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29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在我国依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且绝大多数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以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6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进行修订,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1、ACS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作出初始诊断并进行最初的不良风险评估。
(ⅠA)心电图患者就诊或首次医疗接触(FMC)后10min内行标准12导联甚或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动态记录,有条件者行多功能心电监护。
(ⅠC)生物标志物检测cTn或hs-cTn作为诊断AMI的生物标记物。
(ⅠA)如不能检测cTn,可以CK-MB质量检测作为替代。
(ⅠC)有条件者可行床旁快速检测(POCT方法) 。
(ⅠC)动态检测cTn(hs-cTn)和(或)CK-MB,直至明确临床诊断,后视病情减少检测频率。
(ⅠB)同时查验BNP或NT-proBNP、D-二聚体及凝血、肾功能等有助于临床诊断和评价病情。
(ⅠC)影像学等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运动与功能,同时具有确诊或鉴别诊断意义。
(ⅠA)如果患者无反复胸痛、心电图结果正常、cTn(hs-cTn)水平正常,但仍疑似ACS,建议行无创负荷试验以诱发缺血发作,视结果再进一步考虑是否行有创检查。
(ⅠC)如果cTn(hs-cTn)和(或)心电图结果正常,但仍怀疑ACS,建议行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冠脉造影检查。
(Ⅱa A)2、ACS患者的风险评估高龄、心力衰竭、房颤等心律失常、前壁梗死、收缩压降低、肌酐增高等多个因素独立增加STEMI患者死亡风险。
(ⅠA)。
使用GRACE评分和(或)TIMI积分评估NSTE-ACS缺血风险和预后。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与管理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简称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破裂或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临床综合征。
在中国,冠心病已成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而ACS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之一,处理与管理指南的制定对于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诊断与鉴别1. 临床表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胸痛,表现为压迫性、闷痛感,并常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肢或背部。
同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冷汗等症状。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称为非典型症状,如不明原因的胸闷、心悸或不适等,这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工具。
典型变化包括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和Q波出现。
急诊科医生应当熟悉心电图的解读,对于ACS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3. 血液生化指标心肌坏死会导致心肌特异性生化标志物的升高,如肌钙蛋白I和心肌肌酸激酶-MB等。
因此,对于ACS的确诊,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是必不可少的。
二、急诊治疗与管理1. 心电监护与氧气给予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在急诊接收后,应当进行心电监护,监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此外,提供高浓度氧气给予,以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心肌缺血情况。
2. 疼痛缓解胸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疼痛缓解。
通常,镇痛药物首选硝酸甘油,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血流,缓解胸痛。
如果硝酸甘油无效,可以考虑阿司匹林、吗啉啉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3.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主要通过抑制凝血系统的活化,防止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对于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施行静脉溶栓治疗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比伐卢定,以快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ACEI具有降低心肌氧耗和蛋白尿、抗左室肥厚等多种作用,因此应该作为ACS的常规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绝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
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组织专家撰写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正式发布。
2019版指南对2016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进行了修订,内容涉及ACS的诊治流程、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等内容。
指南突出强调了ACS快速诊治从首次医疗接触(FMC)起始,内容简明、实用。
本文介绍ACS治疗方面的要点。
图1 ACS诊治流程一、抗栓治疗表1 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表2 ACS患者抗凝治疗1.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等)、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等)。
抗凝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
2.肾功能不全的ACS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ACS患者中大约有30%合并肾功能不全,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更差,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也更高。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应基于肾功能的评估进行相应调整。
3.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抗栓治疗ACS患者接受抗栓治疗时,若出现血小板减少<100×10^9/L(或者较血小板计数基础值下降>50%),应暂停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其他肝素类药物,观察病情变化。
如治疗前有明确的血小板减少至30×10^9/L~40×10^9/L,抗栓治疗要慎重,选择对血小板减少影响最小的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出血倾向。
二、急诊再灌注治疗STEMI患者的早期再灌注治疗至关重要,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经静脉溶栓治疗,少数患者需要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溶栓治疗STEMI患者的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快速、简便,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或因各种原因使FMC至PCI时间明显延迟时,对有适应证的STEMI 患者,静脉内溶栓仍是好的选择,且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绝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
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组织专家撰写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正式发布。
2019版指南对2016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进行了修订,内容涉及ACS的诊治流程、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等内容。
指南突出强调了ACS快速诊治从首次医疗接触(FMC)起始,内容简明、实用。
本文介绍ACS治疗方面的要点。
图1 ACS诊治流程一、抗栓治疗表1 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表2 ACS患者抗凝治疗1.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等)、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替罗非班等)。
抗凝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
