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35例脑外伤后硬膜下积液的诊治分析作者:聂云辉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26期[摘要]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总结35例脑外伤后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结果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良好者33例,中残者1例,死亡1例;发生术后感染者3例,术后遗留长期头痛者2例,1年内复发者1例。
结论硬膜下积液应早诊断早治疗,并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类型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脑外伤;硬膜下积液;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021-02创伤性脑外积液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液体积聚期和水瘤形成期两个阶段,外伤性脑外积液的形成与脱水剂使用不恰当导致颅内压平衡失调有关[1]。
临床工作中一旦脑外伤患者出现脑外积液的表现,应立即停止脱水剂的使用,并使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同时通过适当的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鉴于脑外积液与常规治疗方法的差异,本研究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35例脑外积液患者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或者开颅术后发生的硬膜下积液患者35例,其中,男26例,女9倒;年龄6个月~85岁,平均(45.3±11.9)岁;致伤原因:车祸23例,坠落伤7例,重物击伤5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者16例,>8分者19例;后期诊断为单纯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者31例,因开颅术后引起的硬膜下积液者4例;积液部位均位于幕上,其中单侧者30例,双侧者5例;积液发生时间:急性者11例,亚急性者5例,慢性者19例。
1.2 方法本组35例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及CT或MRI检查确诊,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者30例,合并精神障碍者2例,肢体肌力及活动能力下降者2例,大小便失禁者1例,智力改变者1例。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概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头颅外伤后积聚于硬膜下腔内的血液、脑脊液等物质,是颅内外伤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其CT影像表现比较典型,临床上应用广泛。
本文将对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其诊断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我们选取了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岁。
影像分析是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评估,他们均对CT图像的分析具备丰富的经验。
我们采用单元素CT扫描仪,扫描范围为头颅。
分析与结果1. CT表现所有患者均显示单侧硬膜下积液,多数位于颅骨凹陷部位,侧向位置分散。
其中,20例为急性期硬膜下积液,表现为高密度区,密度不均,周围有水肿和裂隙,边缘模糊不清;10例为慢性期硬膜下积液,表现为低密度区,周围有钙化和吸收表现。
所有积液均横向扩展至颅脑交界处,纵向可引流至基底池。
2. 易混淆病变的鉴别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常常和其他病变混淆,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等,这些疾病均需要指明明确的影像学基础和临床症状,才能准确地进行诊断。
3. 临床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早期手术引流可以改善病情,减轻压力。
对于慢性期患者,积液量小的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积液量大的则需要手术。
讨论头颅外伤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常见原因,而小儿、老年人和男性更容易受到外伤影响。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CT表现已经非常典型,但仍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准确诊断。
对于急性期患者,早期行手术引流,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慢性期患者,积液量较小的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积液量较大或增长迅速的患者需要行手术,此外还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結論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外伤并发症,临床医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正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CT是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其表现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需要临床医生进行鉴别。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笔者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2月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病例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2006年10月-2009 年12月期间的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男25例, 女5例,年龄18-91 岁,平均57.3 岁,其中60岁以上12例。
病程一般为受伤后数小时到2 周左右。
30 例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 其中车祸伤25 例, 跌打伤5 例。
