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 (1)
- 格式:ppt
- 大小:579.50 KB
- 文档页数:33
场地土类别、结构自振周期、设计特征周期的概念解读常有众智平台朋友来询问场地土类别与地震力是什么关系,结构自振周期折减对结构的地震力有什么影响,设计特征周期是什么概念,土的卓越周期又是怎么回事,本文结合规范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整理,对这几个概念的相关关系也做了一些论述,期望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具体综述如下:一、场地土类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1.6对场地土类别是这样划分的: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其中Ⅰ类分为Ⅰ0、Ⅰ1两个亚类。
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
《抗规》第4.1.4条、4.1.5条对场地覆盖层的厚度及图层的等效剪切波束分别作了规定。
相关概念: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
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与震害的关系:土质愈软覆盖层厚度愈厚,建筑震害愈严重,反之愈轻,软弱土层对地震力具有放大作用。
历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同样或相近的建筑,建造于Ⅰ类场地时震害较轻,建造于Ⅲ、Ⅳ类场地震害较重。
规范采取的相应措施:《抗规》第4.1.1条将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具体设计时,结构设计师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另外《抗规》第3.3.2、4.1.8,、4.1.9对相关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人员不应忽视。
二、结构自振周期概念: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固有的动力特性,只与自身质量及刚度有关,结构有几个振型就有几个自振周期,一一对应。
应用:结构越柔,自振周期越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越小,即地震影响影响系数α越小,结构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就越小。
框架-剪力墙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计算1. 基本原理(1)连续化方法(2)梁弯曲自由振动动力方程 (3)自由振动位移方程 2. 计算参数(1)刚度参数 框架刚度:C F 剪力墙刚度:EI 刚接连梁刚度:μ (2)质量参数单位高度质量m ,单位高度重量W=mg 3. 计算公式(1)框剪结构刚度特征值EIC HF μλ+= (2)自振周期gEIWH T i i 2ϕ= i ϕ由图表、根据λ及所要计算的振型查得(3)振型参数ϕπλλ221=,212ϕλπλ=或122ϕλπλ=22221λλλ=-()()0sin sh cos ch 2212221212142412221=-+++λλλλλλλλλλλλ一式代入二式,有:221212λϕλπλ=⎪⎪⎭⎫ ⎝⎛-,()022212221=⎪⎪⎭⎫ ⎝⎛--ϕπλλλ 24224221242224⎪⎪⎭⎫⎝⎛+±=⎪⎪⎭⎫ ⎝⎛+±=ϕπλλϕπλλλ 根据物理意义,有:24221242⎪⎪⎭⎫⎝⎛++=ϕπλλλ,2421242⎪⎪⎭⎫⎝⎛++=ϕπλλλ 汇总为:⎪⎪⎪⎪⎩⎪⎪⎪⎪⎨⎧⎪⎪⎭⎫⎝⎛++=⎪⎪⎭⎫ ⎝⎛++=242224212422242ϕπλλϕπλϕπλλλ (4)振型公式()⎥⎥⎥⎥⎦⎤⎢⎢⎢⎢⎣⎡⎪⎪⎭⎫ ⎝⎛-+-+-=x H x H x H x H Y x Y 221122221121221210sin sh cos ch sh sin cos ch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4. 补充说明(1)应计算3个、最多也只能计算三个振型。
(2)计算梁的刚度时,应计及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作为梁的翼缘对梁截面刚度的增大效应,其中边梁截面惯性矩增大1.5倍,中梁刚度增大2.0倍。
(3)计算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自振周期时,应考虑框架填充墙对整体结构刚度的贡献,做法是对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折减系数为0.7-0.8。
5.结构刚度 5.1 框架刚度(1)框架梁刚度按矩形截面计算:3121bh I b =按T 型截面修正:3121bh I b β=,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边梁,.51=β,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中梁,.02=β(2)框架柱刚度 惯性矩;3c 121bh I =(此处h 为柱截面高度) 梁柱刚度比:cb i i i ∑=柱抗侧刚度修正系数:底层i i ++=2.50α,中间层ii+=2α 柱抗侧刚度D 值:212h i D cα=(此处h 为层高) 柱抗推刚度:Dh C =c (此处h 为层高) (3)框架抗推刚度∑∑===D h C C nm C F 1(此处h 为层高)5.2 剪力墙刚度 5.2.1 整体剪力墙 www d A H I I I 291μ+=5.2.2 开洞剪力墙(1)开洞墙连梁折算惯性矩bb bb A a I I I 271~μ+=,剪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2.1=μ,a 为连梁净跨 (2)连梁刚度特征值32~aI c D b=,c 为连梁轴跨(3)墙肢刚度 墙肢惯性矩: 3121ww h b I =(按矩形截面计算,或按T 型等组合截面计算等)(4)剪切参数 墙肢剪切参数:∑∑∑∑==AHI AG H IE 22238.2μμγ(5)整体影响系数不考虑轴向变形影响的整体参数∑∑=+==ki ik i iD I h H 1112216α(此处k 为洞口总数)考虑轴向变形影响的整体系数T212αα=,轴向变形影响系数T 与洞口数量有关,近似值为墙肢数量3-4时,T=0.80,墙肢数量5-7时,T=0.85,墙肢数量大于8时,T=0.90。
(二)计算题工程结构抗震计算1.已知一个水塔,可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
10000m kg =,1kN cm k =,该结构位于Ⅱ类场地第二组,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加速度为0.10g ),阻尼比0.03ξ=,求该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水平地震作用。
解:(1)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22 1.99T s === (2)计算地震影响系数查表2得,0.4g T s =,查表3得,max 0.08α=。
由于0.030.05ξ=≠应考虑阻尼比对地震影响系数形状的调整。
20.050.050.0311 1.160.08 1.60.08 1.60.03ξηξ--=+=+=++⨯0.050.050.030.90.90.940.360.360.03ξγξ--=+=+=++⨯由上图2可知,()0.94max 0.40.08 1.160.02051.99g T T γαα⎛⎫⎛⎫==⨯⨯= ⎪ ⎪⎝⎭⎝⎭(3)计算水平地震作用0.020*******.812011N F G α==⨯⨯=2.计算仅有两个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频率。