2.肾功能不全的ACS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ACS患者中大约有30%合并肾功能不全,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更差,院内并发症发生率也更高。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应基于肾功能的评估进行相应调整。
3.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抗栓治疗ACS患者接受抗栓治疗时,若出现血小板减少<100×10^9/L(或者较血小板计数基础值下降>50%),应暂停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其他肝素类药物,观察病情变化。
如治疗前有明确的血小板减少至30×10^9/L~40×10^9/L,抗栓治疗要慎重,选择对血小板减少影响最小的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出血倾向。
二、急诊再灌注治疗STEMI患者的早期再灌注治疗至关重要,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经静脉溶栓治疗,少数患者需要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溶栓治疗STEMI患者的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快速、简便,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或因各种原因使FMC至PCI时间明显延迟时,对有适应证的STEMI 患者,静脉内溶栓仍是好的选择,且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
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常见且临床上危险性非常高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
在中国,ACS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为了更好地进行ACS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XXXX年制定了《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该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证据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根据指南的要求,对于ACS的诊断,临床医生应基于病史、症状、心电图和血液生化标志物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对于典型的胸痛患者,需要尽快进行心电图检查,确定是否存在ST段抬高(ST段心梗)或ST段压低(非ST段心梗)。
此外,血液生化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cTn)也可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程度。
一旦确诊为ACS,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指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急诊支架置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
PPCI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支架植入来恢复血流。
该方法在降低死亡率和心肌损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PPCI之前,可以给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血液生化标志物的结果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镇痛药物,以缓解症状和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
如果患者的症状无法控制或存在高危因素,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除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指南还强调了ACS患者的综合管理。
这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等,以及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护理。
此外,患者还需要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他汀类药物,以减少再发风险。
急性冠脉综合征概念更新带来诊疗新变化——傅国胜教授解读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费菲; 赵海【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22【总页数】3页(P1-3)【作者】费菲; 赵海【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傅国胜教授是亚太地区经桡动脉治疗复杂心血管疾病的领导者之一,也是浙江省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推动者。
不久前,结合在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20 余年的经验和认识,傅国胜教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简称ACS 急诊指南2019)进行了重点解读。
新版指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更新傅国胜教授表示,这一指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起组织的。
从指南的标题上可以看出,一方面是急诊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快速诊治指南方面的内容。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故事可能主要是在急诊室里发生,关键在于当时的决策选择。
新的指南中重点针对以下几点提出了建议:一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定义重新赋予了一些新的理解。
在引言部分增加了推荐等级与证据等级的定义;二是在ACS 的诊断部分增加了床旁快速检测(POCT)推荐;三是对于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增加了出血跟缺血风险评估的推荐,在ACS 的风险评估部分增加了缺血风险评估(GRACE 评分或TIMI评分)及出血风险评估(CRUSADE)的推荐意见;在特殊情况处理部分,新增了ACS 合并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四是在ACS 的治疗部分,针对抗血小板治疗更新了新型P2Y12 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使用推荐,包括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人群。
而对于STEMI 患者的溶栓治疗,更新了溶栓治疗推荐,尤其是溶栓后介入治疗部分。
傅国胜教授指出,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和特征可能要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是因为《2019 年ESC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指南》提出了慢性冠脉综合征(CCS)的概念,过去称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现改称为慢性冠脉综合征(CCS),但其实基本的理念相差不大,是便于区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处理。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在我国依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且绝大多数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以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6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进行修订,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1、ACS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作出初始诊断并进行最初的不良风险评估。
(I A)心电图患者就诊或首次医疗接触(FMC )后10min内行标准12导联甚或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动态记录,有条件者行多功能心电监护。
(I C)生物标志物检测cTn或hs-cTn作为诊断AMI的生物标记物。
(I A)如不能检测cTn,可以CK-MB质量检测作为替代。
(I C)有条件者可行床旁快速检测(POCT方法)。
(1 C)动态检测cTn(hs-cTn)和(或)CK-MB,直至明确临床诊断,后视病情减少检测频率。
(I B)同时查验BNP或NT-proBNP 、D-二聚体及凝血、肾功能等有助于临床诊断和评价病情。
(I C)影像学等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运动与功能,同时具有确诊或鉴别诊断意义。
(I A)如果患者无反复胸痛、心电图结果正常、cTn(hs-cTn)水平正常,但仍疑似ACS , 建议行无创负荷试验以诱发缺血发作,视结果再进一步考虑是否行有创检查。
(I C)如果cTn(hs-cTn)和(或)心电图结果正常,但仍怀疑ACS,建议行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冠脉造影检查。
(口 a A )2、ACS患者的风险评估高龄、心力衰竭、房颤等心律失常、前壁梗死、收缩压降低、肌酐增高等多个因素独立增加STEM I患者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