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42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把握。
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歌《使至塞上》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提高记忆能力。
3. 诗句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 修辞手法分析(1)讲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让学生举例分析其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使至塞上》。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渴望。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3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4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案例分析(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边疆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6.1 背诵《使至塞上》。
6.2 收集其他描写边疆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3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和感悟。
《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使至塞上》这首诗的背景。
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三、内容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意象。
2.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四、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大漠的壮美。
三、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美,如对仗、排比等。
2.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四、实践活动1.学生自选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进行鉴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
五、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诗歌拓展1.讲解与《使至塞上》相关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漠的壮美。
3.介绍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如《登鹳雀楼》等。
三、诗歌创意写作1.学生根据《使至塞上》的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赴边疆慰问将士的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心边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主旨。
2.难点:学生能够鉴赏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法: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感受诗的美妙之处。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的内容、诗人的背景、诗的意境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辅导资料,以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边疆有什么印象?然后引入今天的课程,使学生对边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使至塞上》奠定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使至塞上》的诗句,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使至塞上”背景和含义。
2. 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相关图片和诗歌。
2. 打印复制的《使至塞上》全文。
3. 学生用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使至塞上”这个词的背景和含义,解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2. 播放一段关于“使至塞上”的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理解:1. 分发《使至塞上》全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
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共同讨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邀请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诗歌欣赏: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一些与“使至塞上”相关的图片和诗歌。
2.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和阅读诗歌,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理解,鼓励他们进行互动和讨论。
创作表达:1.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以“使至塞上”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
2. 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启发,例如鼓励学生描述塞上的景色、表达对于壮丽自然的赞美,或是表达自己对于“使至塞上”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完成创作后,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诗歌,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给予反馈。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强调“使至塞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3. 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更多的诗歌。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欣赏和阅读中国古代诗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下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古代边塞生活的了解较少,可能会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豁达情怀。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讲授法:通过讲授介绍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探究法:通过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古代边塞风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5.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诗歌的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和荒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8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壮美边疆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世界。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播放草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疆的壮美。
(2)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1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程福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边塞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意象美。
2.抓画面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情感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以读促悟,熟读成诵,品味诗词意象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边塞诗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其中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式导入:诗言志,歌咏言。
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那些古老的诗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在这当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些经典的诗词流传至今,传承的绝不仅仅只是诗词和文字,还有当中所蕴涵的精神。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间的维度,来和王维一起出使边塞。
二、初读诗文,余音绕梁。
(一)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文,读准字音,停顿得当。
(二)听范读,请两位同学站起来试读诗文。
生1 生2 (三)同学们再次体会韵律,尝试朗诵。
提问一名同学试读。
生3 (四)全班齐诵。
过度:大唐的边塞,与其说是征战的沙场,不如说是诗意的原野。
诗人们来到这大漠戈壁,看到的是边关冷月,想起的是龙城飞将,吟诵的是万里长城,怀抱的是家国情深。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一、课题名称:诗歌赏析与文化背景——《使至塞上》二、课程领域:语文三、课程年级:初中八年级四、课程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赏析《使至塞上》的意境和诗情。
3.探索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诗歌赏析与文化背景——《使至塞上》。
2.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诗歌的初步了解和喜好。
第二部分:诗歌赏析(2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使至塞上》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2.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使至塞上》,注重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词句和意境,探讨作者的表达手法和主题思想。
第三部分:文化背景的了解(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创作时的文化背景,如古代边塞文化和民族融合等。
2.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他们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第四部分:意象与联想(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中的意象和联想,通过观察和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2.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他们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联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教师鼓励学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联想和情感。
第五部分:总结与分享(10分钟)1.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和联想,展示他们在赏析和文化背景了解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2.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回顾他们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观点和联想,促进合作和交流。
3.创作实践: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培养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赏析和文化背景了解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是否准确、深入。
3.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和文化背景理解笔记,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王维在诗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其豁达的胸怀和爱国之情。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分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提问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使至塞上》。
简单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请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可以小组讨论或向教师请教。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单车”“属国”“征蓬”“归雁”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12 唐诗五首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颔联——景中含情颈联——诗中有画尾联——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