假设[]11122122k k K kk ⎡⎤=⎢⎥⎣⎦ []1200m M m ⎡⎤=⎢⎥⎣⎦解:根据多自由度体系的动力特征方程[][]20K M ω-=,有[][]111212221222000k k m K M kk m ωω⎡⎤⎡⎤-=-=⎢⎥⎢⎥⎣⎦⎣⎦整理得()()4212112221112212210m m k m k m k k k k ωω-++-=解方程得2112211212k k m m ω⎛⎫=+⎪⎝⎭2112221212k k m m ω⎛⎫=++ ⎪⎝⎭3.图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基本周期10.467T s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0.40g T s =)。
通过计算已经求得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10.139α=,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
自振周期与特征周期默认分类2010-01-24 20:59:28 阅读58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
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当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的周期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加大震害。
特征周期:是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抗震规范中是通过地震分组和地震烈度查表确定的。
结构的自振周期顾名思义是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质量及刚度有关,具体对单自由度就只有一个周期,而对于多自由度就有同模型中采用的自由度相同的周期个数,周期最大的为基本周期,设计用的主要参考数据!而特征周期是,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所以我认为特征周期同时反映了地震动及场地的特性!它在确定地震影响曲线时用到!1.特征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由场地的地质条件决定;2.自振周期有结构子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用结构力学方法求解;(主要指第一振型的主振周期)3.结构的自振周期主要是避免与场地的卓越周期重合产生共振;4.卓越周期与特征周期有关;卓越周期由场地的覆盖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计算求解(见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等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详见抗震规范.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H,B有关.当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的1/f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另外:目前就场地的有关周期,经常出现场地脉动(卓越)周期,地震动卓越周期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名词。
就以上3个周期概念来说,其确切的含义是清楚的,场地脉动周期是在微小震动下场地出现的周期,也可以说是微震时的卓越周期;地震动卓越周期是在受到地震作用下场地出现的周期,一般情况下它大于脉动周期(一般1.2~2.0)。
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场地卓越周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
计特征周期是在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场地卓越周期是根据覆盖层厚度H和土层剪切波速VS按公式T0=4H/VS计算的周期,表示场地土最主要的振动特性。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是主要的动力特征,与结
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的震害较为严重。
基本周期应该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各种结构形式都是定数。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在水平作用下的震动周期,是变数。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是主要的动力特征,与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相关。
经验表明,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的震害较为严重。
结构的基本周期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对于比较规则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
框架结构 T=()N
框剪结构、框筒结构 T=()N
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 T=()N
其中N为结构层数。
也可采用结构分析得到的结构第1平动周期。
3.5.3 结构自振周期的近似计算通过结构的频率方程求自振周期比较复杂,这里介绍几种近似计算方法。
动能为势能为由能量守恒,有例.已知:解:3.6 竖向地震作用《规范》规定: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9度区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效应:使建筑物上下颠簸F F3.7 结构平扭耦合地震反应与双向水平地震影响 规范规定:对于质量及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m用的扭转影响。
刚心)(tug质心分析过程:[受弯钢筋凝土构件的滞回曲线滞回模型:描述结构或构件滞回关系的数学模型。
双线性模型双线性模型一般适用于钢结构梁、柱、节点域构件。
钢筋混凝土梁、柱、墙等一般采用退化三线性模型。
退化三线性模型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的简化方法适用范围: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超过20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框架结构和支撑钢框架结构;式中:N N a h +−5.0)(/---系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1.0,C80时为0.94,by二、结构薄弱层位置判别结构薄弱层:塑性变形集中的楼层,即ζy 最小或相对较小的楼层对于ζy 沿高度分布均匀的框架结构,底层作为薄弱层。
3.9 结构抗震验算3.9.1 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原则(1 ) 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 不同方向的抗侧力结构的共同构件(如框架角柱),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
(5)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1. 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场地卓越周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基本周期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设计特征周期是在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场地卓越周期是根据覆盖层厚度H和土层剪切波速VS按公式T0=4H/VS计算的周期,表示场地土最主要的振动特性。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是主要的动力特征,与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相关。
