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提纲及答案(最终版)
- 格式:pdf
- 大小:288.53 KB
- 文档页数: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母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这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4-18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批判继承了哪些学说?p8-10-------------------------------4.什么是哲学?p.2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马哲定义。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29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并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复习重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客观实在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意识的能动作用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5,资本主义所有制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六.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七.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解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012-2013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5、如何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1.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提纲(很全)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4.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联系的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
(特别注意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7.为什么说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理由有三: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否了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给人们提供了认识时间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9.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观点,实践的概念及类型。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类型有三:①物质生产劳动时间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10.真理的概念,真理与谬误的区别。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1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答:马克思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二、社会发展动力及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答:社会发展动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答:(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内容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二)存在形式: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理解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是物质的共同、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认识物质的运动而认识物质本身。
运动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哲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变化和过程的一般本质,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的变化在内。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理解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
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详细).txt 马克思主义复提纲(详细)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和应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分析
-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和批判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其他历史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和特征
-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意义
六、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融合
-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启示
-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挑战
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贡献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复习提纲的详细内容,请根据提纲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一、简答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根本特点:1、必然性 2、普遍性 3、客观性3、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分别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5、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论述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共性。
建设社会主义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个性。
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中国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一、选择题(60分)单选45个、双选10个、多选5个二、辨析题(28分)共4题,每题7分三、材料题(12分)三段话,提出三个问题,一一回答主要考试内容:前三章和第四章相关内容,绪论和第五章只涉及2-3个选择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Q:科学社会主义参考: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附:此处有学友的笔记2、19世纪40-60年代,马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P9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P1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其哲学基础。
4、(P26-2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P28-2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征?是相对的。
马基原理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2-163.什么是哲学?p.24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5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p.26-28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28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288.意识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是什么?p.27/49-509.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p.28-29(物质、运动、时间、空间);p.27、49-50(意识);p.29(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1(实践).p.30(意义)10.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0(实践的概念);p.3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1.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p.3812.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p.39-4013.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0-4114.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1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如何理解?p.43-44--------------------------1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581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61-6218.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p.64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68-692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8521.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8722.怎样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p.89-90;p.91-9223.怎样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p.92-93 24.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p.93-94;p.9525.怎样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95-9626.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分别是什么?p.9427.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哪些要素?p.8628.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9029.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01-10230.什么是阶级,阶级斗争采取的形式是什么?31.革命和改革的关系是什么?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33.人的本质是什么?113-11434.人民群众是如何创造历史的?p.11735.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什么?p.118--------------------------------------------------------36.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途径有哪些?p.125,p.12637.什么是商品经济?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p.127-12838.什么是商品?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28-p.12939.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是什么?p.13140.价值经历了哪几种形式?41.货币的含义及其基本职能是什么?42.如何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34-1354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什么?p.136(界定);p.139(所有制的实质;生产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44.如何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含义及其意义?p.137 45.什么是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40;p.141-142 46.资本积累的含义及其意义是什么?p.14447.什么是资本的有机构成?4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本质特征是什么?p.151----------------------------------------49.什么是垄断?垄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p.16350.垄断资本向全世界扩展的形式有哪些?p.16951.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实质是什么?p.1715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有哪些方面?p.1735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p.179-180;p.181 ---------------------------------54.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方面?p.204-2055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有哪些?p.209-210 5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p. 214-218-------------------------------5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27-23358.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p.2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关系。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基本观点。
怎样区分二者。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关系。
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5、联系和发展的概念、特点、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
质变和量变的概念。
度的概念、适度原则。
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变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9、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0、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1、意识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第二章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特点。
2、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3、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概念。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检验标准。
5、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价值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价值评价的作用是什么?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的理论主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6、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绪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时间:19世纪中叶●地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工人要求参与国家政权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工人要求建立真正意义的共和国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反对私有制,反对剥削●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三个阶段(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
(3)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个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休谟、康德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意识起源: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时间●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和单向性。
空间●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特点是三维性,表现为有一定的体积和位置。
了解●了解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变化事物的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直接规定性。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来表现的。
●量也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规定性,量与事物是不可分离。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量的事物,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度的两端存在关节点、临界点。
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本书的重点是在第一、二、四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了解)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派别3.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定义,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时空定义及其特点)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定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定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6.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原理的内容)7.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重点)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4.真理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和谬误的区别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了解)2.生产力的定义及其要素(本章重点)3.生产关系的定义极其要素(本章重点)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了解)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了解)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几个关系:如产品和商品关系,任何劳动生产过程的结果都会形成产品,所以说“产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包括: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交换)后才能成为商品。
所以,商品首先得是产品。
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价值的实体是(B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价值的内涵,即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注意抽象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抽象劳动的凝结才构成价值。
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A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C、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大小的是劳动时间,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大小。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任何有价值的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分别是什么?
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统一,并灵活运用这一理论。
6.为什么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8.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规律的内容及灵活运用?
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及其区别
10.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并能举例说明。
11.商品的二要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
1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13.剩余价值的分割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5.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6.金融资本的形成及概念。
17.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为什么它的提高会导致失业?
1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的立场方法?
2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你怎么看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自考《马基原》复习提纲(附真题和模拟卷)1、单选:30题 30分2、多选:10题 20分3、简答: 5题 30分4、论述: 2题 20分绪论第一节马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义是时代的产物简答.综用马义的内容:包括①马哲、②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马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阶级基础)多选:三大工人运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①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②英国“人民宪章”运动:1836年③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二、马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选择题.领会1、马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马义科学体系3个内容的理论来源(对其影响最直接、最重大的)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间接来源:古希腊罗马哲学)②英国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创始人)、亚当•斯密(发展)、大卫•李嘉图(结束)。
马恩: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革命变革。
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
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3、马义的产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条件分不开。
三、马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简答题.综用马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1、马恩:不仅是马义的创立者,也是其发展者。
马基复习题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那些学说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表达为精神和物质的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思维是否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认识的问题。
哲学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地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运动是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过程的变化。
静止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3)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
我们既要坚持运动的绝对性,又要坚持静止的相对性。
9.意识的产生、本质和作用是什么?产生: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世界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p.28-29(物质、运动、时间、空间);p.27、49-50(意识);p.29(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1(实践).p.30(意义)内容:(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义: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1.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形式?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12.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13.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现实意义:(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辨证发展过程;(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4.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5.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的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认识的本质是什么?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把它们截然分开。
19.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条件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2.社会存在包含哪些要素?2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狭义的)内涵及要素分别是?25.怎样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而这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就内容上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反之起着阻碍作用。
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6.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现实形式。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