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 格式:ppt
- 大小:268.50 KB
- 文档页数:24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军事的影响刘世奥3140104591(工科实验班建筑与土木)摘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积极影响包括以和为贵所带来的爱好和平的慎战观以及安土重迁所造就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消极影响包括重道轻器阻碍了军事器械的发展,传统的中庸思想阻碍了军事领域的创新。
中国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积极的一方面传承并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军事积极影响消极影响1.综述一个国家的军事,具有着这个国家鲜明的烙印。
不管是军事装备,军事人才,军事思想,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而这种不同,追本溯源,是由其文化积淀所致。
对于中国军事,尤其是军事思想,这种文化烙印尤为突出。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传统思想没有被外来侵略所打断的国家。
这种良好的文化延续性,让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两面性,文化对中国军事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这个问题,能够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
2.传统文化对中国军事的积极影响2.1以和为贵传统思想与爱好和平的慎战观以和为贵,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孔子孟子等儒家人士在乱世中提出来的社会理想。
和为贵,强调的是一种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上天的和谐。
不管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老子的所说的“兵者,不祥之器”,人们希望能够通过非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种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不可避免的对中国的战争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好和平,慎于战争。
何为慎战?慎战不是惧战,而是不轻易发动战争。
谨慎的对待战争,不穷兵黩武,不草率用兵。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但是其又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就是不到危险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兵。
此外,作为中国经典兵书,《孙子兵法》为历代军事将领所推崇,而孙子的思想也有着以和为贵的影子。
[汉字与古代兵器文化]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兵器种类繁多,那么,在造字时代,哪种兵器最具有代表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兵”字的构形中找到答案。
“兵”甲骨文写作,左右两边的构件是两只手,中间的构件是“斤”,也就是斧头,整字是通过两只手捧着斧头的形象来表示兵器的。
可见,斧头在造字时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兵器。
以前我们谈到过的取象于斧头的“王”字,也可以作为这一问题的佐证。
《说文》:“斤,斫木器也。
”“斤”的本义就是“斧头”,如《孟子》中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成语“运斤成风”,其中的“斤”用的都是本义。
斧头的起源很早,在旧石器时代,斧头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
斧头重量较重,可以用来猎杀动物,分割肉类,砍伐树木,还可以用来制造别的生产工具。
可以说,斧头是人类最为原始也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在先民制服与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斧头也成了先民所崇拜的图腾之一。
神话传奇中,盘古开天辟地所使用的就是斧头,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只缸上绘有鹳鱼石斧图,金文族徽中有斧形图案。
在特地的兵器消失以前,先民们曾用部分生产工具当做兵器(这种形式始终流传到今日)。
在石器时代,斧头的杀伤力在众多的生产工具中可谓首屈一指,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兵器的代表。
古人在造“兵”字时选用“斤”作为兵器的代表,正是石器时代文化信息的遗留。
“兵”字在小篆中写作,上面的构件已经发生了讹变,象形性降低,已经难以看出斧头的外形了。
隶变后作,上部定形为“斤”,小篆中下面表示两只手的构件简化成了,上的一横又和“斤”粘连在一起变成了“丘”。
“兵”的本义是兵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
旧社会对兵痞常贬称为“丘八”,正是由于隶楷之后,“兵”字的构形理据变得模糊,人们依据楷书“兵”字的写法而做出了错误拆分。
《太平御览》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东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前秦(皇帝为苻坚)有一个大将叫慕容垂,此人是军事天才,据说一生从未打过败仗。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心得体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觉得熟悉,之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就被书中的言论震撼到,但没有细细研究作者的背景。
看过简介之后明白原来这是本翻印再版的书。
雷先生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在此前已经出版过不只五次,每一此都获得最高评价,启发一代人。
其实,对于一个女生我来说,我是对中国的兵没有什么兴趣的,当时看是因为要找资料,在图书馆随手看到这本书,觉得与我的选题很合适,翻翻看,结果停不下来。
可能因为雷先生在国外学习的原因,看待中国本土的文化时也会和西方做对比,把各种事件连接起来,变成有脉络的一串内容。
细看雷先生的经历,这些都是在他之后路上,帮助他看的更高更远的工具。
雷先生于192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
雷先生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被称为‘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史学大师。
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看完这段简介,就明白何人能够在这样的高度看世界历史,能从容,优雅的为大家解答历史与文化的种种疑惑。
纵观这本书,这是一本历史方面的书籍,但却处处不见明显的历史,而是微小处涉及历史。
全书可以说是,雷先生近几年的文章汇总,而且这本书写与上个世纪的书,在今天再版多次看来仍然思路清晰,一点没有隔阂,这就是雷先生的功力了。
书在排版上很新颖,没有采用那种字遍布全页的布局,而是在页边留下空白,作为批注解释用,虽然这样看来有些像是教科书,但是在历史书籍中,最忌讳的就是满面文字,让人压抑到无法喘气。
所以这本书的排版正合我的胃口。
脉络来看,作者写到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家族制度,中国的元首,历史两周春秋。
包含作者在面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时,无论怎么变换都是,结合中国与外国的历史,放在一起整合,加入自己的理解,变成在世界史中,历史长河里,这件事情如何变换。
读完之后,获益良多。
大家都对雷先生的课赞不绝口,虽然如今我们无法亲身经历雷先生的课堂,却可以从书中再次感受这位‘大家’的风采。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军事与战略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纷繁。
在这些丰富的文化中,军事与战略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军事与战略思想发展演进,不仅体现出中国人对于自卫和国家安全的关注,更蕴含了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思想。
1. 军事思想的起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孙子兵法》是最早的军事典籍之一,它记载了中国古代将帅们的智慧和谋略。
《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等,这些原则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