经验表明,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的震害较为严重。
2.经验公式一般情况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为T1=(0.05~1.10)n(4.3-27)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T1=(0.06~0.09)n(4.3-28)框架-剪力墙结构:T1=(0.06~0.08)n(4.3-29)高层钢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为T1=(0.10~0.15)n(4.3-30)式中:n——建筑层数。
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场地卓越周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场地卓越周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基本周期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设计特征周期是在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场地卓越周期是根据覆盖层厚度H和土层剪切波速VS按公式T0=4H/VS计算的周期,表示场地土最主要的振动特性。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是主要的动力特征,与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相关。
经验表明,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建筑物的震害较为严重。
用顶点位移法求自振周期:T=1.7*周期折减系数*(层间侧移开方)折减系数:框架结构取0.6~0.7框剪结构取0.7~0.8抗剪墙取1.0按照行业标准《工程抗震术语标准》(JGJ/97)的有关条文,自振周期: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场地土类别、结构自振周期、设计特征周期的概念解读常有众智平台朋友来询问场地土类别与地震力是什么关系,结构自振周期折减对结构的地震力有什么影响,设计特征周期是什么概念,土的卓越周期又是怎么回事,本文结合规范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整理,对这几个概念的相关关系也做了一些论述,期望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具体综述如下:一、场地土类别《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1.6对场地土类别是这样划分的: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划分为四类,其中Ⅰ类分为Ⅰ0、Ⅰ1两个亚类。
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特征周期。
《抗规》第4.1.4条、4.1.5条对场地覆盖层的厚度及图层的等效剪切波束分别作了规定。
相关概念: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
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积。
与震害的关系:土质愈软覆盖层厚度愈厚,建筑震害愈严重,反之愈轻,软弱土层对地震力具有放大作用。
历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同样或相近的建筑,建造于Ⅰ类场地时震害较轻,建造于Ⅲ、Ⅳ类场地震害较重。
规范采取的相应措施:《抗规》第4.1.1条将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具体设计时,结构设计师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另外《抗规》第3.3.2、4.1.8,、4.1.9对相关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人员不应忽视。
二、结构自振周期概念: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固有的动力特性,只与自身质量及刚度有关,结构有几个振型就有几个自振周期,一一对应。
应用:结构越柔,自振周期越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越小,即地震影响影响系数α越小,结构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就越小。
附录F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F.1 高耸结构F.1.1 一般高耸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钢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大值,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小值:H T )013.0~007.0(1= (F.1.1)式中:H ——结构的高度(m)。
F.1.2 烟囱和塔架等具体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高度不超过60m 的砖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dH T 2211022.023.0-⨯+= (F.1.2-1) 2)高度不超过15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dH T 2211010.041.0-⨯+= (F.1.2-2) 3)高度超过150m ,但低于21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dH T 2211008.053.0-⨯+= (F.1.2-3) 式中:H ——烟囱高度(m);d ——烟囱1/2高度处的外径(m)。
2,石油化工塔架(图F.1.2)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图F.1.2 设备塔架的基础形式(a)圆柱基础塔;(b)圆筒基础塔;(c)方形(板式)框架基础塔;(d)环形框架基础塔1)圆柱(筒)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列公式计算:当H 2/D 0<700时2311085.035.0D H T -⨯+= (F.1.2-4)当H 2/D 0≥700时2311099.025.0D H T -⨯+= (F.1.2-5) 式中:H ——从基础底板或柱基顶面至设备塔顶面的总高度(m);D 0——设备塔的外径(m );对变直径塔,可按各段高度为权,取外径的加权平均值。
2)框架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2311040.056.0D H T -⨯+= (F.1.2-6) 3)塔壁厚大于30mm 的各类设备塔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按有关理论公式计算。
predominant period 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土层中传播时,经过不同性质地质界面的多次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
若某一周期的地震波与地基土层固有周期相近,由于共振的作用,这种地震波的振幅将得到放大,此周期称为卓越周期。
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
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
