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
- 格式:ppt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33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该专家共识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和护士一份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
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背景危重病患者常常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扶持来维持营养平衡。
然而,肠内营养扶持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为了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我们需要在肠内营养扶持过程中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预防与处理1. 肠内营养扶持前的评估:在给予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营养状况、消化功能、肠道通透性等方面的评估。
2. 营养支持配方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配方,例如高蛋白配方、高能量配方等。
3. 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体重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4. 肠内营养管道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道,例如胃管、空肠管等。
5.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明确肠内营养扶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6. 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腹泻、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7. 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危重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扶持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结论该专家共识提供了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帮助临床医生和护士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在实施肠内营养扶持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注:本文档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临床情况和医疗团队的判断进行。
)。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共识制定前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急诊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tera1nutrition,EN)治疗医护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急诊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首选EN治疗方面认识一致、接受度高,但是在知识储备、行为实践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此,在多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质量。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急诊等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真实世界结果,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采用De1phi调查法,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成员对每项参与表决而成,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公开讨论改进,通过逐一地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
1急诊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推荐意见1]对滞留急诊>48h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1riskscreening,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NRS-2002≥3分提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推荐意见2]对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U)的急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风险(nutritiona1riskincritica11yi11,NUTRIC)评分行营养风险评估。
NUTRIC评分≥6分或者改良版NUTRIC评分≥5分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急性感染/应激/损伤后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晚期和急性后期。
急性早期阶段为第1~2天,表现为分解代谢突出。
急性晚期阶段为第3~7天,分解代谢伴明显的肌肉萎缩,代谢紊乱趋于缓解。
急性早、晚期均主要表现为高分解状态,氨基酸被动员消耗;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失调和菌群失衡均会加重炎症反应。
急性后期可以表现为恢复稳态或者持续性炎症-分解代谢综合征。
成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指南前言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危重症患者在入住重症监护室后常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下,易出现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
因此,对于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不容忽视。
本指南旨在介绍成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定义成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是指在危重症监护室中对患者提供足量、适当的营养支持,改善组织代谢,促进机体恢复的一种支持治疗方式。
营养评估为了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必须先进行患者的营养评估。
其中包括以下三种评估方法:1. 体格测量法包括身高、体重、BMI等测量,有助于判断体重是否超重或不足,但该方法往往不能全面评估机体的营养状况。
2. 临床营养评估法采用专业的评估工具,进行牙齿、口腔、皮肤、黏膜、胃肠道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3. 实验室检测法通过检测血液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的含量,以及输液和排泄物的成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方案制定营养支持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类型、营养状况、代谢状态等不同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蛋白质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危重症患者需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以促进伤口愈合、保持肌肉重量和免疫功能。
一般建议危重症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每天1.5-2克。
2. 能量能量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危重症患者的能量需求通常较高,以支持机体需求,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持恢复体力。
一般建议危重症患者每天能量的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每天20-35千卡。
3. 脂肪脂肪是维持机体基本代谢和提供能量的重要物质。
危重症患者需要适量的脂肪摄入,以防止脂肪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通常建议危重症患者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25%左右。
4. 糖类糖类是人体需要的重要能量源,对于控制血糖和维持生物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危重症患者需要适当的糖类摄入,以保证正常的脑功能和基本代谢。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一、本文概述危重症患者常常面临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而肠内营养(EN)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手段,在保障患者营养需求、促进疾病康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ENI)的发生率较高,这不仅影响了营养支持的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
针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问题,进行预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综述现有的研究证据,总结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最佳实践策略。
我们将重点关注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率、影响因素、预防策略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和整体预后。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详细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果和讨论,以期为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预防和管理提供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二、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
危重症患者的生理状态常处于应激状态,这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
例如,重症胰腺炎、重症颅脑损伤等危重疾病可能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
这些生理变化可能导致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降低。
危重症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副作用,如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腹泻等症状。
镇痛药物和镇静药物可能影响患者的意识和胃肠蠕动,导致肠内营养不耐受。
肠内营养制剂的类型和输注方式也可能影响患者的耐受性。
例如,高渗性制剂可能导致肠壁水肿和腹泻,而输注速度过快可能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不耐受。
在选择肠内营养制剂和输注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危重症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降低。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和功能障碍,而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进而引发腹泻等不耐受症状。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与目的背景危重病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措施常常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病情恢复及预后。
肠内营养作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在危重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也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目的本共识旨在结合我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的实际情况,提供关于并发症防控的专家意见,以期提高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肠内营养的基本原则与适应症基本原则1. 营养评估:在开始肠内营养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营养风险的评估、营养需求的计算等。
2. 喂养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途径,包括经口喂养、经鼻胃管喂养、经鼻肠管喂养等。
3. 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疾病特点及代谢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配方。
4. 喂养速度:开始时应缓慢增加喂养速度,以避免不耐受现象。
5. 监测与评估: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喂养耐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症1. 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
2. 胃肠道功能尚可,但无法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
3. 需要营养支持以促进病情恢复的患者。
三、并发症的防控策略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1. 预防喂养管脱落: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过度牵拉。
2. 预防喂养管堵塞:定期冲洗喂养管,避免喂养过程中突然停止。
3. 预防喂养管误吸:抬高床头,避免喂养时患者处于半卧位。
胃肠道并发症1. 预防呕吐、腹泻:缓慢增加喂养速度,避免过快过多喂养。
2. 预防胃潴留:定期监测胃残留量,根据残留量调整喂养速度和量。
3. 预防肠道感染:加强肠道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代谢性并发症1. 预防高血糖:控制喂养速度,避免过量喂养。
2. 预防低血糖: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营养配方。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摘要:在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在发作时往往会导致病人体内高分解代谢,伴随代谢功能紊乱,还会由于全身炎性反应而损害到机体多脏器功能,进而致使病人出现糖耐量降低、糖异生增加、糖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甚至出现低蛋白血症和负氮平衡,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最终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逐步广泛应用到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目前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除了采用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外,还需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措施,以从根本上提高病人的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获得更加理想的临床疗效,促进病人的康复。
基于此,本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为一线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肠内营养支持;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进展1.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而言,肠道细菌移位、炎性因子反应、胰酶自身消化及氧化应激反应等均是引发该疾病的关键因素。
目前临床证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肠道菌群移位会引发肠源性感染,并损害到肠黏膜屏障功能。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正常情况下肠道屏障会对肠道菌群进行阻隔,使之难以突破黏膜移位进入到肠外组织。
当患上重症急性胰腺炎时,人体中的肠壁血液灌注会减少,损害肠道运动功能,致使细菌大量生长,引发肠黏膜缺血再灌注,造成其通透性增高,降低人体免疫力,在这些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将会致使肠道内的毒素和菌群通过淋巴系统、血液循环、胆道与胰胆管逆行感染、直接进入腹腔等途径而出现移位情况,对已经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刺激,进而出现过量的炎性因子,再次损害到胰腺等脏器,造成胰腺组织二次感染,造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1]。
2.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理论依据2.1肠道屏蔽在当代临床医学中,肠道屏蔽涉及到机械屏蔽、免疫屏蔽、生物屏蔽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