全部病例均采用通用GE-1800PLUSC机扫描,层间距和层厚均为10mm2 结果CT显示额、颞或额颞、额颞顶甚至额颞顶枕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间新月形、弧形脑脊液密度影,其中单侧/双侧额部4例,单侧/双侧颞部3例,单侧/双侧额颞部17例,额颞顶2例,额颞顶枕2例,另有2例表现为大脑镰旁条带状脑脊液密度影。
病变早期密度较均匀, 边缘较光整。
本组病例有8 例颅骨骨折,5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 例脑萎缩。
本组病例均以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6 例首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仅见头皮血肿,24h〜 1 周复查才出现典型CT表现。
1例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1周出现,1例脑萎缩伴额颞顶硬膜下积液患者于伤后 5 个月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
3 讨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外伤性硬膜下水瘤,在基层医院比较常见,由Mayo于1894年首先报道, 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的0.5%〜1%。
主要在伤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出现,好发于双额颞区。
颅骨骨折,特别是颞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容易发生。
其发病机制可能为:(1) 外伤特别是颅骨骨折后容易引起小的蛛网膜破损或撕裂,形成活瓣,脑脊液流人硬膜下腔后不能回流;(2) 脑外伤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硬膜下间隙增大, 易使脑脊液充填于硬膜下腔;(3) 伤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出到硬膜下腔。
(4) 临床上脱水剂的不合理使用将促成硬膜下积液的形成。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又名外伤性硬脑膜下水瘤。
是因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间隙聚集而成。
在颅脑损伤中,此并发症占3.7%~5.4%,多见于幕上,偶可见于幕下。
二病因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其机理是由于蛛网膜被撕破,其破孔恰似一个单向活瓣,脑脊液可以随着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动作而不断流出,却不能返回蛛网膜下腔,终致硬脑膜下形成水瘤样积液,从而引起局部脑受压和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三临床表现硬脑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酷似硬脑膜下血肿,亦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术前难以区别。
其临床特征为轻型或中型闭合性头部外伤,原发性脑损伤往往较轻,伤后出现逐渐加重的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病程发展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偶尔可呈急性过程。
严重时亦可导致颞叶钩回疝,约有30.4%的患者出现单侧瞳孔散大,约半数有意识进行性恶化及锥体束征阳性。
硬脑膜下积液量一般为50~60ml,多者可达150ml。
其性状,急性者多为血性脑脊液,稍久则转呈黄色清亮液体,蛋白含量稍高于正常。
四检查确诊必须依靠特殊检查,如头颅CT或MRI检查。
有时,即使采用CT扫描,也易与等密度或低密度的硬膜下血肿相混淆。
不过在MRI图像上积液的信号与脑脊液相近,血肿信号则较强,特别是T2加权像时,血肿呈高强信号,可资鉴别。
五诊断根据轻度头外伤后继而出现的颅内压增高及脑受压征象及脑CT扫描或MRI的特征性表现,一般都能做出定位、定性诊断。
有时,即使采用CT扫描,也可能与等密度或低密度的硬膜下血肿相混淆。
不过在MRI图像上积液的信号与脑脊液相近,而血肿信号较强,特别是T2加权像时,血肿均呈高强信号,可鉴别。
六治疗多采用钻孔引流术。
即在积液腔的低位处,放置引流管,外接封闭式引流袋(瓶),防止气颅。
术后48~72小时,在积液腔已明显缩小,脑水肿尚未消退之前,拔除引流管,以免复发。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CT诊断分析通过2005年4月-2014年11月我院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影像学诊断,分析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CT特征、影像学出现的时间、发病原因、分型、分期、疾病转归与鉴别要点,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临床资料。
标签: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CT;诊断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TSE)通常是在颅脑损伤后,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剧烈位移,导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通过撕裂的空隙流到硬脑膜下隙,从而形成的液体潴留。
TSE占所有颅脑外伤的0.5%-1%[1]。
多发生于患者的一侧和(或)两侧额颞部,常合并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出血、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等其他的颅脑损伤。
本文通过回顾2005年4月-2014年11月TSE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影像学诊断,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3例TSE患者,年龄分布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6岁。
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0例,多有不同程度的脑外伤史,其中颞部伤27,额部伤15例,枕部伤6例,顶部伤5例。
受伤原因车祸伤31例,打击伤18例,坠落伤4例。
