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分析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42
第一章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学习要点本章介绍了常用的天气分析预报的资料、图表、分析方法、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天气分析是根据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的原理,对天气图和各种探测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天气分析,可了解天气系统分布状况、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过程,明确天气系统和天气变化的关系,进而判断未来天气变化趋势,为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天气分析的内容随电子计算机和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本章从天气图分析、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等探测资料分析以及中尺度分析、数值预报产品、集合预报等方面对天气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1.1 天气图分析天气图是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观测记录的特种地图,它描述了某一瞬间某一区域的天气状况。
天气图能显示各种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判断天气变化、制作天气预报的基本工具。
一般分为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天气图三类。
过去天气图的填绘主要由手工完成,现在天气图的绘制都是由计算机完成。
目前业务上使用的MICAPS平台能显示常用的各种天气图。
1.1.1 地面天气图地面天气图反映了某区域某时刻的地面天气系统和天气状况。
一张地面图上用数值或符号填写各个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刻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
它填有观测时刻地面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如气温、露点温度、风向、风速、海平面气压、能见度和雨、雪、雾等;还填有能反映空中大气现象的一些记录,如总云量、低云量、低云高以及高云、中云和低云的云状等;既有当时的记录,又有一些能反映短期内天气演变实况的记录,如3h变压、过去6h内的天气,过去6h 降水量等。
地面天气图是填写气象观测项目最多的一种天气图,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很重要的工具。
详情进入图1.1 MICAPS中地面填图格式地面天气图反映了某区域某时刻的地面天气系统和天气状况。
一张地面图上用数值或符号填写各个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刻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
它填有观测时刻地面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如气温、露点温度、风向、风速、海平面气压、能见度和雨、雪、雾等;还填有能反映空中大气现象的一些记录,如总云量、低云量、低云高以及高云、中云和低云的云状等;既有当时的记录,又有一些能反映短期内天气演变实况的记录,如3h变压、过去6h内的天气,过去6h降水量等。
天气学原理概述: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探索大气运动、热力学和水循环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
天气学原理是天气学的基础,它涉及到大气的组成、结构、运动和能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如氩气、二氧化碳等占1%左右。
这些气体的比例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地球表面向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其中发生了大部分的天气现象。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则较为稳定,很少发生天气变化。
三、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大气通过对流、辐射和地球自转等方式进行运动。
其中,对流是主要的运动形式,通过热对流和冷对流的交替,形成了气压系统、风和降水等现象。
四、大气的能量传递大气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后,一部分被地表吸收,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或反射。
地表和大气层吸收的能量会引起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着天气的产生和发展。
五、水循环与天气水循环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太阳辐射使水面蒸发后,水蒸气会上升到高空,形成云和降水。
降水又可以补充地表的水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循环的变化会导致天气的多变,如降水量的增减和云量的变化等。
六、气象观测和预报天气学使用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来研究和预测天气变化。
气象观测通过测量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参数来获取大气状态的信息。
而气象预报则利用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等方法,对未来天气进行推测和预测。
七、天气系统和气候带天气系统是指由气压系统、风和降水等要素组成的大气系统。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赤道气候带、温带和寒带等。
这些气候带的存在使得地球上各地的天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区别。
