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研究中的“想像”——读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9
公共行政学经典读书笔记之六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公共行政学的审视------后现代公共行政学理论学习笔记自21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
试图对后现代主义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似乎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一个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思想流派,各种冠之以“后现代”名下的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歧异性和多样性。
各个专业对着“后现代”这头大象,自说自话:IT业把它称为数字化,哲学界把它称为本质直观,心理学把它概括为行为体验,伦理界称它为自我认同,人类学称它为社会资本,物理学将它概括为负熵,化学说它是复杂和混沌,生物学说它是基因重组……,好象大家在谈论不同的事,其实,“后现代”只有一个,不同专业的概括,反映的都只是这同一件事的不同方面。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最难剖析其内容,也最难概括其特征的社会思潮,是众多的经常处于冲突之中的思潮、态度、倾向的混合体。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最为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
尽管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之相伴的却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发展,以至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片面、夸张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副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渐成思想界的思考主题。
另外,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以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
旧的等级制度岌岌可危,大众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昔日现代理念对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多媒体和虚拟技术打破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人工智能的设想挑战人类的中心地位。
法默尔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法默尔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摘要]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对我国行政学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对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其次厘清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研究路径,再次揭示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哲学基础,最后对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作了简要的评析。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是以福克斯、米勒和法默尔等为代表的学者在公共行政领域掀起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
它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尤其是理性官僚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质疑和批判,在许多方面又继承和发扬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民主精神。
本文就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内涵、研究路径以及哲学基础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以期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涵义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兴起植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者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样性为特征。
就公共行政理论而言,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哲学家法默尔( David John Farmer)从后现代视角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概念阐释。
他认为,所谓公共行政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语言。
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思维工具,它还是观念、方法、直觉、假定和强烈欲望的加工厂,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塑造着我们的形态和人格。
[1]在法默尔看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我们看待公共行政的两个基本视角或基本的语言范式。
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公共行政被建构为一种科学,一种技术,一种阐释;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公共行政欲通过对“想象”、“解构”、“非领地化”和“变样”的强调来掀起一场变革官僚制的革命。
另两位著名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家福克斯(C·J·Fox)和米勒(H·T·Miller)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实际上就是一个缺乏沟通的体系,或者说,它就是一个话语霸权的体系。
在这一个话语霸权体系内,自上而下的指示、指令必须逐级执行,不容许有任何讨价还价,更不允许提出怀疑和表示异议。
对《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的反思查尔斯.J.福克斯和休.T.米勒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这本书中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尤其是官僚制及其替代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解构,尝试以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某些视角来改变人们思考公共政策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新的话语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掀起了一种新的理论思潮。
具体说来,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解构与建构。
第一篇致力于解构,集中分析了各种已有的公共行政理论以及后现代状况下公共行政理论的困境,指出制度主义或宪政主义不过是在强化传统的政治/行政二分法,而所谓的社群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下又是一个不可能的理想,它们都无法带领现代公共行政走出理论的困境。
因此在第二篇中,利用后现代的现象学、构成主义、结构理论以及能量场等概念建构了话语理论。
在两位作者看来,我们制定和修订公共政策的场所就是一个“公共能量场”,这个公共能量场中有足够的目标和意图,每个目标和意图就犹如一个太阳黑子,它可以从任何的和所有的点上燃烧起来,燃烧产生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导,进而作为一个整体影响到整个领域,也影响到其他潜在的火焰点,社会对话和公共政策的形成就是在不同目标和意图的相互影响、激变与碰撞中形成的,在这个政策形成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目标或意图具有绝对的权威和优势。
但由于话语的准入是免费的,任何人都有权进入政策对话的公共能量场。
他们认为现代公共行政实际上就是一个话语霸权的体系,充满了“独白式的对话”。
基于此,他们认为政策网络中的对话有三种形式:“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的对话”和“一些人的对话”。
