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文学常识期末复习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19.63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先秦文学《诗经》篇目&时代:305+6 西周初-春秋中叶作者:社会多阶层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赋铺陈直言比(1)类似于修辞的“比”(2)“比体诗”兴(1)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兴句(2)烘托环境,创造气氛的兴句。
(3)与下文内容无关联的兴句《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以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为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矛盾。
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记言两方面。
叙事:1.长于写人在事件中写人,塑造人物真实、生动,有个性。
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重耳)。
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生动。
(季隗、怀嬴、崔杼)2.善于叙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全景式地叙写,如晋楚城濮之战;基本不写战争,而重在写战前、战后与战争有关的许多事件,如秦晋殽之战。
注重描写战争中的人。
写战争情节细大不捐,生动逼真。
记言:用简练而接近口语的文句,表达当日巧妙词令,尤其长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事。
如重耳对楚王,虽落难,亦极自尊,不卑不亢,不失国家尊严。
文学成就1.发展了《春秋》编年体,为历史著作撰述方法提供典范。
自此,修史重文采,重叙事和刻画人物,《战国策》、《史记》受其影响。
2.叙事、记言的艺术经验长远影响着后代叙事与议论散文的创作。
唐宋以后古文家多摹《左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诸子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语录体:《论语》(《老子》)对话式的论辨体:《孟子》、《庄子》论文体:《荀子》《韩非子》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道师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他们的创作具有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派。
2.辛派诗人:南宋时期,受辛弃疾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
其主要成员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继承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想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3.南戏:也称“戏文”。
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
因最初形成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
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元杂剧等影响。
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4.三言二拍:是明代小说集。
三言则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是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者是凌蒙初。
5.桐城派:指的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等人是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
人物1.柳永的贡献:(1)大量创制了慢词(2)丰富了词的题材内容(3)表现手法大多用白描(4)语言层次分明,语意刻露,绝少掩饰假借之处(5)使词进入市民与世俗2.苏轼从根本上改造了词的体制,提高了词的地位,开拓了词的思想内容,给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苏轼对词的最大创造是以诗为词。
其表现为:(1)内容上引入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雄心报国等新内容。
(2)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旷达,幽美等。
(3)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真正做到了集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于一体。
(4)语言上高度诗化大量使用典故,抽象词汇,数量词等。
3.李清照的易安体特征(1)情感真切动人(2)语言浅显自然,又富有韵味(3)情感表现具体而富有美感。
4.辛弃疾辛弃疾是真正具有军事政治才能的文人,所以他写的诗是英雄之诗。
1 新乐府运动: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元稹,白居易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为标志的诗歌革新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诗歌发挥积极社会作用,关注民生疾苦,同时,语言要平易浅切,自然流畅,并在创作上取得很大成绩,是现实主义在中唐诗坛的新发展。
2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年间崛起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李贺,贾岛等人,他们诗风相近,写诗力求奇创。
喜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形成奇绝险怪的诗风,为中唐诗坛开创新局面,但过分追求怪奇,有损诗歌的形象性和音韵美。
3边塞诗派:盛唐诗坛重要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等人。
主要反映边塞生活,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对现实的不满,格调雄浑豪放,境界阔达,形式上以乐府歌行体和五,七言绝句居多,开拓了诗歌题材,艺术上亦有所创新。
4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坛重要诗歌流派,代表作家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人,多以五言形式写山水田园,表现一种返璞归真的情趣和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淡远,并提高了诗歌表现的技巧,将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高峰5 上官体:初唐诗坛亦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内容狭窄,以应制奉诏唱和为主,形式“绮错婉媚”他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6 宫体诗:南朝梁陈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体,内容主要是描写宫廷生活,具体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内容贫乏,且无高尚情操志趣,形式上追求绮艳,讲究词藻,对偶和声律,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陵,庾肩吾,庾信,故又称“徐庾体’此诗体风靡文坛百余年,影响不好,但它将永明体进一步推向律化,并为唐诗繁荣积累了一定的表现技巧和语言材料。
