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裙子的潮流演变历史1926年经济学家George Taylor提出“裙长理论”(Hemline Theory)来形象解析关于“女人的裙子越短,经济越景气”的论证。
我们无法像经济学家那样去阐述“裙长反映经济”是否成立,但社会的动脉无疑会映射于时尚之中,潮流的演变也自然同时代息息相关,仅仅是关于裙子的长短就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
00年代裙长:及地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和格局在飞速的发展演变中,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巴黎Maison du Petit Sant Thomas 1909-1910秋冬季设计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的几百年间,裙子的长度和廓形几乎没有本质的变化,及地裙摆以及束身Corset对女性的躯体的制约一直延续,时尚的规则也仍旧严格而拘谨,对于不同年龄、地位及社会阶层都有着标准的时装语言,不可越跻。
然而新思潮的影响已经在20世纪00年代的女性服饰中初见端倪,累赘的裙撑被淘汰,S形的流畅曲线及线性装饰成为主旨。
1902上流社会女性拍摄的照片由于服装趋势的简约化,女人们开始在夸张繁复的头饰和首饰上做文章,而性感的标志除了费劲勒出的酥胸、细腰、圆臀之外,隐约从裙边中显露的小脚也成为潮流,甚至不惜穿上小几码的鞋子也要换取娇小的双足。
无论如何,约束仍旧是这一时期的时尚关键词。
00年代的女性束胸衣10年代裙长:及踝经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是一场经济飞速崛起的帝国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爆发的战争。
10年代保罗·波烈(Paul Poiret)设计的东方风格裙装20世纪10年代的服装革命不仅使裙长缩短至了脚踝,也让被束胸统治了几个世纪的女人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位叫保罗·波烈(Paul Poiret)的法国设计师。
保罗·波烈吸取神秘东方和古希腊灵感推出了一系列的宽松及袍式服装,垂感与褶皱结合。
除了从束胸中解放,他的设计也颠覆性的拨动了女人们钟情异国情调和戏剧情节的心旋,对于习惯了墨守成规的上流小姐们来说这一切该是多么新奇而令人兴奋!保罗·波烈(Paul Poiret)巴黎首先被波烈征服,紧接着世界自然也被征服了。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
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
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西方20世纪以来的服装复古元素解析服装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的一种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过去时期的服装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得复古元素在时尚界逐渐流行起来。
西方20世纪以来的服装复古元素主要涵盖了20世纪不同时期的样式和特点,包括20世纪初的维多利亚时期、20年代的爵士时代、50年代的摩登风格、60年代的嬉皮潮流以及70年代的复古风格等。
本文将对这些服装复古元素进行解析。
首先,维多利亚时期的复古元素在20世纪初十分流行。
这个时期的服装注重细节和女性的曲线美。
高领褶皱针织衫、蕾丝花边、宽腰带、及膝长裙等都是当时的主要款式。
这种复古元素在今天的时装中得到了回归,许多设计师在他们的作品中加入了蕾丝和褶皱等细节,营造出优雅而女性化的风格。
接下来是20年代爵士时代的复古元素。
这个时期的服装风格突出了女性的独立和解放。
女性开始穿着短裙、露肩装、流苏装饰和亮片等时髦的服装。
这个时期的复古元素在现代服装中也十分常见,特别是在夜晚活动中。
亮片装饰的晚礼服和短款派对裙是当代时尚界的热门选择。
50年代的摩登风格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复古元素。
这个时期的服装强调女性的曲线和优雅,流行的款式包括贴身连衣裙、胸前打结的上衣和宽松剪裁的外套。
这种复古元素在今天的时尚界仍然很受欢迎,贴身连衣裙、宽松外套和腰部打结的上衣都是时尚潮流。
60年代的嬉皮潮流影响了当时的服装风格,也成为现代服装中的复古元素。
这个时期流行的款式包括迷你裙、修身的连衣裙、紧身牛仔裤和鲜艳的印花图案。
嬉皮潮流的精神是自由、和平和反传统,这种复古元素在现代服装中得到了回归,许多设计师将迷你裙和紧身连衣裙等款式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70年代的复古风格也备受瞩目。
这个时期流行的服装风格包括宽松的牛仔裤、长裙、大翻领夹克和印花衬衫等。
这种复古风格在现代服装中得到广泛应用,许多设计师将宽松的牛仔裤和夹克等元素与现代款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复古风格。
总体而言,西方20世纪以来的服装复古元素主要涵盖了不同时期的款式和特点。
拜占庭艺术风格与服饰: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
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
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
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
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与服饰:“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
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服饰:“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
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