“少数人的对话”有可能导致强权政治和公众冷漠,“多数人的对话”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而在后现代状况中,真实的话语是民主化行政理论最好的期待,因此唯有“一些人的对话”形式值得推崇,因为只有它才是表达民主的真实话语。
这本书被称为美国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里程碑式的著作,也被认为是目前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研究中的最高水平。
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如此夸赞的书,本书也有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
《公共行政的语言》的方法论分析作者:陆豪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3期(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以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分析说明美国学者戴维·约翰·法默尔在写《公共行政的语言》这本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系统研究分析法三个方面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并举例说明。
在分析完该书所用社会科学方法论后,进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解,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和掌握它,要把一切实践活动与它结合在一起,引导社会科学活动科学地开展。
【关键词】行政语言;矛盾研究;实践研究《公共行政的语言》通过运用一种反思性模式,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作人类的两种心灵模式并从这两个维度对公共行政话语进行了解构式的对比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众多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下面结合该书的内容对所运用的方法论进行分析。
一、该书采用了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一个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具体体现如下:1.统一性。
一方面,不论是现代主义抑或后现代主义的提出都是结合社会实际的公共行政现状,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工具和理论继承等多方面途径,企图构建一种能够指导于社会公共行政实践活动的理论模式;两者都是公共行政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难以被分割的存在。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构建是建立在对后现代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发展而来,不是凭空构造出来的,两者的关系是一种变异化的继承发展关系。
2.对立性。
该书主要通过5个章节来描述现代性的特殊主义局限、科学主义的局限、技术主义的局限、企业的局限和解释学的局限等方面,强调现代主义的致命缺陷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作者指出必须结合实际,推翻原有现代主义理论,反思“官僚制”,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新特征:想象、解构、非地域化和他在性。
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研究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研究中的/想像0)))读法默尔5公共行政的语言6张康之摘要从公共行政学产生之日起,它就是一门务实的科学,工具理性是这一学科的精髓。
然而,在法默尔看来,公共行政的理性是它的现代性标志,在后现代的视野中,公共行政所需要的是想像,这一见解是有价值的。
进入21世纪,危机事件的频发,特别是2008年开始出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都表明人类进入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工具理性对于工业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建构起来的公共行政是充分的,但是,对于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治理则是不充分的,从而要求突出想像价值。
关键词后现代公共行政想像20世纪末,当/新公共管理运动0开始受到了人们普遍质疑的时候,来自于两股理论思潮的批评是值得提起的:其一,是来自于原先的/新公共行政运动0代表人物们的批评,他们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混淆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区别,使公共行政丧失了公共精神,沿着这一路线的批评后来以/新公共服务0理论而命名;其二,是来自于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它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各种社会改革方案归入旧的思维范式中去,希望把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官僚制一道抛弃。
来自于新公共行政运动的批评主要以弗雷德里克森的5公共行政的精神6、登哈特等人的5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6为代表,而来自于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主要以麦克斯怀特的5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6、福克斯和米勒的5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6、法默尔的5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6等为代表。
就他们所作的批评而言,归结起来,主要还是集中在思维方法的问题上。
我们知道,新公共行政运动和新公共管理运动都要否定官僚制,新公共管理运动似乎表现出了更为激烈的/摒弃官僚制0的要求,但是,新公共行政在否定官僚制的时候,是要对工具理性发挥主导地位的状况加以矫正,而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提出否定官僚制的时候,恰恰是漫画式地发展和运用了工具理性。
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话语理论研究当今社会,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两股力量。
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政府的公共行政与管理体系在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涌现,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也日益突显,建立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诉求也日益高涨,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成为后现代学者们思考的问题,话语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及其替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一些观点和理论都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中立的公共行政的传统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很有效的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的行政合法性问题。
因而,伴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到来,传统的公共行政治理模式也渐渐的开始退出它的历史舞台。
他的替代品因此也竟相取代之:新制度主义或宪政主义;社群主义和公民主义;由于社群主义与宪政主义之间在公共行政本身有合法化的义务和公共行政对外部的统治责任问题存在分歧和争论,一直无法成为一种正统的治理模式;而话语理论避免了宪政主义与社群主义本身的缺点,提出了合法性就存在于做事情的过程中,重视政策质量的优质性,强调的是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已经和正在做的事情中哪些应该合法化。
同时也给了我们当代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公共行政的视角。
二、话语理论的理论基础(一)构成主义的现象学基础1.身体——主体既是物理的又是精神的。
我们的身体实实在在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
因为所有的意识都在身体中发生,并且某个个体的身体与其他相似的身体有明显的重叠能力,所以我们将最终消除根深蒂固的不兼容性,话语是可能的,由于这一具体的世界,新部落主义原则上是不会流行的。
2.意向性产生于世界中的主体——身体。