7山水诗:以山水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产生并定型于南北朝,以其精美的诗歌意象,典雅华丽的文辞,清新亮丽的风格彻底扭转了东晋以来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到唐代经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发展达至成熟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期末复习大纲第一编晋南北朝文学晋南北朝始于汉末建安元年(196年),迄于亡(589年),共三百九十三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虽在社会动荡离乱中发展,但却繁花奇葩争奇斗艳。
热爱文学创作的作家们陡然增多,文学流派隐然形成,各种文学样式的创作都有人致力耕耘,名篇佳制不绝于世,有的已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
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这一自觉,是以人的生命和思想的觉醒为底蕴的。
动乱的社会现实,对人的生命形成严重的压抑与摧残,又反过来促使人们认真严肃地反思生命的价值。
这样,人生追求的总体取向,便由传统的群体意识转向了个体意识,由此带来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这种生命的自觉,又是以儒家思想的委顿和道家思想的煽炽为契机的。
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玄学风气中追求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反对人性的异化与束缚,重视心灵的超越与解放,蔚然成为时代的总体倾向。
因此,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中说:“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觉醒是已。
”主要基础知识1、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风骨一词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俊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建安风骨指汉之际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建安文学的代表有“三”、“七子”和蔡琰等。
2、正始文学: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3、左思风力:左思风力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先秦文学《诗经》篇鬥&时代:305+6西周初-春秋中叶作者:社会多阶层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赋铺陈直言比(1)类似于修辞的“比”(2)“比体诗”兴(1)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兴句(2)烘托环境,创造气氛的兴句。
(3)与下文IA)容无关联的兴句《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以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为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矛盾。
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记言两方面。
叙事:1.长于写人在事件中写人,塑造人物真实、生动,有个性。
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重耳)。
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生动。
(季隗、怀赢、崔抒)2.善于叙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全景式地叙写,如晋楚城濮之战:基本不写战争,而重在写战前、战后与战争有关的许多事件,如秦晋殽之战。
注重描写战争中的人。
写战争情节细大不捐,生动逼真。
记言:用简练而接近U语的文句,表达当日巧妙词令,尤其长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事。
如重耳对楚王,虽落难,亦极自尊,不卑不亢,不失国家尊严。
文学成就1.发展了《春秋》编年体,为历史著作撰述方法提供典范。
自此,修史重文采,重叙事和刻画人物,《战国策》、《史记》受其影响。
2.叙事、记言的艺术经验长远影响着后代叙事与议论散文的创作。
唐宋以后古文家多摹《左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己,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诸子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语录体:《论语》(《老子》)对话式的论辨体:《孟子》、《庄子》论文体:《荀子》《韩非子》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前秦时期的文学1.前秦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衰荣交替的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出现了文学的衰落。
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1.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悲壮、抒情的特点。
2.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陈情表》、《孔尚任表状》等,代表作家有陈寿、陆机等。
三、隋唐时期的文学1.隋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豪放、骚气和儒雅的特点。
2.隋唐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鹿柴》等,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岑参等。
四、五代时期的文学1.五代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代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忧愤、辽阔和浪漫的特点。
2.五代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观差》,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五、宋元时期的文学1.宋元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纤细、含蓄和深沉的特点。
2.宋元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文天祥等。
六、明清时期的文学1.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但思想封闭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清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懦弱、顺从和自卑的特点。
2.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儿女英雄传》等,代表作家有施耐庵、吴敬梓等。
七、现代文学1.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接受和吸收西方文学的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些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υ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υ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υ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υ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υ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神话传说它包括神话与传说两个部分。
