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知觉的含义与特征及影响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50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社会知觉是指我们对他人或社会环境进行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过程。
在社会互动中,社会知觉不仅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读,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情境因素和文化因素。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社会知觉的效应。
首先,个体特征对社会知觉有重要影响。
个体特征包括认知因素(如注意、记忆、思考方式)、情感因素(如喜好、情绪状态)和个人经验等。
认知因素会影响我们对他人信息的处理方式和筛选标准,进而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例如,一个倾向于注意他人负面行为的人可能会更容易形成负面的社会评价。
情感因素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判断。
例如,一个主观感觉不快乐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对他人的动机进行负面解释。
个人经验也会塑造社会知觉,过去的经验和遭遇会影响我们对类似情况的预期和评价。
个体特征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是多样的,不同的个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向和倾向。
其次,情境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产生重要影响。
情境因素包括他人行为、环境条件和社交关系等。
他人行为是我们社会知觉的主要信息源,我们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意图和性格特征。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主动帮助他人时,我们可能会判断他为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环境条件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例如,一个食品店的环境整洁,员工服务态度友好,我们可能会对该店的卫生和服务质量有较好的评价。
此外,社交关系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知觉。
研究发现,我们对好友的品质和行为评价往往更加积极正面,而对陌生人则相对保留。
情境因素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是常态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可能会发生变化。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认知风格和理解方式。
例如,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权利和自我表达,更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目标实现;而集体主义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群体关系,更强调社会角色和团队合作。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社会知觉是我们对他人行为、意图和性格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主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等领域的知识。
在本文中,将探讨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认知因素:1. 观察: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面部表情、姿态和语言等来获取信息。
观察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它提供了我们对他人的起点了解。
2. 首次印象:首次印象是指我们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形成的印象。
它受到外貌、言行举止、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并会对我们进一步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3. 期望: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期望和假设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这种操作受到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二、情感因素:1. 情绪状态: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
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可能更倾向于对他人行为给予积极的解释。
2. 共情能力:共情是指我们能否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经历。
共情能力对于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要是至关重要的。
三、认知偏见:1. 一致性偏见:我们往往更倾向于寻找与我们已有认知一致的信息,并忽视或削弱与之相矛盾的信息。
2. 归因错误:归因错误是指我们错误地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他们个人特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知觉的效应:1. 自我实现预言:我们的预期和期望能够影响他人的行为和表现。
当我们对他人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符合预期的行为。
2. 群体刻板印象:群体刻板印象是指我们对某一群体的普遍印象和对其成员的共同特征的刻板化看法。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 自我确认偏见:我们往往更信任和接受与我们已有观念一致的信息,并忽视或拒绝与之相悖的信息。
个人观点和理解:社会知觉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建立对他人的认知框架。
第七章社会认知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由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对人的知觉。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或对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服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
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明确,避免与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认识活动一部分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由于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研究取向不同,有关社会认知的定义和解释也各不相同。
下面列举几种比较代表性的观点:(1)社会认知研究包括对所有影响人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社会认知通常是指两种认知:关于人、群体的认知和具有情感、动机态度、情感色彩的认知。
(3)社会认知通常是指对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推论。
(4)社会认知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发生在他人和自己身上的心理事件以及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思考。
(5)社会认知是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的对他人或社会群体、社会角色及自身经历作出推论。
综合上述定义,可见,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特征:其一,社会认知是人对社会性事件的认知加工;其二,人的社会认知对其社会行为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理解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进行认知和解释的一种理论框架。
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包括社会认知过程、社会知觉、社会集体记忆等方面。
社会认知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意义,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社会认知来与他人互动,共同构建社会现实。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认知和解释的过程。
它涉及个体的感知、注意、记忆、思考等心理过程,通过这些心理过程,个体能够对社会世界进行理解和解释。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有社会知觉、社会记忆、社会认知偏差等。
1.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感知和加工过程。
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感官接收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的过程包括选择性注意、感官加工、信息整合和认知选择等。
2. 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存储和检索过程。
个体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存储和整合,构建了自己的社会记忆系统,从而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
社会记忆对个体的社会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个体对社会现象进行分类、比较和解释。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在信息获取、加工和解释中存在的偏倚。
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这些偏差可能来自于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和记忆、对社会现象的主观解释以及对他人行为的推断和判断等等。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原则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如何进行认知和解释。
这些原则包括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比较、认知即情感、社会对比等。
1.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个体通过社会认知的过程所共同创造的。
个体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往往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观念,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在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性,个体通过社会认知来共同构建社会现实。
(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