1.2TSE的临床表现患者的起始症状多轻微,伴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积液量增多,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其中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头痛、头晕病例19例,恶心、呕吐17例,视物模糊病例8例,意识障碍病例11例,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例6例,抽搐病例3例,精神症状1例,以上表现多在TSE症状基础之上出现进行性加重,部分经过保守治疗的病例在症状消失或者好转之后再次出现以上症状,还有一部分病人出现新的症状。
1.3方法所有患者均运用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以OM作为基线,做颅脑的轴位序列平扫,层厚5-10mm,层距10mm,窗宽80,窗位40。
首次CT检查应在患者外伤后的12小时以内。
每位患者检查3-10次不等。
患者复查间隔时间为1-150天不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98例诊治分析【关键词】硬膜下积液;保守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又名硬膜下水瘤(Traumatic Subdural Hydroma),发生率为颅脑损伤的1.16%,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0%左右,其治疗方法一般为保守治疗、钻孔外引流、开颅清除积液或积液腹腔分流术等,我院自1997年1月2006年8月收治98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人,效果满意,现将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76例,女22例,年龄2~73岁,平均52岁,其中2~10岁2例,11~20岁3例,21~50岁32例,50岁以上51例;车祸伤83例,摔伤13例,打击伤2例;伤后到发现硬膜下积液时间1~25天,其中3天以内12例,3天~3周79例,3周以后7例;单纯硬膜下积液7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合并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8例,合并脑干损伤4例。
2.临床表现出现硬膜下积液时意识清醒80例,嗜睡者7例,浅昏迷者5例,深昏迷者6例,清醒病例无任何症状者20例,有轻度头痛、头晕者51例,头痛、头晕明显或有恶心呕吐者9例。
3.辅助检查本组病例全部CT检查确诊,CT检查表现为单侧脑组织外半月形或弧形低密度影,双侧脑组织外呈现弧形低密度区,本组全部位于幕上,以额颞部多见,额顶及颞顶区次之,积液量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其中:单侧73例,双侧25例;积液量≤20 ml 10例,21 ml~60ml 30例,61 ml~100 ml 45例,>100 ml 13例。
4.治疗方法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71例均在严密观察下行保守治疗,不用或少用脱水剂,加强神经营养,改善脑微循环等药物(包括中药)治疗,所有71例患者治疗期间病情稳定。
对症状明显及意识障碍的27例患者,15例患者经适当脱水治疗,改善脑循环治疗症状减轻,12例患者经脱水治疗症状无减轻,复查头颅CT积液量有不同程度增加。
有5例肌力减退,3例肢体抽搐,2例出现轻度意识障碍,2例头痛加重,出现恶心,呕吐。
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
结果:30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8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3例,新月状影4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3例,呈Y形或镰刀状。
结论: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在颅脑外伤中,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发生于小脑幕和大脑镰的硬膜下血肿相对较少,因其解剖结构特殊,血肿的CT表现也具有特征性。
现将本院30例颅脑外伤合并典型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患者CT资料加以分析,以提高对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腔隙的解剖及其血肿CT表现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38岁~71岁,平均年龄56岁。
均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其中加速运动性损伤11例,减速运动性损伤19例。
患者临床症状为头晕、恶心、呕吐17例,部分患者有短暂昏迷史;烦躁、意识障碍13例。
GCS评分:13分~15分6例,9分~12分14例。
<8分10例。
CT 首诊时间为伤后1 h~12 h,3 d~2个月后进行复查。
复查次数2次~6次,平均2.8次。
使用CE CT/e螺旋CT机,以OM为基线,行头颅常规扫描,层厚和层距为5 mm~10 mm。
2 结果30例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8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
单纯型13例,合并脑挫裂伤6例,颞部硬膜下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颅骨骨折2例,头皮血肿9例。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局限于大脑镰前部或后部的4例,贯穿全程14例,CT表现为高密度带状影,宽5 mm~10 mm的窄带状12例,10 mm以上宽带状6例,宽带状硬膜下血肿有明显的占位效应,挤压外侧缘脑沟消失,并有白质移位征。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subduralhydroma,TSE)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CSDH)的作用机制。
方法:随机收集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TSE演变成CSD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患者从TSE演变成CSDH的时间为伤后的23~95 d,平均(54.85±6.73)d,患者在演变成血肿后的症状均明显加重。
30例患者均接受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且成功治愈,随访1年后无复发。
结论:TSE是引发CSDH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演变机制较为复杂,对于外伤后出现TSE 症状,应及时进行头颅CT动态监测,做好CSDH的早期防治工作。
【关键词】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引流术;发病机制R651.15 B 1674-6805(2015)14-0047-02doi:10.14033/ki.cfmr.2015.14.022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且伤后>3周出现症状的患者[1]。