2. 兵器与战术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军事思想不仅包括了战略策略,也涉及到了兵器与战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兵器制造水平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中国的战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古代的战术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如分兵迂回、诱敌深入等,这些战术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军事伦理与人文关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军事思想不仅注重于战争本身,还凸显了军人的伦理和人文关怀。
古代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表达对军人的赞美和敬意。
同时,军事伦理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强调军人要有忠诚、正直和勇敢的品质,这些品质成为了中国军人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4. 和平思想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军事与战略思想并非一味强调战争和冲突,也有着强烈的和平主张。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强调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认为“以战养和”、“和为贵”。
他们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而非通过战争,这种和平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军事与战略思想是中国历史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和平稳定的追求。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战争,也对今天的军事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军事与战略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军事建设和国家安全战略中,为实现国家强盛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
孙子兵法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法经典,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视为军事领袖的必备读物。
这部书非常重要,不仅因为它提供了实用的战术指导方针,更因为它渗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将围绕孙子兵法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进行探讨。
第一步,解析孙子兵法传统文化的起源。
孙子兵法所处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思想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子兵法涵盖了伦理、礼仪、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了战争中,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有深度的理论体系。
第二步,分析孙子兵法传统文化的精髓。
孙子兵法中蕴含了很多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例如阴阳思想、道家思想等等。
比如,孙子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原则,这个原则可以被解释为阴阳哲学中互相依存的思想。
他认为,人不能对立面没有认识,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同样,孙子关注的是“以和为贵”,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宗教道德观念的精髓所在,要求君王和军队应该以仁爱、同情和谦虚为核心价值观。
第三步,阐述孙子兵法传统文化的流传过程。
孙子兵法源远流长,自古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世界各地也广泛传播。
孙子兵法的翻译和传播活跃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
孙子兵法已经成为了许多商业书籍和管理学类书籍的重要部分和参考书。
通过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和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
总之,孙子兵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密不可分,它不仅是古代中国兵法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之一。
孙子兵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哲学和思想精华融入到战争之中,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形成了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军事文化中国的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当时的战争主要是城邦之间的争夺,战争形式以城池攻防为主。
为了备战,商朝的统治者不断重视军事技术,并组织大规模的军队。
商朝的士兵不但要学习基本的军事战术和技能,还要经常进行体能训练和武器维护。
这些训练使得商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成为当时周边国家的霸主。
到了春秋及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已经不限于城邦之争,逐渐演变成为全国性的战争。
军事战术也由简单的步兵对峙发展为阵型矩阵,如鱼鳞阵、长蛇阵等,同时还出现了联合作战的战术。
在技术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技术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出现了新型武器如弩和戟,导致战争的残酷程度不断升高。
秦朝时期中国的军事文化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
秦始皇曾经下令全国实行兵役,兵士需要每年服役3个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韧性。
此外,秦朝还重视工程建设,大规模修建长城,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的安全。
汉朝时期,中国的军事文化承袭了秦朝的传统并进行了改进。
汉武帝刘彻下令设立了“武艺博士”,培养精通军事的人才,并建立了专门的军事研究机构,对战争的作战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同时在装备上,汉朝的军队使用的兵器装备与秦朝类似,但通常是更轻便的版本。
汉朝还制定了一系列军事上的法规,并为军士设立了奖励和惩罚制度,以提高士兵的积极性。
唐朝时期,中国的军事文化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朝皇帝特别重视军事政策,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制度,并不断改进武器装备。
唐朝还重视军事训练和战斗技能,并编写了大量的军事书籍和教材,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将帅和指挥官。
这些都为唐朝的军事战术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军事文化已然成熟。
明朝时期,军队开始使用火器,战争形式向更加破坏性的远程战争转变。
清朝时期,中国的军事发展在装备技术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引进西方火器、改进铁炮、提高钢铁冶炼技术等等。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1、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 2、狭义的文化:文字、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 3、文化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3、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或者已夭折,或者已转易,或者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4、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5、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泛博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亦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6、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7、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三、试寻求其特征1、为寻求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而做的工作①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找而罗列起来②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