八、天气与人类活动天气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天气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球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它主要关注天气系统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因素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天气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气候变化、天气现象的观测和预测等方面。
以下是我对天气学原理的理解:1. 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由气体、悬浮颗粒物、水汽等组成。
根据气体成分的不同,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对流层顶部的平流层等层次。
不同层次的大气对太阳辐射、温度分布等具有不同的影响。
2. 大气运动:大气中的运动是天气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温度和压力的差异引起了空气的运动,形成了风。
风的产生和变化影响了气象系统的运动和演变,并对天气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3. 热力学原理:热力学原理是解释气象现象的基础。
温度和压力是热力学原理的关键概念。
热传递机制如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热平衡条件在大气中起着重要作用。
热力学原理帮助解释了温度、湿度、压强等气象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4. 水汽的循环:水汽是大气中重要的水分来源,也是天气现象的重要驱动力。
水汽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
在大气中发生的这些过程对云的形成、降水的分布等天气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5. 大气层的辐射平衡: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和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
大气反射、吸收和辐射这些能量,形成了辐射平衡。
辐射平衡的不稳定与变化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
6. 气象观测和预测:天气学依赖于对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监测。
气象观测站点和卫星等技术手段提供了大量的气象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天气学家可以预测天气变化,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气象决策。
以上只是我对天气学原理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尽管涉及了一些关键概念和过程,但天气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仍有很多深入和复杂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天气学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天气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天气变化。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预测和分析天气现象的一门科学。
它利用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以及统计和数学方法,来解释和预测天气变化。
天气学的研究对象是大气,大气是地球上固体地壳和液态海洋的表面围绕地球所形成的气体包围层。
大气包含了空气、水蒸汽、尘埃等多种组分。
天气学主要研究大气中的气压、气温、湿度、风力、降水等要素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天气现象是大气要素变化的集中体现,如暴雨、强风、雷电等。
天气现象是天气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分析和归纳,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和特点,为天气预测提供依据。
天气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气象观测、实验与模拟、数值预报等。
气象观测是天气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可以了解大气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气象观测包括对气压、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要素的观测。
观测站点通常配备各种观测仪器和设备,如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等,用于记录和测量气象要素。
实验与模拟是天气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实验室中对大气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控制和模拟,可以研究其变化规律。
实验室实验可以控制较好的条件,有利于深入研究一些特定的天气现象。
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型对大气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大气中各个要素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预测天气变化。