CSDH发生率约占全部颅内血肿的10%。
血肿主要发生在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为100~300 ml[2]。
目前,临床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及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因此加大了该病的治疗难度。
彭雅滨等[3]学者认为,CSDH的形成与TSE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TSE可能是引发CSDH的重要机制。
为了进一步探讨TSE演变成CSDH的作用机制,笔者所在医院对30例CSDH患者进行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收集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TSE演变成CSD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门诊初诊TSE合并CSDH患者20例,TSE住院期间并发CSDH患者8例,TSE出院后定期随访期间并发CSDH患者2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0~81岁,平均(62.73±4.68)岁。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
笔者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2月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病例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2月期间的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男25例,女5例,年龄18-91岁,平均57.3岁,其中60岁以上12例。
病程一般为受伤后数小时到2周左右。
30例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车祸伤25例,跌打伤5例。
全部病例均采用通用GE-1800PLUSCT机扫描,层间距和层厚均为10mm。
2 结果
CT显示额、颞或额颞、额颞顶甚至额颞顶枕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间新月形、弧形脑脊液密度影,其中单侧/双侧额部4例,单侧/双侧颞部3例,单侧/双侧额颞部17例,额颞顶2例,额颞顶枕2例,另有2例表现为大脑镰旁条带状脑脊液密度影。
病变早期密度较均匀,边缘较光整。
本组病例有8例颅骨骨折,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萎缩。
本组病例均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6例首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仅见头皮血肿,24h~1周复查才出现典型CT表现。
1例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1周出现,1例脑萎缩伴额颞顶硬膜下积液患者于伤后5个月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
3 讨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外伤性硬膜下水瘤,在基层医院比较常见,由Mayo于1894年首先报道,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的0.5%~1%。
主要在伤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出现,好发于双额颞区。
颅骨骨折,特别是颞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容易发生。
其发病机制可能为:(1)外伤特别是颅骨骨折后容易引起小的蛛网膜破损或撕裂,形成活瓣,脑脊液流人硬膜下腔后不能回流;(2)脑外伤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硬膜下间隙增大,易使脑脊液充填于硬膜下腔;(3)伤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出到硬膜下腔。
(4)临床上脱水剂的不合理使用将促成硬膜下积液的形成。
部分病例可并发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由于原发皮质小血管或静脉窦旁桥静脉损伤引起,也可能由于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脑脊液在硬膜下腔潴留,使桥静脉被过度牵拉,撕裂而引起出血。
外伤陛硬膜下积液应与脑萎缩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增宽相鉴别,广泛性脑萎缩或局限陛皮层萎缩,其脑沟多呈对称性增宽,脑回凹凸不平,皮髓质界限无移位;而硬膜下积液,则局部脑回轻度受压,皮髓质界限常受压推移。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还应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相鉴别,前者密度较均匀,接近脑脊液密度,对脑组织挤压较轻,而后者由于蛋白含量增加,CT值常高于脑脊液,且密度欠均匀,占位效应较明显。
对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动态观察很重要。
绝大部分患者可经保守治疗而获得治愈;少数临床症状较重,硬膜下积液量较多的患者可采取颅骨钻孔引流。
因此,定期CT复查可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冯亮,陈君坤,卢光明,等.cr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1.
[2]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2.
[3]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2.
[4]祁华林,张立勇,姚志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53例治疗体会[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6):559-560.
[5]刘斌,蔡学见,陈铮立,等.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71例诊治体会[J].人民军医2003,12:704—705.
[6]陈利群,张志杰,郑钧,等.创份性硬脑膜下积液的治疗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5,7(5):474.
[7]朱立干,尹宝兰,蓝海洋.硬膜下积液的CT诊断[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