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卓越周期按地震记录统计得到,地基土随软硬程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卓越周期,可划分为四级:一级——稳定基岩,卓越周期是0.1-0.2s,平均为0.15s。
二级——一般土层,卓越周期为0.21-0.4s,平均为0.27s。
三级为松软土层,卓越周期在二级和四级之间。
四级——为异常松软的土层,卓越周期为0.3-0.7s,平均为0.5s.自振周期T: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基本周期T1: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基本振型:单质点体系在谐波的作用下的振型称为基本振型:任一地震波都可以分解为若干谐波的叠加,多质点体系按振型分解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可以简化为具有基本振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进行分析。
而对建筑结构而言,有时又称为主振型,一般是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高阶振型:相对于低阶振型而言。
一般来说,低阶振型对结构振动的影响要大于高阶振型的影响。
对一般较规则的建筑物,选择的振型个数可以取其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质点数(大多数情况下为楼层数),若质点数较多时,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只取前几个振型(即低阶振型)进行叠加。
特征周期Tg:即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一、判断题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既适用于弹性体系,也可用于弹塑性体系×2.结构的刚心就是地震惯性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3.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4。
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于竖向荷载加上各可变荷载组合值。
×5。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中距。
×6。
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7。
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
√8。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件,由于刚度突变、质量突变,其地震作用的效应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应向下传递.×9.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件,由于刚度突变、质量突变,其地震作用的效应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应向下传递。
×10.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面波次之,纵波最慢.×11.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12.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13.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小1。
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1。
55度×14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为其相应宽度的20%时,认为是规则的√1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面波次之,纵波最慢。
×16.在同等场地、烈度条件下,钢结构房屋的震害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要严重。
×17.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越大,抗震性能越好。
×18。
场地特征周期与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有关.×19.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
√20.选择结构的自振周期应尽可能接近场地卓越周期.×21.根据液化指数,将液化等级分为三个等级。
√22。
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23。
地震作用对软土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土越软,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就越小。
×24。
附录F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F.1 高耸结构F.1.1 一般高耸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钢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大值,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下式计算的较小值:H T )013.0~007.0(1= (F.1.1)式中:H ——结构的高度(m)。
F.1.2 烟囱和塔架等具体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高度不超过60m 的砖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dH T 2211022.023.0-⨯+= (F.1.2-1) 2)高度不超过15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dH T 2211010.041.0-⨯+= (F.1.2-2) 3)高度超过150m ,但低于21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dH T 2211008.053.0-⨯+= (F.1.2-3) 式中:H ——烟囱高度(m);d ——烟囱1/2高度处的外径(m)。
2,石油化工塔架(图F.1.2)的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列规定计算:图F.1.2 设备塔架的基础形式(a)圆柱基础塔;(b)圆筒基础塔;(c)方形(板式)框架基础塔;(d)环形框架基础塔1)圆柱(筒)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H 2/D 0<700时2311085.035.0D H T -⨯+= (F.1.2-4)当H 2/D 0≥700时2311099.025.0D H T -⨯+= (F.1.2-5) 式中:H ——从基础底板或柱基顶面至设备塔顶面的总高度(m);D 0——设备塔的外径(m);对变直径塔,可按各段高度为权,取外径的加权平均值。
2)框架基础塔(塔壁厚不大于30mm)的基本自振周期按下式计算:2311040.056.0D H T -⨯+= (F.1.2-6) 3)塔壁厚大于30mm 的各类设备塔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按有关理论公式计算。
4)当若干塔由平台连成一排时,垂直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 1可采用主塔(即周期最长的塔)的基本自振周期值;平行于排列方向的各塔基本自振周期T 1可采用主塔基本自振周期乘以折减系数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