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与知觉概念、种类、规律与基本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486.50 KB
- 文档页数:85
教育基础知识4中学生学习心理一、感觉与知觉概述感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一)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①空间知觉:既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知觉,又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②时间知觉:即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及周期性的反映。
③运动知觉:即对物体在空间的位移和知觉。
社会知觉即对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①第一印象②晕轮效应③刻板效应④近因效应⑤投射效应3.根据知觉对象的准确性,可将知觉分为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而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的特点(一)感觉的特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刚刚能觉察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差小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觉察出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异叫差别感觉阈限。
2.感受性的变化感觉适应相同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明适应:环境刺激有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对后来的强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环境刺激由强变弱时,由于一系列弱光刺激导致对后来弱光刺激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又分为:①同时对比:同一感觉器同时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山青花更艳,水碧鸟愈白。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3.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4.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2)适应现象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③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其它感觉会给予补偿(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听觉特别好)5.知觉的规律(或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如:“人脸双关图”每个人对一幅图的解读不同,是因为知觉的选择不同)(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该事物的全面知觉(如:我们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就能在头脑中产生一辆汽车的知觉)(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如:一面红旗,在白天与晚上明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依旧会知觉旗是红色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人的评价方向)(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和解释(例:在知觉斑点图形时,如果有人用语言提示一下、哪怕只讲一个“狗”,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狗的侧影图)6.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2)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3)知觉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本章要点:·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分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构成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进行更高级的知觉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学生对有关客观事物的感知效果,是十分必要。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之中,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它们以不断变化着的光、声、味、温度、硬度等等各种属性作用于人们。
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到刺激,就使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别属性产生反映。
如看到了水果的颜色、嗅到了氨水的气味、尝到了糖的甜味……。
这种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人不仅能感觉到人身体以外的事物状况,而且也能感觉到自己身体外表和内部的种种情况,如饥、渴等。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感觉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段。
例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已经有了以感应性为主要反映形式的感觉萌芽。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出生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也存在着独立的感觉阶段。
此外,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也可以人为地使人产生单纯的感觉。
与其他的心理现象一样,感觉具有二重性:从感觉的来源和内容来看,感觉是客观的,它反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看,它是主观的。
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感觉是在具体的人的头脑中形成、表现和存在着的。
所以,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都烙上了个体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的痕迹,体现着个性心理的影响。
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主体自发地形成的,也不是客体机械地移植注入的。
其次,人的感觉有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在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时,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感觉既能被人意识到,同时也受人的意识的调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
感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的意义: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如“感觉剥夺”实验。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时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个部分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l、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2、区别:(1)感觉和知觉的内容不同(2)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3)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4)经验在感觉和知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提示事物的意义。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一、感觉的种类。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概念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通常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域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4、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有的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到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
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
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8、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0、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感受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者采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加工,发现当呈现某种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感觉的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感觉具有以下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分析器是由三个部分构成:①外周部分(感受器),接受作用于它的刺激;②传入神经,它们把神经兴奋传递到中枢;③皮层和皮层下中枢,来自外周的神经冲动在这里进行分析和综合。
外部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外感受器),接受各种外部刺激。
内部感受器分布在身体的内脏器官(内感受器)和关节、肌肉、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接受机体内部变化的信号。
每一种感觉器官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其他感觉。
对每一种感觉器官,适宜的刺激只有一种。
这种不同感官各自接受适宜的专门刺激现象,叫做感觉器官的专门化。
三、感觉的分类(一)外部感觉1.视觉适宜刺激是光。
2.听觉是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
3.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细胞引起的感觉。
4.味觉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5.触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引起触觉。
刺激物使皮肤变形引起压觉。
6.温度觉包括冷觉和热觉。
低于皮肤温度产生冷觉,高于皮肤温度产生热觉。
7.痛觉不论机械的、化学的、电等各种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产生痛觉。
(二)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个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
1.运动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
2.平衡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3.内脏感觉又称机体觉,是对个体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
四、感觉的意义1.感觉是个体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