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最新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5
医脉通2013-08-07 分享侯爱洁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疗指南更新很快,为方便大家掌握指南的要点,在锦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上,辽宁省人民医院的侯爱洁教授对最新ACS诊治指南进行了解读。
详细内容如下:1、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近几年,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更新较快,2007年ACCF 和AHA联合发布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病人的管理指南,2011年对该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2012年再次修订了该指南。
2011年,ESC发布了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防指南。
2012年5月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也发布了中国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
1)新指南强调早期NST-ACS的风险评估低危险分层个体化评估,NST-ACS是连续的过程,随着干预手段的介入,其缺血/出血的风险不断变化。
新指南推荐应用缺血积分系统(TIMI评分和GRACE)。
炎症因子(hs-CRP)、神经体液激活因素(BNP、NT-proBNP)等对早期风险评估的价值有待确定。
2)NST-ACS的治疗改善心肌缺血除有禁忌证外,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通过RAS系统发挥显著的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硝酸酯类远期疗效尚缺乏随机双盲试验证据;CCB目前缺乏改善长期预后的证据。
抗栓治疗入院后尽早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出血风险低或CABG可能性小的患者,也可以给予普拉格雷60mg;出血风险小,可以考虑上游静脉给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磺达肝葵钠因其高选择性的抑制Xa因子,抑制凝血酶的产生,从而发挥其优异的抗凝作用,因此,20112011ESC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防指南推荐磺达肝葵钠作为NST-ACS的首选用药(Ⅰ类推荐,B级证据)。
对于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至少维持12个月,不主张常规基于血小板功能测定,增加氯吡格雷维持量,少数患者考虑行血小板功能测定或CYP2c19功能丧失变异的基因测定,以评估血小板抑制剂反应。
2024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冠状动脉综合征(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是一种突发发作的冠状动脉血流供应不足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三种类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为了提高冠脉综合征急诊的快速诊治水平,制定一份全面且实用的指南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份包含1200字以上的2024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帮助医务人员快速准确地诊断和处理冠脉综合征的急性发作。
1.早期识别和评估-对有临床疑似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尽早建立起静息心电图(ECG)监测和12导联ECG。
-判断并纠正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循环和神经功能参数。
-快速测定血液标本,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和谷草转氨酶(ALT)等。
2.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 给予符合条件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mg,并持续使用,除非有明确的禁忌证。
-给予硝酸甘油以缓解心绞痛症状。
-对于可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急诊溶栓治疗或急诊冠脉介入术。
-如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证,则迅速安排冠脉介入术。
-加强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和心脏血流重建,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流供应。
3.高危患者的处理-对于有临床危险因素或高风险特征的患者,立即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快速评估高危患者,并及时输注抗凝剂,如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对于高危患者,应考虑给予高效的降脂治疗,如他汀类药物。
4.保护心肌和维持血流-维持良好的氧合和血液循环,通过氧疗和液体复苏来保护心肌。
-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符合指南条件的患者,考虑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后续措施和康复-对心肌梗死患者,应给予足够的心肌保护和再灌注治疗,并帮助其进行心功能康复。
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最新临床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简称AC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
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和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上的及时诊断和恰当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最近发表了《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最新临床指南》。
这一指南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提高ACS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根据最新临床指南,中国的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评估和心电图(ECG):对于出现胸痛或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进行临床评估和ECG检查。
ECG是诊断ACS的基础,可以用于判断室壁缺血的位置和程度。
2. 心肌标志物检测:在临床症状和ECG检查提示ACS的基础上,应进行心肌标志物检测,如心肌肌钙蛋白(Troponin)检测。
心肌标志物的升高可以确认心肌损伤,进一步确诊ACS。
3.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是ACS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确定病变程度和冠脉血流灌注情况。
对于高危和中危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
同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还可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4. 早期药物治疗:在诊断ACS后,应立即给予患者规范的药物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栓药物(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和镇痛药(如硝酸甘油)等。
5.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对于有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常见的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规范【概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基础上,斑块表面破溃,血小板黏附和集聚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产生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分支部分或完全梗塞,致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缺血甚至坏死。
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elevated myocardiac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c infarction,STEMI)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ACS是成人心脏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1.症状(1)突然发作胸痛或胸部不适,发作频繁或逐渐加重。
(2)胸痛以胸前区为主,可向左上肢、下颌、上腹部、肩背部放射。
(3)可伴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目眩、乏力等。
2.体征(1)口唇、末梢发绀,痛苦面容。
(2)心率多增快,少数可减慢,心界增大、第一心音减弱,第三、四心音,奔律等。
(3)两肺可闻及湿啰音(行Killips分级)。
(4)心源性休克患者可出现休克相关体征。
【诊断要点】1.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1)持续胸痛>20分钟,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
(2)心电图至少有2个肢体导联或相邻2个以上胸前导联ST段高≥0. 1mV。
(3)血清心肌标记物(CK-MB、TnT、I)升高。
2.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不特异,心肌标记物升高,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区别在于CK-MB增高≥正常值上限的2倍。
3.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初发心绞痛或恶化心绞痛有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①胸痛伴ST段压低0.05mV,或出现与胸痛相关T波变化;②既往患心肌梗死、行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③既往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了冠心病的诊断;④TnT或TnI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