先后摆布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便是寻到了家 2、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份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 3、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①广土众民(第一特征) 有一种伟大力量蕴寓其中,但不知②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第二特征) 为何 (第四特征)③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第三特征)4、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①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后两千年的中国,居然不见进步之可怪(第五特征)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②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罗素:“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第六特征)5、严几道译《社会通诠》,根据其说来看中国的感受:①长期停滞之可怪②难于判断中国究竟在社会史上哪一阶段③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
建军节特别专题中国军队的军事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建军节特别专题: 中国军队的军事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日,每年的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
中国军队一直以来都秉持着独特的军事文化与传统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和军事辉煌的结晶。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军队的军事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以展示中国军队的精神风貌。
一、坚定的国家意识中国军队的军事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坚定国家意识。
中国军队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中国军队的文化传统中,忠诚、爱国和勇敢是军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无论是在解放战争年代,还是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军队始终以保卫祖国和人民为使命,奋勇担当,诠释着中国士兵的军事精神和职责。
二、团结协作的战斗精神团结协作是中国军队的重要军事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军队注重团队精神,强调协同作战和战友情谊。
在中国军队中,不分军衔和级别,所有官兵都平等对待,携手并肩,并且讲究全体主义和协商决策。
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军事文化使中国军队在各项任务中充满活力,并能更好地完成使命。
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军队的军事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强调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军队历经沧桑和艰苦岁月,形成了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作战意志。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抗击外敌侵略,还是在现代军事演练中,中国军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韧的战斗态度。
这种勇敢无畏的军事文化为中国军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一切敌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崇尚和平的理念和平是中国军队的核心军事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军队一直以来积极践行着和平发展的理念,强调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
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军队的和平使命意识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也展现了中国军队建设和发展的独特价值观。
总结:中国军队的军事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展示了中国军队的独特魅力。
坚定的国家意识,团结协作的战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崇尚和平的理念是中国军队矢志不渝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军事篇展开全文【军】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共一万二千五百人。
古代以军为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三军约有车千乘,士兵三万余人。
后来,晋、吴等国曾扩到五军、六军。
如:“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谋攻》)【旅】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如:《左传·哀公元年》记:“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注:五百人为旅。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谋攻》)【卒】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春秋时军队组织,一百人为卒。
齐国二百人为卒,见《管子·小匡》载:“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
”《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五人为伍。
《左传·桓公五年》:“为焦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谋攻》:“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哨】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宋史·宋琪传》载:“左右哨各十指挥。
”清代勇营编制,百人为哨,三哨为旗,五哨为营。
如:“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谭嗣同》)【三军】春秋时代,大国多设三军。
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
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
三军各设将、佐,以中军为三军统帅。
齐、鲁、吴诸国也设中、上、下三军。
如《左传·桓公五年》记:“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为中军,虢(guó)公林父将右军,周公黑肩将左军。
”此外,《商君书·兵法》中说守城之法分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意思是壮男作战,壮女治守备,老弱收集供应食物,以全力抵御敌军。
【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中、左、右(或中、上、下)三军,由主将所处的中军发号施令。
后来就引申指代主将(帅)为中军。
如:“自将三千人为中军。
”(《李愬雪夜奔蔡州》)又,清代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管辖的绿营兵(汉兵)分别称作督标、抚标、提标、镇标,标的统领官叫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