它不仅仅是闲来无事的沉思,也不是出于兴趣的观察,而是为了能动性,为了行动,为了那些身体——主体。
《后现代公共行政》读后感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美国公共行政研究的发端,其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引入,奠定了美国公共行政思想的主流,并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达到其发展的巅峰。
然则,到20世纪60年代末,越战、白宫丑闻、各种激进的社会思潮与民主运动的高涨等导致了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宪法危机,激发了公共行政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重新思考美国公共行政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替代传统模式的新理论,而后现代公共行政便是其中一副有代表性的处方。
后现代公共行政主张从经验的具体,上升到本质的抽象;再从本质的抽象,回到更高实践的具体。
所以,“回到事物本身”这个“回到”,是理解后现代的关键。
从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观点看来,无论是新公共管理还是治理理论,都还没有彻底回到政治本身。
因为他们语义中的政治,还只是一种本质,一种抽象;而每个公共的利益是具体的。
后现代公共行政,就是从本质的抽象,再回到现象的具体,使公共行政可以响应公民个性化的公共需求。
但现代公共行政,做不到这一点。
它相当于大规模生产,只能对共同的公共利益进行批量化满足。
如果非让它去满足公民个性化要求,就相当于私人定制,它的成本太高,不可能实现。
后现代公共行政开始转向,在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大路货需求(如安全、义务教育)的同时,开始考虑响应复杂多变条件下的这种需求,所以要进行政府流程再造,提高政府回应速度和回应能力。
二、后现代公共行政: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一)事实和价值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公共行政科学能够利用自然科学领域所运用的实证方法来加以认识,社会生活的事实因素能够与价值因素分开,科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对事实因素的分析,而事实因素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因而科学研究的指标也应该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认为,实证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将公共行政的研究范畴限制在了可以测度的行政效率等狭隘的范围内,而把民主、公正等价值因素排除在了公共行政的研究范畴之外。
《后现代公共行政》读后感《后现代公共行政》读后感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美国公共行政研究的发端,其后,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引入,奠定了美国公共行政思想的主流,并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达到其发展的巅峰。
然则,到20世纪60年代末,越战、白宫丑闻、各种激进的社会思潮与民主运动的高涨等导致了美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宪法危机,激发了公共行政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重新思考美国公共行政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替代传统模式的新理论,而后现代公共行政便是其中一副有代表性的处方。
后现代公共行政主张从经验的具体,上升到本质的抽象;再从本质的抽象,回到更高实践的具体。
所以,“回到事物本身”这个“回到”,是理解后现代的关键。
从后现代公共行政的观点看来,无论是新公共管理还是治理理论,都还没有彻底回到政治本身。
因为他们语义中的政治,还只是一种本质,一种抽象;而每个公共的利益是具体的。
后现代公共行政,就是从本质的抽象,再回到现象的具体,使公共行政可以响应公民个性化的公共需求。
但现代公共行政,做不到这一点。
它相当于大规模生产,只能对共同的公共利益进行批量化满足。
如果非让它去满足公民个性化要求,就相当于私人定制,它的成本太高,不可能实现。
后现代公共行政开始转向,在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大路货需求(如安全、义务教育)的同时,开始考虑响应复杂多变条件下的这种需求,所以要进行政府流程再造,提高政府回应速度和回应能力。
二、后现代公共行政: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一)事实和价值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公共行政科学能够利用自然科学领域所运用的实证方法来加以认识,社会生活的事实因素能够与价值因素分开,科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对事实因素的分析,而事实因素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因而科学研究的指标也应该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认为,实证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将公共行政的研究范畴限制在了可以测度的行政效率等狭隘的范围内,而把民主、公正等价值因素排除在了公共行政的研究范畴之外。
后现代公共行政,pdf下载篇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哲学之维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哲学之维樊清孙杨杰2012-9-27 9:54:44 来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内容提要】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是公共行政领域中一种具有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先锋派理论。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哈贝马斯的日常语言和交往行为理论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奠定了语言哲学基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学家借鉴当代西方哲学成果,吸收了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现象学的思想内容,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找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合一的哲学基础,从而完成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的建构,实现了对传统西方行政理论的全面解构和超越。
【关键词】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日常语言哲学交往行为理论现象学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作为公共行政领域一种具有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先锋派理论,正如美国行政学家罗伯特邓哈特所言“它不仅包括对现代主义的批评,还包括了至少是对社会思考的未来暗示。
”[1]192。
这种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危机,传统官僚制式微,政府改革声浪高涨,传统行政理论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出现的。
他宣称“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治理模式,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死亡。
”“尽管学术界不停地为其举行送葬仪式,但其灵魂仍徘徊于公共行政研究的上空,并在所有的理论方面以及在几乎每一个世纪的公共机构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公共行政的学术研究正好处于埋葬传统理论和提供他的替代品之间。
”这种理论创新的需求,“关注更多的是政策而不是合法性,写作的背景是这样的问题: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2]4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代表作是福克斯(C.J.Fox)和米勒(ler)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
这部具有震憾力的著作,正如查尔斯·T·古德塞尔所言:“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就目前来看,它代表了最高水平。
”“这种理论具有建设性,并且在提高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和公共政策质量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