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得“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得“时装设计师”。
欧美上层社会得服装都就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得,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她们只就是传统得匠人。
而称得上就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得就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得改变,使得女子得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得抗议取得投票权得运动正在赢得声势。
Poiret得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得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得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得瞧法与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得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得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得那种自然、宽松与简洁得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
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得服装中,我们总就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与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得痕迹,她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得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得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与灯笼裤等服饰。
由于对异国情调得钟情与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得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得步履,这就就是有名得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
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得腿,以适应这种蹒跚得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得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线统治几百年得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得雏型。
20世纪20年代得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轻便化。
此时服装流行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平胸,松腰,束臀得男性化外观。
去掉胸腰得刻意强调,而以简单得管线造型来取代,头发被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短致只盖住膝盖,称为“管子状”。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时装设计师”。
欧美上层社会的服装都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的,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他们只是传统的匠人。
而称得上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的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女子的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的抗议取得投票权的运动正在赢得声势。
Poiret的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的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的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的看法和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的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的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的那种自然、宽松和简洁的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
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的服装中,我们总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和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的痕迹,他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的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的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和灯笼裤等服饰。
由于对异国情调的钟情和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的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的步履,这就是有名的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
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的腿,以适应这种蹒跚的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的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扮。
掐腰大摆棉质衬衫裙应算做是50年代“新风貌”浪潮下大众化成衣的经典之作。
鲜艳的色彩象征着繁荣。
不可缺少的配饰要属腰带,既可强调极细的腰线,凸显女性曼妙身姿,又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
无论是粉色白点裙搭配的同质地腰带,还是红蓝点白色连衣裙搭配的正红色腰带,都丰富了原本简洁典雅的剪裁。
从时装看中国近百年变迁 ——
服饰文化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时间
典型代表特征装,曾于之一,现在仍在我国的一些世界级盛会上做为礼服的首选之一。
时间:20世纪40-50军绿色,系腰带,戴八角帽。
是建国前根据地﹑解放区干部经常穿着的一种服装,建国
时间典型代表特征最奢侈的服装。
在那个年代,军装属非卖品,人们便想方设法结缘当兵的人,年轻俊美、身材高大的男生穿上绿军装,那份魅力常令女孩在心底失声惊叫。
女生要是有一身绿军装,那叫一个飒爽英姿!:以自由为主,简约,时尚。
但是有点盲目模仿外国服饰,比如追求西化、日化、韩化,没有了自己的特点,到了现在,
初二(3)班:然然。
中国20世纪的服装变迁是一个充满变革和传承的历史过程,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20世纪服装变迁的主要特点和阶段:1. 早期(1900年代初-1940年代):-早期20世纪,中国的服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穿着长袍、马褂,女性穿着旗袍等传统服饰。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一些西式服饰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城市中流行。
2. 战争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由于动荡战乱,人们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实用性,服装设计简约,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3.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代):-19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政府提倡“四清”运动,服装风格简朴,注重实用,强调劳动和平等。
-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服装,如中山装,成为标志性的政治服饰。
4. 文革时期(1960年代后半-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服装风格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普遍实行“三支两军”服饰标准,即军装和革命性军事制服,强调平等。
5. 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经济改革时期,服装开始多样化。
-西式服饰大规模流行,同时也有一些混搭的穿着风格,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和时尚。
6. 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国际时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大,各种时尚潮流涌现。
-21世纪初至今,中国的服装市场迅速发展,国内设计师崛起,中国时装周成为国际时尚界的重要一员。
7. 传统与现代融合:-当代中国服装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点,设计师们通过吸纳传统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代时尚。
总体而言,中国20世纪的服装变迁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演变过程。
社会变革、文化影响以及经济发展都对服装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
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服饰风格赏析在20世纪之前没有现代意义得“时装”,也没有现代意义得“时装设计师”。
欧美上层社会得服装都就是由裁缝们精心制作得,而这些裁缝们并不署名在服装上,她们只就是传统得匠人。
而称得上就是世界上时装设计第一人得就就是保罗·波烈 (Paul Poiret)。
20世纪初期,社会风气得改变,使得女子得地位得到提高,女权主义者也开始活动,以及通过有组织得抗议取得投票权得运动正在赢得声势。
Poiret得口号“把女性从紧身胸衣得独裁垄断中解放出来”成为时装革命得号角,启发了设计家,也启发了女性,使她们对于时装有了全新得瞧法与主张。
20世纪10年代,女裙有了许多质得变化,紧身胸衣失去了意义,厚重得裙撑也不见了,东方服饰得那种自然、宽松与简洁得美被西方时尚界所借鉴。
女装线条趋于直线,传统改变,平胸,松腰,束臀成为时尚。
代表作:蹒跚裙,宽松腰身,膝部以下收窄,裙口狭小。
在Poiret设计得服装中,我们总就是隐约可以找到古罗马裙袍、日本与服、中国旗袍、阿拉伯长裙、印度纱丽得痕迹,她根据这些异国元素把服装变得宽松、简洁,把衣服得支撑点挪到肩头,开创性得设计了胸罩、单肩睡衣与灯笼裤等服饰。
由于对异国情调得钟情与追求戏剧效果,Poiret在1912年设计出了一种极端得裙子,这款裙子下摆很窄,裙长及踝、臀部较宽斜,使着裙者无法迈出三英寸得步履,这就就是有名得霍步尔紧口裙(Bobble skirt)。
时髦女子不惜用布条绑住自己得腿,以适应这种蹒跚得时尚,尽管这种款式在行走时诸多不便,但由于其造型简洁明快,并恰好适于南美传来得探戈舞步,故风靡一时。
