该疾病领域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本指南参考国际最新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以推进我国NSTE - ACS的规范化管理。
二、定义NSTE - ACS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两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似,区别主要在于缺血导致心肌损伤的程度及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测是否阳性。
其病理生理基础主要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和(或)易损斑块破裂或糜烂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少数由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非冠状动脉原因也可引发。
三、诊断临床表现:以CCS心绞痛分级为判断标准,包括长时间静息性心绞痛、新发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等。
典型胸痛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上臂等部位放射,可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不典型表现包括上腹痛、呼吸困难等。
胸痛发作时伴低血压或心功能不全常提示预后不良。
体格检查:往往没有特殊发现,但心脏听诊可发现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体征,应注意与非冠心病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诊断方法:心电图:首次医疗接触后10min内应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诊断不明确或症状反复时应复查,怀疑有进行性心肌缺血时应增加导联。
NSTE - ACS特征性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压低、一过性ST段抬高和T波改变,连续复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生物标志物:所有疑似患者都必须测定提示心肌细胞损伤的生物标志物,首选hs - cTn,其是最敏感、最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心肌梗死,但cTn升高也见于其他疾病,应注意鉴别。
诊断与排除诊断流程:推荐采用0h/1h方案检测hs - cTn以排除或确立诊断,应尽量在采血后1h内提供结果,根据变化值进行判断,临床情况仍提示ACS的患者应在2h后复查,生物标志物检测应与临床评估和心电图相结合。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心血管疾病多数发病急、病情重,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eoro- nary syndromes,ACS)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急性冠脉综合征系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分为S-T段抬高的 ACS即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 al 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的ACS,后者包括了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紧急,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因此及早识别、诊断、判断危险程度并积极干预治疗十分重要和必要。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的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造成病变远端血管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发生心肌缺血或心肌坏死。
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需要给予评估病情发展或死亡的危险性,对于不同的危险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与治疗干预手段,并对预后做出评估。
早期的评估可根据症状、ECG的改变、血液检查结果、心功能、冠心病史、年龄、既往病史、伴随疾病而获得危险性评估的因素。
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即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层,预示其危险性的因素有:肌钙蛋白浓度明显升高、CK峰值、高龄(>70岁)、心功能异常(KiIIipⅡ-级)、广泛前壁心梗、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收缩压低于100 mmHg)、窦速(心率超过100分钟)。
随着多个危险因素的存在,其预后凶险,死亡的危险增加。
非S-T段抬高的ACS危险分层可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
高危的非NSTEMI往往并发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或持续性低血压。
中危组则有持续性胸痛或反复发作心绞痛,伴有ECG改变S-T段压低>1 mm或无ECG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