一个偏重于指关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一个偏重于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传说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3、乐府原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
魏晋六朝时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乐府始于秦,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4、《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5、唐传奇小说体裁之一。
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1、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2)文体的区分日趋细致;(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追求2、三曹的文学成就(1)曹操:①借乐府古题写时事,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②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情怀慷慨,真气回荡。
(2)曹丕:①语言工丽,抒情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②他的《燕歌行》为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③《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提出了“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等重要观点;④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⑤开文人诗酒唱和之先河(3)曹植:①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达到骨气词采兼备②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3、建安七子(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PS: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阮籍的文学成就(1)《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2)大力创作五言诗,发展五言诗。
他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上进一步文人化。
5、三张、二陆、两潘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利,霸道)《韩非子》(刑名法术之学)(二者形成一种“专论体”或称专题论文: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标志我国说理散文正式形成。
专论体开始成为我国散文主要形式。
影响:叙事散文的写作方式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方式,说理散文对于后世说理文主要有一些寓言,譬喻,形象性抒情性直接性的影响,提供丰富文学范例。
三.屈原和《楚辞》1.楚辞:是一种文体,是基于具有楚国特色的乐调和寓言而创作的诗歌,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有南方一种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
2.屈原代表作:《离骚》,长篇抒情诗,共2500+个字。
离骚: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遭遇忧愁(司马迁认为)。
3.《离骚》主旨:忠君,爱国。
2个意向(传统):香草,美人——代指人格高洁,端庄美好,并具有南方巫术情景的体验(人神相恋)4.屈原的地位: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
人格魅力:他的遭遇是很多人都具有的,因此受人理解,易产生共鸣,而他之所以盛名远扬,特立独行的节操,坚持真理反抗丑恶的精神,是不得志的士大夫的代表,其人格和情操鼓舞了后世文人,是士大夫们安放自己痛苦的居所,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了刚烈深沉之气,突破了“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的处事为人风格的限制,开始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扬爱国之风,感召后世。
艺术成就:楚辞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样式,与试镜相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激烈,字数灵活;突出了浪漫迷离的诗歌精神,突出人物形象,有许多虚幻故事,想象奇特,有别于现实淳朴的诗歌;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影响“香草,美人”,“男女君臣”四、秦汉文学1.秦:仅有一人一书——李斯(留下作品《谏逐客书》)+《吕氏春秋》(吕不韦门客所写)2.两汉:两汉作家群体生产原因:汉代统治阶级对文学的热爱,臣子争相献词赋的风气流传;两汉一些文化机构的设立,如乐府,文人有了安身之地,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本风格:整个王朝是呈上升形态的,因此进取精神明显,汉文学有种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文学常识1. 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承认豪门大族政治上的特权,士族子弟经过中正品第入仕,实际上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这样便形成了士族相传的贵胄,造成政治权力的垄断。
而寒门庶族几乎失去了仕进的机会,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
门阀政治历史时期:主要是自三国曹丕到东晋末年。
因此在文坛上,庶士的不平抗争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如左思、鲍照等著名诗人的诗作多有反映。
到了南朝,门阀政治还有惯性影响,但已不是主要的了。
2.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想。
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基础,“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当时名士的思想行为,其内涵就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表现自我。
在文学上表现: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
3.三曹诗歌的风格,曹操诗:以气胜,有英雄气;曹丕诗:具唯美倾向,有公子气,文士气;曹植诗:郁结不散的不平之气。
4.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保存完好第一首七言诗;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七子”中王粲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
”5. 能与“建安七子”相抗衡的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蔡琰,系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蔡琰所作存诗3首:2首《悲愤诗》(一首五言体,一首是楚辞体)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悲愤诗》长达108句,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6.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故后人对建安文学时常用“建安风骨”、“建安风力”等来评价。
7.正始时代以“玄学风流”而闻名,代表文人群体是“竹林七贤”,其中文学成就、影响最大的是阮籍、嵇康二人。
阮籍诗歌代表作《咏怀诗》82首,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忧生、忧世。