数值预报是天气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利用气象观测数据、数值模型和统计方法,通过计算机的运算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数值预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大气运动方程和热力学原理,通过对大气中各个要素的变化进行数学计算和模拟,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在进行天气预报和分析时,还需要结合统计和数学方法来处理观测数据、优化模型参数和提高预报准确率。
统计方法可以通过对历史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来找出天气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数学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大气中的运动和变化进行数学描述和计算,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天气分析报告一、概述本次天气分析报告旨在对近期的天气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测和对相关活动的指导。
通过对各项气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将详细介绍天气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可能影响。
二、气候状况根据数据分析,近期天气总体呈现XX特点。
气温相对稳定,平均气温为XX摄氏度,最高温度在XX摄氏度左右,最低温度在XX摄氏度附近波动。
降水量总体偏少,雨水较为稀缺,低于历史同期的平均水平。
风力较小,多以微风或轻风为主。
三、天气变化趋势根据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测,未来一周内,天气将呈现以下变化趋势:1. 气温变化:气温在接下来几天内将持续上升,最高气温有望超过XX摄氏度。
此后,气温将逐渐下降,但仍保持在相对高温的水平。
2. 降水情况:预计未来一周内降水量偏少,雨水较为稀缺。
但在某些地区,可能会出现短暂的降雨,并伴有局部雷电和阵风。
请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灾害性天气。
四、影响因素近期的天气变化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季节变迁:正处于秋季转冬季的过渡时期,气温逐渐下降,降雨减少,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增大。
2. 气压变化:受到气压系统的迁移影响,数据显示XX地区正经历较大幅度的气压变化,这也是天气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
3. 气流活动:受到冷暖气流的相互作用影响,天气出现波动,风力较弱。
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衣物搭配建议:由于未来气温的上升和降雨的稀少,建议市民适当增减衣物厚度,注意选择护颈、防寒保暖的衣物,同时也要准备好雨具以应对可能的短暂降雨。
2. 室内与室外活动:由于近期天气较为干燥,人们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但也要注意补水、防晒和防寒措施。
室内环境通风要求较低,但请注意保持适度湿度,避免过度干燥。
3. 交通出行提示:由于天气风力较小,交通出行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但在降雨或雷电出现时,需注意交通安全,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六、结论与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未来一周内的天气整体稳定,气温适宜,降水较为稀缺。
现代天气学原理第二章天气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一、基本天气图的分析方法1、天气图底图常用的正形投影法有极射赤面投影法(适用于中高纬度【南北纬度60°-90°)地区】、兰勃脱圆锥投影法【适用范围南北纬30°-90°】和麦卡托圆柱投影法【适用于南北纬度0°-30°】2、等值线分析的基本规则:(1)同一条等值线上要素值处处相等。
(2)等值线一侧的要素值总是高于或低于另一侧。
(3)等值线不能相交、分支和在图中中断。
(4)高值区和低值区相邻的等值线,两者的数值总差一个间隔,而两个高值区或两个低值区之间相邻的等值线,其数值相等。
3、以1000hPa为基线,每隔2.5hpa画一条等压线,如:……1000.0,1002.5,1005.0,……以0ºC为基准,每隔4ºC画一条等温线,如-4º,0º,4º,8ºC,等。
4、地面天气图分析高空天气图分析【见附件】第三章大气环流一、实际大气环流的平均特征1、冬季:北半球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两个低压,一个是阿留申低压,另一个是冰岛低压。
高压中心有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
夏季:冬季大陆上的两个冷高压到了夏季变成了两个热低压,即亚洲低压和北美低压。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两个副高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
这种大规模的风随季节而转换称为季风。
中国东南沿海在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2、槽脊系统(冬三夏四)冬季:有三个明显的槽。
东亚大槽:在140°E的亚洲东岸。
北美大槽:位于80°W的北美大陆东岸。
欧洲浅槽:在10°E~60°E之间,乌拉尔山以西,由欧洲北海向西南方向伸展的较弱的浅槽,是三个槽中最弱的一个。
在三个槽之间有三个平均脊,分别位于阿拉斯加、西欧沿岸和贝加尔湖地区,脊的强度要比槽弱得多。
夏季:中高纬度的西风带上由三槽三脊转变为四槽四脊。
天气学分析II 课程总结一、课程的认识与总结(几次天气过程分析)1.北方气旋天气过程A.北方气旋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北方气旋包括蒙古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和黄海气旋等;北方气旋平均每年出现70次左右,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春季;北方气旋引起的天气主要是大风和降水。
