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65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2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 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4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5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6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7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
8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9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10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方面:创立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①他提出“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儒家思想发展史概况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
以下是儒家思想发展史的概况总结。
1. 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他的弟子们将其学说总结为儒家经典《论语》。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种思想学派争相兴起。
儒家经过与其他学派的辩论和交流,逐渐形成独特的学说体系。
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有孟子、荀子等人。
孟子主张人性善良,强调仁义道德的实践,提出了“四端五常”等重要理论。
3.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汉代,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等开始广泛传播。
同时,新的学派如道家和墨家等也开始与儒家进行交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儒家遭受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但儒家学说仍然保持了重要地位。
尤其是南朝刘宋时期,儒家思想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陶渊明等人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补充。
此外,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儒学的三家之说,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王阳明心学,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探讨。
5. 宋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并逐渐形成了儒家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学说,并且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有朱熹、陈献章等人,他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深入的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
6. 近现代(1840年-现在)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进入中国,儒家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入侵和国家的危机,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提出了“新学”,试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思想相结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
古代儒学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以形成,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
在早期的儒学中,以“仁”为
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主要探讨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良善和道德自觉
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持相反看法,认为人性本恶,强调教育和制度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的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学派,儒家思想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朱熹是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格物致知”,将“理”与“气”相结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本善,但需要通过自我审
视来发现和体现。
王阳明则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倡“致良知”,强调了“心学”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包含在个体内在心志层面上,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实现。
现代新儒家
新儒家代表了儒家思想走向现代的趋势,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注重实践和改革。
其中,康有为是新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中西合璧”,强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的结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另一个代表是胡适,他强调思想的独立性,认为儒
家思想应该与西方哲学相互印证,以求根本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的演变和发
展后,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重
视和追寻。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以下是儒学发展演变的大致历程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儒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当时诸侯国的战乱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和“君子”道德规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来的儒学奠定了基础。
2.前秦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在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但这种思想并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汉朝时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相结合,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3.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这一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在科举考试中推广。
明代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个体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清代则注重经世致用,倡导实践、务实的儒学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动荡和道德危机:中国古代的动荡战乱和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儒学提供了一种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的思想体系。
2.统一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政治体制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统治者通过采纳和推崇儒学思想,加强了对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3.教育制度的推广: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将儒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使得儒学成为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途径。
儒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提高,也促进了其发展。
4.儒学本身的魅力和适应性: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需求与儒学思想相契合,使其能够在不同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变化,总体来说,儒学的发展演变是与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以孔子为代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学派的兴衰。
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各国割据,战争频繁。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了儒学的基础。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在汉朝的时候,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并通过儒家经典的编纂和流传,使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权更迭和文化变革。
儒学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儒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学家陆绩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朝的孔颖达提出了“程朱理学”,将儒学与佛教、道教进行了对比和整合,形成了独特的儒学体系。
宋朝的程颢和程颐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强调心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朱熹提出了“朱子理学”,将儒学与佛教、道教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儒学体系。
清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的教育和考试科目,对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明清等时期的演变。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之一,它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概述: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和形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爱、忠恕、礼仪等,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焚书坑儒政策,烧毁了大量儒家经典,禁绝了儒家学术的发展。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武帝恢复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学术得以重新发展。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4.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这一时期由于政治混乱,儒学经历了衰落。
但是,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产生了一些交流和融合。
5.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儒学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复兴。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非常看重儒学,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和支持。
儒学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并被用于国家的治理和教育。
6. 宋代(960年-1279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儒学的兴起,如程颢、程颐的“二程”学派和朱熹的“理学”。
这些学派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儒学的经典体系。
7.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1年):元明清三个朝代,虽然通过儒学取得了政权,但儒学逐渐僵化,形成了一种教条主义的倾向。
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对经典的解释和注释。
总的来说,儒学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但它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得中国传统思想演变与发展得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她提出以“仁”为核心得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得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与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就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得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与编订得《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得“五经”。
战国:孟子就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得代表。
她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得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与得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得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得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观点,就是当时生产力进步得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得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得理论基础, 大多就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得道德规范与政治理想得治国原则;孟子得“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得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得政治势力与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得建议,实行野蛮得“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得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得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与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得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得需要。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
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提出“知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要自然规律去办事。
(3)秦朝时期受压制: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5)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6)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文革”时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帮”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
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
(8)新时期批判地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