嵇康是竹林精神的代表,诗歌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
8.西晋文学活动最为繁盛时期为晋武帝太康(280-289)年间,形成了“太康诗风”,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傅玄、刘琨、郭璞,其中代表诗人是:陆机潘岳左思郭璞。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文学常识1. 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李斯散文多具实用性特点,其散文代表作《谏逐客书》对偶句较多,故被称为“骈体初祖”。
2.汉赋按时间先后发生体制变化,依次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3.骚体赋作家作品主要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哀二世赋》、《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等。
4.汉散体大赋主要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四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河东赋》;东汉散体大赋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5.东汉抒情小赋主要有:张衡《归田赋》,它是汉代抒情小赋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千古田园赋之祖”;赵壹的政治抒情小赋《刺世疾邪赋》等。
6.汉代乐府民歌现存40余首,主要保留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
汉代乐府体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它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特点。
7.汉代文人五言诗:班固《咏史》是现存第一首文人五言诗;秦嘉《赠妇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东汉中后期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8.汉代骚体诗主要作品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辞》、张衡《四愁诗》等。
9.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班固等著的《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跟《史记》富于情感性、尚奇尚神特点相比,《汉书》则节制喜怒哀乐,显得平实、谨严、整齐。
11.西汉前期的论说文主要有:陆贾的《新语》、淮南王门客所著的《淮南子》、贾谊的《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枚乘《谏吴王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等。
12.西汉中后期论说散文主要有:司马迁《报任安书》,东方朔《答客难》,董仲舒《春秋繁露》,扬雄《法言》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I》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秦代文学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
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1、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之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其刻石铭文除《琅琊台》外都是三句一韵的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文有影响。
二、汉代文学汉代的经济文化状况1、汉代国力增强,社会进步。
2、汉代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
作家的文化素养汉代文学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1)以新的“天人合一”关系为基础的建构●2)巨大的空间意识(动态的建构过程)(3)英雄主义的高扬●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作家群体的生成提到了催化作用。
2、献纳辞赋的风气盛行。
3、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4、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乐府、东观等机构均有许多文人供职。
后来出现鸿都门学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5、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的发展态势)1、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豪迈的情怀。
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
例:“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人物。
”——司马相如《西京杂记》卷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大赋中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崇高的巨丽之美。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复习1、文学的自觉: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2、玄学:玄学是晋时期形成的一种对老庄思想的研究和解说,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3、建安风骨:建安年间,以三七子为代表,他们具有政治理想和抱负,同时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不再拘泥于儒学。
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创作的诗歌,真实地反映现实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
既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流露出了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忧怨情绪,整体上形成了雄健、浑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三:操、丕、植;七子:孔融、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桢)4、体: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年间,故又称“体”。
5、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灵运以来的山水诗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6、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颢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7、古文运动:中唐时由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
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和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利,霸道)《韩非子》(刑名法术之学)(二者形成一种“专论体”或称专题论文: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标志我国说理散文正式形成。
专论体开始成为我国散文主要形式。
影响:叙事散文的写作方式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方式,说理散文对于后世说理文主要有一些寓言,譬喻,形象性抒情性直接性的影响,提供丰富文学范例。
三.屈原和《楚辞》