蒙古气旋多在蒙古生成,发生过程通常有暖区新生气旋、冷锋进入倒槽生成气旋、蒙古副气旋三类;东北气旋多从外地移来,来源有三类:第一类蒙古气北方气旋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北方气旋的特征 北方气旋个例分析 寒潮天气特征 寒潮天气个例分析 课程的认识与总结 梅雨天气过程 梅雨天气特征 梅雨天气个例分析台风天气过程 台风天气特征 台风天气个例分析旋移入东北地区,第二类形成于黄河下游的气旋在经向度较大的高空槽前偏南气流的引导下北上进入东北地区,第三类是在东北地区形成的气旋;黄河气旋按高空环流形势其发生发展过程主要有三类经向型纬向型和阻塞型。
B.北方气旋个例分析(1971年4月5日到4月7日)(1)过程概况这是一次随着西风槽的东移,地面冷锋进入到新疆到蒙古西部的暖性低压后,发展为蒙古气旋的天气过程,属于冷锋进入倒槽型,出现了大风、沙暴、降温、降水等天气现象,其中降温较剧烈。
气旋以每天10到15经度速度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强度还在加强。
(2)发生发展过程5日高空:低槽在蒙新高原西侧,与新疆、蒙古一带的浅脊配合的暖空气明显增强,暖中心位于南疆盆地5日地面:在天山东侧有倒槽强烈发展原因:地形的爬坡加压作用槽前等高线的辐合槽线上没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蒙新高原西侧的低槽有所减弱,移速大大加快地面冷锋迅速侵入到原在天山东侧的暖性低槽中6日08时:低槽已开始越过蒙古高原,低槽加强。
原因:下坡地形的减压作用,使得锋区加强,槽线上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而且上游(乌拉尔山之西)有一个低槽强烈发展引起的上游效应使得低槽的加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明显加强,引起地面倒槽进一步减压,出现闭合的低压环流。
第七部分天气分析与天气学原理填空题1.天气图分为和两种。
2.基本天气图是填写同一时刻的各种的特制地图,经过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一定范围内的的分布。
3.辅助天气图可分为和两大类。
4.天气图底图常用的地图投影法有、、和三种。
5.地面图的作用在于分析的分布和历史演变,进而推断。
6.高空等压面图能清楚地反应出的分布,综合使用各标准等压面图还可以对天气系统的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7.天气图分析的主要内容是。
8.每一种等值线都统一地规定了应分析的数值。
如海平面等压线,规定了以10百帕为基准线、间隔百帕分析一条等压线;高空等压面图上的等温线,规定了以0℃为基准线,间隔℃分析一条等温线。
9,大气是连续介质,气象要素的变化是逐步过渡的,是连续的,所以等值线应该是。
10.分析等值线的过程就是把的点连接成曲线。
11.分析等压线要注意与配合,等压线要与大范围有代表性的基本平行。
12.在近地面层,由于摩擦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有交角。
一般在海上为度左右,在陆地上的平原地区为度左右。
交角的大小视而定。
13.等压线通过锋线时应有折角或现象,折角的尖端应指向一侧。
14.在山区,有时由于冷空气在山的迎风面堆积,会造成很大的水平气压梯度,此时应分析。
15.地形等压线通常应分析在山脉的空气堆积一侧,并与山脉,不能横穿山脉或背风坡一侧。
16.在我国的、、和等地常出现地形等压线。
17.在地面图上分析3小时等变压线的目的是为了了解。
18.在高空图上,等高线要大体与平行,等高线的梯度与风速。
19.地面天气图上所填的降水量是以为单位的。
字母“T”表示。
20.地面天气图上风向以矢杆表示,矢杆方向指向站圈,表示;风速以矢羽表示,矢羽一长划表示米/秒,矢羽一短划表示米/秒。
21.分析地面天气图时等压线以表示,3小时等变压线以表示。
22.在地面图上用红兰色表示准静止锋时,红实线标在一侧,兰实线标在一侧。
23.在地面图上标注气压系统中心的过去位置时,高压中心用色铅笔绘制符号,低压中心用色铅笔绘制符号。
天气图天气图是把同一时刻各地气象台(站)观测记录填写在特种地图上的图,描述了某一瞬间某一区域的天气状况。
分类:地面图,高空图(等压面图),辅助图表(剖面,探空……),数值天气预报图地图投影将地球上的经纬线及海岸线在平面上展示出来的方法叫地图投影分类:正形:保持原有形状不变等面积:保持任何地图面积与对应实际面积的比例不变正向:保持方向一致,经纬相交成直角形状和面积的正确不能共存天气图分析要保持形状和方向的正确,即正向、正形常用正形投影法:极射赤面投影法,兰伯特圆锥投影法麦卡托圆柱投影法兰伯特投影:光源为地球中心,投影平面与30°、60°纬圈相割,一般用于中高纬极射赤面投影:光源位于南极,投影平面相交于60°N,一般用作极地天气图麦卡托投影:光源地球中心,投影平面割于南北纬22.5°,一般用于赤道或低纬地面天气图分析地面天气图是填写气象观测项目最多的一种天气图,风温湿压、云高云状、三小时变压等风速杆,长划4m/s,短划2m/s,三角旗20m/s等压线遵循地转风关系,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根据地转风原则:风速大等压线密集;根据梯度风原则:小则稀疏,低压密集高压稀疏亚洲东亚中国等压线每隔2.5hpa,北半球亚欧5hpa等压线中心红低蓝高,符号下写数值高空图分析某一等压面所在位势高度值相等各点连线绘出等高线,从而分析等压面850hpa,1500gpm;700hpa,3000gpm;500hpa,5500gpm等压面图的分析等高线每隔40gpm,有整百数值等温线,高位势区对应暖区,低位势区对应冷区;冷槽暖脊;每隔4℃500hPa高空图上分析槽线850hPa或以下图上分析切变线700hPa图上可以是槽线也可以是切变线温度平流和湿度平流温度平流:由于冷暖空气的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增暖和变冷的现象温度场落后高度场,槽前脊后冷平流,槽后脊前暖平流温度平流的强弱: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越密风速越大,强度越强等温线的疏密程度:越密温度梯度越大,强度越强等高线和等温线的交角大小:越接近90度,强度越强温度高,空气密度小,温度下降慢,气压降低也慢温压配置深厚对称的冷低压和暖高压,越到高空越强,从地面到500hpa以上的等压面性质都不改变,东北冷涡冷低压,西太副高暖高压浅薄对称的暖低压和冷高压,在地面明显,500hpa以上后消失或变为相反系统,西北高原暖低压,南下寒潮冷高压温压场不对称的系统,冷暖中心与高低压中心不重合,由于温压场不对称,气压系统中心轴线倾斜,中纬地区多不对称锋面分析锋面——冷暖气团交界面锋区内气象要素的梯度很大,风温湿压密度地面天气图判断气压场:锋面位于气压槽中,等压线通过锋面成气旋式弯曲,折角指向高压风场:冷锋后等压线密集,大风明显,锋面附近有较大的风向和风速切变,水平和垂直都有,变压场:冷锋后有三小时正变压,暖锋相反,静止锋气压变化小云和降水:锋面有较强的斜压性,诱发垂直环流,锋面天气恶劣;层结稳定和水汽含量多的暖空气沿锋面爬升时,则形成层状云和连续性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