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 格式:ppt
- 大小:482.50 KB
- 文档页数:7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起始阶段: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和“礼”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孟子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荀子时期: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性,提出了“礼乐”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化。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此时,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宋明理学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理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理即是人性,强调道德实践和内省。
现代新儒家时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试图将儒家学说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新儒家。
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某些元素。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等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儒家学说
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都强调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
古代儒学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以形成,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
在早期的儒学中,以“仁”为
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主要探讨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良善和道德自觉
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持相反看法,认为人性本恶,强调教育和制度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的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学派,儒家思想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朱熹是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格物致知”,将“理”与“气”相结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本善,但需要通过自我审
视来发现和体现。
王阳明则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倡“致良知”,强调了“心学”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包含在个体内在心志层面上,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实现。
现代新儒家
新儒家代表了儒家思想走向现代的趋势,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注重实践和改革。
其中,康有为是新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中西合璧”,强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的结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另一个代表是胡适,他强调思想的独立性,认为儒
家思想应该与西方哲学相互印证,以求根本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的演变和发
展后,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重
视和追寻。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以下是儒学发展演变的大致历程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儒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当时诸侯国的战乱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和“君子”道德规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来的儒学奠定了基础。
2.前秦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在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但这种思想并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汉朝时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相结合,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3.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这一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在科举考试中推广。
明代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个体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清代则注重经世致用,倡导实践、务实的儒学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动荡和道德危机:中国古代的动荡战乱和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儒学提供了一种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的思想体系。
2.统一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政治体制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统治者通过采纳和推崇儒学思想,加强了对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3.教育制度的推广: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将儒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使得儒学成为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途径。
儒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提高,也促进了其发展。
4.儒学本身的魅力和适应性: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需求与儒学思想相契合,使其能够在不同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变化,总体来说,儒学的发展演变是与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以孔子为代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学派的兴衰。
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各国割据,战争频繁。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了儒学的基础。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在汉朝的时候,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并通过儒家经典的编纂和流传,使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权更迭和文化变革。
儒学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儒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学家陆绩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朝的孔颖达提出了“程朱理学”,将儒学与佛教、道教进行了对比和整合,形成了独特的儒学体系。
宋朝的程颢和程颐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强调心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朱熹提出了“朱子理学”,将儒学与佛教、道教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儒学体系。
清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的教育和考试科目,对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明清等时期的演变。
儒家发展历程儒家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儒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主张“仁德”、“礼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弟子时期: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子思、子夏、子张等。
他们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儒家的经典文化,强调家族社会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家的职责和义务。
3.儒家经典形成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逐渐形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的核心教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学》、《中庸》则总结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4.儒家与法家的对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是两大主要思想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刑罚和法律规范,而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和公共道德观念的建立。
不可避免的,两派思想产生了对立和争论。
5.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积极推动者。
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家学者担任重要职位,以及培养和选拔儒家学者等方式来推广儒家。
6.东汉儒家的衰落: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在当时的政府中仍然存在官方的儒家学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7.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公元960年至1644年),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复兴。
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潮,强调以心学为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广泛推崇。
8.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重新思考。
在现代,儒学主要聚焦于教育、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研究。
同时,一些儒学家也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儒家观点和解决方案。
儒家思想的演化儒家思想的演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经过各代儒家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演化出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演化历程、主要学派和流派、影响和启示等方面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化。
一、儒家思想的演化历程自孔子的成立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演化过程。
在这个演化历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了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的影响和借鉴,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演化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儒家思想的初期阶段,孔子创立了“仁义礼智信”等基本思想,并注重教育和家族伦理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儒家思想先后遭到了秦始皇的打击,然而儒家思想并没有消灭,而是在汉朝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汉武帝将孔子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增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冲击,但在王充、班固、葛洪等儒家学者的努力下,儒家思想得以重振。
同时,新儒家学派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兴起。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了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等不同流派和学派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内涵。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学派和流派自儒家思想的创立以来,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学派和流派,每一种学派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特点。
1. 孔门孔门学派是儒家思想的最早学派,强调“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并将教育和家族伦理作为其核心发展方向。
2. 法家法家学派是儒家思想的批判者,主张以法治天下、重视政治、统一价值标准等思想,并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五天1、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主要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发展历程:(1)先秦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创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学派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2)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初期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3)之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上的。
(4)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程颐为始祖,朱嘉为集大成者,理学取得官方地位,称程朱理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5)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嘉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6)明朝:王阳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改造,创立了心学。
(7)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为近现代新儒学。
(8)1919 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立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大旗。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整个古代历史中,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总结。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
孔子强调道德伦理,主张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他提倡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保持稳定和中和的状态,避免过度和极端。
此外,其他儒家代表如孟子和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打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法家思想,将儒家思想排斥在外。
然而,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用了儒家思想,并将其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与此同时,儒家经典《易经》等也得到了重新整理和发扬。
一些儒家学者如董仲舒和穆天子,也继续发展儒家思想,提出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观点。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佛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儒家思想并没有被完全取代,仍然有一些儒家学者如王通和陶渊明继续发展和维护儒家思想的传统。
第四阶段: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儒家学者如孔颖达、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继续深化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道德伦理、政治治理和教育理念的观点。
此外,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还与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得中国传统思想演变与发展得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她提出以“仁”为核心得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得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与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就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得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与编订得《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得“五经”。
战国:孟子就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得代表。
她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得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与得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得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得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观点,就是当时生产力进步得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得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得理论基础, 大多就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得道德规范与政治理想得治国原则;孟子得“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得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得政治势力与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得建议,实行野蛮得“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得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得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与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得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得需要。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
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提出“知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要自然规律去办事。
(3)秦朝时期受压制: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5)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6)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文革”时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帮”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
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
(8)新时期批判地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兴起)→战国时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受到打击)→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隋唐时期(受到挑战)→宋明时期(理学、新学传统地位)→明清(批判、继承)
⒉“百家争鸣”的影响(2点)P4
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相关内容P8-11
⒋“宋明理学”的特点(3点)P14
⒌“理学”、“心学”的比较(不同点3相同点3)P15
⒍李蛰的离经叛道P16
二、评价儒学
①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民本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在今天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仍具有很大价值
③儒家思想座位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们的思想,阻滞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和谐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四、打击
⒈秦
⒉明清
⒊新文化运动
⒋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