1.楚辞:是一种文体,是基于具有楚国特色的乐调和寓言而创作的诗歌,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有南方一种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
2.屈原代表作:《离骚》,长篇抒情诗,共2500+个字。
离骚: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遭遇忧愁(司马迁认为)。
3.《离骚》主旨:忠君,爱国。
2个意向(传统):香草,美人——代指人格高洁,端庄美好,并具有南方巫术情景的体验(人神相恋)
4.屈原的地位: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
人格魅力:他的遭遇是很多人都具有的,因此受人理解,易产生共鸣,而他之所以盛名远扬,特立独行的节操,坚持真理反抗丑恶的精神,是不得志的士大夫的代表,其人格和情操鼓舞了后世文人,是士大夫们安放自己痛苦的居所,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了刚烈深沉之气,突破了“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的处事为人风格的限制,开始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扬爱国之风,感召后世。
艺术成就:楚辞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样式,与试镜相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激烈,字数灵活;突出了浪漫迷离的诗歌精神,突出人物形象,有许多虚幻故事,想象奇特,有别于现实淳朴的诗歌;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影响“香草,美人”,“男女君臣”
四、秦汉文学
1.秦:仅有一人一书——李斯(留下作品《谏逐客书》)+《吕氏春秋》(吕不韦门客所写)
2.两汉:
两汉作家群体生产原因:汉代统治阶级对文学的热爱,臣子争相献词赋的风气流传;两汉一些文化机构的设立,如乐府,文人有了安身之地,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本风格:整个王朝是呈上升形态的,因此进取精神明显,汉文学有种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浓郁的浪漫色彩,五言歌谣大量涌入乐府,
出现新诗歌样式:五言诗——东汉成熟,代表作如《孔雀东南飞》,典范《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受五言乐府诗影响所形成的中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最早现于《昭明文选》
文学样式最具代表的,主要文学样式:汉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是“诗歌的散文化,散文的诗歌化”。
司马相如的兴体赋成就最高,最有名的是《子虚赋》《上林赋》,还有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形成。
汉代史传文学: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写人)、东汉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都写人)。
《史记》特点:写的都是人,多为乱世武将,草莽英雄,虽各有面貌,却都具有“知恩图报,以牙还牙,士为知己者死,富贵还乡”的共性,好在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
《汉书》特点:选取两汉盛世的一些文士为主,行文简练,有固定的叙事规划,材料编排有序,严谨。
6.《史记》地位和影响:体制上说,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体例,标志我国古代散文记叙达到顶峰;流露出的人文精神,积极入世,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和志存高远的人文精神。
7.汉乐府: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继承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是四道五言诗的重要发展阶段,女性题材占极大比重。
其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并成为“乐府双壁”
五.魏晋南北朝
1.时代特征:乱世
2.文学形成主体:生死主体,隐逸主题,游仙主题
3.文学家特点:该时期人们形成了新世界观人生观,出现魏晋玄学——对宇宙人生纯哲学苏高,改变儒家思潮。
魏晋新人追求的人生追求不同于之前儒家束缚人的规矩,乱世之中规范失去约束,该时代人追求返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和魅力人格。
形成的“魏晋风流”只在乱世中产生。
魏晋风流: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扩充…)
4.魏晋风流代表:阮籍(放浪形骸),嵇康、王羲之(纵情山水),陶渊明(隐逸生活)
外在特点:颖悟、旷达、真率
5.陶渊明:精神方面,是中国文人另一座精神堡垒,不同于屈原。
他是通过隐居达到自我人性回归。
两精神堡垒各有千秋,屈原是不愿妥协,而陶渊明是选择从救赎自己开始。
面对挫折,更多文人选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艺术成就方面,他与谢灵运分别代表2个时代诗风。
谢灵运(纵情声色,写实)是南朝诗歌代表,山水诗鼻祖,而陶渊明(古朴真实,写意)是魏晋诗歌代表。
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代表诗歌从魏晋到南北朝的转变):从写意到摹像,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之后山水诗开始流行
魏晋小说:中国两个小说系统:文言小说系统到唐传奇时成熟;白话小说系统到宋元话本(小说,说经,讲史)出现成熟
南北朝民歌:南朝——抒情长歌(如《西洲曲》)
北朝——叙事长歌(如《木兰歌》)
六.隋唐五代文学
1.唐文学繁荣是所有文学体裁全面繁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唐朝诗歌走向高峰(最早,最重要),从而散文(韩愈,柳宗元),小说(唐传奇)也发展起来。
晚唐时,词登上文坛。
2.李白:诗仙,浪漫主义
3.杜甫: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因为它最早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风情,因而可填补史料不足,证史补史。
4.唐传奇(文言小说)
七.宋代文学
1.宋文学概况:整个社会文化高度繁荣,军事却十分孱弱,故文人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
以俗为雅,主题——爱国主义。
使文风从孱弱变为英雄之风,对民族自尊,主权的赤子之心。
2.作家,文人生活态度:儒佛道三家融合,因此宋词比唐更理性,平和,脚踏实地。
3.审美情趣:以“俗”为美
4.宋词发展脉络:北宋早期小令(柔美香艳)→柳永(全面变革,写作内容变多,开创词调一百多个,表现背诵富于都市生活和繁华市井风情《望海潮》)→苏轼(全面变革第二步。
他把诗高词低的地位打破,致力于提高词的地位,词成为独立抒情文体)→秦观,李清照(词面貌的多样性)→辛弃疾(风格雄神稳健,抒发自我报复和精神,崇拜赞美英雄,多军事意向血性男儿的英雄形象)
5.唐宋文学对比:
●散文:宋强于唐。
(阵容,规格)宋散文各大家人才辈出。
●诗歌:宋学习唐,一脉相承,更通俗化,唐诗范围广阔宋诗难以突破发展,所以不起眼的;事物如“农具,茶”广为利用,使得宋诗以“意”胜,故精能,唐诗以“韵”胜,故浑雅。
宋诗作者多为普通人,所以内敛,透彻说理,是对送人自己生活的深沉思考;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词:宋高于唐,宋词为巅峰。
词人众多,风格流派多,从“娱情”中突破出来,写作范围广阔
总结:宋文学成就在唐代文学成就之上
八、元曲(散曲,杂剧,南戏)
散曲:像词,一阕一阕,独立无情节,既有格律又口语化
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分末、旦、净全剧一人主场;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在这一带活动,
南戏:分生、旦、净、末、丑,可以对唱接唱;以杭州为中心,温州江西福建流行南戏,《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记》
(唐宋元以诗人诗作背诵为主)诗经唐诗宋词宋词各10,元散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