Poiret改变了曲线统治几百年得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得雏型。
20世纪20年代得女装:女装功能化、男性化、轻便化。
此时服装流行男童式女装与假小子样式,平胸,松腰,束臀得男性化外观。
去掉胸腰得刻意强调,而以简单得管线造型来取代,头发被剪短,与男子差不多,裙子越来越短,短致只盖住膝盖,称为“管子状”。
第一次世界大战得爆发,使得人们得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得改变。
妇女直接参加生产与战争,获得了经济积极地主张性别平等,为反抗男权社会,女性们一整天都穿上长裤,裤装得舒适方便使裤装一直流行,女性得裤子第一次成为正式服装部分。
人们不再需要那种使身体扭曲变形得紧身衣,开始拒绝那些强调女性特征得设计,而就是需要更多得腿部白由。
由此便出现了简单单宽松得直筒连衣裙与直筒短裙。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女装得设计主调确立了——适用、简练、朴素、活泼而年轻。
女裙进一步缩短,由踝部以上改为至小腿肚处,而且非常宽松。
女装廓形直线条,不再收紧腰部也不再夸大臀部。
尤其就是流行“男孩似得”风格,导致发型也随着减短。
法国女设计师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18831971)提出,男性对于女性得性得欣赏立场不应该作为女性服装设计得考虑中心。
她把男服得服装材料直接使用到女装上,为女装得功能化、男性化做出了有益得探索。
并设计生产了自己得运动装,这种服装以宽松内衣得基本结构为根据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得棉质面料,这种宽松服装得设计方式,其实原来就是用做女性内衣得,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就是一个重大突破。
男装依旧延续上世纪基本样本,西装套装,短背心,衬衫,领结,领带,西装裤组合,这种挺拔方正得形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下半叶。
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失业贫困、饥饿在大西洋两岸越来越严重。
女装设计风格也变得郁闷,沉闷,怀旧。
裙子变长了,腰线回到自然位置,出现了细长得外形。
人们崇尚一种成熟、优雅得女性美。
女装“男孩似得”风格开始消失,直线被曲线所代替,女性身体得优美线条又重新显现。
特别就是晚礼服,后背袒露几乎至腰,无袖,腰与臀部都就是紧裹得,有时在肩部还要饰以狭窄得缎带或硕大得人造花,至臀部展宽。
20世纪40年代裙摆上升仅遮住膝盖,腰部收紧,二件式套装成为时尚得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物资短缺直接影响着服装业。
与其她很多日用品一样,服装也就是限量供应,款式都变衍得又短又小。
女装裙子得褶裥数量受到限制,袖子、领子与腰带得宽度也有相应得规定。
刺绣、毛皮与皮革得装饰都受到禁止,裙长及膝而且裁剪得很窄。
套装得设计注重功能性,并且适合各种场合穿着。
战争赋予了女性男人般得责任与工作,使她们脱下紧身连衣裙换上了男式衬衫。
而垫肩,使她们象极了男性。
那时候得套装款式与军服相似,宽宽得垫肩与系得紧紧得腰带给人一种“权力”女性得印象。
二战结束后,很多军装都被大量退伍士兵发展成为了民服,1947年得美国人,就已经开始在短夹克中穿着衬衫兼打领带,如此穿着比将全副军装配饰披挂上身得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20世纪50年代得女装更加趋向随意、自由,像梦露靠拢。
二战后得女士,在经历了实用单调得战争时期得服装后,向往优雅时髦得装扮。
掐腰大摆棉质衬衫裙应算做就是50年代“新风貌”浪潮下大众化成衣得经典之作。
鲜艳得色彩象征着繁荣。
不可缺少得配饰要属腰带,既可强调极细得腰线,凸显女性曼妙身姿,又起到了很好得点缀作用。
无论就是粉色白点裙搭配得同
质地腰带,还就是红蓝点白色连衣裙搭配得正红色腰带,都丰富了原本简洁典雅得剪裁。
1947年2月12日,Christian Dior抓住时代得契机与人们得心愿,推出崭新得服装造型New Look ,让人眼前一亮!圆润平滑得自然肩线,用乳罩整理得高挺得丰胸,连接着束细得纤腰,用裙撑撑起来得宽摆大长裙,长过小腿肚子,离地20CM,搭配细跟高跟鞋,整个外形十分优雅,女性味十足。
Dior在巴黎推出以“花冠”命名得系列时装时,整个设计界为之动容。
完全崭新得技术与设计手法,让女性得穿衣风格与男性形成强烈得对比。
于就是,即便就是过了一个世纪之久,X线条得成衣依旧牢牢霸占了优雅经典款得宝座。
人们得社会地位可以通过服装加以强调。
高雅强调女性性别特征得时装表现为修长、收腰与臀部修饰。
裙摆从小腿上移至膝盖,外型轮廓均用字母或形状命名。
年轻时髦得例子包括带有公主线得X型、带有裙撑与内裙得圆顶屋型与气球型以及阔摆得梯形轮廓与A型。
H型与波浪型得特征就是突出臀部,腰线流畅,衬衫式上衣。
除了运动类与休闲类以外,蓝色牛仔裤也很流行。
男装仍保持传统风格,外衣与大衣都裁剪得比较宽松,肩部垫得很宽,不收腰。
裤子得上半部分舒适宽松,向裤脚方向逐渐收窄。
上个世纪50年代得时装风格,不只就是优雅那么简单,夸张得时装线条、体面而含蓄得时装面料都就是那个时代给予女人得优美。
长度大过膝得裙子、窄窄得肩膀、紧身得上衣,让胸部与臀部成为了突出得重点,女性曲线再次成为服装重要诉求。
20世纪60年代,反传统时装与迷您时代——60年代得“嬉皮士”、超短裙开始流行。
与此同时,披肩发、束腰上装、紧身短裤或肥大得裤子等纷纷加入到时
装得行列之中。
60年代在学生反叛得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
当时,许多年轻人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
甚至在60年代吸毒成为年轻人得一种时尚。
因此那时候人们得穿着也就是以一种颓废得风格来表现自己内心得狂放不羁。
玛丽·匡特得“迷您裙”就是当时最典型得流行风格。
运动休闲型得宽松学牛裙与衬衫裙很流行。
衬衫、长马甲与无领无袖连衣裙也很流行。
夏奈尔套装与女裤开始被人们接受并成为经典。
太空旅行与抽象派艺术带来了几何图形与以黑色与白色、白色与银色为特征得未来主义风格。
新兴材料开始出现,如塑料薄膜与涂层面料。
梯形风格得群装与人衣均采用对比色镶条与突出得缝线来衬托。
出现了带有人裤脚得喇叭裤。
还有超出常规得热裤、人衣与透明风格。
反主流得“嘻皮”式也影响着服装界。
无所顾忌得“反传统”风格与正统得女装风格形成对抗。
年轻人允许接受反传统得服装款式,如牛仔裤、套头针织衫、下恤衫就是十几岁、二十出头年轻人得通用服装。